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皇太女自救手册 > 第5章 朝堂风波起

皇太女自救手册 第5章 朝堂风波起

作者:观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13:15:04 来源:文学城

宣政殿备殿。

内侍们躬身垂首,肃声唤着朝臣们一一搜查全身。

大颂有言,凡觐见天子不论高低贵贱,长幼妍媸,一并肃身后方可入内,确保天子安危。

备殿内已有官员在其中等候,因临近朝殿所以不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众人只能无声坐着,周遭仅有茶杯的碰撞声清晰入耳。

这时有一位官员风风火火踏入备殿,待目光触及座中一人时霎时顿住脚步,二人目光交汇之际,好戏开锣了。

二人对视几刹,风风火火的官员抬手理了理绛紫官服,轻哼一声竟直接在对方身侧坐下。

来者是何知平,官拜尚书省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封淳郡公,位极人臣。

尚书省统领六部,乃三省之中施行政令之所在,权柄之重,向为朝野所瞩。正因如此,尚书令一职空悬多年。先帝在时,此位甚至由先帝亲任,后颂安帝谢晟继位,虽未再自兼此职,却也未曾轻授于人。所以尚书省便以左仆射为尊,这何知平自然手握重权,位列中枢。

他也是昨夜遇袭至今重伤昏迷不醒的五皇子谢丞诚的舅舅,虽说是拐了几道弯的亲戚,可终究有着皇亲身份。

他平日里端得是一副清流风骨、持身守正、刚直不阿的文臣模样,如今谢丞诚至今还在鬼门关外吊着,而专司护卫皇嗣的左右骁卫,偏生在那时形同虚设,眼下右骁卫大将军秦常健坐在这里,以何知平的脾气遇上他怎能不摆脸色?

虽说此行是左骁卫全员出动,而右骁卫只有其中一位将军顾澜随行,大将军秦常健及另一位将军钱栋有其他公务在身并未随行,但右骁卫说到底是归其统辖,护主不力的罪名,他这个大将军怎么也逃不掉。

何知平斜睨着秦常健,偏秦常健端坐如山,泰然呷茶,不为所动。

这副油盐不进的模样,反倒把何知平的火气勾了上来,他眉头紧锁,唇角微动,像是要发作,却又忍住,只拿眼刀子一下下剐对方,活像要在他身上剜出个洞来。

——顾澜已锒铛入狱,如今秦常健还能好端端坐在这里足以说明陛下并不打算处决他,何知平拿出如此作态也不见得是多担心自己这个拐弯外甥。这些喜欢在朝堂里搅弄风云的官员可都是戏班子里的顶梁柱。

“肃——”

内侍清嘹的声音响彻备殿,众官员闻声而动,纷纷起身,敛容整冠,依照朝序排开。待得众人屏息肃立,鸦雀无声,备殿通往朝殿的门才缓缓打开。

“进——”

伴随着内侍的声音落下,众官员迈出备殿的大理石地面,踏上朝殿前的御砖,文官清贵,武将萧飒,初阳打在朝殿前的台阶上,竟是一派蓬勃好风景。

位列前者因着绛紫官服,更显气派,可位高权重,自然也压得人难以喘息,他们稍有行差踏错,就可能被对家揪住辫子,一本奏折递上去,便能掀起三尺浪。

在其位不仅要谋其职,也要承受尊贵荣华所带来的一切。

少顷,他们已经在侍官陪行、内侍呼令中迈入宣政殿。

宣政殿内的装潢是最能体现帝王心性的,前朝宣政殿内金碧辉煌,恍若天宫神殿,但颂安帝谢晟继位后便重新修缮了宣政殿,如今的宣政殿精致却不奢靡,处处透着典雅端庄,颇具格调。

群臣鱼贯入殿,继而随侍官指引,殿内一时只闻衣袂窸窣、环佩轻响,再无杂音,肃穆得令人屏息。

“陛下驾到。”

内侍唱声起,着赤黄朝服的天子阔步而来,于御座落座,众人纷纷俯身跪下行觐见圣人朝仪。

“众卿平身。”

天子肃穆声音落下,众臣堪堪起身。

这时何知平率先出列,手执象笏道:“陛下,臣尚书省左仆射何知平有奏。”

门下省侍官于天子右侧案桌而立,官员若有奏斟酌其二后由他们决定是否准奏。

“准奏。”

何知平言辞铿锵道:“陛下,南衙十六卫遥领天下州府卫兵,当为国之表率,如今左右骁卫护主不力,酿下滔天大祸,为何只处置左骁卫与左右千牛卫,独独放过右骁卫?”

