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之民国鉴宝师(主攻) > 第5章 云破天青

重生之民国鉴宝师(主攻) 第5章 云破天青

作者:天外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16:59:06 来源:文学城

明鉴阁内,徐未霄看向陆砚尘,用眼神询问着。这是店铺重新整理后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客人。

陆砚尘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快步迎了上去,“老人家,里面请。我们收老物件,也做修复。您有什么东西,可以先看看。”

老人迟疑地走进来,在陆砚尘的引导下坐到茶桌前,目光仍带着几分不信任。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已经起了毛边,但整个人收拾得干干净净。

徐未霄麻利地泡了杯热茶端过来。老人道了谢,双手捧着茶杯暖了暖,这才小心地打开那个蓝布包袱。

里面是一方断成两半的歙砚。砚石是上乘的黑龙尾料子,石质细腻如婴肌,金丝纹路如水波流转,可惜从中间彻底断裂,断口参差不齐,像是被人狠狠摔在地上。

“这是我爹留下来的……”老人声音带着心疼,手指轻抚过断裂处,“前些日子家里小孩调皮,给摔了。我跑了好几家店,都说碎得太厉害,没法修,或者说要用树脂什么的,要价也太高……”

陆砚尘没有说话,只是小心地拿起两片碎砚,走到窗边的自然光下,仔细查看断口的纹理走向。

他发现这方砚台不仅石料珍贵,制作也极讲究,砚堂微凹,墨池深峻,是晚清匠人的手笔。更难得的是,砚石中隐隐流动着一股温润醇和的气韵,那是历经百年使用才能养出的文气。

徐未霄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打鼓。这砚台碎得彻底,想要修复如初,难度极大。

片刻后,陆砚尘放下砚片,看向老人,语气沉稳而肯定,“老人家,这砚台能修。”

老人眼睛一亮,却又带着几分怀疑,“真的?小伙子,你可别骗我。”

“不敢欺瞒。”陆砚尘取来纸笔,边画边解释,“可以用传统的‘锔瓷’技艺改良,但要用更细巧的工法。需要找质地相近的石料磨粉,调以古法生漆做粘合,再在砚壁纹路的隐蔽处下几个银锔钉。”

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点,“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天然的纹路转折处,下钉后几乎看不出来。银锔钉日后氧化变黑,与砚石颜色融为一体,反而会成为一种独特的岁月痕迹。”

“只是这工费时费力,价格可能要三百元。”陆砚尘坦诚相告。

一旁的徐未霄嘴唇微张,很快又闭上。

老人听着他的讲解,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开来,连连点头,“好好好!只要你能把它修好,让它还能用,工钱好说!就按你说的办!”

他不在乎是否完全看不见痕迹,他在意的是这方承载着父子三代记忆的砚台能否重获新生。

送走千恩万谢的老人,徐未霄终于忍不住开口,“阿尘,你收三百……是不是太低了点?”

他挠了挠他那头利落的短寸,眉头紧锁,“先不说那些银料、生漆的成本,那砚台碎成那样,要是真能修好,那价值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吧?”

“霄儿,开店做生意,眼光要放长远。那方歙石本身不俗,老人又是真心爱物之人。这三百块,买的不只是修复,更是一份口碑和信任。”

陆砚尘戴上口罩和薄手套,取来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他的声音透过口罩传来,带着淡淡的笑意。

徐未霄将信将疑地抱着手臂,靠在工作室门框上,准备看看陆砚尘如何施展。

陆砚尘先是用软毛刷仔细清理断口处的灰尘,然后开始调配石粉和生漆,动作娴熟得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

随后,他取来一块同样的黑龙尾石料,用小锤轻轻敲下些许碎屑,在玛瑙研钵中细细研磨。加入特制的生漆,用骨签缓缓调匀,直到颜色与砚石完全一致。

最精彩的是制作银锔钉的过程。他用自制的细铜丝夹着银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待银片变软后,用小锤极其轻巧地敲打出柳叶状的锔钉。每一个锔钉都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

阳光缓缓移动,工作室里只剩下极轻微的敲击声和研磨声,仿佛时光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徐未霄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赞叹,“啧啧,阿尘,你这手法跟你们学校哪位厉害的教授学的?改天我也去偷学两招。”

陆砚尘头也没抬,专注于在断口处涂抹调好的石漆,嘴角却微微勾起,“本天才天生吃这碗饭,你可学不来像我这样的。”

当夕阳再次将金色的光芒投进窗户时,陆砚尘终于直起身,轻轻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徐未霄快步走过去,只见那方歙砚已然完美合拢。三枚柳叶状的银锔钉巧妙地嵌在砚壁的金丝纹路之间,与天然纹理融为一体,若不凑近细看,根本难以察觉。

断口处用石粉生漆填补打磨,颜色与砚石本身浑然一体,手感光滑如初。更妙的是,他还特意保留了一处细微的修复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这段重生的故事。

“我的天!”徐未霄拿起砚台,对着光仔细端详,不住赞叹,“这哪是修复,这简直是赋予新生啊!阿尘,你这手艺也太神了吧?”

