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九重紫之夫妻育娃 > 第8章 云溪筑舍,岁月悠长

九重紫之夫妻育娃 第8章 云溪筑舍,岁月悠长

作者:吱吱年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01:16:37 来源:文学城

深秋的京城,落叶纷飞,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萧索。宋墨的请辞奏章,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却也引来了层层涟漪。皇上挽留未果,最终准奏,赐下不少金银帛缎,算是全了这段君臣之谊。那些昔日或明或暗的对手,闻讯后反应各异,有扼腕叹息,有幸灾乐祸,亦有几分兔死狐悲的怅惘。宋墨却已无心理会这些,他迅速而低调地处理了京中产业,辞别了少数几位真正交好的同僚与旧部,在一个晨雾迷蒙的清晨,带着窦昭与怜君,乘坐几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悄然离开了这座承载了他半生荣耀与纷争的城池。

马车辘辘南行,离京越远,天地便越发开阔。怜君几乎是趴在车窗边,小脸贴着冰凉的窗框,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与她过往六年所见截然不同的风景。京城的亭台楼阁、朱门高墙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广袤的田野、起伏的丘陵、蜿蜒的河流以及点缀其间的白墙黛瓦。空气不再是京城那种混杂着脂粉、炊烟与尘土的气息,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新和一丝湿润的水汽,沁人心脾。

“娘,你看那山,好像一幅水墨画!”怜君指着远处如黛的群山,兴奋地回头对窦昭说。她今日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杏子黄绫裙,外罩一件浅碧色比甲,因着连日赶路,发髻有些松散,几缕柔软的碎发垂在耳侧,更显得小脸莹白,眼眸晶亮。

窦昭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去,眼中也流露出轻松与惬意。她今日未施粉黛,只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色衣裙,乌黑的秀发用一支简单的玉簪绾起,褪去了在京中时作为官眷的几分雍容,更添了几分江南女子的婉约风致。她将怜君揽回身边,用细棉帕子轻轻擦去她鼻尖上沾着的一点灰尘,柔声道:“是呢,这便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景致了。我们越往南走,这样的景色会越多。” 她心中那份因离开熟悉环境而生的些许怅惘,在这片开阔天地间,也渐渐被抚平。离开朝堂纷争,于宋墨是解脱,于她,何尝不是一种心之所向的宁静?

宋墨骑马行在马车旁,听着车内妻女的软语,看着眼前豁然开朗的山水,胸中积郁多年的块垒,仿佛也被这江南湿润的风悄然融化。他今日未着官袍,只穿了一身藏青色直缀,腰束同色腰带,身形挺拔如松,眉宇间少了在朝堂时的凝重与锋芒,多了几分闲适与舒展。偶尔回头望向马车车窗里探出的两张依偎的笑脸,只觉得人生圆满,不过如此。

行了约莫半月余,问过数次路,穿过几片茂密的竹林,一行人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云溪坞。这里比宋墨派人描绘回来的图景更为秀美。村子不大,约莫几十户人家,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坳与水畔之间。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蜿蜒穿过村落,溪水潺潺,撞击着溪中圆润的卵石,奏出清脆的乐章。溪畔生长着茂密的菖蒲和水草,几只白鹭在浅水处优雅地踱步。远处是层层叠叠的茶园和稻田,再远些,则是苍翠欲滴的连绵山峦,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爹爹,这就是云溪坞吗?好美啊!”怜君被宋墨抱下马车,立刻被眼前的景色吸引,提着裙摆就要往溪边跑。

“慢些,当心脚下。”窦昭连忙唤住她,眼中却也满是惊艳与满意。这里的确如宋墨所说,山明水秀,远离尘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让人心神安宁的气息。

宋墨早已相中了一块位于溪流上游转弯处的空地,这里地势略高,背靠一片小小的竹林,面朝溪流和开阔的田野,既清静,视野又好,且与村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失烟火气,又能保有私密。

筑屋的过程,充满了亲手创造的乐趣与艰辛。宋墨拒绝了仆役们过多的插手,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他挽起袖子,和请来的当地工匠一起,丈量土地,夯筑地基。窦昭则带着怜君,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用溪水调和泥浆,递送工具,或者在一旁煮茶备饭。

怜君对这一切都感到无比新奇。她看着爹爹原本执笔握剑的手,此刻沾满了泥土和木屑,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在秋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她学着娘亲的样子,用小小的陶壶提来清凉的溪水,踮着脚尖递给爹爹:“爹爹,喝水。”

宋墨接过女儿递来的水,仰头饮下,那甘甜的溪水仿佛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他蹲下身,指着初具雏形的屋基,对怜君说:“看,这里以后就是我们的家了。这边是正房,那边留出来给你做书房,窗外正好能看到那片竹林。”

怜君睁大眼睛,努力想象着房屋建成后的样子,小脸上充满了期待:“爹爹真厉害!”

