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旧书里的温暖 > 第1章 纸间残梦

旧书里的温暖 第1章 纸间残梦

作者:常雨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21:18:41 来源:文学城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糊着桑皮纸的窗棂,在铺着靛蓝土布的工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特有的霉味混合着浆糊的微酸,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时光沉淀后的宁静。林夏坐在台前,鼻梁上架着一副窄框放大镜,正用一把细长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剥离一页宋版《礼记》上干涸的虫蛀痕迹。她的动作极轻、极缓,仿佛怕惊扰了纸上沉睡数百年的魂灵。

作为市图书馆特藏部的一名古籍修复师,林夏早已习惯了这种与世无争的独处。她的工作室,是图书馆后院一间僻静的平房,原先是存放杂物的仓房,被她申请下来后,花了不少心思整理。四壁立着高大的榆木书架,挤满了各种等待修复或已修复完毕的线装书。墙角的老式唱机慢悠悠地转着一张黑胶唱片,流淌出低回的古典吉他曲,与室内的古旧气息奇异地融合在一起。

独居多年,林夏的社交圈很简单,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便是这些不会言语的故纸堆。她享受这种宁静,在细微的修复工作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感受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每当一册残破不堪的古籍在她手中重焕生机,那种满足感,足以抵消所有的孤寂。

桌上的内部电话“嗡嗡”响起,打断了她的工作。是前台小张,说有一批私人捐赠的旧书刚送到,数量不多,但看起来有些年头了,问她是否有空过去看看,做个初步筛选。

林夏应了声,放下镊子,摘掉放大镜,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她喜欢这种“开盲盒”般的过程,捐赠的旧书里,时常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趣物。

捐赠品放在前台旁边的推车上,用一个有些磨损的硬纸板箱装着。林夏走过去,一股更浓郁的陈腐气味扑面而来。她戴上薄棉手套,开始翻检。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普通文学书籍,品相一般,封面卷边,书页泛黄。直到她触到箱底几本更显古旧的册子。

她将它们轻轻取出。一共三本,都是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封面脆弱,书脊开裂。一本是商务版的《辞源》残本,一本是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封面的美人图已模糊不清。还有一本,是灰蓝色的布面精装,没有书名,只有简单的素色压花,显得朴素而沉静。

林夏的心微微一动。她轻轻拂去封面上的浮尘,翻开扉页。竖排的繁体字映入眼帘:《诗集》(乙卯年辑)。没有作者署名,似乎是自印的非卖品。出版年份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纸张薄而脆,边缘已有多处破损。

她捧着这本《诗集》,回到自己的工作室。窗外的光线正好,她将书放在工作台的衬垫上,准备做更细致的检查,确定修复方案。她先逐页轻轻翻动,检查内页的完整度和破损类型。诗集中的作品多是旧体诗词,字迹是清秀的毛笔小楷,透着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落寞。内容不乏对家国的忧思、对山河破碎的感伤,间或夹杂着几缕婉约的愁绪。

当翻到接近中间的一页时,林夏的手指感到了一丝异样。书页之间,似乎夹着什么东西。她屏住呼吸,用镊子更轻缓地拨开粘连的页脚。果然,里面夹着两样物事。

一样是一张对折的泛黄信纸。另一样,竟是一块已经干瘪硬化、颜色变为深褐色的块状物,约莫半块麻将大小,表面粗糙,依稀可辨曾经细腻的质地,散发着一丝极淡的、若有若无的,几乎被岁月完全抹去的甜香。林夏辨认了一会儿,才确定那是一块桂花糕。只是时光早已抽干了它所有的水分和柔软,让它变得像一块风化的石头。

她的心跳莫名地加快了。先小心地将那半块桂花糕移到一旁的小托盘里,然后,她才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张信纸上。信纸的折痕已经几乎断裂,她用了点巧劲,才将它缓缓展开。

字是钢笔写的,墨水是那个年代常见的蓝黑色,如今已褪成灰褐。字迹清峻有力,带着一种急切而又克制的情感。

晚妹如晤:

见字如面,信至之时,我已登程。行程仓促,未能面别,心实愧怍。联大聘书已下,教书育人,亦是为国储才,于烽火连天之际,此乃书生报国之道,义不容辞。此去西南,路途迢递,战火纷飞,归期难料。万望你勿以为念,善自珍重。

临行前,于桂花巷口购得你素日所爱之桂花糕半斤,甜香盈袖,恍如昨日你我同游之景。奈何行囊简陋,只能携此半块,余者望你自购,聊解相思。随信附上,见糕如见我。

犹记去岁秋深,老槐树下,金桂如雨。你曾言,此树见证多少离合。今我亦与此树约,待山河重整,烽烟散尽,必当归來,于树下候你。此心此志,天地共鉴。

乱世浮生,身如飘萍。唯念你安康,便是吾心之所安。纸短情长,言不尽意。

珍重,珍重!

兄清和顿首

民国二十八年秋

信末,没有具体的日期。林夏握着信纸的手,指尖微微发凉。短短的几百字,却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她窥见了一个遥远而真切的时空。青年学者沈清和,即将远赴西南联大任教的知识分子,在战乱的阴影下,与恋人苏晚仓促别离。那半块干硬的桂花糕,曾是离人身边最后的甜香,是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份朴素而深沉的牵挂。信中的“桂花巷”、“老槐树”,成了跨越生死的约定坐标。

“待山河重整,烽烟散尽,必当归來……” 林夏轻声念着这句,心头泛起一阵酸涩。历史的洪流席卷而过,多少这样的约定,最终沉没于时间的河底?这位沈清和,他最终回去了吗?那位名叫苏晚的“晚妹”,她等到了她的“清和”吗?

她低头看着托盘里那半块凝固了时光的桂花糕,又看看手中墨迹斑驳的信笺。这本《诗集》,看来是沈清和的遗物,或是与苏晚共同的纪念品,不知为何流散出来,最终混入了这批捐赠的旧书中。而那封未能寄达的回信,或者说,这封随着桂花糕一起被珍藏起来的告别信,成了这段往事唯一的见证。

林夏将信纸按照原样轻轻折好,与那半块桂花糕一起,放回《诗集》的原处。但她知道,有些东西一旦被唤醒,便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一个念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圈圈涟漪。

她想去看看,那个信中提到的“桂花巷”和“老槐树”,是否还在。八十年过去了,城市的面貌早已天翻地覆,那些承载着个人记忆的地理坐标,是否还能找到痕迹?那位名唤苏晚的女子,如果还健在,如今也该是近百岁的老人了。她,还记得这个约定吗?

窗外,秋风掠过树梢,带来隐约的市声。而林夏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停滞了,只有唱针划过唱片纹路的沙沙声,伴随着一段尘封了八十年的往事,在秋日的阳光里,缓缓苏醒。她决定,明天就去寻访那个可能早已消失在城市地图上的“桂花巷”。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历史考证的好奇心,更像是一种莫名的责任,驱使她去打捞一段可能被遗忘的记忆。

她轻轻合上那本灰蓝色的《诗集》,仿佛合上了一个时代轻轻的叹息。

这封迟到了八十年的信,终于被林夏发现。你们猜,林夏下一步会先去档案馆,还是直接去寻找桂花巷呢?大家读这章时,心里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们的分享~ PS:明天的更新依旧在晚上,我们不见不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纸间残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