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旧书里的温暖 > 第2章 寻踪桂花巷

旧书里的温暖 第2章 寻踪桂花巷

作者:常雨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21:18:41 来源:文学城

接下来的几天,那本《诗集》和信中的内容,像一首幽远的背景旋律,始终在林夏的心头萦绕。修复其他古籍时,她的心神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灰蓝色的布面小册子。沈清和与苏晚的故事,不再只是故纸堆里一段模糊的往事,而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牵挂。

她决定开始寻访。第一个线索,自然是信中最明确的地标——“桂花巷”。

八十年的城市变迁,许多旧街巷早已消失在推土机和钢筋水泥之下。林夏先从地方志办公室和城市档案馆的线上资料库入手,查询“桂花巷”的历史记录。果然,这个名字在旧地图上出现过,位于老城厢一带。但根据市政记录,那片区域在九十年代末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许多巷弄都已不复存在。

线上查询只能给出冷冰冰的结论。林夏需要更真切的确认。一个周末的下午,她带上相机和笔记本,凭着地图上的大致方位,走进了那座城市最富历史肌理的老城区。

高架桥割裂了天空,现代化的商业广场边缘,还顽强地残存着一些低矮的旧式民居。林夏穿梭在狭窄的、晾衣杆横跨空中的街巷里,询问着遇到的每一位看起来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人。

“桂花巷?”一位摇着蒲扇坐在竹椅上的老伯眯着眼想了想,“没听说过咯,早没啦。那边,看见那个大商场没?原先好像就是一片老巷子,都拆光喽。”

几次类似的询问,得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回答。城市的记忆在新一代居民中已然模糊。夕阳西斜,给冰冷的现代建筑镀上一层怀旧的金色。林夏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口,望着那片如今是繁华商场的区域,很难想象八十年前,这里曾有一条桂花飘香、有着老槐树的安静小巷,见证过一对恋人的生离死别。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尝试其他途径(比如查询旧户籍档案)时,她看到街角有一位年近古稀、正在收拾报亭的老先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林夏走上前,重复了那个问题。

“桂花巷?”老先生停下动作,推了推老花镜,仔细打量着林夏,“姑娘,你找那个地方做啥?多少年没人提这个名字了。”

林夏的心猛地一跳,感到一丝转机。她没有提及信件详情,只是含蓄地说:“我在做一些历史研究,查一些旧资料,提到过这个地方。”

老先生指了指马路对面商场侧后方一条不起眼的、略显逼仄的小道:“那条小马路,看见没?现在叫‘育英路’。但很早以前,我们老住户都管靠里头那一截叫‘桂花巷’。因为以前巷子深处真有棵老桂花树,秋天香得很。不过巷子名早就改啦,那棵树……好像也在改造的时候砍掉了。”

希望重新燃起。林夏道过谢,快步穿过马路,走进那条名为育英路的小街。这里相对安静,一侧是商场的高墙,另一侧是几栋颇有年头的居民楼。她顺着路往里走,避开停放的汽车和电动车,目光仔细搜寻着任何可能留存下来的旧时痕迹。

走到小巷深处,在一栋居民楼的侧面与商场围墙形成的夹角空地,她突然停住了脚步。

空地上,没有桂花树。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停车场,停着几辆车。但在停车场边缘,靠近围墙的地面上,有一个异常显眼的、巨大的树桩。

林夏走近蹲下身子。树桩的直径惊人,需两人合抱,尽管年轮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但依旧能想象其曾经的枝繁叶茂。树桩的切面平整,显然是被人工锯掉的,但根部却异常顽强地从边缘迸发出几簇嫩绿的新枝,在秋风中微微颤动。

是槐树。林夏辨认出来。这庞大的根系,这倔强的生命力,都昭示着它曾在此地屹立了百年以上。

这里,就是那棵老槐树。信中所指的,“桂花巷的老槐树旁”。

她静静地蹲在树桩旁,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粗糙干裂的木质表面。触感冰凉而粗粝。那一刻,耳边仿佛听不到现代城市的喧嚣了。她仿佛看到了八十年前的秋日,金色的桂花如雨般落下,年轻的沈清和与苏晚在此处依依惜别,许下重逢的诺言。空气中,似乎也隐约萦绕起那若有若无的、穿越了时空的甜香。