陆砚尘摘下手套,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语气带着几分调侃,“怎么样,我就说我能行吧。”

徐未霄看着他,这次是彻底信服地笑了,“行!太行了!我看咱们这明鉴阁,以后就靠你这手艺吃饭了!”

暮色渐浓,明鉴阁内亮起了温暖的灯光。修复好的歙砚靜静置于工作台一角,温润的石质在灯光下泛着含蓄的光泽,仿佛在低语着一段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故事。

第一件作品顺利完成,如同一声清越的初啼,在这条僻静的小巷里,静待传开。

-

翌日。

秋日的阳光透过高窗,在文博学院阶梯教室的木地板上铺开一片温暖的金色。一场关于宋代瓷器的专题课正在进行,空气中仿佛也浸染了千年窑火的气息。

授课的是程清儒教授——国内陶瓷学界公认的泰斗。去年故宫博物院整理库房时,一件无款青瓷正是他隔着玻璃柜断定为失传已久的“柴窑”碎片,此举曾震动整个文博界。

这位被誉为“陶瓷界活字典”的学者,年逾古稀,一身深灰中式上衣衬着满头银发,老花镜后的目光温和而洞明。他一生过手宋瓷无数,却始终怀着初见时的虔诚。

“宋瓷之美,不在张扬,而在内敛。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于虚空处见得天地。”

他的声音不高,却如良瓷轻叩,清越地传遍教室:“说到宋代瓷器,便绕不开那五座美学高峰——汝、官、哥、钧、定。”

话音落,一场美学盛宴的帷幕被徐徐拉开。

他轻点鼠标,一幅天青釉色的瓷器影像浮现,温润如玉,光华内敛。

“汝窑,追求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那般的诗意釉色,其韵空灵,其色天成,是宋人对天空最温柔的揣摩。存世寥若晨星,每一件,皆是可与神明对话的孤品。”

他放大釉面细节:“请注意气泡。北宋汝窑以玛瑙入釉,形成‘寥若晨星’之态,后世难仿。”

第一排的美女学霸李望姝立即举手,“教授,这是因为玛瑙的熔点与石英不同,导致釉料在熔融时产生特殊反应吗?”

程清儒颔首,“正是。且其胎土含特殊微量元素,会形成独特的‘香灰色胎’。”

画面切换,一件紫口铁足的青瓷静立,釉面冰裂,清冷端方。“官窑,承汝窑之清雅,更添庙堂之庄重。开片疏密有致,紫口铁足,是宫廷美学不苟言笑的典范。”

随后是哥窑,金丝铁线于米黄粉青间蔓延。“哥窑,生来便带一身风骨。开片非瑕疵,而是火与土谱写的生命韵律,每道纹路皆独一无二。”

“而钧窑,”PPT翻页,一片灿若云霞的釉色映入眼帘,海棠红与玫瑰紫交融流淌,“则是窑火中绽放的意外之花。”

“它以铜为笔,以焰为墨,在不可控的窑变中,凝练出这般绚烂的霞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堪称献给自然的瑰丽颂歌。”

最后登场的是定窑,“五席中独树一帜的白衣卿相。”

画面上的瓷器白中泛暖,刻花灵动,清雅脱俗。“它以象牙白的温润为纸,以灵巧刻划的笔触为画,在素雅清逸中,勾勒出宋代文人案头那一缕最富诗意的日常烟火。”

台下学生们大多沉浸在这美学熏陶中,认真做着笔记。偶尔有人低声交流,语气中也满是赞叹。

程清儒目光在教室里逡巡,最后落在了坐在最后排的一个男生身上。

陆砚尘,他对这个学生有些印象,这孩子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明亮开阔,容易让人心生好感。成绩可以,课堂表现却一向中规中矩,不显山露水。

“陆砚尘。” 程清儒点了他的名,教室安静下来。

“说说定窑白瓷的主要特征。”

作为历史系系草,班上的人气人物,一瞬间,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陆砚尘身上。

陆砚尘从容起身,沉吟片刻,声线清晰稳定。

“学生以为可归纳为三点:其一,胎质坚细,多呈浅米黄色;其二,釉色洁润,但积釉处泛象牙黄;其三,装饰以印、刻、划花为主,纹饰流畅精美。”

他略顿,续道:“此外,定窑首创覆烧法。这种方法提高了产量,但也导致碗盘口沿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

“为弥补这一缺陷,尤其是宫廷用瓷,常以金、银镶扣口沿,形成‘金装定器’,这既是其高贵身份的象征,也是后世重要的鉴别特征。”

回答条理分明,见解深入。程清儒眼中掠过赞许,“说得很好。不仅要点准确,更有自我归纳。请坐。”

随后,他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而说到宋代审美,其核心追求的,正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境界。”

当汝窑笔洗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时,程清儒调暗灯光,那天青色在昏暗中如被注入了生命,流转着温润光泽,引得前排学生屏息。

“记住,”教授的声音轻柔得像是在诉说一个秘密,“真正的汝窑,是有灵魂的。它在不同光线下气质各异,就像我们头顶这片天空,晨昏昼夜,各有千秋。”

