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水浒]梁山非我梦中乡 > 第75章 番外三:江湖逍遥录[番外]

(一)

宣和三年的春天,西湖边的垂柳抽了新芽,暖风拂过湖面,漾起粼粼波光。断桥旁新开了一家茶肆,名唤“青庐”,老板是个俊俏的后生,一双手既能点出馥郁的香茗,也能抚出动人的琴音。

这日午后,燕青正在教一个小童辨识茶叶。阳光透过竹帘,在他指间跳跃。

“东家,这‘吓煞人香’的碧螺春,非得用八十度的水不可。”他握着茶壶,手腕轻转,水流如丝,“水沸了,茶就老了。”

小童学得认真,眼睛亮晶晶的:“燕先生懂得真多。”

燕青但笑不语。前世在卢府,今生在梁山,什么珍奇没见过?如今卸下重担,这些本事倒成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茶肆里坐着三教九流的客人。说书先生正在讲梁山的故事,说到“浪子燕青”时,唾沫横飞:

“那位燕小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据说他相扑天下无双,一支川弩百发百中,更兼通晓音律,是个文武全才!”

有茶客好奇:“这般人物,后来去了何处?”

说书人捋须摇头:“招安之后,便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海外仙游去了,也有人说他在某处隐居...”

燕青低头沏茶,唇角微扬。听着自己的传说在坊间流传,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二)

暮春时节,燕青雇了条小船,独自往湖心而去。

船家是个健谈的老汉,一边摇橹一边道:“公子是外地来的吧?这时候游湖最好,再晚些就热了。”

燕青倚在船头,任清风拂面:“听说西湖四季皆美。”

“那是自然!”老汉来了兴致,“春看苏堤春晓,夏赏曲院风荷,秋观平湖秋月,冬访断桥残雪。老朽在湖上四十年,还看不腻呢!”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歌声。但见一条画舫缓缓行来,船头坐着几个书生,正在吟诗作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人高声吟诵,引来一片叫好。

燕青心中微动。前世奔波,何曾有过这般闲情?便是今生在梁山,也总是殚精竭虑,生怕行差踏错。

正感慨间,忽听“扑通”一声,画舫上有个书生失足落水。

“救命!我不会水!”书生在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

燕青不及多想,纵身跃入湖中。他水性极好,三两下就游到书生身边,托着他往画舫游去。

“多谢壮士相救!”书生们七手八脚地把人拉上来,连连道谢。

燕青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笑道:“举手之劳。”

他回到自己的小船,船家佩服不已:“公子好身手!这般利落,莫不是练过武?”

“略懂些皮毛。”燕青拧着衣角的水,语气淡然。

船家却絮叨起来:“要说武功,还得数梁山好汉!听说那浪子燕青,不但武艺高强,模样也生得俊...”

燕青忍不住咳嗽一声,岔开话题:“老伯,往前划吧,我想去看看雷峰塔。”

(三)

“青庐”茶肆的生意日渐红火。燕青不但茶艺精湛,更难得的是见识广博。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客商,还是附庸风雅的文人,都能在他这里找到谈资。

这日来了个特殊的客人——个衣衫褴褛的老道,拄着根破竹杖,腰间挂着个酒葫芦。

“掌柜的,讨碗茶喝。”老道笑嘻嘻的,也不等招呼,自顾自坐下。

跑堂的正要赶人,燕青摆摆手:“无妨,给道长沏壶雨前龙井。”

老道眯着眼打量燕青:“小友面相不凡啊。”

燕青笑道:“道长说笑了,区区一个茶肆老板,有什么不凡。”

“非也非也。”老道摇头晃脑,“老道看你眉间有紫气,定非凡俗之辈。若是老道没猜错,小友当过官?”

