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顾怀秋目光坚定,大步走在千年前的寒风中。
清河县北边贫瘠,南边富庶。如果武大郎大度一点,不去报官,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人心难测,她从来不对人性抱有过高的期待,所以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万一她被通缉,那北边比南边能稍微安全点,毕竟像金莲这样一无所有的弱女子,按照常理,在繁华的地方活下去的机会更大。所以她得“反其道而行”。
太阳渐渐升高,顾怀秋走了一身汗,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唉,唯一失策的就是没有提前准备点吃的。她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山野茫茫,不知身寄何处。不过只要远离清河县,那就“此心安处是吾乡”了。
前方有座小土坡,按照《水浒传》里的套路,一般翻过坡就会有人家。顾怀秋拽住袖子擦了把汗,大步向坡上走去。
果然,坡下的大路旁有一家酒店。酒旗飘飘,周围柳树环绕,几缕青烟从烟囱钻出来,拐着弯儿飞上天空,片刻就不见了踪影。
顾怀秋站在坡上仔细观察,心里祈祷着:这店可千万别是“母夜叉孙二娘”的那种黑店。
过了一会儿,有个小姑娘端着盆出来倒水。顾怀秋看到那个小姑娘,紧张的情绪稍微松懈了一点。虽然小姑娘不代表绝对安全,但总归稍微好一点点。
顾怀秋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就往脸上抹……
好了,这下应该算是真正的“灰头土脸”了。她把包袱紧了紧,向坡下飞奔而去。
还没走到门口,顾怀秋就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柴火味儿。
顾怀秋的爷爷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下到了“燕赵故地,督亢旧壤”的河北保定,在那儿娶了奶奶。奶奶家是卖豆腐的,奶奶年轻时是个十里八乡闻名的大美人儿,人称“豆腐西施”。当时爷爷就住在奶奶家隔壁。
后来,爷爷回北城继续教书,退休后和奶奶一起回到保定老家——继续磨豆腐。当然这时候磨豆腐就是个休闲活动了,隔几天做一次,做的也不多,都送给街坊邻居了。
顾怀秋的童年时代,基本上就浸在柴火和豆腐的气味儿里。
走到酒店门口,顾怀秋挑起帘子向内探视,迎面是一个陈旧的柜台,中间摆着几张黑乎乎的木桌椅。店里这会儿一个人都没有。
“有人吗?店家?”顾怀秋试探着喊道。
半天也没人应声。顾怀秋环视了一圈,向柜台旁边挂着帘子的小门走去。她挑起帘子,映入眼帘的是个不大不小的院子。
几垄菜地,里面长着几排韭菜,还有两排绿绿的青菜。菜地旁是一个用篱笆圈出来的鸡窝,里面养着几只鸡鸭鹅,正在啄食。
左边是几间茅屋,其中一间大概是厨房,炊烟就是从那间房子的屋顶上飘出来的。
顾怀秋向那儿走去。还没走到门口,那个小姑娘正好出来,看到顾怀秋,吓得大叫了一声。
“别怕,别怕,我是好人。”顾怀秋连忙一边解释一边后退,与小姑娘拉开距离。
“你……你是谁,从何处来,有甚事?”小姑娘终于冷静下来,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我从冀州来清河县投靠亲戚,谁知亲戚早就搬到别处去了,我一时无处可去,走着走着就到了这里。”顾怀秋一双大眼睛里盛满真诚。这个理由应该就能解释自己的口音问题了吧!
小姑娘呆愣了片刻,又仔仔细细地上下打量了一番顾怀秋,终于轻舒了一口气,道:“你是要打尖儿吗?”
“腹中饥饿,妹妹有什么现成的吃食予我一些,”顿了顿,顾怀秋又补上一句:“不白吃,我付银子的。”这个小姑娘大约十六七岁,杏眼中还残留着一丝警惕。
“无妨,有刚蒸好的馒头,菜汤也熟了,我先给你盛一碗。”小姑娘看了看顾怀秋的脸,说:“我先给你打水洗把脸。”说着就要转身去打水。
顾怀秋忙拦住她:“不用不用,我擦一擦就好,妹妹给我盛碗饭吧,我快饿昏了。”她讪讪地笑了一下。
小姑娘看到她这副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进厨房去盛饭了。
顾怀秋悄悄跟了上去——行走江湖,她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万一给她下蒙汗药就完蛋了。
不过还好,小姑娘直接从锅里舀了一碗饭,又从蒸笼里拿出两个馒头,放到盘子里端了起来。顾怀秋忙后退到刚才站的地方。
“去外面桌上吃吧!”小姑娘对顾怀秋说道。顾怀秋点点头,说了声好。两人一前一后朝外面店里走去。
到了店里,小姑娘放下食物,又招呼了她一声,便又去柜台上提起茶壶,走过来给她倒了碗茶。顾怀秋对她感激地笑了笑,拿起馒头大吃起来。
小姑娘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不忍,又转身向后院走去。
片刻后,小姑娘又端出来一碗菜汤,两个馒头。这时候顾怀秋已经在吃第二个馒头,碗里的汤也只剩一点了。她看到面前的菜汤,微微一愣,随即抬头对小姑娘感激地笑了笑,将碗挪到了自己面前。
这次,她的吃相变斯文了。
唉!看来“斯文”这东西,是建立在温饱之上的。
“家中怎的就妹妹一人?”顾怀秋边吃边问小姑娘。
“爹下地去了,娘进城卖菜去了。”小姑娘答道。
“开酒店也要卖菜,我还以为只用买菜呢!”顾怀秋笑道。
“往来的客人不多,只靠这个店养活不了一家子,我还有个大哥等着娶媳妇。好在家里还有几亩薄田,能有些贴补。”小姑娘在顾怀秋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又问道:“姐姐是一个人从冀州过来的?”
