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镜”商战的烽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身上。
曹魏方面,邺城。
司空府内,曹操把玩着手中漆黑冰凉的“魏果”,眼神锐利如鹰隼。他并未沉迷于其新奇功能,而是对身旁的谋士贾诩道:“文和,此物传递军情,固然迅捷。然,若敌军亦持此物,我军动向岂非亦在敌窥伺之下?且造价如此高昂,若普及军中,府库堪忧。”
老谋深算的贾诩微微躬身:“魏公所虑极是。然,利器在手,岂能因噎废食?只需严控‘幽冥符网’,加强符印加密,使敌不可窃听。至于造价……或可令世家出资认购,许其些许特权,既可充盈军资,亦可将其绑于我军战车之上。”
曹操颔首,又看向另一侧的司马懿:“仲达,你素来沉稳,对此物推广,有何见解?”
司马懿低眉顺目,语气恭敬:“诩公之言甚善。此外,臣以为,可令曹植公子等文采风流之士,多作诗词歌赋,于‘魏果’网络中流传,彰显我大魏文治武功,吸引天下士子之心。” 他深知,文化软实力,有时比刀剑更为锋利。
于是,在曹魏的刻意推动下,才高八斗的曹植成为了“魏果”的隐形代言人,他的诗词通过“幽冥符网”流转于世家子弟之间,“魏果”一时间成了风雅与身份的象征。
东吴,建业。
孙权拿着青白色的“吴卓”,对其上可查询潮汐、鱼群的“灵能应用”颇感兴趣。他对陆逊笑道:“伯言,此物于我军水师调度、商船导航,大有裨益。听闻那‘华蜀’于山林间信号颇佳,而我‘吴卓’则纵横江河湖海无碍,可谓各擅胜场。”
陆逊沉稳应答:“主公明鉴。然,臣担心,过度依赖此等‘灵能应用’,若遇精通干扰之敌,恐生祸患。需加强水师自身号令训练,不可尽托于外物。” 他始终保持着名将的清醒。
同时,以诸葛瑾(诸葛亮之兄)为代表的一些稳重派大臣,则对“吴卓”的开放性表示担忧,认为鱼龙混杂的“灵能应用”可能泄露机密或传播不当言论。而年轻气盛的孙峻等人则大力鼓吹其便利与创新,双方在朝堂上时有争论。
季汉,成都。
刘备亦关注着“华蜀”的推广。他对诸葛亮感叹:“军师,此物于政令通达、民生改善,确有其功。然朕闻曹丕、孙权处,亦有其器,且各具特色,这天下之争,竟延至方寸屏幕之上矣。”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陛下,器物之争,归根结底,乃是国力、人才与制度之争。‘华蜀’之稳,在于我季汉上下同心,制度初立。然,亦不可固步自封。闻东吴‘吴卓’应用繁多,曹魏‘魏果’性能卓越,我辈当取长补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转而看向齐昱:“文朗,‘华蜀’之加密、能耗、应用匮乏等问题,需着力解决。尤其应用一项,可效仿东吴,适度开放,鼓励能工巧匠、术士开发利于民生、辅助政务之能,但审核之权,必须牢牢掌握。”
齐昱领命,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丞相这是要在稳定与活力之间,走一条艰难的平衡之路。
就在这“玄镜”纷争愈演愈烈之际,一场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再次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这场辉煌的胜利,背后亦有“华蜀”的影子。关羽通过“华蜀”与成都保持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联系,虽未直接用于战场指挥(战场瞬息万变,依赖不稳定通讯是致命的),但在后勤调度、情报传递、以及对降将于禁等人的监控安置上,“华蜀”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关羽能更专注于前线战事。
消息传回成都,举国欢腾。齐昱和张承等人也倍感振奋,他们研发推广的东西,终于在真正的国战中证明了价值。
然而,胜利的阴影下,危机也在潜滋暗长。
曹操震惊于关羽兵锋之盛与“华蜀”在后勤协调中展现的潜力,一方面紧急调兵遣将,另一方面严令“咒术司”加大破坏力度。同时,他采纳司马懿之谋,遣使暗中联络孙权,以荆州的利益,说其袭取关羽后方。
而东吴方面,孙权对关羽的强势本就心存忌惮,在曹操的诱惑和自身战略考量下,野心开始膨胀。吕蒙白衣渡江之计,已在酝酿。他甚至在战前利用“吴卓”的某些隐秘频道,进行着更隐蔽的情报传递和人员调动,试图规避季汉可能存在的监控。
齐昱通过“思统司”的情报网络,捕捉到了一些魏吴往来密切、江东异动频繁的蛛丝马迹。他心中警铃大作,立刻将情况汇报给李岩和诸葛亮。
“关将军前线大捷,然魏吴勾结之势恐已成,江东方向,不可不防!”齐昱语气急切。
诸葛亮面色凝重,他何尝没有察觉?但荆州事关重大,关羽又心高气傲,如何提醒,方能不挫其锐气,又能引起足够重视?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却似乎难以改变人心的贪婪与战略的博弈。历史的车轮,依然沿着它固有的残酷轨迹,缓缓碾来。
齐昱看着沙盘上荆州那片醒目的区域,心中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自己这只小小的蝴蝶,虽然扇动翅膀引发了一些变化,但一场巨大的风暴,恐怕已难以避免。
“华蜀”、“魏果”、“吴卓”……这些方寸之间的争斗,在即将到来的真实战火与政治阴谋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又如此息息相关。
他仿佛看到,无形的电波与有形的刀兵,即将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织出一曲更加悲壮与复杂的乐章。而他和他的“华蜀”,能否在这场真正的考验中存活下来,仍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