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汉]直播给刘邦读汉书 > 第19章 二更

[西汉]直播给刘邦读汉书 第19章 二更

作者:鱼陇曼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3 23:44:49 来源:文学城

鸿嘉三年,广汉有一个男子郑躬为首的六十多个人攻入地方官寺,放出囚徒,盗取兵械,起事时自称山君。一直聚众势力到鸿嘉四年,将近万人,最终封河东都尉赵获为广汉太守平息此乱。

【昆明池的鱼:很有意思的是,平息广汉这场叛乱的方法,依然是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势力群体的内部,“或相捕斩,除罪”。杀了自己人,便可以免除自己身为叛党的罪责,这招真是百试不爽。】

永始元年,成帝封赵飞燕父亲为城阳侯,封王莽为新都侯。同年,封赵飞燕为皇后。

同年,下诏书反省自己过分听信将作大匠解万年的话,称昌陵三年可成,实则已经五年还有大量未完成的工事,致使海内虚耗,因而下令停工。

【昆明池的鱼:两股外戚势力此时达到鼎盛,一是赵氏,一是王氏,而赵氏此时隐隐有越过王氏之势。但王氏又怎会轻易允许权势削弱,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源于王政君的兄弟实在很多。

王莽这个时候封侯还只是因为有家族荫蔽,尚未在政坛显露头角,也没有能够得到任何实际的一官半职。

王莽的父亲虽然是元帝王皇后、成帝生母王政君的同父异母兄弟,但离世甚早,也就没能在成帝继位后获得爵位,王莽前期一直是蛰伏的一个状态,在王氏家族中显然是比较边缘的。

但王莽其人聪慧孝悌的形象是他立的非常稳的一个“人设”。】

【上林苑的骆驼:我对赵飞燕更感兴趣。如果把赵飞燕的身世单独开一个故事,她也算的上是大女主了,无任何倚仗,只凭美貌、舞技,还有一点肯定是心性方面洞悉人性的能力,而获盛宠。

不知道在王莽刚刚封侯的这个时候,即将登上后位的赵飞燕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人,将会真正搅动她最终的命运。

她心里此时应该满心满眼都是成帝,这个为了给她后位,先将其父亲封侯而抬高其家世的男人,像神祇一样改写了这个贫家女的命运。】

永始二年,星陨如雨。出现日蚀。

同年因解万年主导起昌陵事,官民皆有怨愤,成帝下令解万年有罪,将其发配至敦煌郡。

【昆明池的鱼:昌陵之事前前后后闹了许多年。但说来说去解万年的罪责,是否全然是他一人之过呢?

首先他的确是一个比较投机的人,让成帝放弃延陵的选址,重新选择规模更大更宏伟的昌陵,可以想象他对成帝一定是说,这个地方可以更大,但是工期却并不长,三年就能搞定。

作为帝王的成帝当然会觉得这样更能体现他的地位,本质上还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帝王的人之常情嘛。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昌陵又是从外地搬运大量的垫土,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民间洪水灾情不断,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浩大工程。

解万年的投机取巧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成帝需要一个人来替罪。】

永始三年,皇太后下诏恢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雍五畤、陈仓陈宝祠的祭祀。

十一月,尉氏县樊并等十三人谋反,杀陈留太守,自称将军。

十二月,山阳县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杀长吏,盗取兵械,自称将军,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后被捕。

元延元年,赵昭仪合德谋害后宫皇子。

绥和元年,成帝下诏思无继嗣之过,封宗室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

【昆明池的鱼:永始三年王太后恢复地方祭祀其实又是我们前面提过的——郊祀礼历史上的一些反复。

自然是和时局息息相关。

我们都非常清楚,对祭礼提出改革,将祭祀地点从地方归置京城南北郊,这一点其实是成帝听取了士人中改革派的意见,一次大胆且成为成帝重要政治成果的改革。

而社会现状却并不买账,各种天灾贫发、各地起事,各有动荡,成帝无力控制这样的社会局面,因而将地方国祭恢复,是王太后的意见,更是王氏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又一次冲击。

更不用说,此时成帝连继嗣都没有,更是在太后面前抬不起头来。】

【上林苑的骆驼:赵合德谋害皇嗣这事儿,究竟是给成帝不育整的一处托辞,还是确有其事,我感觉真不好说。

我完全不信在皇权这种制度下,一个女人一己之力能在后宫为所欲为,尤其是在子嗣这么关键的问题上,王太后也得出手啊。

而且赵飞燕作为皇后,如果她真的够聪明,就应该知道没有一个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孩子,后位简直毫无意义,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妹妹如此为所欲为。

综合来看我倾向于成帝自身的生育能力有一定的问题。】

【武库执吾人:我觉得整体其实就是展现出西汉帝王对外戚势力几乎是难以摆脱的一个状态,太后这个位置上能人也是很多,这是西汉的一大特点,好像无论她们做女儿家时如何,待走向女性最高掌权者这个位置上,都有杀伐果断的能力。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反而显得皇帝形单影只。】

绥和二年,成帝崩逝于未央宫,还是回到了延陵下葬。

【昆明池的鱼:成帝给人一种一生在怪圈里打转的感觉。

在郊祀礼选址上反复。

在死后陵墓选址上反复。

在赵氏与王氏之间犹疑。

终究应怪世非承平。

若是承平之世,又怎会有世人指摘,难辞其咎。

天下太平,便只会是帝王顺天应时之力。

可惜在一个朝代走向衰微的时候,无力回天是大势所趋,又怎能怪罪在一人的优柔性情上。

班固在赞辞里提及姑姑班婕妤,说起班婕妤在宫中对成帝的观察,成帝美姿容,“尊严若神”,进退有度,不愧是个熟稔经书的君子。

班氏只道一点缺陷,耽于酒色。我自然是不以为然的。

从成帝历年诏书内容来看,他熟稔儒学精义,可称理政勤勉,耽于酒色误政之事更是一件都没有。

若因赵氏姐妹受宠,成帝无后嗣,便称私德有亏而有大过,这实在是历来的误区了。

班固自己从未有过如此武断之论,而多称其“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在我看来,成帝也就是误在优柔性情上了,若像他的几位先祖一般落子无悔,也许他能再活的长久些,四十几岁寿终,很难不觉得是有郁结在胸。】

【气运之子邦:你怎对他如此宽容?感觉朕的大汉要玩儿完了。】

【昆明池的鱼:我是就事论事。这时候你来也不好使。】

【气运之子邦:不过你说的对,性情的确于人有决计之用。这一点,待你们更大些,会更有感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