“这件是本校博物馆的‘明星藏品’之一,被定为北宋汝窑笔洗。有同学能结合刚才所讲,说说判断依据吗?”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有几位同学举手。

“釉色纯正,有‘雨过天青’之感,温润如玉。”

“它的冰裂纹很自然,像是自然形成的蝉翼纹,符合汝窑‘蝉翼纹’的描述。”

“器型简雅,线条流畅,完全符合宋代的极简美学追求。”

“……”

众人分析得有理有据,大家都沉浸在一种“鉴定文物”的学术氛围中。

程清儒微笑颔首,目光扫过陆砚尘。

在陆砚尘第一次回答问题时,程清儒敏锐地注意到对方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不是简单复述课本知识的呆板,而是真正理解后的从容。

待到那件“镇馆之宝”出现在屏幕上,程清儒刻意停顿了片刻。他看见陆砚尘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什么,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

那沉思的神情,与满堂认同形成微妙反差。

“小陆,谈谈你的看法?”程清儒留白以待。

陆砚尘再度起身,“程教授,各位同学,此器虽美,具汝窑诸多表相,然而……”他声线清晰冷静,“学生认为它并非北宋汝官窑真品,应是明清所仿,极可能出自清初雍正乾隆朝御窑。”

满堂哗然。

“不可能吧?这可是博物馆定级藏品!”

“他这也太敢说了……”

质疑与好奇交织而来。

程清儒推了推眼镜,不置喜怒:“哦?观点很新颖。上前来详细说说。”

陆砚尘依言走到讲台旁,执激光笔点向投影细节。

“首论釉质。”红点落于笔洗主体,“北宋汝窑的釉,是一种‘清透’的润,釉层相对薄而紧贴胎骨,光感内敛,所谓‘似玉非玉而胜玉’,有一种清刚的‘筋骨感’。”

他移动红点,“釉面过厚,莹润有余,清透不足,更近明清仿品之‘类玉’审美。”

“其次,真品汝窑的开片,是因胎釉冷却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天成,纹路飘逸无常,如春冰乍裂,充满不可预测的自然妙趣。”

“但请大家细看这件笔洗的开片,”他引导着大家的视线,“虽然细密,但走势是否略显均匀和刻意?少了几分浑然天成的洒脱,多了一点人工经营的味道。”

最后,激光笔指向了一张底足的特写图。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底足的工艺细节。北宋汝窑支钉痕小巧规整,俗称‘芝麻挣钉’,且削足方式极具时代特色。”

“而这件的底足处理与支钉痕形态,细究之下,流露出后世仿制时难以完全掩盖的工艺习惯,带有明显的清代特征。”

他总结道:“因此,综合三处细节,我认为这是一件清初仿汝窑的精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制作水平极高,同样珍贵,但并非北宋汝官窑真品。”

“当然了,清雍正朝仿汝窑的技术登峰造极,这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容小觑。我指出它不是宋物,不是要贬低它,而是要还给它应有的历史定位。”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展现了专业眼光,又体现了文物工作者应有的严谨态度。

言毕,他微一躬身,放下激光笔。

满室寂然。当他解析釉面时,有人扶正眼镜;剖析开片时,后排学生抬起头;直至点破底足关键,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的声音。

所有人都看向程教授,等待最终的权威判定。

程清儒沉默片刻,忽然抚掌轻笑,赞赏溢于言表,“精彩!分析得透彻入微!小陆同学眼光独到,功底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不盲从,敢于质疑的实证精神!”

他正面肯定,“不错,这件笔洗经过国内多位专家采用科技与眼学结合的方式反复复核,确认为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汝窑的巅峰之作之一。”

“我今日设此一问,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同学能不被‘博物馆藏品’的光环所惑,敢于从细微处入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今天,陆砚尘同学做到了!”

“这正是我们考古文博专业最需要的治学态度!”

教室里先是一静,随即掌声雷动。同学们看向陆砚尘的目光,已经彻底转变为钦佩与惊叹。

陆砚尘回到座位,坐在他旁边的两位室友立刻凑了过来。

左边的江澄低声道:“阿尘,你什么时候懂得这么多了?”

右边戴着眼镜的罗扬帆便是当初同江澄一起将他送去医院的那个,此时也扶了扶镜框,一脸不可思议,“就是!一个暑假没见,你这水平突飞猛进,快说,是不是背着我们拜了什么高人?”

陆砚尘却只是笑,笑得一脸高深莫测,让他们自行发挥想法。

窗外,一缕秋阳斜斜地照进来,在他身上镀了层淡金,那沉静的气质,竟真似一尊历经岁月淬炼的古瓷,温润,却深不可测。

好像没什么要科普的,宋瓷的地位不用多说,中国美学巅峰啊!

在文里也会多出现,到时候很多想写的都在文章里面了。

然后这是大长篇,有文物的娓娓叙述,鉴宝捡漏的爽感,也有感情的拉扯(占比也多)。

慢慢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云破天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