窦昭则在一旁,用树枝在松软的泥地上画出简单的图样,与工匠商量着窗户开在哪里能引进最多的阳光,灶台如何搭建才更省柴火。她虽出身世家,但持家多年,又历经变故,于这些生活琐事上,竟也显得游刃有余。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她娴静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专注的神情,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宋墨的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一座雅致而不失朴拙的小院终于落成了。院墙是用本地常见的青石混合着黄泥垒砌的,不高,墙上已经爬上了些刚刚移植过来的青藤,虽未茂盛,却已显生机。院门是竹制的,推开时会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带着几分田园的趣味。

院内,正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厢房。房屋结构简洁,却处处可见匠心。窗棂是宋墨亲手雕的简单的如意纹样,窦昭则用素绢糊了窗,透光而又柔和。堂屋宽敞明亮,摆着竹制的桌椅,墙上挂着一幅窦昭手绘的墨兰,清雅脱俗。卧房布置得温馨舒适,床榻上是窦昭带来的细棉布被褥,散发着阳光和皂角的清香。

窦昭在院子的东侧开辟了一小块花圃,将她从京中带来的、精心培育的牡丹和几株兰草移栽过来,又向村妇讨了些本地常见的凤仙、牵牛花种子撒下,期待着来年花开满园。宋墨则在西侧辟了一块菜地,翻土、施肥,种上了青菜、萝卜、葱蒜等时令蔬菜,甚至还搭了个小小的豆棚架。他笑着对窦昭说:“往日只知‘君子远庖厨’,如今方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趣。”

怜君很快便彻底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她再也不用像在京城时那样,出门必有仆妇跟随,行动皆在深宅高墙之内。在云溪坞,她是自由的。白日里,她跟着母亲在特意为她布置的小书房里读书。这书房虽小,却窗明几净,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从京中带来的典籍,还有宋墨和窦昭陆续为她搜罗的新书。

窦昭的学识,很快便让云溪坞的乡邻们惊叹不已。起初只是偶尔有村塾的夫子前来探讨诗文,后来,渐渐有村民拿着远方亲人的来信,或者需要书写田契、家书,都怯生生地来到宋家小院求助。无论来者是谁,窦昭总是放下手中的书卷,温和接待,耐心询问,然后一字一句地代为书写,遇到不识字的,还会细细地将内容读给对方听,直到对方完全明白为止。她态度谦和,毫无架子,很快就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与喜爱。怜君在一旁看着,母亲那柔声解释、执笔书写的侧影,在她心中,比任何圣贤书上的教诲都更加深刻地诠释了何为“学问”与“仁心”。

到了午后,通常是怜君最期待的时光。宋墨会放下手中的书卷或农具,带着怜君去后山。山路蜿蜒,林木葱郁,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点点光斑。宋墨不再是那个威严的朝堂重臣,而是一个耐心又风趣的导师。他教怜君辨认各种草药:“这是金银花,清热解暑;那是鱼腥草,治咳嗽最好……记住,采药不可竭泽而渔,要留根,以待来年。”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在山风中清晰地传入怜君的耳中。

当然,骑射的课程也从未间断。宋墨为怜君量身打造了一张更合用的小弓。在后山一处平坦的草地上,怜君一次次地拉弓、瞄准、放箭。

“爹爹,你看我射得准不准!”这一日,怜君凝神静气,小弓拉得比往日更满,只听“嗖”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去,虽然离靶心还有些距离,却稳稳地扎在了作为目标的树干上,入木三分,箭尾微微颤动。

宋墨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赞赏,他走上前,大手揉了揉女儿的头发,触感柔软蓬松:“力道和稳性都比上次进步多了!我们怜君果然有天赋。”他仔细检查了箭矢落点,又指点道,“不过,气息还要再沉一些,开弓时肩要放松,力从地起,贯于腰背,发于指尖。”

怜君用力点头,将父亲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她转头,却见母亲不知何时已站在不远处的廊檐下,手里拿着一卷书,正含笑望着他们。夕阳的金辉如同温柔的纱幔,笼罩在窦昭身上,将那身素雅的衣裙染上了温暖的橘色,她嘴角噙着的那抹笑意,比天边的晚霞还要柔美。

宋墨也看到了妻子,他大步走过去,很自然地伸出手,从身后轻轻环住窦昭纤细的腰肢,将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嗅着她发间淡淡的兰草清香,低声问:“在看什么?书还是我们?”

