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唐]别吵了!我和二凤鬼正在平定安史之乱 > 第21章 许个愿吧

自那日沉香亭献乐之后,李暮这个名字,便如同初秋长安上空偶尔掠过的一两声清越鹤唳,虽不洪亮,却清晰地传入了帝国权力中心最核心的那圈人的耳中。

他成了圣人与武惠妃跟前颇受喜爱的小小红人。

做一个小红人,在李暮看来,目前阶段是没什么实质性烦恼的。他既无需参与朝堂纷争,也不必忧心家族前程。

他现下的职责,仅仅是精进音律,在圣人需要时献上悦耳之声,再顺便卖个萌就行了。

毕竟一个四岁的孩子,乳牙都尚未换齐,说话偶尔还会带着点奶呼呼的含混,你能指望他什么呢?

难道指望他上朝议政、指点江山吗?

无论是高坐御床的李隆基,还是心怀盘算的武惠妃,乃至那些暗中观察的朝臣宗亲,大多都是这般想的。

一个精于小道、又得圣心的稚子,宠着便是,无需过于警惕。赏点东西就能让他高兴半天,无需过于警惕,甚至还能拿来点缀一下太平盛世的景象。

李隆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他时常召李暮入宫,地点不拘一格,有时在沉香亭赏花论乐,有时在清思殿处理完政务后听段小曲放松,甚至在他亲自指导乐工、堪称大唐皇家音乐学院的梨园,也能看到这一老一少的身影。

他精通音律,尤爱羯鼓,自诩为“羯鼓首席”,水平确实专业。

又久居高位多年,身边多是阿谀奉承或战战兢兢之人,骤然遇到一个在音乐上极具天赋、思路清奇、还敢跟他争论的后辈,那种倾囊相授的指点**便难以抑制,仿佛找到了一个活的好玩具。

关键是,这玩具儿说话也好听,他很是喜欢。

李隆基时常亲自教导李暮击打羯鼓的技法,如何运腕,如何掌控节奏与力度,让那激昂的鼓点既能模拟战场雷霆,又能演绎山川清音。

于是,天子手把手教一个四岁稚子打鼓的轶事,早已如同长了翅膀般在后宫与前朝部分圈层中传开,成为一桩彰显帝王雅趣与仁爱的美谈。

别人对此反应不一,羡慕有之,嫉妒有之,但武惠妃无疑是笑得最合不拢嘴、觉得这笔投资物超所值的那一个。

武惠妃自有其考量。她所出的儿子寿王李瑁,虽得宠爱,但太子李瑛的地位名义上依旧稳固,如同哽在喉咙里的一根刺。

但她内心深处对后位乃至让儿子取代太子的渴望从未熄灭。

然而,她的亲生儿子李瑁已在宫外开府,不便时常入宫承欢膝下;女儿咸宜公主又即将出嫁,事务繁忙。

而另一位女儿太华公主,因着宫中私下流传的、那个关于她是陛下原配王皇后转世的诡异传闻,武惠妃心中总存着个大疙瘩,与这个女儿并不亲近,甚至都不让她常住自己宫中,眼不见心不烦。

如今,身边多了李暮这么一个得了恩宠、血缘亲近、又年纪小好掌控、还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的孩子,武惠妃没有不顺势接住、大力培养的道理。

哪怕只是为了多一个能让圣人开心、并能时常在圣人耳边吹点耳边风的渠道,为儿子李瑁的将来铺路,她也愿意大力抬举李暮。

她甚至特意召见了李暮的母亲,武氏。

惠妃所居的宫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气,驱散了秋老虎的余威。

她端坐上首,看着下首有些拘谨的侄女,脸上带着的温和笑容:“你生了个好儿子。暮儿聪慧伶俐,深得圣人喜爱,连带着我们武家脸上也有光。”

一提到儿子李暮,武氏原本有些局促的神情瞬间飞扬起来,那是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

她夫君李瑾是个不甚靠谱的,但儿子争气,便是她最大的底气。

她忙不迭地应道:“多谢娘娘夸赞!暮儿那孩子,也就是有些小聪明,当不得娘娘如此盛誉。能得圣人青眼,是这孩子天大的福分,也是托了娘娘的洪福。”

