飞机降落在机场时,巴黎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林析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湿冷的空气扑面而来。
周贺介绍的朋友帮他安顿好了最初的一切:一间小小公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窗外能看到古老的石板路和偶尔经过的行人,以及一份大学艺术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林析很快投入了新的生活节奏。
最初的几个月是艰难且充实的。
语言是第一道关卡,尽管在国内有基础,但真正沉浸在法语环境中,听着地铁里快速的报站,课堂上教授的讲演,超市里售货员连珠炮似的询问,他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学业压力同样巨大。
大量的阅读、论文、小组讨论,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育模式。他常常在图书馆待到深夜,啃着艰涩的理论著作,查着永远查不完的资料。
除了学习,他会拿着地图和交通卡,像个真正的游客一样,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在奥赛博物馆流连于印象派的画作前,沿着塞纳河畔散步,在咖啡馆里观察形形色色的人。
在佛罗伦萨的夕阳下仰望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看船只缓缓穿行,在冰岛广袤的荒原上感受自然的壮丽与寂寥。
他开始尝试自己做饭,从最初连意面都会煮糊,到后来能勉强可以吃。
时间在忙碌与探索中悄然流逝。两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
这两年里,他很少主动联系孟城的人。
偶尔会在深夜,处理完所有功课,独自面对公寓的寂静时,点开微信。他会看看周贺的朋友圈,画廊又举办了新的展览,规模似乎更大了。
会看看小彭的朋友圈,她晒出新学的蛋糕,和朋友的合拍,照片里的笑容依旧灿烂。
何笛的朋友圈更新不多,基本上是咖啡馆的新品。
他几乎没有想起沈铮。
只有在极少数,毫无防备的瞬间——比如在某个街角闻到一丝熟悉的、类似沈铮常用古龙水的气息,或是在电影里看到久别重逢的恋人场景时,脑海里会浮现出模糊的身影。
他也从周贺偶尔的提及中,间接地听到过一点关于沈铮的消息。
似乎他依然在原来的公司,工作依旧忙碌,状态……据说比之前好了许多。听到这些时,林析的心湖会泛起一丝微澜,但很快便会平复。
林析变得比以前更加独立,也更加沉默。他的法语变得流利,能够自如地在课堂上发言,和同学讨论,甚至能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他的穿着风格也悄然变化,更加简洁随意,带着些许巴黎街头常见的,不经意的时髦感。
关于未来,他有了更多的选择。
欧洲有画廊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留下工作。周贺也再次发出邀请,希望他回国发展。他思考了很久。
最终,他选择了回国。
不是因为欧洲不好,恰恰相反,这里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但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根,文化的根,似乎依然深植于那片东方的土地。他的创作和思考,无法完全脱离那个语境。而且,他欠周贺一份人情,也想念小彭,何笛那些真诚的朋友。
孟城,终究是他无法彻底割舍的故地。
决定做出后,他开始处理毕业后的各项事宜,收拾行李,预订机票。回程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一种复杂的情绪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那是一种“近乡情怯”。
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具体的回国日期,只告诉了周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
飞机降落在孟城国际机场时,是一个晴朗的午后。走出舱门,熟悉又陌生的,属于南方城市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林析深深吸了一口气,拉着行李箱,随着人流走向出口。
林析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外面套着一件薄款风衣。他没有立刻联系周贺,而是自己打车去了提前预定好的酒店。他需要先安顿下来,调整时差,也需要一点时间,重新感受这座城市。
回到孟城的头几天,他住在酒店,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漫无目的地在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游荡。
回国一周后,他才联系了周贺。
电话接通,周贺熟悉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喜和责备:“臭小子!到了也不第一时间吱声!在哪儿呢?”
半小时后,两人在画廊附近一家新开的茶室见了面。
周贺上下打量着林析,眼神里满是欣慰:“嗯,不错,精神头足了,人也更稳了。洋墨水没白喝。”
“周哥,别取笑我了。”
“怎么样?以后有什么打算?”周贺切入正题,“是回来帮我,还是另有高就?之前联系你的那几个欧洲画廊,条件听着都不错。”
林析沉吟片刻,说:“先休息调整一段时间吧。具体的工作……还没完全想好。不过,应该会留在国内。”他顿了顿,看向周贺,“周哥,你的画廊永远是我的首选,但我想先自己看看,再决定具体做什么。”
周贺理解地点点头:“应该的。你现在翅膀硬了,是该多看看。随时欢迎你回来,位置给你留着,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谢谢周哥。”
接着,林析去到了咖啡馆,推开门,熟悉的风铃声响起。
两年不见,小彭变化不大,还是那样活泼开朗,看到林析激动得差点打翻咖啡杯。“林析!你终于回来了!哇,你好像更帅了!”
