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花妖医经 > 第26章 送归

花妖医经 第26章 送归

作者:清旷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22:01:19 来源:文学城

兰秋七月,是淮南采莲的时节。

这个时候莲蓬里籽粒儿刚刚长满,青莲子又脆又甜,过了仲秋后,就只能采到老莲子,然后掘塘挖藕吃莲菜了。

“江陵这边的青莲子最甜最脆,别处都买不到唻。”

少年懒得没骨头似的,枕着手臂躺在棠木小舟上,任它在莲塘里随水漂着,嘴里嚼着颗莲子竟也半点儿不碍他口齿清晰:“哪怕六百里加急的快马送到长安,那也得三四天,早就老得剥皮儿才能入口了。”

自开诚布公后,刘迁仿佛更没了顾忌,整日里同她黏在一块儿,片刻不离。

夕阳西下,柔艳的暖绯色霞光笼着茫茫水面上一望无际的藕花塘,田田莲叶迎风而举,高过了人头。碧郁如玉的圆叶间尚开着的几点稀疏的白莲,莹白的莲瓣被红霞一熏,仿佛明肌胜雪的美人赧了脸,晕上几分羞涩的酡红。

白蔹坐在舟头,顶着片碧圆的荷叶作斗笠,看着与当地的采莲女别无二致——刘迁怕她晒着,非挑了片硕大的荷叶给她扣在头上,还不许摘。

眼前的情形,竟教她神思一恍,不自禁地忆起了自己曾在夜里做过的一个梦。

梦里是夕阳余照下的莲塘,清水脉脉,碧叶田田,一个莲花童子似的少年从扶疏花叶间探出了脸,笑眼弯弯。

然后,那少年凝目看向她,轻唤了声“蔓蔓”。

“蔓蔓,你发呆作甚?”

刘迁正伸手拔开了脸边一片低垂的荷叶,偏头朝她看过来,似笑非笑地弯了弯眼。

眼前景是梦中景,眼前人是心上人……刹那间,白蔹心里某根弦重重一颤。

她,觉得自己像个从小望着夜空发呆,痴望着天河里一颗璀璨星星的孩子。在它出现的每个夜晚,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贪婪得一丝一毫都舍不得错过。

然后,某一天,那颗星星突兀地消失了。

那个孩子遍寻不到,于是,几乎每晚都做着摘星星的梦入眠。

就这么做过了一千多个同样的梦之后,某一天,她竟当真得了通天彻地的本领,于是乘云而上直冲九霄,寻到了它,却发现——那颗遥望时璀璨的星星,其实是个冒着炙烈炽焰的火球,略微靠近,便要灼伤了手。

可,她仍旧不管不顾地,火中取粟一般,毫不犹豫把它掬进了掌心。

此时,仿佛被它温柔的焰心烫了下,四肢百骸都涌上一股热意。

“嗳,怎么这般不禁逗,脸热成这样儿?”枕臂卧在舟头的淮南王太子,自然不晓得她的心思,只是笑嘻嘻地撑肘坐了起来,顺手揪下了近旁的一株胖莲蓬。

她匆匆撇开了眼,不再看他,转而专心听起了水面上采莲的娃娃们嬉嬉闹闹唱俚曲。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悠扬的调子在水面上荡开,侬软的歌声和着暖风送入耳中,略略缓解了白蔹的局促。但她听懂后,却不由一怔——

这边的俚曲,多是些缱绻的艳歌,还是头回听到这样道家常的。究竟是哪家兄弟,不友不悌,闹到编排给人进了坊间谣谚里?

“唔,这曲子唱得不大好,蔓蔓喜欢?”刘迁坐在她近旁,片刻工夫已经灵巧地自那胖莲蓬里剥出了一把嫩生生的青莲子,挑出了颗最圆腴的递到她嘴边。

她偏头咬了那颗莲子,却压在舌底没有嚼,只看着他:“你唱得便好?”

淮南王太子噗哧笑出了声,扔了颗莲子进嘴里,咬得嘎嘣一响:“自然!——不过么,要蔓蔓你扣舷和歌,我才肯干。”

他带着些戏谑,话里有话,白蔹的乐律从小一塌糊涂,唱曲走调,弹琴错音,简直没得救。

可这会儿,她闻言只是顿了顿,便利落地垂手,屈指扣了扣身侧的木兰船舷来试音——“咚”地一声震响,铿然清锐,半点儿不钝。她自小习武,力气比寻常女子要大得多,这会儿正合是个用武之地。

她这不怕露丑的利落态度,令得刘迁大为稀奇——要知道,他家蔓蔓,一向可是个要脸的。

不知想到什么,他又“噗哧”笑了声,好像围观一只逞强又执拗的小兽似的,含着几分兴味看她:“那我便唱了,蔓蔓你可要和准,莫带偏了我。”

