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大周的都城。
虽然去岁腊月里的那场政变令这皇都被鲜血与阴霾笼罩,但随着新帝登基后一系列绥安的政令发布,不到一月的时间,长安便从一片萧杀之象中恢复过来。
如今,是大周天凤元年,不再是大秦建章四十一年,改了朝换了代,庙堂市井都该有一副新气象。最显而易见的新景是那城楼上的皇旗改了色,前秦尚火,皇旗为赤色旗,水克火,因而取前秦而代之的大周便属了水德,水德为黑,所以大周的皇旗是玄色旗。
玄色旗在初春并不温暖的风中猎猎招展,一辆裹挟着西北凛冽寒意的马车打插着皇旗的城楼下经过,被守城监门卫厉声拦住,“何人闯城!”
马车猛地一顿,车中人尚未来得及开口,不远处一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疾步走来,恭敬地开口询问道,“请问车中可是四娘子?”
马车门从内里被轻轻拉开一条缝隙,中年人微微抬头,透过缝隙向内看去。车里头坐着个女子,女子穿着一件素色窄袖襦裙,他看向她时,她也在看他,面上虽淡然无波,但眸中的紧张透露出她此刻的惴惴不安。
见到此女的面容,中年人便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他再次抬手恭声道,“见过四娘子,臣乃豫王府长史,奉陛下令前来迎接四娘子。”说着肃声呵退了拦路的监门卫,“这是四娘子的车架!还不赶紧退下!”
“是,是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四娘子,请四娘子恕罪!”监门卫连忙跪下请罪。
马车中的女子抿了抿唇,犹豫几息才开口说道,“不知者无罪,不怪他,是我不懂京中规矩,误闯了城,他拦我,也是职责所在。”
“四娘子何出此言,您乃天皇贵胄,是底下人不长眼,”中年人还意欲说些什么,被马车中的女子柔声打断,“长史,豫王兄呢?”说着伸长脖子往他身后张望,“不知哪一位是王兄?”
中年人闻言面色一凝,随即又恢复如初,“回四娘子,王上听闻您已经进入长安地界,先一步往宫里头向陛下报信去了,命下臣在此等候。”
女子点了点头,感激道,“我不识得路,那便,有劳长史了。”
马车缓缓启动,城门处停滞了许久的入城队伍再度流动起来,等到马车彻底消失在人群中,那拦路的监门卫才长舒一口气,擦着冷汗从地上爬起来。一旁新来的同僚见状好奇地凑上来,低声询问,“哎,这四娘子是何人?你和豫王长史为何都如此紧张?”
“什么娘子!”监门卫看了看左右,压低了声音提醒,“那是公主,是陛下亲女!”
“陛下亲女?”同僚大为不解,“今上膝下不是只有一位信阳公主吗?”
“此事说来话长,你年轻,不晓得也正常,陛下膝下除了信阳公主,还有一女,便是这位齿序行四的娘子,四娘子一出生便被送往了朔州,前秦先帝在世时也从未册封过她,因而只能称娘子,如今陛下一登基便将人召回来,可见心里头从未忘记过这个流落在外的亲女,册封爵位是早晚的事!”
“哦哦,既然陛下重视四娘子,那为何当初还要将她送去朔州那等边陲蛮荒之地?”
见同僚还想问什么,监门卫立刻止住了他的话头,“皇家之事,不可多言,当你的职去!”