燕青心中微凛,面上却不露声色:“道长看错了。”

老道也不争辩,从怀里摸出个布包:“小友请老道喝茶,老道无以为报,送你个小玩意儿。”

布包里是枚古旧的铜钱,上面刻着北斗七星。

“随身带着,可保平安。”老道神秘一笑,也不喝茶了,拄着竹杖晃晃悠悠地走了。

燕青捏着铜钱,若有所思。这老道,似乎不简单。

(四)

初夏的清晨,燕青背着药篓上了北高峰。

这是他新添的爱好——采药。前世安道全教过他辨识草药,如今正好派上用场。山间空气清新,鸟鸣婉转,比起茶肆的喧嚣,别有一番宁静。

在半山腰,他遇见个采药的老妪,正吃力地攀着岩石。

“婆婆小心。”燕青上前扶了一把。

老妪感激地道谢:“多谢小哥。人老了,不中用了。”

燕青见她篓子里只有些寻常草药,便将自己采到的几株灵芝递过去:“这个婆婆拿着,补身子很好。”

老妪连连推辞:“这太贵重了...”

“不妨事,山上还有。”燕青硬塞给她,“我年轻,多走几步就是了。”

下了山,燕青顺道去了趟六和寺。武松在这里出家,如今已是寺中有名的武僧教头。

“二哥近日可好?”燕青将新采的草药递给知客僧。

知客僧合十行礼:“武师叔一切都好,正在后山指点弟子练武。”

燕青没有去打扰,只在佛前上了炷香。看着武松在寺中安度晚年,比什么都强。

从寺里出来,他在钱塘江边站了会儿。潮水汹涌,奔流不息,就像这滚滚红尘。

前世征方腊时,他们曾在这里血战。如今烽烟散尽,只剩下寻常百姓在江边捞蟹捕鱼。

这样很好。

(五)

茶肆来了个不速之客。

那是个满脸横肉的汉子,带着几个喽啰,一进门就嚷嚷:“谁是老板?”

燕青从容上前:“客官有何指教?”

汉子打量着他:“听说你这茶肆生意不错?这一带的生意,都得给我们‘漕帮’交份子钱。”

跑堂的吓得脸色发白。燕青却笑了:“在下初来乍到,不懂规矩。不知这份子钱,是个什么章程?”

汉子见他识相,语气稍缓:“每月十两银子,保你平安。”

“十两?”燕青挑眉,“可否宽限几日?容我筹措。”

汉子满意地点头:“三日后我再来。”

等人走了,跑堂的急道:“东家,这漕帮惹不起啊!听说他们帮众数百,连官府都要让三分。”

燕青不急不躁:“我自有分寸。”

当夜,他独自去了漕帮总舵。不是去打架,而是去找他们的帮主“铁掌”刘雄。

刘雄正在院里练功,见燕青来了,很是意外:“阁下是?”

燕青拱手:“青庐茶肆,燕青。”

刘雄脸色一变:“怎么,是来交钱的?”

“非也。”燕青微笑,“在下是来与刘帮主谈生意的。”

他取出一张纸:“这是西湖龙井的采买渠道,比市价低三成。若是漕帮愿意,可以接手这门生意。”

刘雄愣住了。他本以为对方是来求情或者挑衅的,没想到是来送钱的。

“为何帮我?”

燕青淡淡道:“江湖相逢,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好。”

三日后,那汉子又来了,态度却恭敬得很:“燕先生,我们帮主说了,往后您的茶肆,漕帮罩着。非但不用交钱,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跑堂的目瞪口呆,燕青却只是淡淡一笑。

江湖不只有打打杀杀,更有人情世故。

(六)

中秋之夜,燕青闭了茶肆,独自在湖边赏月。

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碎成万千银辉。远处有画舫经过,传来阵阵丝竹之声。

他想起很多年前,在梁山的中秋。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何等快意。如今星散四方,各自安好,倒也应了“月有阴晴圆缺”之理。

正出神间,忽听身后有人道:“如此良辰,兄□□饮,岂不寂寞?”

回头一看,是个青衫书生,眉目清秀,手持一管玉箫。

燕青笑道:“兄台不也是独行?”

书生在他身旁坐下:“在下苏慕云,杭州人士。见兄□□自赏月,特来叨扰。”

“燕青,茶肆老板。”

二人互通姓名,相视一笑。苏慕云吹起玉箫,曲调清越,在夜色中飘荡。燕青静静听着,手指在膝上轻轻打拍。

一曲终了,苏慕云道:“燕兄懂音律?”

“略知一二。”

苏慕云将玉箫递过来:“燕兄可否献艺?”