白蔹把舌底的莲子顶了上来,慢慢嚼着,难得腮邦子鼓鼓的,竟有几分孩子气的可爱。

刘迁垂睫一笑,不再作弄她,清咳了几声净了嗓,然后提气开腔,绵长的歌声极宛转地在水面上缓缓荡开——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

这支《南山》,是极缠绵的艳歌,少年温柔到极处的嗓音歌着缱绻的调子,仿佛疯长的藤蔓枝枝丫丫缠上来,撩得人心头一颤。

白蔹扣舷声倏然乱了,电光石火间,心里迸出一个极其固执,冥顽得崖缝里的野草般的念头——

那怕被这颗星星烧成了灰,我也要死死攥住,决不松手。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那厢,唱着曲子的刘迁却半点儿没给带偏,一双点漆眸子胶着她,一眨不眨,专注得近乎露出点儿贪婪来。

……

安然静好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白蔹沉溺其中,但,愈是沉溺,愈是惶恐。

——就像小孩子趁隙偷摘着邻家树上的李子,每摘一颗便窃喜着揣进口袋,但同时,又惴惴不安地悬着心,惟恐几步远外那扇门,会突兀地“吱呀”一声被人掀开。

转眼到了七月末,这天,刘迁收到一封寿春寄来的家书。

白蔹早起练刀,回来后便听仆僮讲,太子展信后便进了书房……再没出来。

西厢室书房的那扇门,一直都没有打开,从平明时分,一直到了更深人静。

白蔹向来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她习惯明火执仗、习惯开诚布公,不习惯“等”。

所以,她决定去书房寻他。

夜色已深,苑中各处都燃起了庭燎,一把把冒着松烟的焰光,照得大半个园子彻亮,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微腻的松油香。正寝距外院西厢的书房,不过百步远,她步子很快,只是十几息的工夫,就到了书房门前。

里头亮着灯,但很静,没有一点儿声响。

“吱呀——”她推开了门,不由怔了怔……黑地朱绘的扶桑纹书案上,刘迁已经趴在案头睡着了。

从她的角度,只看见昏黄的灯火里,他露出的侧脸颜色如纸,唇角更是干焦得起了皮,不知多久没沾食水了。

白蔹心下的疑惑更重,于是几步走到了案前,目光落在了案头那卷半展的帛书上,几行墨黑字迹就这么剑戟森森地刺入了眼中——

“……因沐圣恩,结为姻亲……性行暴戾,不堪为妇……恳乞垂怜,送归长安……”

——这是一封淮南王上表天子的亲笔奏疏,奏请为太子刘迁“去妻”。

许久以来,悬在心尖上的那柄重剑,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斩落,劈山分海,掀起巨浪狂澜。

白蔹在原地站了半晌,一动不动,烛火中,只有她拖在地上的那道欣长影子,偶尔随着焰光晃上一晃。

她在案边的流黄簟上坐了下来,抬手去取案头的帛书,那帛书末端原本压在刘迁右臂下,被她轻轻拽出来时,伏案而眠的人也随之被惊醒了过来。

刘迁缓缓睁开眼,那双点漆般的眸子,此时不知是因绝望、忿然抑或困倦,竟已布满了血丝。

白蔹看着他,思绪却一分分清晰起来,她目光落回到了帛书上“性情暴戾”几个字上,有种透察的冷静:“父王,查了我往日的事迹?”

她从十三岁上,独自离家后,便开始游荡四方。

自长安起程,一路北行,经扶风、过陇西、直至凉州,登临祁连,饮马洮河,恣肆而快意。途中,自然也遇过数不清的盗匪与流寇……执刀动仗,许多回九死一生,自然,也有不少匪寇被她袖中短刀结果了性命。

依本朝律法,路人缉杀匪首,非但不会坐罪,若送缴郡府,还能领得不匪的赏格——几年间,她甚至藉此赚得了不菲的盘费。

身为长安贵女,这般作派的确骇人。但她向来坦荡,这些事从未掩过消息,不只宫里清楚,连许多公卿人家亦有耳闻。

所以,查起来毫不费事。

只在,在这个“削番”的节骨眼儿上,因她以往的“劣迹”,上书断婚……

“……嗯。”沉默许久的刘迁,终于撑着手臂,勉力坐了起来,声音极干涩,嘴唇微微颤了颤,抖出一句话来,轻得只有他们两个听得清“我,会陈情于父王,求他念在……”

“不要说谎。”

她语气平静,一刹间,屋子里静得落针可辨。

刘迁蓦地睁眼,太阳穴不安地一跳,既而恍然大悟。他神情有一瞬的惶乱,眉头蓦地紧压下来,目光急切地看向她,仿佛想截住什么——

可,已经晚了。

“我初到淮南的那场病,非是水土不服,而是饮食被人动了手脚……我自小采药为生,熟稔百草性味,这般伎俩欺不了我。”

她把帛书平放在了案头,目光平静得没有多少波澜:“早先,父王的筹谋,应当便是这样日日喂药,然后借着水土不服的名头,在二三年内,让长安嫁来的太子妃日渐孱弱,衰病而死罢?”

