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夜袭事件,像一块投入“神州”预备队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尽管官方调查对外宣称是外部不明势力试探性潜入,已被击退,但学员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尤其是关于那个神秘的称呼——“之江”,以及入侵者明显针对浙的事实。
浙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目光的变化。好奇、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她一如既往地投入训练,表现得冷静而专注,但那种刻意的疏离感比以往更甚,仿佛在自己周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她与苏之间,那晚不欢而散的对话后,也陷入了一种冰冷的沉默。训练中必要的交流简洁到极致,再无多余的眼神接触。
苏的心情同样复杂。烦躁、疑虑,还有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无力感。他无法理解浙的隐瞒,更无法接受“与自己无关”这种说法。那个入侵者强大的实力和看向浙时复杂的眼神,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隐约感觉到,浙正身处某种危险的漩涡中心,而她却拒绝任何援手。
这种状态下,接下来的小组协同战术训练变得格外艰难。苏和浙被分在同一组,负责在模拟城市环境中解救人质。任务开始不久,两人就在突击路线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正面强攻,利用烟雾掩护,速战速决。”苏指着建筑结构图,语气强硬。
“不行,人质位置不明,强攻风险太大。应该先从通风管道潜入,确认情况后再行动。”浙反对,她的方案更谨慎,但也更耗时。
“犹豫就会败北!等我们慢吞吞爬进去,人质可能已经遇害了!”
“莽撞突击导致任务失败,责任谁来承担?”
争执不下,气氛僵持。组内其他成员面面相觑,不知该听谁的。最终,在苏的坚持下,小组采取了强攻策略。结果一如浙所预料,他们陷入了“匪徒”预设的火力网,虽然最终凭借个人能力勉强完成任务,但“人质”在交火中“受伤”,代价惨重。
训练结束后的复盘会上,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种缺乏信任和有效沟通的协作。
“个人能力再突出,无法融入团队,就是一颗定时炸弹!”瓷的目光扫过苏和浙,“‘神州’不需要独狼,更不需要因为私人情绪影响判断的队员!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建立,你们凭什么在未来的实战中将后背交给对方?”
苏紧抿着唇,脸色难看。浙垂着眼眸,看不清情绪,但紧握的指节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那天晚上,苏没有去加练,而是独自一人走到了基地最高的观景台。夜风凛冽,吹散了些许心中的烦闷。他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脑海中却不断回响着瓷的话,以及浙那双看似平静无波,深处却仿佛藏着惊涛骇浪的眼睛。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愤怒和质问,或许过于急躁了。浙的隐瞒,一定有她无法言说的苦衷。那个叫“淮”的人,那个称呼她“之江”的入侵者,还有她偶尔流露出的、与年龄不符的沉重……她的过去,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而想要真正理解她,帮助她,或许不能只靠蛮横的追问。
与此同时,浙也在宿舍里辗转反侧。瓷的批评像警钟在她耳边敲响。她知道自己和苏之间的隔阂正在影响团队,也知道自己的隐瞒带来了猜疑。但她能怎么办?说出“暗河”?说出“烟雨”?说出淮的牺牲和她自己可能背负的嫌疑?那只会将苏,将整个“神州”预备队都拖入更深的危险之中。
她走到窗边,看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那张属于“浙”的脸,下面隐藏的,真的是那个被称为“小疯子”的“之江”吗?佛罗里达的质问,美利坚意味深长的“游戏”,都像无形的网,正在收紧。
她必须做出决断。
第二天,苏主动找到了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浙。他没有再追问昨晚的争执,也没有提那个入侵者,只是将一份他自己整理的、关于模拟城市环境多种渗透路线的分析报告放在了浙面前。
“你的方案有道理,”苏的声音比平时缓和许多,“这是我做的其他几种可能路线的风险评估,或许……可以互补。”
浙有些惊讶地抬起头,对上苏那双此刻显得格外认真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了之前的愤怒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想要解决问题的诚意。
她沉默了几秒,接过那份报告,翻看了几页。内容详实,思路清晰,确实弥补了她方案中一些考虑不足的地方。
“……谢谢。”她轻声说,语气不再像之前那样冰冷。
这是一个微小的开端,但僵局似乎有了一丝松动的迹象。
也就在同一天,瓷将浙单独叫到了办公室。他没有绕圈子,直接递给她一份薄薄的、没有任何标识的加密文件。
“这是最高权限调取的,关于三年前‘南美雨林事件’的碎片化情报,”瓷的目光锐利,“里面有些信息,可能与你有关。你看完后,告诉我你的决定。”
浙的心猛地一沉。她接过文件,手指有些颤抖。该来的,终究躲不掉。她需要直面那段被她刻意遗忘的过去,为了淮,为了她自己,也为了……她如今想要守护的“神州”和这些新的同伴。
裂痕或许难以完全弥合,但并肩作战的决心,正在压力的淬炼下,悄然凝聚。而真相的面纱,也即将被揭开一角。
(第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