燕青也不推辞,接过玉箫。他前世就精通音律,这一世更是勤加练习。箫声起时,连湖面的涟漪都仿佛静了下来。

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婉转悠扬,与这西湖夜色相得益彰。

苏慕云听得入神,半晌才道:“燕兄大才!这手箫艺,便是教坊司的乐师也未必及得上。”

燕青将玉箫还他:“苏兄过奖了。”

二人对坐畅谈,从音律谈到诗词,从西湖谈到天下。苏慕云是个有趣的人,见识广博,谈吐不凡。

直到月上中天,苏慕云才起身告辞:“今夜得遇知音,实乃幸事。他日定当登门拜访,再向燕兄请教。”

燕青拱手相送:“随时恭候。”

看着书生远去的背影,燕青忽然觉得,这样的江湖,也很不错。

(七)

深秋时节,燕青决定远游。

将茶肆托付给可靠的伙计,他背起简单的行囊,一路南下。没有目的地,随性而行。

在绍兴,他品尝了地道的花雕酒;在宁波,他参观了繁忙的港口;在台州,他登上了天台山。

这一日,他正在雁荡山游览,忽听前方传来打斗声。

悄悄靠近,但见几个黑衣人正在围攻一个老者。老者武功不弱,但双拳难敌四手,渐渐落了下风。

“南宫老儿,交出《药王经》,饶你不死!”为首的黑衣人厉喝。

老者冷笑:“休想!”

燕青本不欲多事,但听到《药王经》三字,心中一动。前世安道全曾提过这本医书,说是药王孙思邈的真传,早已失传。

眼看老者就要丧命,燕青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川弩。

“咻咻”几声,弩箭精准地射中黑衣人的手腕,兵器纷纷落地。

“什么人?”黑衣人大惊。

燕青从树后转出:“光天化日,以多欺少,不太好吧?”

黑衣人见他只有一人,胆气又壮:“小子,少管闲事!”

燕青也不废话,身形一晃,已到近前。相扑之术施展开来,几个起落就把黑衣人全都放倒。

“滚。”他淡淡地说。

黑衣人狼狈而逃。老者上前行礼:“多谢壮士相救!老朽南宫望,敢问壮士高姓大名?”

“燕青。”

南宫望眼睛一亮:“可是梁山好汉浪子燕青?”

燕青不置可否:“前辈认得我?”

“听安道全提起过。”南宫望笑道,“他说你聪明绝顶,是块学医的好材料。”

原来这南宫望是安道全的师兄,二人同出一门。

“既然相遇便是有缘。”南宫望从怀中取出一卷书,“这本《药王经》就送给你了。望你善用其中医术,济世救人。”

燕青推辞不过,只得收下。

在南宫望的山中草庐住了几日,二人谈医论药,颇为投缘。燕青的天赋让南宫望赞叹不已:

“你若专心学医,成就当不在安师弟之下。”

燕青但笑不语。他志不在此,但多学些本事总是好的。

(八)

寒冬来临前,燕青回到了杭州。

茶肆一切如常,只是多了一位常客——苏慕云几乎日日都来,有时喝茶,有时下棋,有时只是闲谈。

这日下雪,二人围着火炉对弈。

“燕兄这次远游,可有什么趣事?”苏慕云落下一子。

燕青捻着棋子:“遇到个老大夫,学了点医术。”

苏慕云笑道:“燕兄真是多才多艺。茶艺、音律、武功,如今又添了医术。”

“打发时间而已。”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跑堂的开门一看,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

“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妇人满脸泪痕,“听说您会医术...”

燕青忙让她进来。孩子约莫三四岁,浑身滚烫,已经昏迷。

把了脉,燕青眉头紧锁:“是急惊风。”

他取出银针,按照《药王经》上的法子施针。又开了方子,让跑堂的去抓药。

苏慕云在一旁静静看着,眼中闪着奇异的光。

忙活了半个时辰,孩子的烧终于退了。妇人千恩万谢,非要跪下磕头。

“举手之劳。”燕青扶起她,“按时服药,三日后再来复诊。”

妇人走后,苏慕云叹道:“不想燕兄还有这般慈悲心肠。”

燕青看着窗外的飘雪:“能力所及,能帮就帮罢了。”

(九)

宣和四年的春天,燕青的茶肆来了个特殊的客人。

那是个中年文士,气质儒雅,却自带一股威严。随行的几个护卫虽然便装,但眼神锐利,显然不是寻常人。

文士要了壶龙井,慢慢品着。忽然道:“老板这茶,不比大内贡茶差。”

燕青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客官过奖了。”

文士打量着他:“听说老板姓燕?”