窦昭微微侧头,脸颊轻触到他的下颌,眼中笑意更深:“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自然是看你们父女俩。”她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更多的却是欣慰,“没想到,我们宋大人褪去官袍,教起孩子来,竟有这般耐心细致,可比在朝中训诫下属时温和多了。”

宋墨低笑,胸腔传来微微的震动,手臂收得更紧了些:“那是自然。朝堂是国家公器,不得不严;家中是骨肉至情,自然要慈。何况……”他低头,在窦昭光滑的额间印下轻柔而珍重的一吻,声音低沉而充满情感,“是教导我们的明珠。”

怜君看着父母相依相偎的身影,在落日熔金的光辉中,构成了一幅完美和谐的画卷,她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塞得满满的,暖洋洋的。她悄悄拾起弓箭,更加认真地练习起来,心想,一定要变得更厉害,才能永远守护住这样美好的时光。

闲暇时,窦昭也会带着怜君去溪边。她们并不只是浣纱,更多的时候,是去感受那份自然的情趣。溪水清浅,能看到水底光滑的卵石和穿梭其间的小鱼。窦昭会坐在溪边平坦的大石上,教怜君读那些描写江南景致的诗词。

有一次,怜君看着水中成群结队、倏忽来去的游鱼,忽然想起读过的汉乐府,她仰头问窦昭:“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水,是不是也像诗里写的那样,到了夏天就会长满莲叶荷花?”

窦昭顺着女儿的目光望向清澈的溪流,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夏日接天莲叶的盛景,她笑着点头,将怜君被风吹乱的发丝别到耳后:“是啊,你看那边水湾处,水较深,泥也肥,正是长莲藕的好地方。等明年夏天,荷花开了,莲蓬熟了,娘就带你来采莲,教你做你爹爹最爱吃的冰糖莲子羹,再用新鲜莲叶蒸饭,那才叫清香呢。”

怜君听得向往不已,只觉得这云溪坞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期待。

而宋墨,在这里彻底褪去了昔日的锋芒,展现出骨子里的温润与从容。他会在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时,就轻轻唤醒窦昭,两人携手登上屋后的小山坡,看一轮红日如何喷薄而出,将云霞、山峦、溪流和稻田都染上瑰丽的色彩。他会在这静谧的时刻,握住窦昭的手,什么也不说,却又仿佛说尽了一切。

雨天,他们不便出门,便会在堂屋对坐煮茶。宋墨亲自烹水,窦昭则选出合适的茶叶,夫妻二人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看着氤氲的水汽从茶壶中袅袅升起,谈论着诗词,或者怜君近来的进益,偶尔相视一笑,便是岁月静好的最佳注解。有时兴起,宋墨还会铺开宣纸,窦昭研墨,他挥毫写下即兴所得的诗句,窦昭则在旁品评,或者含笑续上后联,琴瑟和鸣,莫过如此。

宋墨的武艺也并未搁下,反而成了守护这一方安宁的力量。有一次,邻村几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听说云溪坞来了户看似富足的外乡人,便动了歪心思,趁夜前来骚扰,还想偷窃宋家晾晒在院中的药材。宋墨闻声而出,他甚至未曾动用兵器,只凭借高超的身手和凌厉的气势,三拳两脚便将那几个宵小制服,捆了送去里正处。事后,村民纷纷前来道谢,送来些自家产的鸡蛋、蔬菜,宋墨一概婉拒,只淡然道:“邻里互助,本是应当。诸位不必挂怀。” 经此一事,云溪坞的村民对这位看似文雅、实则身怀绝技的宋先生更是敬佩有加。

渐渐地,云溪坞及周边村落的人都知道了,溪边那户青藤绕墙的人家里,住着一位文武双全、待人宽厚的宋先生,一位学识过人、心地善良的宋夫人,还有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怜君。他们从不谈及京城往事,也无人探究他们为何来到这偏僻乡野,大家只是默契地接纳了这户与众不同的人家,享受着与他们比邻而居的安宁与祥和。

岁月就在这云溪之畔,如门前溪水般,潺潺流淌,悠长而宁静。春去秋来,院中的兰草吐露芬芳,牡丹如期绽放,菜地里的蔬菜一茬接一茬地生长。怜君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如同院中那些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植物,茁壮而健康地成长着,知识、武艺与品性,都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悄然积淀。这座名为“家”的小院,成了他们远离风暴后最安稳、最温暖的港湾,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空气,都浸透着平淡却真实的幸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