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79章 大明风华(五)

(综)废太子穿越记 第379章 大明风华(五)

作者:汤圆配元宵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3-23 23:57:41 来源:文学城

一顿饭吃得胤礽胃疼。

先是朱祁镇坐不住,不是说他顽皮,而是他身体站不起来,在椅子上也坐不住,旁边的宫女一个劲儿地扶着。

再是女主孙若微,胤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她,总之她就是摆出一张厌世脸面对所有人,除了她的儿子。

居然还有人说这是高级脸!

咋的,我们都是低级脸?

在饭桌上看见这张脸,还能吃下东西吗?

还有朱瞻基身体虚弱声音虚弱,胡善祥有些得意还有些担心,张太后极力想表现皇室家庭的和谐,但是所有人都面和心不和。

这顿饭很是闹心。

饭后,胤礽直接被朱瞻基带走了,胡善祥明显舍不得,但朱瞻基根本不给她接触胤礽的机会,可能是她当初“生个孩子,他们家的天下我们家要占一半”把朱瞻基给吓到了,生怕太子受她一点儿影响。

回去以后,胤礽就开始回忆明朝历史,想想自己要怎么做,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轮番上位带来的血雨腥风,成化帝朱见深给他爹收拾烂摊子,到朱佑憆垂拱而治英年早逝,朱厚照想要和文官集团抗衡,但是也英年早逝,嘉靖隆庆万历……

到天启崇祯时期,正好赶上小冰河期,天灾不断,粮食大幅减产,农民起义……

等等!

他似乎遗忘了什么。

胤礽在床上翻来覆去,就在鬼差以为他今天晚上不想睡了的时候,他忽然翻身而起,问鬼差:“我的金手指还在不在?”

鬼差:“什么金手指?你大半夜睡迷糊了吧?”

胤礽恨不得抓着鬼差的肩膀前后摇动,“在公元前世界里的金手指!种田外挂!粮食增产的那个!还在不在?”

鬼差:你咋又想起这事了!

他点头,“在!”

那就好!胤礽满意了,躺下睡了。

鬼差:“……”搞啥啊这是!

第二天早上,鬼差看着胤礽画出来的东西,才明白他想干什么。

一张上好的宣纸,作画人师承名家,他认认真真画出了一条藤,藤上结着一堆长条薯类,鬼差当时就想起了穿越者必备技能——种红薯!

鬼差:“你怎么也想起这事了?”这年头的穿越者不是盯着红薯就是盯着苞米,再不就是天花,似乎这几样是穿越者标配,你不做就是落了下乘一样。

胤礽理直气壮,“就允许那些个穿越者穿成我的兄弟,用这些在老爷子面前卖好,把我衬得像个傻子一样,不允许我用吗?”

别以为他不知道!

有好多穿越者穿成老五老七老十二之类的,一边抱着他太子殿下的大腿,然后就被康老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边说着自己人淡如菊,啊呸,是毫无争权夺利之心,一边开始种红薯种苞米搞牛痘治天花,一边把他这个太子贬到泥里去,而这个时候穿越者表现出极大的胸怀、爱民如子的性格、不慕名利,使得皇帝大为放心,最终皇帝废掉自己,改立这个穿越者。

而穿越者成为太子后,还要来到他面前说上一句,“二哥,不管你信不信,我并不是自己想当这个太子的。”

这个太子之位是皇帝硬塞给我的,实非我所愿,我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只想为这大清的百姓做些什么,没想到皇帝会让我做太子。

或者写自己感觉不如穿越者多矣,所以主动请辞。

胤礽:凭什么他们能做种红薯,我不能种,我可是买了金手指种田外挂的!

鬼差:那当然不是。

他看着胤礽拿着画好的图去找朱瞻基,用祖宗托梦的名义,告诉他安南、吕宋有粮名“地瓜”,产量很高,若广泛种植,可解天下饥馑。【1】

当然,最后一句是夸张的。

朱瞻基有些半信半疑,他还细细询问了胤礽,是谁说的,你怎么知道那是爷爷,爷爷身边还有谁,他们对爷爷什么态度。

胤礽根据剧中人物的关系一一作答,最后朱瞻基相信了,毕竟之前他爹也有过托梦,还不止一次。这红薯能增产无数,而且他以前也有再派郑和下西洋的心思,并且心痒难耐,但此时他还真不能这么做。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关于他下西洋的目的、路线,说法不一,但大体上有那么几点: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