高位天子喜怒不显,他只是静默地听着,并未有搭话的意思。

“臣尚书省右仆射云帆有奏。”

何知平眉峰一紧,脸色不大好看。

他素来以清高自居,虽二人皆是官居二品,可尚书省实际掌大权者是左仆射,所以他向来看不起右仆射云帆,而云帆也瞧不上他这副道貌岸然的嘴脸,二人明里暗里皆是不对付。

“准奏。”

同样着绛紫官服佩银鱼袋的官员出列,相貌平庸放在一众朝臣中着实不出挑,但偏有一双如鹰似的眼眸明亮如炬,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隐秘,“陛下,秦大将军因平定山匪这才未亲自随行,此行剿灭多地山匪,是以大功,不该处决。”

言下之意,秦常健不是没去,而是办正事去了,平定山匪更是大功一件,难道你何知平现在要胁迫陛下问责一个功臣吗?

何知平气得眼眶里都冒出火星子,色厉内荏道:“不该?若秦将军练兵得法,即便他不在,右骁卫也该护得殿下周全!如今五皇子命悬一线,太子殿下和两位公主下落不明,不知生死。难道不是秦将军御下不严、卫兵懈怠,才让炤南余孽钻了空子?这般罪责,岂能轻饶!”

言语掷地有声,话音方落下,一旁武将便跪了俩。

“臣右骁卫大将军秦常健自请重罚。”

“臣右骁卫将军钱栋自请重罚。”

秦常健驻守兖州八年,平定兖州和羟国边境之乱,可谓战功彪炳,百姓拥护秦常健的声音甚至连京城都有所耳闻,于是便有那酸臭迂腐大夫纷纷上表奏疏弹劾秦常健恃功而骄、居功自傲。秦常健纵有驻守兖州八年之功,但毕竟不似温磬那般有着与谢晟自幼相携的情谊,再加上远居边疆,谢晟再信得过秦常健也有了几分恻隐之心。

然此人深谙明哲保身,风头最盛那年,他竟提出告老还乡,谢晟念其平定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封右骁卫大将军,赐爵梁国公,于皇城颐养天年。

本意是明升暗降,既架空其实权,又博得厚待功臣的美名。不料秦常健确有用兵之才,即便在京养老,若遇棘手战事,谢晟仍不得不派其出征。如前些时日京郊山匪为患,秦常健与钱栋前往剿匪,历时两月方凯旋,在此之前,朝廷曾派过两拨人马,结果皆是无功而返。

如此洞悉时局,深知急流勇退之人,又有战功和才能在手,想让他栽跟头本就极难,偏何知平又这般心急,多疑如谢晟,怎可能顺遂他意?

况且此行,右骁卫拨人,左骁卫统率,且不说旁人,谢晟便没觉得此事是秦常健的过错,更别说秦常健手底下的钱栋。

“再者,这炤南余孽究竟是自己混入清音寺,还是有人放进去的还两说呢!”何知平这番言辞掷地有声,甚至拿出誓要舌战群儒的架势,可回应他的却是静闻针落。

他一时也有了几分尴尬。

果然位极人臣也怕冷暴力。

门下侍中丁书年夜站了出来,得侍官准奏后说:“炤南余孽尚未落网,皇嗣们下落不明,五皇子更是命悬一线,眼下不知炤南余孽究竟如何混入我军内部,亦不知是否有内奸,何仆射谈及处罚是否为时过早。”

何知平咬咬牙,没有吱声。

严格说来,丁书年与何知平同属一党,皆拥护三皇子谢丞安。可丁书年真心拥戴谢丞安,他在意谢丞安的名声和前途,何知平却只看重其地位。若非谢丞诚不争气,他也不必舍近求远,所以二人有本质区别,自然互相瞧不上。

谢晟端坐高位,喜怒不显审视着一众朝臣。

这朝堂之上,犹如浑水摸鱼,所见非所得,所得也未必为真。

半晌后,他微微抬手,示意跪着的那二位平身,对于何知平的慷慨陈词,他只淡淡道:“何仆射咽不下这口气,那你说该如何处罚?”

