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254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三)

康熙三十四年春,皇帝下旨立皇贵妃佟佳氏为后——后宫终于又迎来一位皇后,六宫是真的很不高兴。

佟皇贵妃原本就是副后之尊,手握凤印,离皇后也只有半步之遥。但大家就是可以安慰自己,皇贵妃就是皇贵妃,她做不了皇后。但是现在,圣旨一下,名分已定,从此佟皇贵妃就是主子,是名正言顺的主子娘娘。她们却还是奴才,换了谁能高兴得起来?

但是,再不高兴也只得忍着。皇帝对皇贵妃、未来皇后一直十分爱护。记在皇贵妃名下的四阿哥又被皇帝当隐形太子培养,众妃也知道不宜和这母子俩硬碰上,只得装作欢天喜地的样子,为自己有了“主母”高兴。

承乾宫,皇帝爱怜地看着喜极而泣的皇贵妃,他安慰道:“早就想立你为皇后的,只是朕怕朕这命格会害了你。现在,朕觉得没什么大事,索性圆了你的心愿。日后咱们也好一块儿入皇陵。”

皇帝一直等到康熙二十九年,皇贵妃过了前世的死劫,才又动了立后的心思。这几年他不断地皇贵妃提高待遇,提高到和皇后相同的待遇,就这样慢慢试探了几年,见皇贵妃身体也还好,皇帝才下定决心,要把表妹立为皇后。

佟皇贵妃听了,感动热泪盈眶,“表哥待我真好。”

帝王安抚地拍拍她的手,“也不是小孩子了,还是这么爱哭。以后你就要母仪天下了,可不能总哭。”

佟皇贵妃这才破涕为笑。

宫中已多年未有皇后,一时间上下忙作一团。皇帝又想把立后大典办得隆重一些,内务府一干人差点忙得脚打后脑勺。

这立第三位皇后,可比立前两位皇后的典礼要重上几分呢!立元后时,皇帝还未亲政,宫中也不像现在这样宽裕、热闹。孝昭皇后那次,因是继后,又正值削三藩,故一切从简。

到了佟皇后这边,宫中开支也大了,人也多了,真真是命好。

上了年纪的太监一边忙活一边想着,各人的命都是不同。

有的人,早早嫁给皇帝,早早去了,连生下来的儿子也默默无闻。只有一个光秃秃太子的名号,黄土枯骨无人问。

有的人命好,连儿子都是现成预备好的。如今,佟皇贵妃成了皇后,那四阿哥也快成为太子了吧?

这宫里,有谁还记得上一个太子——元后的悼太子呢?

当初包衣乌雅氏怀孕的时候,谁会想到皇上会把那孩子直接记在皇贵妃名下?不是让皇贵妃养,直接记在她名下。当初元后诞下嫡子七阿哥,七阿哥年仅周岁就立为太子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他日后过得连包衣所出都不如呢?

“命可真好啊!”

老太监的叹息声淹没在一日比一日的喜庆中。

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的,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元后和悼太子,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惹皇帝不高兴。

就连元后母族赫舍里氏,也只是暗地里咒骂眼睛越发上天的佟佳氏,再感叹两声元后和悼太子福薄。

终于到了立后这一日,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思,大家还是穿好朝服,按品级站好,朝拜新的皇后。

皇帝十分满意地看着身着皇后朝服的佟佳氏走上前,向他跪拜,正欲伸出手将人扶起来。忽听得一阵巨响,震得地面都要晃动起来,皇帝连忙把佟皇后护到身边。

来参加立后大典的众人也被吓了一跳,眼见皇宫某处烟雾阵阵,众人也惊诧不已,东张西望,议论纷纷。原本肃穆、和谐的立后大典也被搅乱了。

皇帝急忙命人前去查看,也没用众人等多久。不一会儿,就有侍卫慌慌张张来报:奉先殿的房梁不知何故掉了下来,连带着太/祖太/宗世祖的神位、画像也都被砸了个稀碎。

这话就犹如一滴水掉进沸腾的油锅,众臣原本不算大的声音瞬间就大了起来。

“怎么回事,房梁怎么会掉下来?”

“列祖列宗的神位啊!”

“不祥之兆,不祥之兆啊!”

