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课的案例分析总是最耗时的。投影仪在幕布上投出现场照片的细节,高远教授的声音在教室里平稳地回荡。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记录下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死者是一名会计师,现场没有任何强行闯入的痕迹。”高远切换照片,“但他的电脑硬盘被拆走了。”
教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我盯着照片角落,那里有一个翻倒的垃圾桶。和上次课上的案例很像,垃圾散落的方式不太自然。
影子叔叔站在教室后排的阴影里,目光落在幕布上。当我注意到垃圾桶的异常时,他轻轻点头。
“林见微。”高远突然点名,“你怎么看?”
我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思绪:“凶手在找东西。不是随机作案,是冲着特定目标来的。”
“依据?”
“垃圾桶。”我指着幕布,“如果是搏斗中碰倒的,垃圾应该更集中。但这个分布太均匀了,像是被仔细翻检过。”
高远露出赞许的表情:“很好。还有其他发现吗?”
顾辰突然举手:“死者的手表停在晚上十一点零七分,但尸检显示死亡时间在九点左右。手表可能是被故意调停的。”
赵小兵也加入讨论:“我查过死者的银行记录,案发前一周有一笔大额资金转入,来源不明。”
我们三个人的分析拼凑在一起,案件的轮廓渐渐清晰。高远让我们坐下,继续讲解。
下课后,顾辰在走廊追上我。
“刚才配合得不错。”他笑着说,露出整齐的牙齿,“要不要组个学习小组?马上要期中考试了。”
我还没回答,赵小兵也凑了过来:“我可以负责技术部分。最近在研究一个新的数据挖掘软件。”
影子叔叔站在他们身后,微微点头。
“好。”我说。
我们约在图书馆的研讨室见面。房间不大,一张方桌,四把椅子,白板占了一面墙。下午的阳光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顾辰带来了一沓资料,赵小兵搬来了笔记本电脑,我负责在白板上整理思路。
“先从今天的案例开始吧。”顾辰摊开笔记,“高教授说下周要模拟现场勘查。”
我们讨论了两个小时,从案例分析延伸到课本上的知识点。赵小兵时不时在电脑上调出补充资料,顾辰则负责梳理逻辑链条。我站在白板前,把大家的想法整理成清晰的图表。
“休息一下吧。”赵小兵推推眼镜,“我眼睛都花了。”
顾辰从包里掏出三罐可乐:“请客。”
我接过一罐,冰凉的触感从指尖蔓延开。拉开拉环的声响在安静的研讨室里格外清脆。
“说起来,”赵小兵突然压低声音,“我最近在研究那个编码系统,有点新发现。”
我和顾辰同时看向他。
“什么发现?”我问。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个复杂的图表:“我对比了已知的新源研究所相关编码,发现它们的数字排列遵循一个特殊规律。”
图表上,几组数字被标记成不同颜色,箭头在它们之间穿梭。
“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个节点,“每组数字的第二位,似乎代表项目类型。你的那两组,‘21’和‘85’,可能分别对应不同的研究方向。”
我的心跳加快了。影子叔叔走到电脑旁,专注地看着屏幕。
“能确定是什么研究方向吗?”顾辰问。
赵小兵摇摇头:“数据太少。但我在一个老论坛找到线索,说新源研究所关闭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和神经科学。”
生物信息。神经科学。这两个词让我想起那些关于“特殊感知能力”的研究。
“还有,”赵小兵切换页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新源相关的编码,数字之间用的都是短横线,而不是下划线或者点。这种格式很特别。”
顾辰若有所思:“像是为了强调分组?”
“或者是为了视觉上的清晰。”我说,“方便快速识别。”
我们继续讨论,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响起,我们才匆忙收拾东西。
走出图书馆,夜风带着凉意。路灯已经亮了,在水泥路上投下昏黄的光圈。
“明天继续?”顾辰问,他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
“好。”赵小兵点头,“我回去再跑几个数据模型。”
我看着他们,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是一直独自走在黑暗的隧道里,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两个举着火把的同伴。
回到宿舍,王楠和李梦已经睡了。我轻手轻脚地洗漱,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月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在天花板上画出模糊的光斑。影子叔叔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夜色。
“叔叔,”我轻声说,“这样好吗?把他们也卷进来。”
他转过身,月光穿透他的身体,在地板上投下淡淡的影子。第一次,我仿佛在他眼中看到了明确的肯定。
也许,独自承担一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也许,适当的信任和合作,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窗外传来巡逻队的脚步声,整齐,坚定。我知道,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有很多人都在为了各自的目标努力着。
而我不再是孤身一人。
这个认知让我感到一丝温暖,也让我更加坚定。
无论如何,真相必须被揭开。为了那十个再也不能开口的家人,也为了所有被这个秘密牵绊的人。
闭上眼睛前,我在心里默默记下明天要做的事:继续调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
无论前方有什么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