建文帝,朱棣是终生都没找到的,宣扬大明国威的话,如果说“撒币”也是宣扬国威的一种方式,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明朝前期外国各国向中国派遣使者的频率之高是历代前所未有的。永乐时期,外国使者来朝318次,平均每年就有15次。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2】

但这并不是那些海外小国诚心臣服于大明,而是明朝实行了“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制度看,也就是明朝会以超过商品价格多倍的价额来赏赐“朝贡者”。

而且下西洋得来的宝物大部分留在宫廷,或者被宫里赏赐给藩王,与民间无利。

也就是说,这是在拿民间的钱去买“天朝上国”的名头,成全皇室的奢侈生活,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后果就是,中国的铜钱不断外流,造成了国内铜钱稀缺,纸币(大明宝钞)贬值。

宣德年间,大米、棉布等物资的价格比洪武年间上涨了50倍,布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300多倍。

在永乐时期,大臣们就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永乐十九年,迁都后的四月八日,一场大火烧毁了三大殿,人们认为这是对明朝一系列活动的警示。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再加上上面提到的财政困难,得不偿失等原因,朱棣最终停止了下西洋。

朱高炽继位后,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宣德六年,朱瞻基命令第七次下西洋。之后,因财政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下西洋最终被停止。【3】

宣宗本人对下西洋还是有些兴趣的,但眼下确实不行的,一是因为财政紧张,二嘛,朱瞻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他选定的继承人还是个孩子,大明即将迎来一位幼冲之主。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再去劳民伤财。

但是他又很馋这个产量高的红薯,所以他命人传来了东厂督主兴安,锦衣卫指挥使徐滨。

正要让胤礽回去,朱瞻基想了想,带着胤礽一起旁听了。

之前也见过兴安和徐滨,但无一例外,他们并没有后世影视里厂卫咄咄逼人、专权跋扈的模样,反而有些低调,尤其是兴安,若不是早就知道他的身份,胤礽绝对想象不出他就是某些臣子嘴里“残忍阴毒”的东厂督主。

这次他只是乖乖坐在旁边,当个旁听的角色。

朱瞻基先说太子殿下得上天庇护,得祖宗认可,先帝托梦告诉他,安南和吕宋有良种名“红薯”,产量高,广种耐瘠,让他们东厂和锦衣卫派出一队人,在不惊动当地人的情况下,将此物带回。

兴安和徐滨认认真真听着,消化了这个有点匪夷所思的消息——胤礽看得出来,兴安很快就接受了,甚至有点与有荣焉,觉得天佑大明。徐滨有些半信半疑,但一听说这红薯在哪里都能种,表情就变得坚定了,大概是觉得必须得去找一找,这可是能活万民的东西啊!

胤礽就静静地听着,看见朱瞻基命令他们各选出一队人,一同出发前往安南。

待这两人离开后,朱瞻基才问:“知道我为什么要派东厂和锦衣卫一同出去吗?”

胤礽道:“为了互相掣肘,互相监督,不致使一方独大。”

朱瞻基赞道:“聪明。”

接着又对胤礽说道:“太/祖设锦衣卫,太/宗设东厂,给了厂卫监察百官之权,朝臣、民间多称厂卫为鹰犬,对厂卫极尽贬低,认为他们的存在有损帝王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其实,他们是怕他们做的事情被厂卫发现,进而报给皇帝。”

“皇权从来都不是一直稳固的,遇到一个无能的皇帝,或者忽然冒出一个心存不轨的臣子,皇权就会旁落——君臣相合,从来都是在明面上的,背地里有多少龌龊、多少争斗,太子,你要明白一件事,皇帝与臣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臣子们想要事事都听他们的帝王,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臣子们,尤其是那些文官,嘴上说着忠君爱国,背地里欺男霸女、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大有人在。你要看到他们背后的龌龊,而厂卫是你的眼睛,他们能让你看到朝臣背后,到底是忠良,还是奸佞。”

朱瞻基说完这一通帝王心得,才摸了摸胤礽的头,“听懂了吗?”