皇帝的脸色铁青一片,他本能地想到是谁不满意他立皇贵妃为后,故意在这个日子生乱。奉先殿的房梁早不掉晚不掉,就在立后的这一天,哗啦啦掉下来?

这也太巧了。

巧得让皇帝不敢相信。

然而先祖神位画像都被砸碎,这是个大事。皇帝不能不管,他只得先安慰佟皇后,中断立后大典,想亲自去奉先殿看看。毕竟这是大事,一个处理不好,他就要下罪己诏反省己过,沉诉哪里做得不好,让上天不满意。

皇帝丝毫不觉得自己哪里做错,并不想下罪己诏——江南那边这几年就有点不太平,再下罪己诏,不是生生地给那群乱臣贼子送把柄吗?

皇帝本人也有些纳闷儿,上一世江南尽管不太平,但也没不太平成这个样子。老百姓们都有“民不与官斗”的想法,只要日子过得去,就不会和乱党勾结。但据最近的情况看,老百姓也不知怎的了,处处包庇乱党,杀了一个只会引起更多的人投向乱党。当初在江南的杀孽够多了,皇帝也不想给自己的政绩添上不光彩的一笔。

实在不行,就找个替死鬼出来!

他心中转过这般念头。

然而,这一天的变故还远不止此。

皇帝步履匆匆,带着群臣在宫道上快速地走着。胸前的珠子都甩了起来,群臣在后面也跟得辛苦,皇子们亦紧随其后。马上就要到达奉先殿时,那边却跑来一个侍卫,他喊道:“皇上,不好了,出大事了!”

皇帝当时就是一个趔趄,身旁的四阿哥连忙扶住他。皇帝甩开四阿哥,怒问道:“又出什么事了,有什么事比奉先殿还重要!”

侍卫忐忑不安,颤抖道:“两广、两广反了!”

这句话就像是一个炸雷一样,炸得在场的人惊慌失措,仿佛回到了当初三藩造反的时候。

本来是美满幸福的一天,连接两个炸雷,皇帝又气又急。奉先殿是大事,两广也是大事,然而他分/身乏术。想了想,只能让四阿哥先去处理奉先殿的事,他自己带着朝臣回乾清宫,处理两广的事。

皇帝心里满是疑惑。上辈子虽不太平,但是除了三藩和葛尔丹以外,还算顺风顺水。本以为这辈子能在原来基础上更进一步,但两广又是怎么回事?上辈子两广平安无事啊!

不知为何,他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皇帝心神不宁,甚至是满心愤怒,新鲜出炉的佟皇后也好不到哪儿去。立后大典上,奉先殿的房梁倒了,有心之人完全可以说是上天不满意她这个皇后,在警示世人。就算皇帝表哥把她保住了,她的名声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一提到佟皇后,就是立后那天,房梁倒了,这名声难道好听吗?

和皇帝一样,佟皇后也怀疑是有人在背后捣乱。

她脸色苍白,坐在承乾宫上首,一众嫔妃表面上都在安慰她,实际上……都想看看这位的笑话。

毕竟这位从进宫以来就顺风顺水,运气好得让人羡慕,想让人不嫉妒都难。

她的儿媳,四福晋乌拉那拉氏端来一杯茶安慰她。佟皇后刚镇定下来,想请妃嫔们离开,就听得有小太监连滚带爬地进来,哭嚎道:“娘娘,不好了,两广反了!”

佟皇后一下子晕了过去。

& & & & &

皇帝高坐乾清宫御座,脸色阴沉,任谁发生这种事也不会高兴。底下群臣也都凝重了脸色,听报信儿的侍卫说明情况。

两广反了,的确是大事,但挑今天这个日子报上来,那就是别有用心了。

立后的日子早就定下了。

听报信的说,两广其实早就反了,反贼控制了军队、控制了两广进出通道,却一直瞒着消息。直到前些天,才稍微露出些风声,离两广最近的福建和江西两省惊得说不出话,一边上奏朝廷,一边又令军队警醒,防止反贼打过来,也是准备随时出兵,收复两广。

然而他们连两广何时被人控制都不知道,是什么人胆大包天也不知道。

这就是政令不通的弊端,啥时候造反了都不知道。

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人心思缜密,手段了然。

皇帝内心恨不得把这群反贼给千刀万剐——又一个三藩!