姑侄二人因着李暮这个纽带,竟第一次如此和谐融洽地交谈。

殿内一时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李暮对他的目的心知肚明,但他表现得极为乖觉。

每次入宫,无论面对李隆基还是武惠妃,他只谈音乐,论鼓点,说新曲,偶尔夹杂些孩童天真烂漫的趣语,绝不涉及任何朝政人物,更不对敏感话题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兴趣。

他只是偶尔还主动邀请李隆基参与他的创作,准备排几出大戏在长安演出,想扩大一下戏曲的影响力。

李隆基本就极好音律,创立梨园便是明证,

与李暮在一起探讨、甚至一起编创些新奇的戏曲段落,让他感觉异常放松和有趣,仿佛回到了年轻时节,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这种纯粹基于共同爱好的互动,暂时剥离了帝王的身份束缚,让他乐在其中。

一来二去,加上武惠妃恰到好处的枕头风——“陛下,二十九郎那孩子真是视您如音律上的师父呢,昨日还跟妾说,梦到您教他了一首仙音,醒来便急着要谱出来”……

李隆基龙心大悦之下,觉得这小孩又懂事又有才,赏赐便接踵而至,如同不要钱般砸下来。

先是赐下了长安城中靠近宫城、寸土寸金的一处小巧精致、自带花园的宅邸,美其名曰“方便二十九郎随时入宫研讨音律”。紧接着,又破格授予了他一个“散阶”——正八品上的“通直郎”。这虽是无实权、无具体工作的荣誉官阶,但对于一个四岁的宗室子弟而言,起步便是正八品上,已远超寻常贵族子弟靠荫庇得来的从九品待遇,堪称殊恩,惹得不少宗室子弟眼红不已。

朝中自然有看武惠妃不顺眼、觉得她狐媚惑主的,连带看李暮这个武氏甥孙兼新晋小红人也不那么顺眼,私下里没少嘀咕“佞幸”、“弄臣”。

但若说要用什么手段去对付一个四岁的孩子……那怕是脑子真的被宫门夹过,病得不轻。

且不说李暮是正儿八经的宗室郡王之子,身上流着李唐皇室的血脉,动他就是打整个宗室的脸。

皇帝疼他,在众人看来,那是长辈疼惜有才华的自家小辈,属于皇帝的家事、私事,天经地义,无伤大雅。

若有人在此事上逼逼叨叨,上书进谏,非但扳不倒武惠妃,反而容易惹得圣心不悦,落得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连个稚子都容不下的恶名,得不偿失。

李小暮他受宠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自然而然的,他也与武惠妃一系熟了起来,时常走动,就连那个号称野无遗贤的奸相李林甫,他也见过一两面。

其中寿王李瑁向来喜欢他这个小侄子的开朗活泼,觉得他是有趣的玩伴。

加上武惠妃乐见其成,有意让儿子与李暮交好。他也由此跟李瑁混得越来越熟,几乎成了寿王府的常客。

李暮这位小叔啊,善音律,通晓文艺,就是性子太过温柔和善,甚至有点……绵软,与杀伐决断、野心勃勃的武惠妃在一起,只能说鹰熊母亲,鹌鹑儿子,画风迥异。

李暮受宠,连带着他那位原本在宗室中处于边缘位置、堪称透明人的父亲,河东郡王李瑾,地位也坐着火箭般水涨船高,从宗室老末、宴席坐角落的角色,一跃而成了各种高级宴会的前排人物,邀约不断,奉承者众。

李瑾对此倒是颇为自得,更加心安理得地享受起了这种“父凭子贵”的悠闲生活,整日里不是赴宴便是饮酒作乐,将“躺平摆烂”的人生哲学贯彻到底,并且深以为荣。

李暮对此表示随意,只要他爹不给他惹麻烦,不出去胡说八道,爱咋咋地,他还能清净点。

在李暮得宠的同时,李涌、李念、李素三人,按照李暮的指点,紧跟王维参加诗会,开始了一系列堪称“行为艺术”的表演。

几人一个比一个癫。

李涌在曲江诗会上,见秋风扫落叶,感怀身世,当场赋诗一首,泪光盈盈,情真意切。

李念在西市酒肆豪掷千金,宴请寒门士子,言“钱财乃身外物,知己最难求。

李素则或在公开场合展示其律法、筹算之才,语惊四座。

据说当天还有个王维帮着扬名,加上贺知章等人正在兴头,这几人又彼此唱和,互抬身价……

再加上李暮舍得给钱,雇佣市井小儿传唱他们的事迹,请文士在酒肆茶馆散播他们的佳话,甚至暗中操控平康坊的都知们将其编入曲词传唱。

一套组合拳下来,三人的名声,果然在短时间内鹊起,成为长安士子圈中热议的新秀。

他们的诗文或许并非顶尖,但在李暮打造的人设光环下,些许不足,已被那响亮的名声所掩盖。

这些再加上李暮让李瑾去京兆府打的招呼,乡试已经能拿下了。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咸宜公主出嫁。

