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256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

纳兰明珠无功而返,只带回那位造反的贺氏主公的一句话:

“我与大清,只能留一个。”

消息传回京城,皇帝勃然大怒,在乾清宫掀翻了桌子。

“逆贼,逆贼!”皇帝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气得呼吸都是颤着的。

本以为重生一次,所有的事情都会顺风顺水,他也创造出比上一世更好的政绩,让自己在史书上不留任何污点。结果半路上出现个程咬金,这个贺含章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连弱点都找不到!

本以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接受招安,但是他居然说得那么绝——硬骨头,若不是他与自己为敌,皇帝都要夸一夸了。毕竟没有哪个人会真心喜欢软骨头。

这个贺含章到底是什么人,上一世根本没有的人为什么这一世会起兵?难道他的重生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

皇帝踱来踱去,又仔细看看资料。

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贺含章的资料,就是他十二岁带着家仆出海,再早的就没有了。连他的家世,父母何人都不知道,简直就像凭空冒出来的。

而且这贺含章一向谨慎,打进贺氏的探子也不知怎的了,接二连三地被发现身份。以至于到现在,连贺含章的一幅画像都没有,通缉令都没法贴出去。

派纳兰明珠去,一方面是招安,另一方面也是让他看看贺含章容貌,到时候给他画下来。

纳兰明珠在回到清军营地后,凭借过人记忆,确实画出了贺含章的相貌。但是还没来得及往京城送,就被震天的战鼓给拦下了。

贺氏开始进攻了。

贺氏前两次进攻无果,清军认为有黄河天险,难免多了些松懈。再加上近日有军队支援,早就放松警惕。认为这次进攻贺氏也会徒劳无果。

直到营地乱作一团。

有八旗士兵不由分说,对着自己人大肆屠杀。受伤的士兵不甘示弱,挥刀砍了回去。等到有人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

营地里到处都是火和烟,到处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哪怕有人发现端倪,喊着“胳膊上系有红布条的是反贼”也无济于事。因为八旗士兵已经分不清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了。

闯进清军营地的这支队伍是胤礽选出来的先锋,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趁着夜色,乘着羊皮筏渡过黄河,再穿上八旗的铠甲。为了避免误伤,在胳膊上绑一红布条,用以区分自己人和敌人。

他们在营地里既放火又大开杀戒的时候,贺氏大部队也开始从各个地方渡河。

到最后,清军顾此失彼,根本无法反击。哪怕费扬古他们竭力整顿,也架不住贺氏先锋队的悍不畏死。

在黑夜里强渡黄河,本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事,人人都抱着有来无回的心。有同伴被风浪卷走,也不能去救,因为根本就救不了他们。何况,活下来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纳兰明珠被费扬古的亲兵保护着,趁人不注意,离开了营地。纳兰明珠倒是想拉着费扬古一起走,但费扬古认为他是这里的统帅,“本将的士兵在战斗,本将不能留下他们自己逃走!”

火光照映下,费扬古满是血污的脸充满了绝望和坚毅。

“若此战我能活着回去,自会去主子面前请罪。若我不能,就请明大人替我向主子说一句:费扬古有负皇恩。”说完,带领亲兵回到了战场。

纳兰明珠怔怔望着他离去的身影,在亲兵催促下快马加鞭离开。他怀里还揣着刚刚画好的贺含章的像。

贺氏做的准备很周全,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终于夺下清军营地。清军死伤过半,剩下的或降或俘。贺氏这边,伤亡也不小,但终究比清军好一些。

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战死,临终前还高呼杀敌。恭亲王常宁被俘,只有裕亲王福全率残兵逃脱。

在夺下清军营地后,贺氏进行了一次修整。

对投降的清军,不管汉人还是八旗,都关在一起。先找出一批罪大恶极、罪不可赦的,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一律开公审大会,当众宣读其罪行,当众处决。