“正是。”

“可是东京人士?”

燕青微笑:“小本生意,不敢高攀。”

文士也不追问,转而谈起茶道。此人见识极广,对各地名茶如数家珍。燕青应对得体,二人相谈甚欢。

临走时,文士道:“燕老板非常人,窝在这小茶肆,可惜了。”

燕青淡然道:“人各有志。”

文士深深看他一眼,留下锭银子走了。

当晚,苏慕云来了,神色凝重:“燕兄,今日是否有个中年文士来过?”

燕青点头。

“可知他是谁?”苏慕云压低声音,“当朝太师,蔡京。”

燕青挑眉。难怪气度不凡。

“他说了什么?”苏慕云问。

“不过是闲聊茶道。”

苏慕云松了口气:“蔡京此人心机深沉,燕兄小心为上。”

燕青却笑了:“我一个茶肆老板,有什么值得他图谋的?”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明白,平静的日子恐怕要到头了。

(十)

果然,几日后,蔡京派人送来请帖,邀请燕青过府一叙。

太师府邸奢华无比,仆从如云。蔡京在书房接见他,开门见山:

“燕公子,明人不说暗话。你的身份,老夫已经知晓。”

燕青从容道:“太师说的是什么身份?”

蔡京捻须微笑:“梁山好汉,浪子燕青。”

书房里静了一瞬。燕青神色不变:“太师认错人了。”

“是吗?”蔡京从抽屉里取出一卷画轴,展开一看,竟是燕青的画像,“这可是从宫中流出来的。”

燕青心中了然。定是徽宗那里走漏了风声。

“太师意欲何为?”

蔡京道:“不必紧张。老夫若是要拿你,也不会请你来了。”

他站起身,在书房踱步:“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以燕公子之才,窝在茶肆实在可惜。不如入朝为官,老夫可保你前程似锦。”

燕青笑了:“多谢太师美意。只是在下闲散惯了,受不得约束。”

蔡京也不强求:“人各有志。不过...”他话锋一转,“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太师请讲。”

“小女素来体弱,听闻燕公子精通医术,想请你为她诊治。”

原来如此。燕青点头:“这个容易。”

蔡京的女儿得的是哮症,每逢春秋必发。燕青开了方子,又教了她一套呼吸之法。

“按此法调养,三年可愈。”

蔡京大喜,非要重金相谢。燕青只取了些诊金,其余一概不受。

临走时,蔡京道:“燕公子日后若改变主意,随时可来。”

回到茶肆,苏慕云早已等候多时。

“蔡京没为难你吧?”

燕青摇头,将经过说了。苏慕云沉吟道:“他这是先礼后兵。不过既然你拒绝得干脆,他应该不会强求。”

燕青却道:“我准备离开杭州了。”

苏慕云一愣:“为何?”

“树大招风。”燕青看着窗外的西湖,“既然身份已经暴露,还是换个地方为好。”

其实他早有云游之意,这次不过是个契机。

(十一)

离开那日,西湖下着细雨。

燕青将茶肆赠给了跟了他两年的伙计,只带着简单的行囊。那把川弩,那管玉箫,还有《药王经》和几件换洗衣物,就是全部家当。

码头上,苏慕云前来送行。

“燕兄准备去哪里?”

