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67章 诗书史书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67章 诗书史书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其实,郭婉之所以选择随曹丕南下吴郡,非独为深化曹丕对她的倚重,亦因来年江北将遭蝗灾之患。

一则避乱。

二则,若能缔结江东商贸之盟,无论归属何方,皆对其重楼有所裨益。

郭婉虽仅掌一重楼,且一层专营脂粉之业,但蝗灾一至,多多少少都会影响生意。

出使江东,若能结识江东豪庶,拓宽商路,亦不失为一善策。

众人虽分驾四车,但旅途漫长,乏味难耐。

曹丕与蒋干时或跃马前驱,坐于鞍鞯之上,与车内的郭婉谈笑风生。

郭婉虽亦娴于骑术,但多数情况下,皆以慵倦之姿,卧于车舆之内。

已劳碌两世,郭婉自然更偏爱此安逸之态。

骑马多累啊。

打了两辈子的“仗”,她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郭婉虽未细询此行具体的路径,但心中隐约觉察,此行自许都而南,将越庐陵郡治西昌县,继而折而向东,直指丹阳郡境。

至丹阳,就到了孙权的治下。

再续东行,不日即可抵吴郡的郡治吴县,见到孙权了。

口含酸杏,滋味初尝,郭婉忽作鹞子翻身之势,瞥见车舆外,曹丕与蒋干并肩而立,笑语晏晏,风华绝代。

彼时,阳光斑驳,树影婆娑,二人之谈笑声,随风轻扬,宛若天籁之音,令郭婉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

曹丕其实话挺多的。

表面的沉稳冷静都是装的。

她心念忽动,略作筹思,遂以柔和而清越之音,轻声吟哦曰:“芍药映日红,娇艳韵无穷。公子凌霄汉,风华展豪雄。”

声音虽轻,却清晰可闻。

“咦!郭大家又作诗了!”

曹丕面上讶然,赞美郭婉的模样很是夸张。

仿佛郭婉作出惊天动地的诗赋巨篇。

甚至还戏称她“大家”。

郭婉浅笑,摆手谦逊而言:“此乃旅途即兴之作,粗鄙浅陋,难登大雅。”

杂诗而已。

“此景此情,皆若画卷,人间何处不葱茏?”

蒋干在旁附和,目光中带着几分欣赏。

郭婉深知,敬奉上司,亦需得其欢心。

曹丕闻言,眉头微挑,笑道:“女史之职,当精通史书,何以对诗书亦如此娴熟?”

郭婉一路上已多次即兴吟诗,令曹丕暗暗称奇。

郭婉机敏回应:“公子何出此言?”

“婉虽司女史之职,然若不通史书,何以援古证今,佐公子以筹谋?”

不通文史,怎么给你“魏文帝”出谋划策?

郭婉腹诽。

“而诗书之美,亦能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婉自当涉猎。”

其言辞之间,既有谦逊之意,又透露出自信与圆滑。

引得曹丕摇头笑骂。

行数日,众人安然至孙权治下。

遥瞻城垣巍峨,其上篆刻“宛陵县”三字,遒劲有力,经蒋干告知,郭婉方才知晓,此处乃丹阳郡治所。

宛陵县城,地处丹阳郡之心腹,北望曹操疆土,虽郡域非广,然为通往吴郡之要冲。

郭婉心存疑虑,掀帘出坐马车之外,斜倚车舆木板,问曰:“吾等欲赴吴郡,何不径由北地穿行,而需绕道至此,徒增烦扰?”

蒋干见状,乃向曹丕与郭婉释疑:“吾等此行,非仅为匆匆赶路,实则欲先拜见丹阳太守吴景。”

郭婉闻言,眉宇间透出疑惑:“太守吴景?吾等前往吴郡,与此人有何干系?”

郭婉一时没有回忆起吴景是何人。

复又问道:“此人可有何特殊之处,吾等非见不可乎?”

曹丕目光深邃,显是对此次出使已做足功课。

他微微一笑,手指前方宛陵县,为郭婉释疑:“吴景者,非但丹阳太守,实乃孙权嫡亲舅父也。”

“孙权之母吴夫人,乃孙坚之嫡妻,故吴景与孙权血脉相连。”

“吾等前来拜见,意在陈明来意,使孙权有所预备。”

“且吴景在江东素有威望,得其助力,吾等行事将更为顺畅。”

郭婉闻之,恍然大悟,点头称善。

经曹丕提醒,她这才忆起此间利害关系。

跟江东打交道,不是只单单跟孙权一个人说事就行的。

吴景,他们显然也要见上一见。

众人验明文书无误,遂入宛陵县城。

城内街巷交错,青石铺路,步履声声。

溪水潺潺,穿城而过。

被吴景治理得倒是不错。

经过问路之后,他们一路行至丹阳太守府前。

但见府门紧闭,守卫林立,戒备森严,气氛凝重。

吴景的府邸有些说不上来的压抑。

蒋干上前,正欲启齿通报,却被守卫一脸肃穆地拦下:“明府君病势沉重,恐难承见客之劳,望诸位海涵,速速离去,以免惊扰。”

吴景病重?