若何知平连好赖话都分不出,那可以辞官回家种地了。

既谢晟不想处置,他若再说那就是逼迫圣上,这罪名,他可担待不起。

对此,何知平再不甘心也只能揖礼道:“臣惶恐,臣身为五皇子的舅父,难免心焦。”

云帆不冷不热道:“若说心焦,陈中书还是太子殿下的外祖,太子殿下下落不明,陈中书也当心焦。”

言下之意,人家亲外祖还没说什么,你这个拐了十八个弯的舅父倒是先跳脚了。

何知平瞪了一眼云帆,恨不得把他嘴缝上。

“陛下,微臣不得不参上一本。”云帆话音方落,中书省中书令陈平衍手执笏板出列。

——好一出抛砖引玉。

谢晟睨了他一眼,心下腹诽准没憋好屁。

“准奏。”

“臣昨夜跟随三司探查一夜,根据刑部搜查线索,此次炤南余孽来势汹汹,必定是有内应,且不说云芗和皓池,这建安城内铜墙铁壁,炤南余孽怎能如此顺利混入其中?而且宣平章事与左骁卫将军顾澜私交甚密……”言及此,陈平衍顿了顿,声音陡然高了几分道:“微臣以为应当彻查宣平章事。”

言辞凿凿,掷地有声,果然没憋好屁。

若说秦常健是深知审时度势的人精,那宣易便是见微知著的圣人。

宣易乃上任中书令,后因率先品出谢晟改革先皇重文轻武理念转而重武轻文,甚至准备拿老臣开刀,竟是于世人乃至朝堂大部分眼中太平盛世时退位让贤,说自己年事已高,只任个太傅便足矣。

可宣易乃两朝元老,三十六岁状元及第,因其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竟不出三年于朝中稳固势力,之后仕途如日中天,不仅是先帝和谢晟的恩师,也是诸多皇子的恩师。

这般人物若真退隐,世人必指责谢晟鸟尽弓藏。

帝王虽说不畏人言,却最重身后名,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缘由,谢晟都不会让他当真挂个太傅虚衔养老。只因太傅是大颂最高荣誉虚衔,一旦授予相当于退出权利争斗,谢晟不论是名声亦或是朝堂势力牵制都需要宣易,所以谢晟没有答应,而是将权力中心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授予宣易。

意图将这位为权力争斗而生的老臣再度卷入这场漩涡。

宣易怒极反笑:“陈中书此言是在怀疑我?”

陈平衍冷哼,字正腔圆道:“宣平章事平日与顾将军来往密切,怀疑宣平章事也是情理之中。宣平章事身为文官之首,应当以身作则,自请督查才对。宣平章事如此不悦,难不成皇家子嗣的安危比不得宣平章事清流之辈的名声?”

“陈中书这话说的好生奇怪,我兼任兵部侍郎,同十六位将军来往自是公务,此事陛下乃至朝臣无人不知,陈中书如此泼脏水,究竟意欲何为?”宣易嗤笑,索性朝着天子揖礼:“请陛下定夺。”

谢晟玲珑心思,他沉默稍许后,终于开了尊口:“宣平章事朝后自请去敬院吧。”

听着是发落,实则简直就是敷衍陈平衍,就差直接说“朕查了,你满意了吧?”

那陈平衍当然是不满意了。

朝中有一股子势力以直言不讳标榜,以不畏生死谏言为荣,有时候说的话气得谢晟头疼,却又奈何不得。想起昔日曾有一位名臣,直言纳谏至圣上气急转头离开,他竟扯着圣上衣袖不许圣上离开,非得听他说完不可。

对比下来,陈平衍这一派倒是保守许多了。

然而,陈平衍敛衽一跪,颇有几分视死如归的模样,高声道:“臣弹劾三皇子谢丞安勾结炤南,谋害太子,请陛下圣裁!”

谢晟打量着言辞凿凿的陈平衍,只觉得自己下结论有些过早,这保守派也挺激进呢,拖一个不成,非得再拖一个。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内阁其他臣子欲要开口,却不想被人抢占先机,御史台御史大夫吴祥二话不说厉声斥道:“朝堂之上陈中书竟敢如此大放厥词,胡乱攀咬,难道陈中书今日是要将这朝堂上下攀咬一遍吗!”

吴祥就差直接骂陈平衍是个乱咬人的疯狗了。

这等事朝堂上做不出,但政事堂上吴祥确实这般骂过他,结果便是被政事堂堂后官主书一一记录在案,隔日陈平衍便以此于朝堂之上上表奏疏参吴祥言语粗鄙、德不配位。虽是小事,谢晟压根没放在心上,毕竟政事堂议事时情绪激动口出脏话实乃常态,可毕竟人证物证俱在,陈平衍这帽子扣的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谢晟最终也只能发配吴祥去国子监恪守礼节去了。

这国子监恪守礼节更像是给朝臣站规矩,只因这些老匹夫动辄吵架,谢晟被他们吵的头疼,遂发明这个法子,凡是被发配去国子监恪守礼节者,需得国子监司业认可后才可重返朝堂,否则需日日站规矩,这朝臣个个一把年纪,哪经得住这般折腾?纷纷叫苦不迭。

