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樊笼 > 第14章 岁旦将至

樊笼 第14章 岁旦将至

作者:双辞待雨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6 18:43:12 来源:文学城

眨眼间,宫墙内外,岁旦将至。

许是天神也要过岁,在冬日里难得出了暖阳,朱红的宫门在日光中都泛着温润的光泽,檐角悬着金铃的叮当轻响,像是应和着宫人脚步的节奏。

廊下宫女提着绣鞋疾步穿行,手中捧着各色绸缎、香囊、剪纸,脸上皆是掩不住的喜色。

她们低声笑语,眉眼弯弯,仿佛连冬日的寒气也被这暖意驱散了。

一个年岁稍小的宫女踮脚将一串红绸挂上廊柱,另一人从旁递上金线绣穗,两人相视一笑,指尖冻得微红,心却热得发烫。

一片喜气洋洋。

“今年的岁旦,听说要挂三千六百盏宫灯呢。”小宫女压低声音,眼睛亮得像星子,“连太液池的九曲桥都要铺上红毯,说是陛下亲口下的旨。”

“嘘——”年长些的宫女忙抬手示意,“这话可不能乱说。陛下近来……心情不定。”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铜锣声,那是内务府的差役在清点贡品。

一队太监抬着雕花木箱走过长廊,箱中盛着南地进贡的金丝柚、北疆送来的雪莲膏,还有西域进献的琉璃灯盏,每一步都走得极稳,生怕磕了碰了。

领头的太监抹了把额角的汗,低声催促:“快些,酉时前得把东西送进乾清宫,陛下要亲自过目。”

宫墙高耸,琉璃瓦在日光下泛着金辉,整座皇宫仿佛被一层暖色薄纱笼罩。

各殿檐下已挂起彩绸,朱红与明黄交织,宛如云霞垂落人间。

御膳房的烟囱日夜不歇,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飘出宫墙,引得宫外孩童驻足仰望。

尚衣局的绣娘们三班轮换,赶制岁旦朝贺时的礼服,金线在绸缎上穿梭,绣出龙腾凤舞、瑞雪丰年。

而在这片喧腾喜庆之中,宫外的摄政王府却静得异样。

他病了已有两月。

自上次不欢而散,吐血昏迷,便一直静卧养病。除了王府侍卫小厮,无人得见其真容,唯有御医每日进出,面色凝重,药匣沉重。

可即便如此,岁旦将至,宫中上下仍免不了议论:摄政王……会来吗?

“他若不来,倒也清净。”一个老太监在廊下扫雪,嘟囔着,“这些年,他权倾朝野,连陛下都得让他三分,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也是天意。”

“你懂什么。”身旁的小太监扫得更勤,“陛下昨夜还问起摄政王的病情,太医说了‘不见好转’,陛下可是发了好大的脾气“

“那后来呢?”老太监问道。

“然后陛下怀疑太医根本没有用心医治,气的都想把王院判脑袋上的帽子摘了。”

这宫中向来审时度势,如果换做从前,自然是要尽心尽力,可如今的谢满城就像那笼中的纸老虎,空留威名,而且这虎还是这位天子亲自关押的,这些年君梧霜对谢满城的态度也着实不算好。

太医也会有曲意逢迎的心思,可不就不会尽心吗?

那时君梧霜自然也想到了这点,但是他并不想那人病死,不禁反思这些年是否真的太过了些?

可天子怎么会有错呢?于是满心的郁闷都发泄在了太医身上,王院判自然察觉到了一些猫腻,建议加三钱人参,不可减量,摄政王夜里难眠,还需安神之药加以辅佐。

君梧霜这才把气儿顺下去一点,亲自批准。

小太监叹声“你说,若真恨他,何必如此?”

老太监闻言一怔,扫帚停在半空。

是啊,若真恨,何必?

宫中人人都知,君梧霜与谢满城,自幼相识。

其实宫变过后,宫中的宫人都被换了一批,朝中大臣都被禁止谈论此事,违者斩。

可能那天血流的太多,太过惨烈,还是有些闲言碎语,在君王看不到的地方蔓延。

传言说,君梧霜是皇子时,谢满城已是朝中少有的少年权臣。一人居深宫,一人掌兵权,彼此牵制,又彼此依存。

先帝驾崩那夜,宫变骤起,是谢满城带兵入宫,血洗东华门,亲手将君梧霜扶上龙椅。

可登基之后,君梧霜忘恩负义,一步步削其权柄,寻其破绽,直至今日,形同囚徒。

还有传言说他们两个从小不睦,水火难容,政见对立,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往年谢满城执政,岁旦这种大日子自然都是在帝王身侧的。

可今年的岁旦将至,宫中筹备如火如荼,议政殿内,却有一道朱批迟迟未下——关于摄政王是否受邀参加岁旦大典的名单。

君梧霜坐在御案前,指尖摩挲着一支青玉笔管,目光落在摊开的黄绫名册上。谢满城的名字,被他用朱笔圈了又圈,划了又划,最终仍悬而未决。

到底该不该让他来呢?