主持公审大会的是夏王帐下第一幕僚,平日里没什么正形,大冬天拿个扇子摇啊摇,认为自己是诸葛武侯再世,此时脸上也是一片肃穆。

他当众宣读了夏王的旨意。

贺氏起兵,只为给天下穷苦百姓挣一条活路,只为还当年死难百姓一个公道,只为汉家百姓不再受人冷眼,只为汉家河山不至凋零。欺压百姓者,无论满人汉人,都无可赦免。

贺氏言“驱除鞑虏”,既要驱除把汉家百姓当两脚羊的满人,亦不会放过举起屠刀对自己人的汉人。良善满人不会因为其身份遭屠,作恶汉人亦不会因为身份而免遭刑罚。天下之大,不止满汉。圣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含章不才,起兵非为私心,但愿我朝百姓不必惊慌度日,免遭压迫;愿天下各族亲如手足,同心同德;愿天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终达大同。

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胤礽也知道有些矛盾无法化解,但他想昭告天下的是:他绝不会因为身份族别放过作恶之人。所以,有些人别仗着身份就开始肆无忌惮。律法面前,没有族别之分。

幕僚们也不是全然赞同胤礽这道旨意的。他们认为,现在正是与清廷对抗的关键时刻,之所以打出“驱除鞑虏”这样的旗号,就是因为满汉之间的血债累累,能为他们拉拢天下汉人的心。如果这时候夏王发出这样的旨意,难免会让那些奉他为神明的汉人寒心。

如果真要昭告天下,也要等到打下京城,坐稳皇位,局势也稳定之后。

胤礽却反驳道:“这道旨意迟早是要发出来的。早发晚发又有什么区别。现在我只是表明一点:我要建立的不是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而是天下各族其乐融融、亲如手足的国家。律法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有幕僚叹道:“难啊!”

不说别的,就说满汉,两族间的血债犹如天堑,根本无法化解。

“再难也要做。诸位难道不曾看到,无论满人汉人,底层百姓都是一样的苦。上位者眼中,他们就是一群蝼蚁。满人得了天下不假,但真正得利的还是那些贵族!他们才是我们要报仇的对象!”

幕僚喃喃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待攻下京城,建立新朝,有了新的制度新的风俗,几代或者十几代过去,也就无所谓满汉了。”

不知道到那时,他建立的这个夏朝还在不在,也不知道最后结局会如何,但是他相信,终有一日会实现。

“诸位都是读过书的,难道不想亲眼见见圣人说的大同社会?不想为大同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大同社会,儒家认为的最高理想社会。别说胤礽,在场的哪个幕僚不心向往之?

大家追随夏王,因为他把汉家百姓放在心上,因为他能带领他们摆脱两脚羊的处境,因为他能再造山河。

他真的有这个能力。自康熙皇帝削三藩、亲征葛尔丹后,清廷的江山逐渐稳固。汉人的风骨早在当初就被杀绝,没能力也没胆量再去反抗清廷。

就当他们以为就要顶着这难看的辫子,穿着这长袍马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的时候,夏王出现了。

他说他要推翻清廷,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造一个新的国家。

也许是为了心中的那点不甘,幕僚选择追随。刚开始,他想就算失败了,他也要束汉人发髻,着汉家衣裳去见当年的先辈们。见到他们,也能说一句,“晚辈已尽全力。”

但是夏王真的成功了。

现在他又提出美好理想,要带领他们建设大同社会,众人心中瞬间燃起熊熊烈火。

自甲申年至今,山河动荡,民不聊生。不是有人站出来反抗过,有朱姓宗室,有朱明朝臣,也有江南名士。但是他们都失败了。有的死在外敌之手,有的死在自己人手里。

有江南来的幕僚忽然想起起当初江北少年夏完淳的《南仙吕》。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

幕僚忽地落泪。

那十七岁的少年面对已经投降的洪承畴的劝降,轻蔑一笑,假装不知其身份,高声讽刺。洪承畴无言以对,终是示意狱卒将那长身玉立的少年押下去。

若江南大地有灵,能否感知他在那些年迎接了无数志士的英魂?

幕僚深深地拜了下去。

夏公,陈公,你们看见了吗?上天没有抛弃我们,汉家风骨不绝于世。

纵使一时黯淡如萤火,也终有舍生忘死之人将其传递下去。

& & & & &

清军战俘中,杀了罪大恶极的,还有一批就是没有欺压过百姓的,看起来良心未泯的那种。贺氏内部觉得他们还有救,还可以改造过来,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隔壁“憨厚”的孙叔叔出马了,他拎着一个勺子,给被俘清军分了点好的。看着清军狼吞虎咽的样子,他适当地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

“你们可都是朝廷的军队,怎么连点吃相都没有?”

