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王牌部队]野火烧不尽 > 第31章 [高梁x顾一野]双星(24)

岁月的河流奔腾不息,冲刷着时代的堤岸,也塑造着河床的走向。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军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信息化、体系化、智能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

已升任师参谋长的高梁,站在了这场变革的最前沿。他所在的师,被确定为首批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合成化建设的试点单位。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带领这支功勋卓著的部队完成装备的更新换代,更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编制体制和思维模式,重塑其作战能力。

挑战是空前的。新装备的接装、训练、形成战斗力,需要周期;老旧装备的淘汰、人员的转岗分流,牵扯着无数官兵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那种根植于血脉的“大陆军”思维和层层垒砌的编制壁垒,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变革的手脚。

高梁的办公室里,沙盘变成了电子屏幕,地图被数字化系统取代,但堆在桌上的,除了厚厚的技术手册和训练大纲,还有更多是关于人员思想动态、编制调整方案的报告。他比以前更加忙碌,常常通宵达旦,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脾气却似乎被这千头万绪的难题磨平了不少,变得更加沉静,也更加善于倾听。

他不再仅仅依靠个人的勇猛和直觉,而是将顾一野多年潜移默化传递给他的那种系统性思维和前瞻眼光,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他组织骨干成立攻关小组,啃下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反复推演编制调整方案,力求在打破旧体系与保持战斗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他深入营连,与各级指战员座谈,解释变革的必要性,倾听他们的困惑与建议。

这个过程,充满了争执、磨合与阵痛。有人质疑,有人抵触,甚至有人写信向上反映,认为变革步子太快,脱离了实际。高梁顶住了压力,他记得顾一野说过:“破旧立新,必有阻力。然方向既明,便当坚定不移。”

他将那些质疑和阻力,看作是变革必须承受的代价。他用一次次小范围的合成演练取得的实效,用新装备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惊人潜力,用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清晰描绘,一点点说服着、引领着整个师,向着未知的深水区艰难跋涉。

而在军区层面,已身为作战部副部长的顾一野,同样是这场宏大变革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站在更高的全局视角,参与制定军区部队转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他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单一部队的战术方案,而是关乎整个战区力量体系重塑的宏伟蓝图。

他提出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模块化编组、联合化运用”等理念,逐渐成为军区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他主持研发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开始在各级部队推广试用。他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成千上万部队的训练模式和未来战场上的生存方式。

他比高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场变革的艰巨与复杂。这不仅仅是技术和编制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他需要平衡各方诉求,规避潜在风险,确保这艘巨大的战舰在转向时,能够保持稳定,不至于倾覆。

他常常会想起高梁正在一线进行的试点工作。那是一个微观的样本,一个充满荆棘却至关重要的试验田。高梁遇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取得的每一点突破,都为他完善顶层设计提供了最鲜活、最宝贵的实践依据。

他们之间依旧保持着通信,只是信的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高梁的信里,少了以往的牢骚和具体琐事,多了对合成训练中指挥协同、信息流转、后勤保障等深层次问题的困惑与思考。顾一野的回信,则更像是一份份高水平的咨询报告,他会从理论层面剖析问题的根源,提供多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并附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他们的交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慰藉,升华为一种在共同事业上的高级智力协同和精神共鸣。他们像两个在不同高度攀登同一座险峰的登山者,一个在下方开路,披荆斩棘,报告着前方的地质情况和气候变幻;一个在上方规划路线,统筹资源,指引着最终的方向。他们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着这场时代赋予他们的严峻考验。

一次,军区组织高级别研讨班,重点讨论合成部队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已是师参谋长的高梁,作为试点单位的代表,被指定做重点发言。

研讨班设在军区招待所会议室。高梁走进会场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前排、肩扛将星、正低头翻阅材料的顾一野。他似乎清瘦了些,侧脸线条在灯光下显得更加冷峻深刻。

高梁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恢复了正常。他按照议程,走上发言席。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师在转型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指挥链路不畅、信息共享壁垒、后勤保障脱节等核心难题,言辞犀利,数据详实,问题抓得准,思考有深度。

他的发言,在会场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与会者频频点头,陷入深思。

顾一野始终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当高梁讲到某个关键节点,提出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解决思路时,顾一野敲击的指尖微微一顿,抬起眼,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高梁身上。

那目光,依旧沉静,却带着一种极其专业的审视,以及一丝难以察觉的、名为赞赏的微光。

高梁感受到了那道目光,他迎了上去,两人在空中有一个短暂至极的交汇。没有火花,没有波澜,只有一种超越了言语的、基于共同认知的确认。

他继续他的发言,声音更加沉稳有力。

研讨间隙,不少人围过来与高梁交流。顾一野则被几位高级领导叫到一旁谈话。两人隔着攒动的人头,没有再靠近,也没有眼神交流。

直到会议结束,人群散去。高梁收拾好材料,最后一个走出会议室。在空旷的走廊里,他看到了等在前方窗边的顾一野。

顾一野转过身,看着他。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

“你提的第三点,关于后勤模块化伴随保障的构想,可以再细化一下保障单元的编成和响应机制。”顾一野开口,声音平淡,如同讨论一份普通的文件。

高梁走到他面前,点了点头:“嗯,回去就组织人手完善。”

“资料我晚点让人发你保密邮箱。”顾一野补充道。

“好。”

简单的对话后,是短暂的沉默。走廊里光线昏暗,只有窗外城市的霓虹,透过玻璃,在他们身上投下模糊的光影。

“走了。”高梁说。

“嗯。”顾一野应道。

高梁转身,大步离开,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顾一野站在原地,直到那脚步声消失在楼梯口,才缓缓收回目光,望向窗外璀璨的灯火。

殊途同归。

他们走在不同的路径上,一个在实践探索中破局,一个在顶层设计上谋划,却朝着同一个强军兴军的目标,奋力前行。这场伟大的变革,就是他们新的战场,而他们,依然是彼此最信任、最默契的战友与同路人。

前路漫漫,挑战依旧,但他们知道,只要方向一致,信念同在,便无惧任何风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