百官之首,身着绛紫朝袍的青年敛袍跪地,他身形高大挺拔,即使屈身而跪,也难掩其轩昂气度,此人正是与太子谢丞旻分庭抗礼的三皇子谢丞安。

他朗声道:“父皇,近日流言四起,说儿臣觊觎储位,欲与太子兄长相争。若论本心,儿臣确向往储君之位。可长幼有序、尊卑有定,况且储君早已定下,儿臣岂能因一己私欲,致朝堂动荡、江山不安,让天下万民因儿臣之私而饱受牵连?儿臣勤勉刻苦,是想成为兄长的得力臂助,而非大颂千古罪人。归根结底,大颂是江山,更是家。”

言下之意十分明晰,我脑子病了,才会勾结外人在自家地盘杀自家人!

言辞恳切,句句肺腑,态度恭谨,引得不少朝臣暗暗颔首。世人皆道他真诚笨拙,赤子之心可昭日月。

可莫说这朝堂,便是放眼天下,真正的赤子又能有几人?

“陈中书,你张口便说三皇子勾结炤南余孽谋害太子,证据何在?”宣易紧锁眉头,显然对陈平衍今日如同疯犬般四处撕咬的架势极为反感。

陈平衍面不改色,冷笑一声道:“证据?昨夜余孽突袭,调度精准,分明是里应外合。三皇子殿下此前极力主张变更清音寺护卫布防,又私自将左右骁卫部分兵力调往他处,此事莫非只是巧合?三皇子殿下抱病未能随行,更是巧中之巧!臣请问殿下,您那风寒,可真是时候啊!”

谢丞安闻言,脸上那点诚恳迅速褪去,转而涌上些许委屈和愤怒,他猛地抬头:“陈中书!你……”

“陈中书上来便攀咬宣平章事和三殿下,言辞凿凿倒是言之有物,可却也只是捕风捉影。”方才还情绪激动的何知平,眼下竟是能心平气和,头脑清楚的反问陈平衍,倒是奇了。

陈平衍冷笑,讥讽道:“何仆射这会儿又能秉公决断了?方才怎么还信誓旦旦死死咬着秦大将军不放?总不会是因着你跟宣平章事私交甚好,所以包庇他吧!”

何知平愠怒道:“你……你休要胡乱攀咬!宣平章事为人高洁,怎会做出此等事。”

“什么事?你敢说吗?你敢说他品行高洁,怎么会做出如此龌龊、下作、腌臜事吗!”

“够了。”

御座之上,一直静观其争的谢晟终于开口,他声音不高,却极具威严,众朝臣纷纷揖礼道:“陛下息怒。”

谢晟目光如炬,缓缓扫过跪地的谢丞安、激愤的陈平衍、以及一众屏息的朝臣。

殿内死寂,落针可闻。

半晌,谢晟的声音再次响起,不带一丝情绪:“皇子清誉,重于泰山;储君安危,关乎国本。既有此疑,不可不察。”

他目光转向一直垂首侍立的敬院主事:“扶策。”

“臣在。”扶策应声出列,身形如松,面色平静无波。

“三皇子谢丞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易,即日起迁居敬院外院,配合调查。着敬院会同三司,彻查清音寺一案所有关联人等,凡有疑点,一追到底。涉事府邸,严密搜查,胆敢阻挠者,”谢晟顿了顿,冷声道,“以同谋论处,准先斩后奏。”

敬院,颂安帝登基后创立,分外院和内院,只听命于颂安帝。对于敬院,即便是同为朝堂官员,也仅仅只是知晓外院,对于内院一无所知。

外院可督查凡颂国境内一切案件,但无决断之权,须经由三司会审,颂安帝旁听后方可决断。外院分大音司和万顷院,大音司主管审理案件,万顷院负责整理案件以及证据搜索。

这些年来有许多官员背后调查敬院,但不论怎么调查,最终也只能查到那个被推到朝堂上人人可见的敬院主事——扶策。

一个刚弱冠便居此要职的青年人。

扶策出列,手执笏板恭敬拜礼,肃声应承。

可这件事绝没有这么简单,谢晟对通敌者可以说是深恶痛绝,“阖府搜查,凡阻拦者,先斩后奏”足以见得谢晟的决心,凡是牵连此事者,只怕九族都不保。

谢丞安和宣易脸色煞白,可却深知谢晟一旦下了敬院的旨意断没有收回的道理,只能无奈应下。

谢晟的目光又扫向武将队列,肃声道:“右骁卫大将军秦常健、将军钱栋,御下不严,罚俸一年,戴罪立功,协助肃清京畿潜藏余孽。左骁卫、左右千牛卫一干失职人等,由刑部、敬院严审,绝不姑息。”

秦常健、钱栋重重叩首:“谢陛下隆恩!”

