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雨楼前 > 第1章 秋坟

春雨楼前 第1章 秋坟

作者:刘麻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03:57:52 来源:文学城

民国三十五年秋,上海的桂花开得泼泼洒洒,甜香裹着风,连法租界的石板路都浸着暖意。明楼拎着只食盒走在公墓的小路上,皮鞋踩过落了半地的桂花,碾出细碎的香。路是去年秋天修的,当时汪曼春刚葬在这里,泥土还是新的,风一吹就扬得人睁不开眼;现在路两边种了冬青,叶片绿得发亮,把墓碑遮得只剩半截,倒比去年热闹些。

食盒是荣记家的旧物,红木的提手磨得发亮,里面垫着棉絮,裹着两只白瓷碗——一碗草头圈子,酱色的汁裹着翠绿的草头,油星子浮在上面,还冒着点余温;另一碗红烧肉,块头切得匀,肥的部分炖得透亮,瘦的地方浸着糖色,是汪曼春小时候最爱的样子。明楼走得慢,食盒拎在手里,晃得碗底的汁轻轻撞着瓷边,叮咚响,像十二年前在明家厨房,她蹲在小板凳上,看着下人炖肉时,筷子敲碗沿的声音。

找到那座墓碑时,上面落了层薄灰。没有名字,只有一块光秃秃的青石碑,是明楼去年托人立的——不敢刻“汪曼春”三个字,76号的旧人还没清干净,怕有人来糟践;也不敢刻“明楼之师妹”,大姐那边虽不说,可明家的规矩还在,父亲的遗言像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碑前摆着束干枯的野菊,是上个月阿诚来的时候放的,花瓣卷着边,黄得发暗,却还立在石缝里,没被风刮走。

明楼蹲下来,掏出手帕擦墓碑。是块素白的棉帕,边角绣着朵小海棠,针脚疏疏落落的——是汪曼春二十岁那年绣的,当时她刚学会绣花,针脚歪歪扭扭,却非要塞给他,说“师哥,你擦眼镜用,软和”。后来他在法国留学,总把这帕子揣在口袋里,擦过课本上的墨,擦过雨天溅在眼镜上的泥,却从没舍得用它擦过脏东西。现在帕子磨得发毛,海棠花的线褪成了浅黄,他擦得轻,怕把灰蹭进碑石的纹路里,更怕蹭坏了帕子上的针脚。

“路上堵,来晚了。”他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些,风一吹就散了点,“荣记的老师傅还在,我说要草头圈子,他问‘是给汪小姐带的吧’——他还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总跟着我,踮着脚在柜台前喊‘要双份草头’。”

他把食盒放在碑前,打开盖子,把两碗菜摆好。草头圈子的酱香混着红烧肉的甜香,飘在风里,和桂花的甜缠在一起,倒不像坟前的祭奠,像从前在明家后院,他陪她蹲在海棠树下,分吃一碗糖糕的模样。

“去年这个时候,你刚葬进来,天比现在冷,风刮得碑石响。”明楼靠在墓碑上,青石板的凉透过西装后背渗进来,却不觉得冷——比这更冷的,是去年在巷子里,他握着她冰凉的手,看她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的时候。“阿诚说,该给你立块好碑,刻上名字,可我没敢。你叔叔汪芙蕖的案子还没结,怕有人来寻仇,更怕……更怕大姐看见,心里又堵得慌。”

他伸手,指尖碰了碰碗沿,还有点温。“你小时候不爱吃肥肉,总把红烧肉里的肥的挑给我,说‘师哥爱吃,都给你’。后来你进了76号,有次我们在咖啡馆谈事,你偏要阿诚去打包盘红烧肉,把肥的都吃了,说‘现在觉得肥的香’。”明楼笑了笑,声音里掺了点涩,“我那时候才知道,你不是爱吃肥的,是没人再替你挑了。你一个人在汪家,在76号,连块能挑肥拣瘦的红烧肉都吃不上。”

风卷着片桂花落在草头圈子的碗里,明楼伸手把花挑出来,放在碑石上。“你治心口疼的药,我后来找过医生看。医生说那药根本不治心悸,是日本人给的镇静剂,吃多了伤身子。”他的指尖在碑石上轻轻划着,像在摸她当年攥着手绢的指尖,“我早该知道的,早该给你找真的药。可我那时候忙着演戏,忙着跟日本人周旋,忙着藏住‘毒蛇’的身份,连你疼得弯腰的时候,都只敢说句‘不舒服就歇着’——曼春,师哥对不住你。”

他从口袋里摸出样东西,放在两碗菜中间——是半块并蒂莲手绢。天青色的缎面,去年在巷子里捡回来的,洗干净后,剪口的地方还是皱巴巴的,浅白的花瓣褪得几乎看不见。另一半他埋在了明家后院的海棠树下,今天没带来——他怕两块拼在一起,又想起她最后说“师哥,把绢子拼上吧”时,声音里的盼。

“你总说我忘了手绢,忘了当年说的话。”明楼的指尖蹭过绢子上的针脚,磨得发毛的地方勾着他的指腹,像她当年攥着他的袖口,不肯松手的模样,“我没忘。在法国的十二年,我把那半块绢子夹在《唐诗》里,翻书的时候总看见,看见就想起你蹲在书房门口,等我教你系领带的样子。你系得歪歪扭扭,领带梢垂在胸口,像只耷拉着的小雀儿,你还嘴硬,说‘是领带不好,不是我系得差’。”