蒋干闻此,眉头紧锁,不悦之色溢于言表:“吾等乃受司空之命,特南下六郡,特来面见讨虏将军,明府君岂能因一己之私,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拒而不见?”

其声渐高,似有责备之意。

守卫闻言,面露难色,双手微颤,低声言道:“明府君病体孱弱,已数日未理郡务,小的实难违抗其意,望诸位使者莫要为难小的。”

其声带哀,似有苦衷。

郭婉见状,也一时无语。

观守卫之色,不似作伪,遂以眼神示意曹丕。

曹丕对于吴景的拒而不见,显然也摸不着头脑。

心中暗忖:莫非吴景果真病入膏肓,情势危急,难以理事?

众人正徘徊不定,去留两难之间,欲直接离宛陵而东赴吴县,又恐错失时机;

欲再候吴景数日,又恐徒劳无功。

正当众人踟蹰欲返之际,忽有一青年男子自门内急趋步出,神色凝重,见司空所遣使臣,遂上前拱手施礼,言道:“诸位使者远道跋涉,实属不易。”

“舅父大人病势沉重,实难承见客之劳,然朝廷之事,亦不敢轻忽。诸位若有所需,可随吾前往官衙,吾愿代舅父大人与诸位共商国是,以解朝廷之忧。”

三人闻言,相视一眼,心中疑惑:此青年何人?

观其年岁尚轻,口称舅父,莫非乃孙权手足?

郭婉心念电转,忆及孙坚之后,有子五人:

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

今孙策已逝,孙权身居吴郡,而眼前这位称呼吴景为舅父的青年,想必便是孙权的三弟——孙翊无疑。

孙翊,也是孙策的三弟。

年方十八,英姿勃发,武艺超群,性格骁悍果烈,颇有其大兄孙策的风范。

昔者,建安五年,孙策临终之际,张昭等大臣曾提议以三弟孙翊继之。

不过孙策深思熟虑之后,终以此议为不可,遂未从其请。

孙策深知,治国之道,非唯勇猛可也,需智勇双全,方能安邦定国。

孙翊虽骁勇,但年幼未更事,尚需历练,故孙策未敢轻易托以重任。

再之后,考虑了一番,才把基业传给了二弟孙权。

孙翊见曹丕等人迟疑不决,遂自报家门:“吾乃孙翊,字叔弼,诸位大人但请放心,随吾前往官衙便是。”

其言虽诚,然难掩性情之峭急,喜怒皆形于色,似有安抚而兼催促之意。

郭婉察言观色,见孙翊言谈举止间,虽力求平稳,然细微动作已流露出“喜怒快意”的本色。

蒋干闻此,虽心有不甘,然亦知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遂向曹丕投以探询之色。

曹丕微微颔首,以示默许。

于是,一行人随孙翊匆匆前往官衙,步履间略显慌乱。

众人神色各异,各怀心思,或凝重以思,或无奈而叹。

孙翊似那丹阳郡衙之常客,官吏见其,皆行礼问好,熟稔之情溢于言表。

进入郡衙之后,孙翊更是轻车熟路,引曹丕、蒋干、郭婉三人入座,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待众人坐定,孙翊率先开口,言辞直接:“未知诸位使者此番前来,欲见吾兄所为何事?”

其声清脆,如珠落玉盘。

言罢,孙翊复又转身,示意身旁小吏为众人倒茶。

那小吏亦是机敏,连忙上前,手捧茶壶,细流如丝,缓缓注入众人面前的青釉陶碗中。

但孙翊之言犹在耳边,其语速之快,竟使得那小吏尚未倒完茶,便已被问及来意。

曹丕自是不会轻易将出使之真意泄露于孙翊。

虽知其为孙权之胞弟,但在未得见孙权之前,曹丕守口如瓶,不愿透露半点风声。

但见孙翊询问,曹丕从容言道:“吾等此番前来,只为求见讨虏将军一面。望将军能慨然引见,吾等自当于彼时详陈来意。”

语毕,曹丕又夸赞孙翊道:“闻将军镇据边陲,克堪厥任,实乃大汉之栋梁也。”

孙翊官至偏将军。

闻此赞誉,孙翊心中甚悦,笑容满面,答道:“此番舅父大人抱恙在身,吾兄特命吾前来,欲接任其职。”

然而,吴景尚在人世,孙翊此言略显唐突。

言及此际,孙翊似乎才发觉自己言辞有欠妥帖,遂面露尬色,续而言曰:“然吾亦不能亲身引诸位前往吴县。舅父大人身体欠佳,翊需在此地料理郡务,以安民心。”

曹丕闻言,心中微有波澜,但面上却不露声色,只道:“此乃将军职责所在,吾等自当理解。不知将军可有何良策,使吾等得以速见讨虏将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