何笛则温柔地笑着。
咖啡馆还是老样子,温暖的灯光,熟悉的香气,只是角落里多了一些新的绿植,菜单上也添了几款新品。
他和小彭,何笛聊着这两年的见闻,也听着她们说起咖啡馆的琐事,说起孟城的变化。
一天晚上,林析刚从一家新开的独立书店出来,手里拿着两本刚买的艺术杂志,正准备走回酒店,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
雨势来得又急又猛,瞬间就连成了雨幕。行人纷纷惊呼着躲避,街道瞬间空旷。
林析站在书店的屋檐下,看着眼前白茫茫的雨帘,有些无奈,他没带伞,酒店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
犹豫了片刻,他想起不远处就是那家咖啡馆。这个时间,虽然可能关门了,但还是去那里避避雨吧。
他将杂志护在怀里,深吸一口气,冲进了雨幕。
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咖啡馆对面时,整个人几乎湿透了。头发黏在额前,水珠顺着脸颊滑落,有些狼狈地站在窄小的遮雨棚下,他甩了甩头上的水珠。
就在这时,他看到门口站着一个人。
那人穿着深色的长款风衣,身形挺拔,侧脸在门口灯光的勾勒下,显得清晰而……沉稳。
是沈铮。
两人隔着细密的雨帘,在咖啡馆门口昏黄的灯光下,猝不及防地重逢。
几乎是同一时间,沈铮也看到了站在街对面,淋在雨中的他。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沈铮几乎是下意识地、快步穿过并不宽阔的街道,走到了林析面前,同时“啪”地一声撑开了手中的黑色雨伞,迅速将两人都笼罩在伞下的一方干燥空间里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沈铮的目光在他脸上细细巡梭,眼前的林析,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轮廓似乎更清晰了些,他变了,又好像没变。
“前几天。”
“怎么没带伞?”沈铮看着他湿漉漉的头发和肩膀,眉头微蹙,语气里带着自然而然的关切,甚至下意识地想抬手去拂掉他发梢的水珠,但手刚抬起一半,便僵在了空中,然后有些尴尬地收了回去。
林析将他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目光微闪:“没想到会下雨。”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雨声填充着每一秒的空白。
“……还好吗?”他有太多问题想问,这两年他去了哪里?过得好吗?为什么回来?还走吗?……但他不敢问。
“挺好的。”
沈铮看着林析平静的侧脸,他想告诉他,这两年他有多想他,有多后悔当初的懦弱和沉默。他想告诉他,他一直在努力变好,努力成为一个……或许能重新配得上他的人。他想问他,他们……还有没有可能?
他害怕。
害怕自己的靠近会引来反感,害怕那些迟来的告白只会显得可笑,害怕连现在这短暂的,能看着他的机会都失去。
“你呢?”
“我……”沈铮似乎没想到他会反问,顿了一下,才说,“我也还好。”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又似乎藏着更多未尽之言。
林析看了看越来越密的雨势,说道:“雨好像更大了,我该回去了。”
“我送你!”沈铮几乎是立刻接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你去哪里?我开车了,就在附近。”他指了指街角的方向。
林析沉默了一下。他看着沈铮眼中那清晰可见的期待,以及努力掩饰却依然流露出的紧张。他能感觉到,沈铮变了。
但是,还不够。
“不用了,”林析最终还是拒绝了,语气温和却坚定,“酒店不远,我走回去就好。”
沈铮没有坚持,只是将那把伞往前偏了偏,确保林析能完全被遮住。“伞拿着吧,雨真的很大,小心感冒。”
“你呢?”林析看着他。
“我车就在那边,跑几步就到了。”沈铮指了指不远处停着的一辆黑色轿车,语气坚持。
林析看着递到面前的伞,又看了看沈铮被细雨打湿的肩头。他沉默了几秒,然后伸手接过了伞。“谢谢。”
伞柄上还残留着沈铮掌心的温度。
“林析……”就在林析准备转身离开时,沈铮再次叫住了他。
林析停下脚步,回头看他。
沈铮似乎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欢迎回来。”
快完结了 我会多写一点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