长安是大周最为繁华的城池,而平康坊则是长安最为繁华的市坊,之一。这里酒楼教坊林立,佳人才子云集,人声鼎沸,夜夜笙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平民,都将此坊视为都城内的第一消遣处。
在这富贵温柔的销金窟里,有一座烟雨楼。烟雨楼本是平康坊内众多青楼楚馆中平平无奇的一处,五年前因一名唤芷萝的乐姬而声名鹊起。据闻此女容貌绝世,擅弹弦琴,初次登台献艺时一曲《缓郎归》技惊四座,令鸟雀停梁绕柱,令看客如听仙乐,芷萝一跃成为烟雨楼乃至整个平康坊的头牌,时常出没于京中显贵的宴席,寻常富贵人家子弟便是想要远远见上一面也难如登天。
大抵是红颜薄命,一年前芷萝忽然染了病,自那以后,芷萝便极少露面,渐渐的失了头牌之位,连带着烟雨楼也没落下去。原以为烟雨楼会随着芷萝的卧榻不起而一蹶不振,哪知前段日子忽然传出要举办花魁竞艺比赛的消息,比赛的时间就是今日。
这一赛,声势浩大,烟雨楼提前数月便雇人敲锣打鼓穿街走巷地广而告之,原以为去岁腊月里头京中出了那样的事,大赛必然会取消,没想到却是如期举办。长安城劫后余生的百姓期盼着这样的热闹能让他们从政变的阴霾中走出,因而前来观赛的看客比原先估计的多出数倍不止,将烟雨楼内外堵得水泄不通。
豫王府主簿瞧见着乌泱泱的一大帮人就倍觉头疼,然而念着长史的吩咐,他还是硬着头破扎入了人堆,用力往里挤。
等到好不容易挤进了楼内,主簿环顾四周,却根本没瞧见自家王上的踪影,心下顿时焦急起来。
今日豫王本该按照天凤帝的命令,前往长安城门处迎接皇四女回京,但是他却将接人的事儿丢给豫王府长史,自己偷偷跑来这烟雨楼看热闹,若是不尽快寻到他,提醒他尽快入宫,那么豫王长史在城门口的一番说辞可就要被揭穿了。
想到此,主簿心急如焚,像个没头苍蝇一般,在人堆里横冲直撞,引得周遭的不满抱怨之声此起彼伏,好在台上的竞技进行得如火如荼,大部分看客的目光都被台上之人吸引,留意到他这边的人不多。
主簿抹了把汗,苟在人群中继续寻找,找着找着,四周忽然爆发出激烈的呼喊声,将他吓了一跳,他循声望向舞台,舞台正中央献艺的乐姬不知何人换了一个,而且这一个显而易见地比上一个美。
貌美如花一词不足以形容此女容貌,倾国倾城一词似乎也稍显逊色,此女之美,穷尽诗词也难描摹,至少他只瞧了一眼,就被钉在了原处,直到肩上被人重重一敲,才回过神来。
“王……”
“嘘!”来人正是天凤帝第三子,豫王李成范,他悄声问道,“你来做什么?也是来凑热闹的?”
主簿这才想起正事,急忙道,“您得快些回去,人已经接到了!”
“哦?来得挺快。”豫王的目光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台上的美人,他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美人所弹奏出的仙乐中,主簿急得使劲扯了下他的衣袖,提醒道,“主上,该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豫王用折扇一角在主簿肩上轻轻一敲,“急什么,还早着呢,欣赏完这一曲也不迟。”
“可是主上……”
“嘘,你可知这女子是何人?”
“小人不知,小人只知道您再不回去,恐怕……”
“她叫莳萝,是从前烟雨楼头牌芷萝的亲妹妹。”
太极宫在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的最北端,从皇城正门至太极宫正门,至少需要穿过三道宫门。正门非特殊之日不会开启,素日里百官宗亲入宫,走的都是两侧的偏门。
一重重的宫门开启又落下,最后一道宫门名为广运门,过了广运门,就到了太极宫。
李逾生于前秦建章二十六年,父为前秦建章帝,母为大周天凤帝,父母皆为九五至尊,可她自降生后不足一月就被送往千里之外的边陲朔州,此后十五年中,她从未到过这里,哪怕她的父母是这里的主人,哪怕这里应该是她的家。
可事实却是,她被遗忘在了朔州,除了逢年过节从京中送来的赏赐提醒着她,她生来便是天皇贵胄,此外,她与市井之中的孩子并无不同,甚至她还远比不上他们。