接着,谢晟的旨意如同重锤,接连落下:“宣威侯傅茂。”

“臣在!”

“朕予你手谕,调配左右威卫,封锁建安城,给朕一寸一寸地搜,便是掘地三尺,也要将炤南余孽揪出来!”

“臣领旨!定不辱命!”

处理完最紧急的军务,谢晟的声音愈发冰冷,“南衙十六卫、北衙禁军,享朝廷厚禄,掌京畿安危,竟出此纰漏。传朕旨意,由敬院、刑部、御史台共同督办,彻查十六卫及禁军,凡有玩忽职守、结交可疑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在武将行列中炸开,不少人面色发白,却无人敢出声。那吏部侍郎郁简嘴唇动了动,最终也只是将象笏握得更紧,深深低下头去。在这等雷霆天威之下,任何劝谏都显得苍白无力。

所谓不畏天威直言不讳的傲骨,不过是势造英雄,是这些聪明人的审时度势罢了,真正嶙峋风骨的忠臣,早在波谲云诡的朝堂里消磨殆尽,或死或贬,留下的不是人精,便是明哲保身的沉默者。

谢晟又道:“国子监冬试在即,不可一日无祭酒,近日朕会遴选出新任国子监祭酒,近日百官中凡是被弹劾三次以上者,统统去国子监重习礼教。”

谢晟继位后改革国子监,如今国子监只面向两种群体,缴纳高额束脩者与凭优异功名录取者,其体系与科举不同在于,入国子监者可得名师指点,不必似科举者自行求师,且四季考核优异者,可直达会试,甚至落榜亦可授官。

再者便是朝堂上被弹劾的官员、边疆回京述职官员,皆会被“发配”去国子监学习礼教,规训言行举止后才可离开,因有谢晟权柄在手,谁也不敢造次,所以这国子监不仅文臣顶不住,武将亦是如此。

习惯了边塞的为所欲为,一进入国子监这等礼教森严之地,自然吃尽苦头,可倘若国子监这边不予通过,便不许返回朝堂。一时间国子监竟是成了“状元摇篮”与“规训之地”。

对于此,众人倒是早已习惯,齐声应道后便是一阵沉默,心思各异,可谁也不敢吐露。

谢晟似乎倦了,身体微微后靠,指尖轻敲御座扶手。

侍立一旁的内侍立刻会意,上前一步,拖长了声音高唱:“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众臣鸦雀无声。

“退朝。”内侍再唱。

“臣等恭送陛下。”百官齐声山呼,跪地行礼,直至颂安帝的身影消失在屏风之后,方才依序缓缓起身,默然退出宣政殿。

沉重的殿门在身后合拢,晚秋的阳光照在身上,却带不来多少暖意。许多人暗自长吁一口气,仿佛刚从无声的战场脱身,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宣易快步走下玉阶,在广场上拦住了正欲登车的陈平衍。

陈平衍面色阴沉,回头睨着他:“宣平章事,还有何指教?莫非也要学那市井之徒,与老夫当街理论不成?”

宣易却不答话,只是上下打量着他,目光锐利如刀,忽然轻笑一声,只是笑意未达眼底:“陈中书,今日朝堂之上,真是好大的威风,好烈的火气。”

陈平衍冷笑:“太子下落不明,奸佞潜伏朝中,老夫心如油煎,自然比不上宣平章事这般沉得住气!”

“是吗?”宣易逼近一步,声音压得更低,仅他二人可闻,“太子遇险,皇后病倒,陛下忧心忡忡,满朝文武皆悬心不已。唯独陈中书你,虽口称悲愤,眼底却无半分焦灼,反而……精光烁烁,仿佛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今日一般。”

陈平衍眼底骤然腾起怒意,脸颊肌肉绷紧,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声音:“宣易!你休要在此含血喷人!”

“是不是含血喷人,你心里清楚。”宣易脸上的笑意彻底消失,只剩下冰冷的审视,“陈平衍,你我同朝数十载,我比你自己都了解你。今日你这番作为,绝非只为太子那么简单,你好自为之。”

说罢,宣易不再看他,拂袖转身,径直走向等候自己的马车。

陈平衍站在原地,望着宣易的背影,神色渐冷,眼底陡然升腾几丝阴鸷。

“回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