咸宜公主本就极得圣宠,天子为她特意将所有的公主食邑从五百户增至一千户,可想而知,这场婚礼极尽盛大奢华,堪称开元年间的一场顶级皇室盛宴,宾客如云、礼乐喧天,排场大得能闪瞎人的眼。

李暮作为近来风头最劲的小郎君、武惠妃眼前的红人、以及新娘子的侄子,自然与父亲李瑾一同出席,并且座位相当靠前。

李瑾在这种场合更是如鱼得水,与一众宗室勋贵推杯换盏,吹嘘自家儿子多么得圣心,不出意外地,宴会未半便已喝得半醉,开始被人拉着给他儿许个亲家。

好在李暮让张笙在他旁边,张笙冲他微笑,眼神中全是您的话将一句不漏,交给小郎君。

李瑾整个人抖了一下,张笙便给他扶去醒醒酒。

李瑾没敢动。

李暮在武氏那边,闻听李瑾又醉了,心中无奈扶额,真担心他一个不慎醉死过去,或者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让他这个“柔弱可怜”的小崽瞬间变成无人照看的“孤儿”。

武氏见他跟着坐了一会儿,便托李瑁带着他出去。

李瑁应是,李暮揉了揉笑僵的小脸,正准备溜去角落找点解腻的酸梅饮子喝,一转身,却瞧见他那位带路的小叔——寿王李瑁,并未跟他走,而是独自一人站在廊下阴影处,正望着庭院中某个空无一物的方向怔怔出神,脸上带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淡淡的怅然与忧郁。

李暮歪了歪头,嗒嗒地迈着小短腿走过去,像只悄悄靠近的小猫,站定在李瑁面前。

许是李瑁想得太过入神,竟没注意到脚边多了个小豆丁。

李暮个矮墩墩,即便努力踮脚举手,也够不到李瑁的眼前,更别提在他面前挥一挥了。

所以他也不挣扎,索性就挨着红漆廊柱坐下,让仆从给他拿份饮子,随后双手托腮,仰着小脸,琥珀色的眼睛里充满了八卦的光芒,准备听听这位多愁善感的小叔发的什么邪。

果然,没过多久,李瑁低低的、带着无限缱绻的声音便如同梦呓般飘了下来,融入了风里:“玉环……玉环。真是人如其名……”

一见那个钟情啊~

这相思病犯得可不轻!

支耳朵的李暮:“……”

他又喝了一小口梅子饮子,正欲走。

那边李瑁猛地低下头,仿佛才看见李暮,他眼中亮得很,闪烁着一种找到倾诉对象的急切,立马蹲下身抓住李暮,拽着李暮的小肩膀:“昕光奴!你说,本王能不能娶那位杨小姐为妃?!”

李暮小小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叔父,听侄儿一句劝,这缘分……咱还是别要了吧!你倒无妨,关键是你上头那位老子,可不是啥讲究人!

可别祸害人杨小姐了!

他心中哀叹,试图用孩童的方式表达不赞同,小声嘟囔:“叔父,那位杨小姐听说比你还大一点点呢?这……合适吗?”

然而,李暮这微弱得如同蚊子叫的不赞同,如何能阻止得了一对即将陷入热恋、且得到家长武惠妃默许的男女?

更何况,这门婚事背后,还有武惠妃深远的政治考量。

在武惠妃看来,太子李瑛母族势微,自身也不得帝心,正是她儿子扩大影响力、结交外援的好时机。

与弘农杨氏这等历史悠久的高门望族联姻,尤其是杨玉环这样才貌双全、名声在外的女子,正是为儿子挑选理想太子妃的绝佳选择,能极大增强寿王一系的实力和声望。

至于年龄和那点微末的血缘关系(杨玉环之父杨玄琰是李隆基的表弟),在强大的政治利益面前,从来都不是问题,自有精通礼法的官员去想办法圆过来。

李暮除了心中暗叹造孽,面上也只能挂着“我为小叔高兴”的营业式笑容,甚至偶尔还得应李瑁那恋爱脑的要求,帮他出点浪漫的小主意,比如谱一段新的、缠绵悱恻的舞曲,或者设计个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惊喜桥段。