“四娘子,万春殿到了,陛下早已在殿内等候,请您下车。”前往宫门前迎接李逾的蒋宫正出声提醒,李逾如梦初醒,急忙收敛了思绪,钻出了马车。
万春殿比她在朔州见过的任何一处屋舍都要气派,它矗立在高高的白玉阶上,那样近,却也那样远。
李逾深吸了一口气,在蒋宫正的引领下踏上了白玉阶。
“四娘子,今日家宴,除了陛下,还有鲁王、豫王、信阳公主列席,除了豫王还未曾赶至,其他二位主子皆已经同陛下一起在殿中等候娘子。”
李逾点了点头,“多谢宫正提醒。”
白玉阶尚未走完,李逾就听到了从殿中传出来的谈笑声,而随着一声“四娘子到”的通传声响起,殿中的谈笑之声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三道探寻的目光,**无遮掩,直白到让李逾迈进殿中的一只脚顿了顿。
“母皇,阿姊回来了。”
此人声音清甜,还夹杂着一丝笑意,如此年轻,想来她就是自己那个妹妹,信阳公主李敏了。李逾循声望去,果不其然,撞上了一张艳若桃李的年轻面庞。她想了想,朝对方行了万福礼,“请公主安。”
李敏见状讶然,随即笑开道,“母皇,阿姊真有趣,竟然朝儿臣这个当妹妹的行礼,”话音一落,她旋即起身叉手还礼,“阿姊同安。”
李逾握紧了双手,不知所措地低下了头。
这时,身后传来了一道温润和煦的男声,“五妹,四妹刚回来,哪里晓得这些规矩,你莫要打趣她,”说着好心提醒李逾,“四妹,母皇在上,该先向母皇行礼。”
李逾脊背一绷,紧张地抬头望向上首。上首是一方御座,御座上坐着位身着红袍的女人,五官同她七分像,她却不敢觉得对方面善。这就是她的母亲,自出生后便从未见过一面的母亲,也是天下的九五至尊,她只静静地坐在那里,周身光焰便能压得人胆战心惊。
“给,给母皇……”李逾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磕磕巴巴地才开口,就被一道清朗的声音给打断。
“哦,四妹已经到了?为兄还说要在宫门前迎一迎你,没想到你直接入宫了!”
不用回头李逾便知,来人是豫王,李成范。
“三哥,母皇命你去城门口迎接阿姊,你却姗姗来迟,必是又去平康坊哪一处鬼混了吧!”信阳公主毫不留情地揭穿这个兄长的纨绔本性。
鲁王李成庆嘴边噙着温润的笑意,“三弟,就差你了,还不赶紧入座。”
豫王朝上首拱手道,“儿臣给母皇请安,顺祝母皇母女团聚,母皇念了十五年,如今总算心愿得偿。”
信阳公主一听,愤愤嘟囔道,“豫王兄说得是什么话,仿佛母皇当年送阿姊去朔州,是被什么人逼迫不成……”
“信阳,”鲁王扬声打断,一手撑着身旁地宫人伸过来的胳膊,着急地想要起身。
李逾这才留意到,鲁王当真如传闻中一般,身有残疾。
“你腿脚不便,有什么话坐着说就是。”天凤帝开了口,鲁王这才坐回原处,诚恳地替信阳公主解释,“信阳一贯口无遮拦,还请母皇勿要放在心上。”
天凤帝淡淡一笑,朝李逾挥手道,“你也落座吧。”
话音一落,李逾仍旧杵着不动,天凤帝疑惑地问,“怎么了?”
李逾咬了咬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母皇,儿臣有一事想请母皇做主!”
“哦?何事啊?说来听听?”天凤帝猜测,“可是这些年来朔州有人与你为难?”
李逾握紧了腰间簇新的玉佩流苏,鼓足勇气回道,“母皇在上,儿臣为大周天子之女,却以前秦皇室之姓为姓,儿臣以为此事欠缺周全,故恳请母皇赐儿臣改姓为梁!”
此话一处,满座皆惊。
天凤帝诧异地注视着下首这个十五年不曾见过的女儿,只思索了片刻,便抚掌应允,“你既有心,朕便赐你梁姓,得了大周国姓,也该有个新的名字,就叫,”天凤帝顿了顿,“就叫梁毓昭,封号,永周。”
殿中寂静无声,女帝身边的蒋宫正最先反应过来,急忙行礼恭贺,“参见永周公主,臣恭贺公主与母团聚!”
而后殿中参拜之声一一响起。
李逾这才松了口气。
从今日起,前秦帝女李逾便不复存在,她是梁毓昭,是大周的永周公主,是大周宗室之中,第一个从帝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