不让他来,显得皇家无情,让他来吧,却又未父皇母后感到不公。

算了,朕大度一些,总要在朝臣面前做做样子的,好留下一个以德报怨的美名。

“陛下。”小顺子轻声进来,“摄政王府回话,摄政王称病重难愈,恐难起身。”

君梧霜手指微颤,笔尖在纸上洇开一团红墨。

“……吩咐太医院,送去的药里面,再加两味安神的。”

“是。”

小顺子退下,殿内重归寂静。

窗外,宫灯一盏盏亮起,映得雪地如铺金箔。

远处传来宫女们的笑声,她们正为岁旦舞宴排练,裙裾翻飞,宛如彩蝶。

而在摄政王府,烛火昏黄。

谢满城倚在榻上,静养了这么久,面色怎么就不见一点红润呢?唇边也越来越干裂,唯一不便的是眼眸中锐利的光,和手中执着的一卷旧书以及枕边的那一方手帕。

窗棂上贴着宫人送来的“福”字,是他未允,也未撕。

案上摆着一盏宫制熏香,是他每年岁旦必燃的“雪中春信”,跟他身上的味道一样,如松竹挺立清冷。

香灰已燃去半寸。

“王爷,”墨一低声劝,“外头说,陛下……还在等您列名。”

谢满城闭目,良久,才轻声道:“知道了。”

墨一低头“要不,不去了吧?王爷现在恐不宜外出”。

外头忽然传来喧闹声。原来是宫中舞队路过静安堂外,为岁旦彩排。

鼓乐声起,丝竹悠扬,少女们踏着节拍,裙裾飞扬,口中唱着新编的《岁旦颂》:

“天子仁德,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瑞雪丰年……”

谢满城听着,忽然咳嗽起来,侍从忙递上帕子。待他平息,帕上已染了暗红。

他望着窗外那抹流动的红影,喃喃道:“天子仁德,瑞雪丰年……。”

谢满城凤目微阖,

宫中喜庆愈浓。

腊月二十八,宫灯尽数点亮。

三千六百盏宫灯悬于檐下、廊前、树梢,夜幕降临时,整座皇宫宛如星河倾落。

太液池上,九曲桥铺满红毯,两侧立着冰雕瑞兽,晶莹剔透,在灯下泛着幽光。

礼部官员反复演练朝贺流程,鸿胪寺的赞礼官嗓子都喊哑了。

尚食局试菜三十六道,道道寓意吉祥:金玉满堂、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宫女太监们换上了新制的岁旦服饰,红袄绿裙,腰系彩带,连扫地的杂役都戴上了绣有“福”字的暖帽。

孩子们在宫角堆雪人,插上小旗,写上“岁岁平安”。老嬷嬷们围炉煮茶,说着宫中旧事,说到动情处,眼眶微红。

诺大的皇宫都充斥着吉祥的兆头。

就在这满宫欢腾之中,议政殿的灯火,彻夜未熄。

腊月二十九,岁旦大典前夜。

君梧霜许是被这一片欢乐感染,终于提笔,在黄绫名册上写下一行字:“摄政王谢满城,因病免礼,赐宴同享。”

他搁下笔,望向窗外。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覆盖了宫道上的脚印,也覆盖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

他最后的倔强便是,特地在正殿留了一席,在偏殿也留了一席。

他仍想让他看见——这岁旦的灯火喜庆,却也从心底未取其性命,觉得愧对父皇母后。

终于到了三十,岁旦大典如期举行。

百官朝贺,钟鼓齐鸣。

君梧霜身着明黄龙袍,立于丹陛之上,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那空着的偏殿席位上。

片刻后,内侍低声回报:“摄政王……未出王府。”

君梧霜微微颔首,不动声色。

可就在此时,太液池畔的宫灯忽然齐齐一晃——原来是一阵风过,吹动了悬在树梢的铃铛。那铃声清越,穿过重重宫墙,仿佛在回应某种无声的召唤。

而摄政王府内,谢满城倚窗而立,望着远处那片璀璨灯火,指尖轻轻抚过那方绣着狗尾的手帕。

他闭眼低语,声音轻的好像风一吹就散了:“岁旦……安康。”

宫中欢声雷动,无人听见。

可惜了,宫中的帝王纠结数日,终是为他留了两席等待品尝,为他留了两盏宫灯在风中轻轻摇曳,照亮了最深的爱恨与最沉默的守望。

君梧霜不禁暗笑自己幼稚,用正殿和偏殿,来测试昔日权臣的心思以及态度。

结果,人家直接无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