他别无他法,总不能直接说“小叔,醒醒吧,你将来会被你爹撬墙角。”

那估计他先得去地府报到了。

于是,在武惠妃的乐见其成和寿王的积极推动下,李瑁与杨玉环的婚期很快便被提上了日程,定在了来年。

自此,尚在筹备阶段的寿王府便时常隐隐传出笙歌管弦之声。李瑁为了讨心上人欢心,变着法地找借口举办小型宴饮,邀杨玉环过府跳舞赏玩,而负责伴奏的,常常就是被拉来“助攻”的李暮。

他那新奇独特的七弦琴和偶尔加入的、得了李隆基真传的激昂鼓点,确实能为杨玉环曼妙灵动、宛若天成的舞姿增添别样的风采与感染力,常常让李瑁看得如痴如醉。

杨玉环是武惠妃照着未来太子妃、甚至皇后标准挑选和培养的,这样的女子未来是要执掌王府、母仪天下的,又怎么会是毫无心机的傻白甜,她是个极热络、极会来事儿的性子,或是说她很懂得如何讨李瑁及其身边人的喜爱,她知晓李瑁与李暮关系亲近,便主动与李暮打好关系,时常送他些精巧的吃食或小玩意儿,一口一个“二十九郎”,叫得又甜又亲热。

都是千年的狐狸,李暮也不愿为难她,更不想得罪这位未来的关键人物,所以二人也迅速熟络起来,表面上一派和谐,姐友弟恭。

眼看二人婚期将近,琴瑟和鸣,感情日笃,李暮只能暗戳戳地、以“宫中规矩多,繁琐累人,怕杨姐姐去了不习惯、受拘束”之类的理由,劝李瑁少带杨玉环进宫,尤其是尽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近距离面圣。

至于效果如何,是否能改变那既定的、糟心的历史轨迹,他就只能听天由命,尽人事了。他一个小孩,他还能管得了皇帝老子泡妞?

八月,王维指导过的李氏四子齐上乡试战场。

李暮也没多说,只让几人放松,正常发挥即可。

九月二十九,李暮生辰。

时值深秋,长安木叶尽染,天高云淡。

虽然只是个四岁孩童的生辰,但因着他如今的名气和圣宠,各方送来的礼物竟也颇为可观。

郡王府门前倒也热闹了一阵。

【壮哉大唐】群里,也因这个特殊的日子而活跃起来。

裴旻也给他放了一日假,早早送了礼物来。

李暮自从得了圣宠,就把他曾偷偷看见裴旻射虎、觉得威风凛凛、想也去射虎拜师的事大肆宣扬,武惠妃知道后觉得是趣事一桩,李隆基耳边也时常听到他念叨。

李暮太了解李隆基那多疑又掌控欲强的心思了,他拜裴旻当老师学武是小事,但他若是因为这点事对李隆基有所隐瞒,那就是“其心可诛”的大事了。以他观察,李隆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旁人的隐瞒和愚弄。

李隆基果然也如李暮所料的一般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孩子坦荡有趣,甚至李暮说得活灵活现,把裴旻形容得如同天神下凡,把李隆基也勾起了兴趣,便召了裴旻一同宴饮。

裴旻与李隆基本就相熟,闻听李暮抱怨天天扎马步辛苦,还在圣人面前“告状”,便顺势在御前笑着教训了孩子几句,说学武需吃苦,不能懈怠。

李暮只好把自己小脑袋埋进李隆基宽大的袍袖后头,假装不敢吱声,然后露出一只眼睛,扯着李隆基的衣袖,一口一个“圣人,裴师父凶我,您给我换个温柔点的先生吧”,把李隆基逗得哈哈大笑,觉得这场景充满了天伦之乐。

二人师徒关系就此过了明路,皆大欢喜。裴旻送的生辰礼也是李暮第一个拆开的,是一把量身定制的小巧角弓,做工精湛,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太好了!裴师父这是认可我了!”

他知道这是裴旻松口,允许他开始正式练习射箭的象征,心中雀跃。晚上,他喜滋滋地把这事跟李世民分享,在那边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平时总会跟他一起兴奋叨叨的李世民这次却沉默了片刻,然后道,“昕光奴,你吃长寿面了吗?”

