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98章 孔明入吴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98章 孔明入吴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得大桥所赐线路图,郭婉一行归许都之路将是一片坦途。

因徐氏有即时动身之诫,郭婉旋即辞别二人,执徐氏所予城门禁,乘马车疾返客栈。

客栈亦位于东坊,故未几,即与曹丕诸人重逢。支谦、王孙琐已于白昼先行返归。

曹丕见郭婉归,心中甚喜。

白日支谦、王孙琐既返,他便趁势问王孙琐郭婉的归期。

是故夜中留神,为郭婉留门,未熄灯而寝。

“公子速唤众人醒,吾等即刻北行。”

郭婉述徐氏促其速离之事,曹丕初闻,眉宇微蹙,心疑其事竟至危殆若此?

“主公岂未闻周公诛管、蔡之事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愿早定大计。”郭婉故意拉长音道。

正犹豫间,郭婉一言惊醒梦中人,曹丕即颔首应允,遂命壮仆束装,乘夜潜出城门。

除孙绰、孙恭为仆从唤醒,略有怨言,颇显不悦外,余人对于曹丕即行之议,皆无异议。

这还是郭婉首番正式称曹丕为主公。

初至时,郭婉称曹丕为公子,盖恐其疑己有攀附阿谀之心,故与蒋干同,谨敬而呼之公子。

不过郭婉对曹丕,那是早有图谋。

于曹操身,难以措手;然早思向曹丕表忠。

此番吴郡之行,于曹丕而言,乃于其父前扬名之良机;于郭婉,曹操或未知其何人,倘若知其乃掖庭女史,或顺手赠予曹丕耳。

入曹丕之后宅乎?

此时尚早。

甄、任、李、朱等诸夫人尚未至,郭婉先至做甚。

曹丕所以轻信郭婉之言,宵禁之时即启程北上,亦因郭婉称其为主公。

汉末之时,重不二臣之节。

主公之称,非可轻易出口。

如荀令君,亦多称曹操为明公,而非主公。主公之号,乃家臣称家主之词也。

归许都途中,曹丕心绪难平,脑海中犹自嗡鸣不已。

往昔之时,他常闻臣工呼其父曹操为主公,而今竟有人首次以主公之称谓呼自己。

他曹丕,果能担此重任,为他人之主公乎?

一株野心之芽,于曹丕心田悄然滋生,茁壮成长。

此刻的曹丕,在回许都路上,尚不知晓,当其因郭婉一声“主公”而心绪难安之际,遥于长沙郡城外的孙氏大营,已闻孙翊骤逝之噩耗,营中一片缟素,哀戚满堂。

月余之前,丹阳太守孙翊,宴集郡中县令县长后,竟遭身边家将边鸿弑杀。

“究竟何故而至此?边鸿缘何刺杀三郎君耶?”此问,乃出自破贼校尉凌操之口。

凌操恰好就在孙权营帐之内,本欲听从孙权指示,乍闻孙翊之死讯,心绪纷乱,难明就里,遂向前来报丧的徐元探问究竟。

至于徐元何以不报丧于吴县,而反赴长沙,此中缘由,则需问询孙权为何在此了。

初,徐元欲赴吴县以报孙翊之丧,不料,甫离宛陵,即闻孙权亦离吴县,亲率大军趋长沙郡,谋伐江夏黄祖。

徐元与孙权大军擦肩而过,未能相遇。

孙权留张弘守会稽,张昭镇吴郡,虞翻驻富春。

本欲以孙翊镇丹阳,以固其地。

但谁也想不到,孙翊竟遭奸人暗算,命丧黄泉。

徐元无奈,先与驻守吴县的长史张昭报孙翊之丧,复随张昭所遣斥候,疾驰长沙,以续报孙权此事。

是以,徐元虽心急如焚,亦耗时月余,方得抵达长沙郡。

当下,凌操急切相询,鲁肃乃整思绪,将所知情形娓娓道来,析于众将校前:“边鸿,不过草莽匹夫也,实则买凶行刺者,乃孝廉妫览与郡丞戴员。闻戴员已自立为太守,妫览亦自封大都督矣。”

黄盖闻此,怒目横眉,喝道:“太守?大都督?噫,竖子岂可当之!”

而鲁肃心中暗自喟叹,戴员与妫览,或许不堪太守、大都督之任,但较之三公子,更适高位。

戴员乃朝廷所遣,姑且不论;妫览本丹阳豪族,名望颇著,又曾得前吴郡太守盛宪之荐。

若非孙权强行遣孙翊至丹阳,此丹阳太守之位,多半已为妫览所据。

虽然孙权对孙翊之情,未若孙策之于诸弟之笃,但终乃同母之弟。

况此时出兵江夏,正忧军心士气不振,孙翊之死,恰为孙权一泄愤之口。

遂见孙权愤然而起,拔刀斩前案牍为二,厉声道:“妫览、戴员!权若不诛此二贼,枉为人兄也!”

消息的传递,是有时限的。徐氏诛二贼之事,显然未传至长沙。

“斩妫览!诛戴员!”

“为三郎君报仇!”

一时之间,喊杀之声盈满营帐,似只要孙权一令既出,众孙氏将士便欲拔营起兵,直捣丹阳。

但眼下的江夏,岂容孙权随意往还?