“不知道。”燕青望着烟雨朦胧的湖面,“或许去蜀中看看,或许下江南走走。”

苏慕云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这个燕兄带着。若遇到难处,可去任何一家苏氏商号求助。”

燕青这才知道,苏慕云竟是江南首富苏家的公子。

“难怪见识不凡。”

苏慕云笑道:“与燕兄相识,是在下的荣幸。”

船要开了。燕青登上船头,朝苏慕云拱手作别。

细雨如丝,将西湖罩在一片朦胧中。雷峰塔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苏堤上的垂柳依依。

船家摇橹,小船缓缓离岸。燕青站在船头,任细雨沾衣。

这一年的杭州生活,恍如一梦。如今梦醒,该继续前行了。

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更精彩的江湖。

船行至湖心,他取出玉箫,吹奏起来。箫声在雨雾中飘荡,清越悠扬,仿佛在与这座城池作别。

曲终,收箫。燕青望向水天相接处,唇角微扬。

天地为庐,江湖作伴。这样的逍遥,才是他想要的。

(十二)

三年后,成都府。

一家医馆门前排着长队,坐诊的是个俊朗的年轻大夫,望闻问切,手法娴熟。

“下一位。”

一个老妇抱着孙子上前:“燕大夫,这孩子咳嗽半个月了...”

燕青仔细诊断:“风寒入肺,吃三服药就好。”

开了方子,又嘱咐注意事项。老妇千恩万谢地去了。

三年前离开杭州,他一路西行,最后在成都开了这家医馆。《药王经》上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领悟,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行医之余,他依然保持着云游的习惯。青城山、峨眉山、剑门关...巴蜀的雄奇山水,让他流连忘返。

这日闭馆后,他正在后院整理药材,忽听前院有动静。

开门一看,竟是个熟人——武松站在院里,风尘仆仆,却精神矍铄。

“二哥?”燕青又惊又喜。

武松大笑:“可算找到你了!听说成都出了个神医,姓燕,我就猜是你。”

兄弟相见,分外亲热。燕青备下酒菜,二人对坐畅饮。

“你怎么来了?”燕青问。

武松道:“寺里派我来蜀中交流佛法,顺道看看你。”

原来武松如今已是六和寺的首座,经常受邀四处讲经。

“二哥过得可好?”

“好得很!”武松笑道,“每日诵经礼佛,指点弟子,比当年打打杀杀强多了。”

燕青欣慰点头。看到兄弟们各得其所,他比什么都高兴。

武松在成都住了几日,二人同游都江堰,共访武侯祠。临别时,武松道:

“小乙,看到你现在这样,二哥就放心了。”

燕青微笑:“二哥保重。”

送走武松,燕青站在医馆门前,看着街上熙攘的人流。

这样的日子,平淡,却充实。治病救人,云游山水,偶尔与故人相逢...

或许,这就是他重活一世的意义。

(十三)

又一年春天,燕青关了医馆,再次踏上旅途。

这一次,他要去西域。听说那里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不相同,他想去看看。

出阳关,过玉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西域的辽阔壮美,让他心胸为之一宽。

在敦煌,他观摩了莫高窟的壁画;在吐鲁番,他品尝了甜美的葡萄;在喀什,他见识了异域的风情。

这一日,他正在沙漠中独行,忽见前方有商队遇袭。马贼数十人,将商队团团围住。

商队的护卫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燕青本不欲多事,但见马贼凶残,妇孺也不放过,终于忍不住出手。

川弩连发,箭无虚发。相扑术施展开来,在马贼中如入无人之境。

马贼头子见状,拍马冲来。燕青不闪不避,待马到近前,突然侧身,一招“鹞子翻身”,将头子拽下马来。

“好身手!”商队中有人喝彩。

击退马贼,商队主人上前道谢:“多谢壮士相救!在下赛义德,是这商队的首领。”

这是个高鼻深目的西域人,汉语却说得流利。

燕青拱手:“路见不平而已。”

赛义德非要重谢,燕青婉拒。得知燕青是独自游历,赛义德热情邀请:

“我们要去大食,燕先生若无事,不妨同行?”

燕青想了想,点头答应。去看看更远的世界,也不错。

商队继续西行。驼铃声声,在沙漠中回荡。燕青骑在骆驼上,望着无垠的沙海,心中一片宁静。

这一世,他见证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从梁山到江湖,从杭州到西域,每一步都是新的风景。

或许有一天,他会继续远行,去天竺,去波斯,去更遥远的地方。

也或许,他会找个山明水秀之处,终老此生。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浪子燕青,终于真正地逍遥自在了。

【番外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