到了此时此地,她仍尊称“父王”,仿佛极不舍自己眼下这个身份似的。

“可,你不曾料到,天子择定的太子妃,是我。”

刘迁坐在流黄簟上,压下了最初的惊惶之后,却是浑身都颤了起来,最终回天无力似的,颓然闭上了眼。

“所以,父王他依计划动了手,你却临阵变卦——决定寻个由头,休妻送归。”白蔹双眉舒开,目光不自制地柔和下来,“费尽心机,想替我谋条活路。”

又在今日,自顾自地演了这么了一出。

室中又静了下来。

与她对坐的刘迁,好半晌都是垂着眼不言不动,仿佛一尊木雕泥塑,不知过了多久方才睁开眼,哑着声极轻地自嘲了句:“我的蔓蔓,果然剔透。”

你既猜到,为何不肯将计就计,顺势离去?!非要开诚布公,非要咄咄相逼,难道你不知道——

“我知道,只有‘不知情’的太子妃,才有一条活路。”

她一双长而不细的丹凤眼,黑白分明,在焰光里亮得惊人:“可,我早在未嫁来淮南之前,便已经知情了啊。”

天家遍嫁贵女予诸侯王,陪嫁数百仆僮,无异于楔了千万颗钉子到各诸侯国,充作耳目。而淮南王杀人的动机,自然是——他有经不起耳目探查之事。

诸侯之王,除了篡逆,又有何大事?

她自认不算敏锐,只是在与他相关的事情上,分外留心。

“你可记得,当年长安城外初遇时,你在车里曾说,太常街的煅铁坊工匠技艺不赖,你家父亲寻他做过重矢么?”

重矢,乃是军中专供弩机配使之用。淮南国中清晏,承平多年,要弩机重矢何用?

原本,“重矢”大约只是他儿时一句无心之语罢了。可那时候,她孤僻又倔犟,一向不讨喜,极少能得旁人善待。在一场意外中邂逅的那个小阿兄,和那般慷慨又温暖的善意,足以教她受宠若惊。

于是,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将那日的情景反复咀嚼了许多许多遍,直至许多年后的今日,一字一句,历久弥新。

“三年前,那家煅铁坊忽然歇业,我原先疑惑了许久,前些日子在来淮南的路上,却忽然想通了。”白蔹看着那朵明亮的灯焰,神色很静,“因为,那时恰逢匈奴扣边,皇上誓平北疆、遣军出征——正是长安最空虚的时候。”

所以,淮南王急着秣马砺兵,充实军资。

可惜,种种因由之下,未能成事。

她垂了眼,轻声道:“此外,我曾听说过你的妹妹……淮南王翁主刘陵。”

她每每归家,萧媪总要在闲时絮叨上一会儿京中近来的新鲜事,好见缝插针地提点她一些人情往来。

而淮南王翁主刘陵,是自家傅母极口揄扬的一个存在——这位翁主年纪尚小,却长袖善舞,手段玲珑,是京中王公们的座上宾。萧媪曾揣测,淮南王留她在京,是因为年近笄龄,想在长安的才俊里为爱女择一良婿。

而她,在半年前纳征那日,知晓刘迁的身份时便恍然大悟——刘陵,大约只是自家父王安插在京中,探查动静的耳目。

这三茬凑在一起,此中关窍,已是了然。

白蔹目光仍落在他身上,左手却探进了袖中,摸出了自己从不离身的那把短刀……正是八年前,他送的那把。

“呛”一声,她抽刀出鞘,雪亮的冷冽寒光里,映出少女一双冷静又明亮的丹凤眼——

“我什么都知道,只是什么都不想欺瞒于你。”

所以,束手系颈,性命相付。

说话间,她将那把出鞘的刀递到了他面前近在咫尺的案头,只要他一抬,便能握住。

“滋啦……”正此时,一只灰斑的衣蛾,扇着两翅扑到了灯焰上,霎时间,整只飞蛾便烧起来了起来,室中火光一时炽盛。

白蔹眼角余光瞥见了那蛾子,神色滞了片刻。

飞蛾扑火,未必是那蛾子太蠢太笨,或许只是那朵光焰,是它在茫茫人世间仅有的牵挂,所以,想不管不顾地纵容自己犯这么一回傻。

【《南山》】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汉·佚名《古绝句四首·其四》)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是汉文帝时期的民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送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