“还有个弟弟,路上走散了。我打算找个营生,边干边等他。”可千万不能暴露自己是孤身一人。
小姑娘点点头,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顾怀秋明白她的意思,像自己这样单薄的身板儿,恐怕不好找营生。
顾怀秋慢慢吃着馒头菜汤。片刻后,两个馒头两碗菜汤下肚,她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正打算问问这儿是什么地方,离清河县有多远,帘子突然被人挑起。
她转头看去——又是个小姑娘,穿着素布衣服,头上还缠着一块头巾,一看就是劳动人民的孩子。
“青杏姐姐!”小姑娘一进门就向酒店的小姑娘打招呼。
原来她叫青杏!顾怀秋心想,还挺好听的。
青杏站起来笑着回道:“彩霞妹妹,今天怎的是你来送豆腐?”
“爹爹昨日夜里跌了一跤,崴了脚,便是我来送了。”
“啊?”青杏惊讶地张大嘴巴,“那……要紧吗?”
“没事,就是得耽误几天,我一个人少做点便罢了。”彩霞看了顾怀秋一眼,对青杏说:“我去搬豆腐。”说着就转身出去了。
“我帮你!”青杏也向门口走去。
顾怀秋拽住袖子擦了擦嘴,仔细观察着俩人的动静。不到一分钟俩人就抬进来一板豆腐,看样子打算往后院走去。顾怀秋忙站起身,走到柜台旁边的门口,挑起帘子。俩人对她笑了笑,将豆腐抬了进去。
顾怀秋想了想,也跟着走了进去。她环顾一圈,走到水井旁,从一个桶里舀出一瓢水倒进旁边的木盆,端起木盆向厨房走去。
青杏和彩霞放好豆腐,青杏让彩霞等着,说她去打水,俩人洗下手,结果刚走到门口顾怀秋就端着盆进来了。
“洗下手吧!”顾怀秋笑着将盆递给青杏。
青杏微微一愣,随即了然地笑了,接过盆道了声谢。她走到灶台旁,从另一个锅里舀了一瓢热水倒进盆里,招呼彩霞洗手。
顾怀秋站在厨房门口,略显局促地抱着双手,一语不发。
两人洗完了手,青杏打算出去倒水,看到顾怀秋可怜兮兮的样子,叹了口气,又将盆放下,对彩霞说道:“彩霞,刚才你说杨伯伯脚崴了,你一人做豆腐怕是有些为难吧?”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只能少做些了。”彩霞无奈地说道。
青杏看了顾怀秋一眼,对彩霞道:“这位姐姐来投奔亲戚,目下正想找个活计,不如让她去帮你磨豆腐?”
“啊?”彩霞闻言惊讶地看向顾怀秋,只见她身形纤细,不像是能干重活的样子,而且……脸上脏脏的,也看不出是好人还是坏人。
她一时有些犹豫。
顾怀秋看到她的神情,忙语气恳切地说:“你别怕,我是好人家的女儿,来投奔亲戚,可亲戚搬家了,一时找不到落脚处。我家里原先也是做豆腐的,我有力气,能干活。”
彩霞还是有些犹豫,看了看青杏,不知道该不该收留她。
“我不要工钱,管个一日两餐粗茶淡饭就成。”顾怀秋一脸真诚地补充道。
一旁的青杏看到顾怀秋这副模样,转过头劝道:“彩霞,这事原本不该我说,但这位姐姐看着不像坏人,又千里迢迢地从冀州来寻亲,实为不易。要不……你就带她回去,让她帮你几天,等你爹脚好了再做计较?”
彩霞看看青杏,又看看眼神殷切的顾怀秋,想到家里堆积的豆子和卧病在床的爹爹……她也确实需要帮手,犹豫片刻便点了点头:“姐姐愿意帮忙,自然是好的。只是磨豆腐是个苦活,怕委屈了姐姐。”
“不委屈,不委屈!”顾怀秋连忙摆手,“穷人家的孩子哪那么多讲究,能有地方落脚,有口饭吃,我就感激不尽了。”
彩霞和青杏都笑了。
“还要去别家送豆腐,青杏姐姐,那我们就告辞了。”彩霞说完又看了顾怀秋一眼,说:“走吧!”
青杏“嗯”了一声,将二人送了出来。
顾怀秋拿起自己的包袱准备掏钱,青杏按住她的手,说:“姐姐切莫客气,谁还没有个三灾八难的,往后姐姐住在彩霞妹妹家,有空常来坐坐。”
顾怀秋心里感动,施公在《水浒传》里写的大都是黑暗的一面,温情的一面就用寥寥几笔带过。而她比较幸运,穿过来遇到的就是温情的一面。
“好,那我就不客气了,多谢青杏妹妹!”
接受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善良。
“青杏姐姐,我们去了。”彩霞跳上驴车。
顾怀秋走到另一边跳了上去。
双方挥了挥手,二人驾着驴车远去。青杏看她们走远了,也转身回了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