地点确定了。下一个目标,是人——苏晚。

寻找一位可能已近百岁、且只知姓名的老人,难度更大。林夏再次利用起她的专业优势和对历史资料的熟悉。她回到图书馆,调阅了数字化后的旧报纸数据库(1930-1940年代),以及一些可能收录本地知名人士的旧版《同学录》、《职员录》等。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她耐心地搜寻“苏晚”这个名字。几天后,一则刊登于1946年本地一份小报角落的、不起眼的订婚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启事中,女方名为“苏晚”,男方姓陈。这至少证明,在战后,一位名叫苏晚的女子曾在此地生活。

她顺着这条线索,查询后来的户籍档案(在政策允许和**保护范围内,通过图书馆与民政档案系统的有限合作渠道进行模糊查询)。经过繁琐的交叉比对和推断,她发现这位“苏晚”女士婚后似乎一直生活在本市,户籍几经变更,但未显示迁出。最新的关联地址,指向城西一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

地址有了,但电话信息不详。林夏决定直接上门拜访。这是一个周二的上午,小区里很安静,多是散步晒太阳的老人。按照地址,她找到一栋楼的四层,敲响了房门。

等待的时间漫长而令人心焦。就在林夏以为无人在家,准备离开时,门内传来细微的响动,接着是门锁转动的声音。门被拉开一条缝,一位六十岁左右、面容和善但带着些许疲惫和警惕的妇人探出头来。

“您找谁?”

“您好,打扰了。”林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温和而真诚,“请问,苏晚女士是住在这里吗?”

妇人的警惕性更高了,“你是?”

林夏迅速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我是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我叫林夏。我们在整理一批旧书时,发现了一些可能属于苏晚女士的旧物,想向她核实一下情况。”她避重就轻,没有直接提及那封可能揭开伤疤的信。

妇人仔细看了工作证,神色稍缓,但依旧带着深深的疑虑和一种长年累月形成的谨慎。“我奶奶年纪很大了,身体不好,不方便见生人。而且……她眼睛看不见很多年了。”她的语气里透着保护。

“我明白,非常抱歉打扰。”林夏连忙说,心中却是一震——失明?信中提到的那位“晚妹”,难道真的就是这位苏晚老人,并且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视力?这巧合让她的心揪了一下。她斟酌着词语,“我理解。我找到的是一件……可能对她有特殊意义的旧物,是一本民国时期的《诗集》,还有……”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妇人的反应。

听到“《诗集》”和“民国时期”,妇人的眼神微微变化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她沉默了片刻,回头望了望幽暗的室内,然后压低声音对林夏说:“林女士是吧?我奶奶……她等一个人,等了一辈子。前些年脑子还清楚的时候,总念叨着桂花巷,槐树……前两年,最后一点视力也没了。现在大多时候糊涂着,但有时又会很清醒地问,‘是不是清和回来了?’”

妇人叹了口气,“我是她的孙媳,姓陈。你说的东西,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如果是和……和那位沈先生有关的东西,或许……或许能让她安心些。只是,你确定要让她知道吗?这么多年了,我们家里人都默认那位可能早就不在了,怕提起这些,反而让她更难过。”

林夏握紧了随身带着的、里面放着那本《诗集》和信笺复印件的帆布包。她看着陈阿姨眼中复杂的情绪——有关切,有担忧,也有一种对奶奶执念的深深无奈和理解。

“陈阿姨,”林夏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我找到的,可能是一份……迟到了很久的答案。我觉得,苏奶奶有知道的权利。”

陈阿姨又沉默了很久,最终侧身让开了门。“进来吧。不过,你说话要小心些。她今天……状态还算平静。”

门在身后轻轻关上。林夏踏入了光线昏暗的室内,空气中弥漫着老人家中特有的、淡淡的药味和时光停滞的气息。她的心跳得很快,她知道,她即将面对的,是那段尘封了八十年的往事另一端,活生生的、承载了一生等待的主人公。

写到最后一句时,窗外正好刮风,仿佛真的闻到了桂花香。大家读完后,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是否也想起了某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寻踪桂花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