他拿起筷子,夹了块红烧肉,放在嘴边,却没吃——甜香漫进嘴里,和当年在明家吃的一模一样,可身边没了那个挑肥拣瘦的姑娘,肉再香,也没了滋味。“回国后不敢认你,不是不爱,是不能。你在76号,我在伪政府,我们站在对面,我怕我认了你,会连累你,更怕你认了我,会把你拉进更深的泥潭。我给你假消息,让你去空据点,是想帮你摘干净跟日本人的关系,想让你能回头——可我没说清楚,没告诉你我是谁,没告诉你我一直在护着你。”

风大了些,吹得墓碑前的野菊晃了晃。明楼把筷子放下,靠在碑上,头轻轻抵着冰冷的石板,像靠在她当年在书房里,挨着他的肩膀。“你走后,上海光复了。76号拆了,改成了学校,孩子们在里面读书,笑声能传到街对面。我去看过一次,站在你当年的办公室楼下,看见窗户上的玻璃换了新的,阳光照进去,亮堂堂的——要是你还在,要是你没进76号,现在是不是也在学校里教书,教姑娘们绣并蒂莲,教她们读《唐诗》?”

他从西装内袋里摸出条领带,藏青色的,去年埋在海棠树下的那条,洗干净了,边角的缝线还是磨得发毛。他把领带搭在碑石上,和手绢放在一起——藏青色的料子,衬着天青色的绢子,倒比当年她挑的时候,还好看些。

“你最后说我领带系歪了,说没学会系领带。”明楼的声音有点发颤,风裹着桂花的甜,吹得他眼睛发涩,“后来我对着镜子练了好多遍,现在系得又快又好,可没人再让我教了。上次阿诚的女儿来家里,让我教她系红领巾,我教着教着就想起你,想起你攥着我的手,让我一点点教你绕领带的样子。她跟你小时候一样,学不会就嘴硬,说‘是红领巾太长,不是我学不会’,我看着她,就像看见你蹲在明家后院,跟猫抢糖糕的模样。”

食盒里的菜凉了,油星子凝在表面,像层薄冰。明楼没再动筷子,只是看着那两碗菜,看着碑石上的领带和手绢,说话的语速慢下来,像在跟她拉家常,又像在跟自己说心里话。“大姐现在不恨你了。上个月她整理父亲的旧物,翻出你当年送的咸鸭蛋坛子,青花的,口沿磕了个小缺口,她擦了又擦,说‘曼春这孩子,手笨,当年送坛子的时候,差点摔了’。她还说,早知道你是被汪芙蕖逼的,早知道你心里苦,当年不该对你那么凶——曼春,大姐也对不住你,你要是听见了,就别再怪她了。”

他伸手,摸了摸碑石上的灰,刚擦干净的地方又落了点,轻得像她当年落在他肩上的海棠花瓣。“我现在过得挺好,在学校教历史,不用再穿西装,不用再系领带,不用再对着日本人笑。每天早上走路上班,能看见荣记的老师傅在门口炸糖糕,看见巷口的孩子追着跑,看见海棠树开得艳——就是总想起你,吃饭的时候想起你挑肥的样子,看书的时候想起你夹在书里的绢子,系领带的时候想起你学不会的模样。”

太阳偏西了,金红色的光落在墓碑上,把青石板染得暖乎乎的。明楼把领带叠好,和手绢一起放回口袋,又把两碗菜倒进旁边的草丛里——草头圈子的酱色浸进土里,红烧肉的香引来了两只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啄着,倒添了点生气。

“该走了,天黑了路不好走。”他站起身,拍了拍西装上的灰,又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碑石,像在跟她告别,“曼春,今天带了你爱吃的菜,你多吃点,别再挑肥的了,肥的香。明年我还来,给你带荣记的糖糕,带新绣的并蒂莲手绢,带系得整整齐齐的领带——我教你系,这次一定教到你学会。”

他往后退了两步,又停住,看着那座光秃秃的墓碑,看着草丛里啄食的小麻雀,看着风里飘着的桂花。喉结动了动,他开口,声音轻得像风,却字字都真:“曼春,这辈子是师哥对不住你,让你等了十二年,苦了十二年,最后还没能护着你。下辈子,咱们不生在这乱世,不进明家,不进汪家,就生在苏州的小院子里,门口种海棠,院里种玉兰。我早点遇见你,早点跟你说‘喜欢你’,早点教你系领带,早点把拼好的并蒂莲手绢给你。”

“曼春,下辈子师哥一定娶你。”

风卷着这句话,吹过墓碑,吹过草丛,吹过满院的桂花。两只小麻雀啄完了肉,扑棱着翅膀飞走了,落在不远处的冬青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明楼站了会儿,转身慢慢走了,皮鞋踩过落满桂花的石板路,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像他这辈子对她的念想,浅,却刻得深。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墓碑上,像个迟迟不肯离开的拥抱。平日里寻常回家的路,今天仿佛找不到了方向。

拐过巷口时雨突然漫下来,细得像揉碎的旧棉絮,先黏在鬓角发梢,凉丝丝地蹭着皮肤。仿佛刚才从坟前带来的、裹着桂香的风,裹着雨丝往衣领里钻。他撑起一把黑伞,习惯性的向右偏了又偏,直至左肩膀的西装被全部打湿,他仍然倾斜着那把黑伞。此刻他在旁人眼中像一个“怪人”,可只有他自己知道:

老巷旧伞,伞下空的,是她的位。

[黄心][黄心][黄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秋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