孙权已大张旗鼓,至敌门前矣。

随着营帐内咆哮之声渐歇,征虏中郎将吕范,坐于孙权之侧,不禁抱拳而谏曰:“主公且息雷霆之怒,江夏城外,尚有刘琦、刘备二家,虎视眈眈。若主公贸然撤军,恐遭二刘趁势夹攻。”

吕范的话,在孙营是有些分量的。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最早一批追随孙策的幕府臣僚。

昔日,吕范为汝南郡县吏,后因避难至寿春,得遇孙策于袁术麾下。

孙策见吕范非凡,以礼相待。吕范遂将百余名门客交予孙策指挥,自此从之。

当时,孙策之母吴夫人居江都,孙策遣吕范迎之归曲阿,暂栖于舅氏吴景处。

徐州牧陶谦疑吕范为袁术内应,下令通缉。

吕范闻讯,亲募勇士,领门人潜接吴夫人,速归孙策处,使命得成。

彼时,孙策尚未建功,唯吕范与族人孙河常伴左右,二人常为孙策奔波,不避艰险。

渡江迎夫人,即其一例。

因关系亲密,孙策视吕范如至亲,每宴必邀,与吴夫人共食,不拘君臣之礼。

后来,吕范随孙策破庐江郡,东渡长江,进军江东。

吕范率军于横江、当利败扬州刺史刘繇部将张英、于麋等,南下攻陷丹杨、湖孰,领湖孰相。

孙策克秣陵、曲阿后,收笮融及刘繇余部,增兵二千及马五十匹予吕范。

此后,吕范任宛陵县令,破丹阳贼寇。归吴郡后,升任都督。

时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据地自守,屯于海西,与豪强严白虎勾结。

孙策亲征严白虎,另遣吕范与徐逸攻陈瑀。

吕范大军大败敌军,斩大将陈牧之首,陈瑀败投袁绍。

后吕范随孙策攻陵阳祖郎、勇里太史慈,平定七县,拜征虏中郎将。

吕范长于内治,故无周瑜之握兵权而显强势。

吕范之一言,使原本看似怒不可遏的孙权渐趋冷静。

实际上,孙权并非孙策,在孙氏营帐之中,无人能动其心,即便是如今不在营中的周瑜,亦不能。

孙权此刻的平静,乃因其怒并非如表象之甚。

鲁肃自然知道,吕范在江东、在孙权心中,地位颇高,并非自己这种寻常臣子所能及,但鲁肃实际上并不苟同吕范之言。

鲁肃以为,曹操此时还未南下,但终有一日,会图谋并吞荆、扬二州,从曹操要求孙权遣质入朝就能察觉出来一二。

孙权身为江东之主,不回师以防曹军,却于江夏郡内外虚耗粮草,实乃非智之举。

江夏黄祖不足为虑。

孙翊之死,虽令人扼腕叹息,但亦不失为退兵之良机。

所谓哀兵必胜,此时退兵,非但不损士气,反能激全军同仇敌忾。

正当鲁肃心中筹谋如何反驳吕范之际,忽见一小校疾步入帐,向孙权单膝跪地禀报:“禀主公,营外有一人,自称南阳诸葛孔明,请求入营吊唁三郎君。”

闻有人为孙翊吊唁,手持长剑的孙权不禁一愣。

在他印象之中,自家三弟似乎并无姓诸葛的友人朋友。

南阳诸葛孔明?

孙权细细品了品来者名姓,旋即醒悟此乃何人。

这不就是新野刘备的谋士嘛!

于是孙权即刻掷剑于地,复坐原位,向那小校挥手示意道:“有请。”

鲁肃亦熟识诸葛亮之名,初闻其至,便疑其为张昭府中宾客诸葛瑾之胞弟。

忆及建安五年,诸葛瑾因中原烽火连天,避祸于江东。

时孙策已逝,其弟孙权执掌大权,孙权之姊婿曲阿弘咨,偶遇诸葛瑾,惊其才学,遂向孙权举荐,与鲁肃等共为讨虏将军府中上宾。

鲁肃对诸葛瑾颇有好感,不同于那些南迁之名士,常轻视本地寒士,诸葛瑾性情温文尔雅,对待吴郡本土人士皆以和善相待。

思及来者,若为诸葛子瑜之弟,鲁肃不禁眼眸微眯,今日之局,恐将别开生面。

念及此,鲁肃当即整衣危坐,不复思忖如何反驳吕范先前之语。

未几,前之小校引一白衣青年步入大帐。

孙权观此人,与逝去的三弟年岁相仿,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步履间目不斜视,心中不禁暗叹三弟之死。

诸葛亮对营中孙权等人投来的好奇目光,全然不顾。

但见其缓步前行,轻提白色长袍,跪于蒲团之上,朝着供桌上之灵牌,恭恭敬敬地行叩拜之礼。

一叩、再叩、三叩。

每叩一次,诸葛亮眼中便添几分湿润。

及至三叩毕,其眼眶早已盈满泪水,伴随着喉间哽咽之声,泪水不自觉地滑落而下。

似若所祭,乃其亲弟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