甚至比三藩还要可恶!

众臣议论纷纷,皇帝因为有前世的经验,早早就平定了三藩,弄死了葛尔丹。众臣都认为皇帝吉人天相,如今也并不把这反贼放在眼里。

只是议论几句,到底要不要增援,若要增援,派何人增援等等。

更多的人在想,如何从这件事上获利。

皇帝起先也没把这前世不曾出现的“反贼”放在眼里,他给前线的命令是活捉了他,押进京城。他要把他千刀万剐。

直到前方再度传来消息,福建江西相继失守,本来就不太平的江南炸了锅。百姓们纷纷割掉辫子,冲进府衙,抓住了官员,把大清朝的黄龙旗撕得粉碎。又占据了府衙,分发武器,组织军队,说是要恭迎王师进城。

王师!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时,直接掀了桌子。

他才是皇帝,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天底下,只有他的军队能被称为王师。可那群汉人百姓,居然把反贼领导的乌合之众称为王师!

皇帝气急了,他也知道能做到这种地步的,定不是什么乌合之众,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他的高傲不允许把他们称为“军队”。

如果这时候还没能引起群臣警惕的话,那么很快江南两省就被“反贼”占领了,老百姓甚至箪食壶浆,去街上迎接这支军队。

一巴掌打在大清王朝的脸上。

你说人家是反贼,可老百姓不信,老百姓就是欢迎他们,甚至他们在江南招兵买马,老百姓们都抢着加入。

越来越多的消息传进京城,那反贼姓贺,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手段高明,拉拢、分化、打压做得明明白白。而且他极受底层百姓的爱戴。

最盼着他打过来的就是那些穷苦百姓。

他的军队不剃发,着汉家衣裳,喊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重振汉家威仪。

当初,三藩起兵的时候,也打过“忠于汉室,精忠报国,驱逐鞑虏”的旗号。但是他们先为清王朝当急先锋,与明军刘文秀、李定国交战,又绞杀南明永历帝及其太子。手上血债累累,他们起兵的时候汉人百姓已经不信任他们了。

但是这次不一样。

姓贺的身家干净,真的把“驱除鞑虏”这件事放在当成宗旨,而不是只当作一个旗号。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还会把土地分给当地百姓,减免当地赋税。百姓们奉若神明。

前线不断失利,贺氏逐渐占据半壁江山。这个时候,四九城再不能平静了。

有的臣子又回忆起当初三藩正盛时的恐惧,提议皇帝划江而治,被皇帝当场拒绝,还被摘了顶戴。

皇帝觉得重活一世,绝对不能比上辈子差,不然岂不是白活?坚决不肯同意。甚至还要御驾亲征,被群臣死死拦住了。

开什么玩笑,打葛尔丹犹如天助,亲征就亲征吧!对南边接连失利,还没了半壁江山,就这样还要御驾亲征?

等那群反贼渡过黄河天险再说吧!

此时已是康熙三十七年的春天,大清王朝和贺氏已经打了三年——超过了削三藩的时间。

也许是为了稳定民心,皇帝在这年夏天下旨立佟皇后所出四阿哥为太子,“授以册宝,正位东宫。以继万年之统,以安四海之心。”

消息传到南边,贺氏内部有人提议自家主公自立为帝,诸将皆劝。但是那并不算健壮的贺氏主公却摇了摇头,“不必理会那等人的心思,他立太子安民心也不是第一回了。”

接着,手中折扇遥指京城方向,“待打下京城,再建国称帝也不迟。”

有人提出异议,“主公不可!皇太子事关一国之本,不可等闲视之啊!那鞑子皇帝不过是在表明他是继承前明正统的皇帝,而我等皆是反贼。主公三思啊!”

众人又劝,最终商定先定国号,先称王。待夺下京城,再登基为帝。

定国号的时候,贺氏主公力排众议他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国号当为夏。”

众将皆拜。

国号不用明。用明的话,日后如果有人说他是朱元璋后人,是明朝正统,还会起波澜。用新的国号,从一开始就表明,这是新朝,汉人新建立的政权。

胤礽:礼仪之大,故称夏。你立皇太子表示正统,我用“夏”表明我是继承汉人的正统。

胤礽只在最后出现了,下一章会多些笔墨。

细节什么的,后面会添上一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4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