他担心无人为李暮送面。

他希望李暮长命百岁。

“我今日吃了!羊肉臊子,可香了!”

李暮仰面,“阿兄别遗憾嘛,死了……啊不是,等以后咱们在下面团聚了,你再补给我!”

李世民皱眉,“呸呸呸!童言无忌!别天天想着死!你好好活着!”

虽是斥责,却透着亲昵。

李暮心里甜丝丝的,笑起来,顺着他的话问:“我还没许愿呢,阿兄要听听我的生辰愿望吗?”

“哦?你还有什么愿望?是想要新的乐器,还是看上了哪匹小马?说来朕听听。” 李世民饶有兴致。

李暮收敛了玩笑的神色,声音变得认真而轻柔:“我……我已无愿望了。”他顿了顿,反问道,“所以,我想问问阿兄,阿兄你有无愿望?今日我最大,说不定能帮阿兄实现呢?”

或许你许下那个心愿,我也会去做。

李暮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鬼使神差将这句话脱口而出。

对面安静了一瞬。

李世民的声音再次响起,他凤眼微弯:“那朕的愿望,便是昕光奴安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李暮怔忡了一下,心头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阿兄……不为大唐江山永固,不为李氏皇族兴旺吗?”

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摇头,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此刻,朕的愿望,就是昕光奴安好!”

李暮轻轻叹了口气,眼眶有点发热。

这道题,他的阿兄在意料之外,选择了他。

“那我便祝我自己安好,”他深吸一口气,轻声说道,“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李世民闻言,轻笑出声,“甚好。此愿,甚好。”

他的声音温醇,诱人一醉方休。

李世民还欲再说什么,李暮却像是被烫到一般,飞快地切断了私聊通话,然后懊恼地“啊”了一声,兜头给自己软乎乎的脸蛋上来了一巴掌。

世民阿兄犯规!用真情实感攻击!他差点就要心软松口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坚持住!李暮!不能被糖衣炮弹腐蚀!

[太原公子]:昕光奴?怎么忽然挂断了?可是身子有何不适?

李暮看着李世民发来的消息,仿佛能看到对方那带着点委屈和不解的俊脸,他痛苦地转首,又给自己另一侧脸颊来了一下。

坚定的不受诱惑!坚定自已的信念!决不轻易承诺!

他要做个纯种的渣娃!不承诺就不用负责!

对,就是这样!

李暮今年收到了很多礼物,有形物质的金银玉器、绫罗绸缎,也有无形中增长的圣眷和人脉。

当然,也有诚恳的祝福让人欢欣。

翻了年,李暮就五岁了。

时间在悄然流逝,只是,这表面的繁华与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很快,一场震动长安的大案,如同秋日里一声突如其来的惊雷,猛地炸响。

前巂州都督张审素,早年被人诬告谋反,含冤被杀,家产被抄。其子张琇、张瑝兄弟二人,年方幼冲便遭此大难,隐忍数年,矢志复仇。

如今,他们终于等到机会,在当年构陷张审素的杨万顷①任洛阳县丞时,于洛阳街头悍然将其刺杀,随后自首,震动两京。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哗然。

争议的焦点在于,张氏兄弟是为父报仇,其情可悯,但其手段乃是公然挑战国法,其罪当诛。

闻听此消息的张笙神情恍惚了一下,被李暮尽入眼底。

要弟弟吗,只要你说关于大唐的事,立马跟你拜拜那种。

魅魔之所以为魅魔,就是在不经意间魅到你。

世民:朕没想那么多,又不是朕的生日。

昕光奴:他爱我,我真渣。

小剧场。

李暮:我有点完了,大师兄。我世民阿兄犯规。他不要大唐了!他说我好不好!我要不干脆当皇帝了。反正,眼一闭,心一横的事。我应该OK。

霍彦:扇自己一巴掌,打肿就好了。你不要没出息!他才几句话!区区几句话!妈的!才几句话!

贏璨:扇成猪头都不行,你们以为我当年没试过。我把自己都敲晕过。

霍彦:……,别看我!你扇吧!

李暮:那我扇一下。我如花似玉的小脸!我扇!

李暮:我抵抗住了!哎,老师,师兄,你们怎么不说话!

二人:你小子戒过毒吧!

李暮:……,妈的!你俩!艹!跟你们拼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许个愿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