早就安排进去的探子抱怨了一句,“有的吃就不错了,还管什么吃相啊!”

孙叔叔再惊讶一下:“你们不是朝廷的军队吗?怎么会连吃的都没有?”

话说到这里,老油条可能已经听出味儿了,可总会有一些小孩子忿忿不平。孙叔叔的面前“恰好”就有这么一个。

“朝廷的军队,那也分人啊!我们又不是亲娘养的,没人管我们啊!”

孙叔叔一脸心疼,把勺子递过去,“你这孩子,还是个娃娃呢!来来来,再给你盛点,多吃点,还长身体呢!”

少年接过,给身旁一直默不作声的伙伴儿分了点。

孙叔叔一脸高深莫测,“看来你们这朝廷的军队也不怎么样嘛,还不如我们这些反贼呢!我们可没有饿着肚子上战场的时候!”

清军可疑地沉默了。

孙叔叔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当天便没有多说,分了饭就离开了。只留下一群战俘在原地思维发散。孙叔叔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实话,一句威逼劝降的话都没有——清军吃的就是没有他们贺氏好,还不能说吗?

这件事算是在清军战俘的心里埋下了一根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根刺,会越来越深。

终有一天,他们会忍不住拔了这根刺。

普通战俘还好些,这一次贺氏抓了恭亲王,有些难办。贺氏内部有人提议拿恭亲王与清廷交换些钱财,也有人提议直接处死,以告慰死在清军手上的无辜百姓。

众人争成一团。

胤礽坐在上首沉思,他想起了很多事。

入关后,睿亲王多尔衮以朝廷的名义发出两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明确说:“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在幼年顺治帝的《登极诏》中,多尔衮又颁发第二道谕旨说:“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然后,多尔衮以假冒太子之罪,杀了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

顺治三年,朝廷以“私匿印信”为借口,下旨杀死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攻陷广州后,不单单制造了广州大屠杀,还杀害了明朝宗室及藩王24人;顺治五年,又掉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

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五年间,清朝皇家陆续杀掉明代郡王以上的宗室50多位,而且对他们的家室也全部诛杀。

康熙帝继位后,说:“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又在祭拜明朱元璋的陵墓之时,说希望能够找到明朝宗室的后裔,这样子可以给他们授予官职。

然而,已经七十五高龄的定王朱慈炯被发现。哪怕他一生隐姓埋名,没有一句反清言论,也没有被清廷赦免。一家十三口全部被害。

用的还是和当年多尔衮的借口,说其假冒明朝宗室。

至于后来被查明是明朝后裔被封延恩侯的朱之琏,到底是不是朱家的后代,谁又能说得清呢?

《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汉献帝不满曹操跋扈,与皇后伏氏、国丈伏完密谋杀曹操。但是被曹操发现,伏后被害,所生二位皇子被鸩杀,伏氏一族族灭。

风水轮流转,曹魏式微,司马氏专权之时,曹芳不满司马师,写下血诏给张皇后之父张缉。司马师发现后,来了一个依样画葫芦,杀害张皇后,废黜曹芳。

有诗云:“当年伏后出宫门,跌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天教还报在儿孙……

胤礽抬手制止了帐下众人的争吵,“拖出去斩了吧!”

【1】并不是说明朝宗室就全然无辜,人太多了。明朝宗室也是拖垮明朝财政的原因之一。只是想表达,当初你清朝用各种理由杀害前朝宗室,如今就不要想着别人给你优待了。

【2】夏完淳被俘后,负责审问他的就是洪承畴。

他立定不跪,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着的是洪承畴,高声斥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旁边的人告诉台上便是洪承畴。

夏完淳更是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

洪承畴满面羞惭。

【3】夏公指夏完淳之父夏允彝,陈公指其师陈子龙。两人皆是投水殉国。

夏完淳一家,他岳家钱家真的是书香门第,满门忠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6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