不待胤礽说听懂,他就笑着说:“听不懂也没有关系,以后你会懂的,你要把我刚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以后会有很多人对你说厂卫如何如何坏,应予以废除——你就想起今天我说的话。”

他这也算是毫无保留地在教孩子了——谁家皇帝教继承人还要有所保留啊,是不是觉得王朝延续太久了,想改朝换代啊!

胤礽郑重地应下了。

君王与臣子之间,的确是该臣子忠君,皇帝信任臣子,虚心纳谏。但是也不是是个臣子就是魏征啊!

明朝的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内斗有多厉害,他也是清楚的。别的不说,就说南明——亡国了也要内斗,就知道了。

厂卫是帝王手中的一把利剑,剑柄只能握在帝王手里,厂卫只能听命于帝王,是与文官集团抗衡的筹码。

胤礽看了看朱瞻基弓着的腰,朱瞻基已经命人在内书堂教内侍们读书写字了,他身体不好,让宦官们参政来制衡内阁,这也是无奈之举。要是把这部分权力交给内阁,那以后就是内阁的权力了,别想再拿回,交给宦官,宦官若不听话,起了异心,杀了再找一个听话的就是。

杀文官可能会有言官骂“昏聩”,但是杀宦官可没有这个担忧。

参政的宦官也有有能力之人,至于为什么王振、喜宁之流会冒出来,还是在于朱祁镇无能,他昏聩,他不行!

宣德九年的这个冬天,皇帝病情愈发沉重了,即便将近除夕,宫里也没有多大喜气,人人都愁眉苦脸,压根不敢露出一点笑颜。

到最后还是朱瞻基下令,令宫内照常准备除夕事宜,“勿以朕病扰百姓”。勇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朕过的最后一个年了,总不能就这么过去了,到地下,也好给爹、爷爷他们好好讲讲这繁华。”

张太后满眼都是泪,还是答应了。

朱瞻基撑着病体,给群臣赐宴。群臣看着皇帝病成这个样子,还念着他们这些臣子,想想皇帝还不到不惑之年,各个掩面而泣。

过了年,大年初一,皇帝就昏迷了,御医诊断说皇帝大限将至。

张太后哭得不能自已,却也阻止不了什么,只能把胤礽带在身边,秉持着皇帝一直以来的心思,不让皇后和皇贵妃靠近他。

超朝政暂时由内阁三杨负责。厂卫联合行动,负责查探藩王有无异动,各个臣子有无不轨等。这个时候,简直就是谁冒头谁死。

第二天,皇帝醒了,也不说什么,呆呆地看了一阵子外面的天,然后就下令把太子带来,父子二人屏退了所有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被传召过来的三杨、英国公张辅、于谦只能在外等候,直到小太子过来传召,几人才得以入内。

朱瞻基勉强坐好,对底下的臣子缓缓说道:“这是朕最后一次传召诸位了,朕大限已至,朕驾崩后,由太子朱祁钰继位,万望诸位悉心辅佐。”这就是在托孤了。

众臣纷纷跪下,主少国疑最是凶险,你当辅政大臣就好当了?一句话说不对,让皇帝觉得你有在我死后压制我儿子的心思,那你就别辅政了,殉葬吧!

朱瞻基又说张太后贤良,以后也会涉政,参与国事。众臣则表示张太后胸有丘壑,参与国事再好不过了。

张太后在众臣眼里还算正常,他们也知道皇帝不可能把小太子完全交给他们,皇太后,厂卫,都是制衡他们的。

朱瞻基安排好了一切,最终让群臣退下,群臣边走边哭,朱瞻基见状大声道:“日月山河还在!”

群臣顿足。

朱瞻基继续说道:“莫哭,诸位慢行。”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大明皇帝朱瞻基病逝,年三十八。

【1】一般认为,番薯在明代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

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2】巩珍,号养素生,明朝应天府人,生卒年不详,士兵出身,后升为幕僚。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被提拔为总制之幕(相当于秘书)随郑和下西洋。宣德九年(1434年)著《西洋番国志》一书纪录郑和船队所经过的二十个国家,内中记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笔。这本书不仅引人入胜,也对中国的航海史及中国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沙群岛中有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巩珍礁。

【3】朱瞻基是赞同下西洋的,宣德六年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船队回来。宣德十年的遗诏中提到禁远洋,据分析是辅政大臣在张太后的支持下写的。

详见《明初下西洋的停止及其原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79章 大明风华(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