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嫡长孙的科举路[穿书] > 第13章 京郊访农 粮价背后的血泪

经世社第三次聚会时,一位家住京郊的寒门社员赵禾带来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最近京郊的粮价涨得厉害,去年一石米卖五百文,现在涨到了八百文,好多农户都买不起粮,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我家邻居张老伯,因为交不起租粮,被地主逼着卖了女儿。”

这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凉亭里瞬间炸开了锅。

“怎么会涨这么多?”林泽宇皱紧眉头,“去年江南虽有涝灾,但朝廷不是免了部分赋税吗?”

赵禾叹了口气:“说是漕运出了问题,江南的粮运不过来,京城的粮商就趁机抬价——可我听跑漕运的亲戚说,漕船明明到了不少,就是粮商不肯卖,等着涨价赚大钱。”

谢淮安心里一动——粮价上涨,表面是粮商抬价,背后恐怕和漕运贪墨脱不了干系。柳成等人贪墨了大量漕粮,导致市场上的粮食供不应求,粮商才有了抬价的底气,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谢淮安站起身,“明日休沐,我们一起去京郊实地调查——看看粮价上涨的真相,收集证据,将来写进策论,或许能引起朝堂的重视。”

“我去!”林泽宇第一个响应,“我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囤积居奇,害苦了百姓!”

李秀才、王景明等人也纷纷点头,二十多位社员中有十几人愿意一同前往。

第二日一早,谢淮安带着社员们,扮成普通农户的样子,前往京郊的十里坡村。十里坡村是京郊最大的村落,村里大多是靠种地、打渔为生的农户,也是粮价上涨的重灾区。

刚进村口,就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路边挖野菜,他们的脸上满是菜色,眼神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愁苦。不远处,一位老妇人坐在门槛上哭泣,旁边的汉子低着头,手里攥着一张地契,满脸绝望。

“张老伯,您这是怎么了?”赵禾认出了那位汉子,连忙上前询问。

张老伯抬起头,看见赵禾,眼泪掉得更凶:“赵小哥,我实在没办法了——家里断粮三天了,地主又催着交租,我只能把家里的三亩地卖了,换点粮活命。”

谢淮安走上前,轻声问:“张老伯,去年的粮价明明很平稳,为什么今年涨得这么厉害?”

“还不是因为漕运!”张老伯咬牙切齿,“粮商说江南的粮运不过来,所以涨价——可我前几天去河边挑水,明明看到漕船在码头卸粮,那些粮都被粮商拉走囤起来了!”

他指向村外的方向:“村东头有个大粮仓,是京城最大的粮商柳三的——柳三是户部尚书柳成的远房侄子,他囤了好多粮,就是不肯卖,等着涨到一石一两银子才肯出手!”

谢淮安心里一沉——果然和柳成有关!柳成不仅自己贪墨漕粮,还纵容亲戚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简直是祸国殃民。

“我们去粮仓看看。”谢淮安对社员们说。

众人悄悄来到村东头的粮仓,远远就看到粮仓外有不少护卫把守,粮仓里堆着满满的粮袋,上面印着“江南漕粮”的字样。不远处的空地上,还有几艘漕船正在卸粮,粮袋被源源不断地运进粮仓。

“这些粮都是漕运过来的,却被柳三囤起来了!”林泽宇气得浑身发抖,“他这是在发国难财!”

李秀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这次是特意申请带的),悄悄记下粮仓的位置、漕船的数量、粮袋的标识,这些都是柳三囤积居奇的证据。

谢淮安则走到一位正在卸粮的漕丁身边,递给他一块碎银子:“这位大哥,我想问一下,这些粮运到京城,本该交给官府,怎么都运到柳三的粮仓了?”

漕丁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小兄弟,这话可不能乱说!这些粮是漕运司张郎中特意批给柳三的——张郎中是柳尚书的女婿,柳三是柳尚书的侄子,这都是一家人,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敢管?”

“那你们的损耗率那么高,是不是也是假的?”谢淮安追问。

漕丁苦笑一声:“损耗?都是编的!十石粮里,三石给张郎中,两石给柳三,剩下的五石才交给官府——我们这些漕丁,只能喝点汤,还得冒着被水匪劫掠的风险,苦啊!”

谢淮安心中了然——柳成、张承业、柳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贪墨链条:张承业虚报损耗,贪墨漕粮,一部分交给柳成,一部分交给柳三囤积居奇,抬高粮价,最终把负担转嫁给了百姓。

调查完粮仓,众人又走访了村里的其他农户,收集到了更多证据:有农户拿出了粮商抬价的账本,有农户记下了漕船卸粮的时间和数量,还有农户愿意出面作证,指证柳三囤积居奇。

夕阳西下时,谢淮安带着社员们离开十里坡村,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沉重。他们手里拿着厚厚的证据,这些证据的背后,是农户们的血泪与绝望。

“这些证据,足够告倒柳三了吧?”林泽宇问道。

谢淮安摇了摇头:“柳三只是小角色,背后是柳成和张承业。我们告倒柳三,只会打草惊蛇,柳成很快就会找人顶罪,自己却安然无恙。”

“那我们该怎么办?”王景明着急地问。

“把证据整理好,妥善保管。”谢淮安语气坚定,“现在还不是时候,等我们考中科举,进入朝堂,有了话语权,再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一次性扳倒柳成一党!”

他看着手里的证据,眼神里充满了怒火与决心:“柳成一党贪墨漕粮、囤积居奇,害苦了百姓,这笔账,我们迟早要算!”

回到县学,谢淮安带领社员们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成册,取名《京郊粮价上涨真相与漕运贪墨实录》,一式三份,分别由谢淮安、李秀才、王景明保管,以防丢失或被人篡改。

当晚,谢淮安在日记中写道:“京郊一行,见农户之苦,闻贪墨之恶,心中愤慨难平。百姓是天下之本,若本不稳,天下必乱。柳成一党,鱼肉百姓,罪不容诛。吾必勤学苦读,早日入仕,为百姓讨回公道,还天下一个清明!”

窗外的夜色深沉,谢淮安却毫无睡意。他知道,这次京郊调查,让他与柳成一党的矛盾彻底激化——虽然现在还不能公开对抗,但他已经把柳成一党列为必须扳倒的目标。

他的科举路,从此又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不仅要摆脱炮灰命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为天下百姓,铲除这些蛀虫,守护这大靖朝的根基。

前路漫漫,荆棘丛生,但谢淮安并不孤单。他身后有经世社的兄弟们,有手中的证据,有心中的理想与责任。这些力量,将支撑着他,在科举路上勇往直前,在朝堂的风雨中,杀出一条清明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