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第13章 大射之礼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第13章 大射之礼

作者:瑶象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4:04:34 来源:文学城

趋步入殿,拢袖屈膝,然后这位新晋的尚书令,便深深拜倒在了德阳殿的殿阶之上。

卢植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气度高华如玄鸟振翅,声音清亮如山间鹤鸣。

“臣卢植,拜见陛下。”

“卿请起。”

刚刚投壶所用的一干器具,都已被内侍收了下去——但皇帝的心显然还没收回来。

他虽没直接表露出不耐烦的态度,可也绝没对卢植露出什么好脸色,“卿所为何来?”

卢植努力忽略刘宏行止中的轻佻之意,兀自低头道:“启禀陛下,臣为政务而来。”

“朕知卢卿高才,故而以国事相托,卿自可度情量力,便宜行事,何须事事禀报?”

皇帝语气一转,道:“再者,若遇事不决,卿可与张让、赵忠商讨。此二人克己奉公,皆为我心腹也。”

皇帝不仅夸奸宦之人克己奉公,还公然在大臣面前将其引为知己心腹——这要放在以往,他必然是要直言极谏的。

但自侍奉御前以来,卢植对这位皇帝的秉性是越来越清楚。今日听到这样的话,竟也能勉强保持心平气和了。

他躬身一礼,答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臣等驽钝,不敢擅专行事。”

皇帝眉梢微动,示意他接着往下说。

“今灾祸绵延,国祚不安,臣以为,陛下当顺应天时,举行郊祭,亲临太学行大射礼,以安天下。”

所谓大射礼,时天子、诸侯在祭祀前为选拔祭祀人选而举行的礼仪。不仅如此,大射礼还渗透着儒家的礼义文化,兼具教化百官、劝化民众的作用。

皇帝的脸慢慢黑了下来。

三月往太学行射礼,确是大汉典章中的应有之义。但刘宏自继位以来,便没照此执行。

一来,明章二帝虽定此制,后来却因种种原因逐渐荒废,以至于后面继位的皇帝,已鲜有依制行事的了。

二来,这大射礼并不仅仅是射礼。自永平二年,明帝于太学传经授道以来,皇帝在行射礼后需于太学讲经便差不多成了定制。

要不是桓帝死后无嗣,刘宏至今还是河间一个走马章台、欺男霸女的宗室纨绔,怎么会愿意去研究枯燥乏味的经学呢?

故此,皇帝虽对文赋有几分兴趣,对经学却完全是一知半解,如何有讲经的能力?

“此事不仅繁琐,还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以朕来看,还是不办为好。”

卢植拱手答曰:“陛下此言差矣。臣曾闻: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乡饮酒

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陛下如欲废聘射之礼,臣唯恐盈溢之败起,争斗之狱繁[1]。”

“臣斗胆,请陛下率群臣大射,以考诸僚习礼乐而观其德行。”

皇帝垂眸觑他一眼,不悦忖道:这卢植真是半点儿察言观色的能力都没有。

奈何眼前这人不是仰仗他而活的诸常侍,而是朝廷上正儿八经的公卿大臣,饶是刘宏也不好突然发作。

“朕近来偶感微恙,怕是要辜负卢卿的一番思量了。”

皇帝隐而不发的想法,卢植自是心里门儿清。

他躬身一礼,拱手道:“陛下圣躬欠安,则可请贤德之人代为主持。臣以为,万年公主可当此重任。”

好歹没固执地要求他亲自前去了——皇帝稍稍放下心来。可他刚想应下,又陡然想起些什么,冷不丁地问道:

“月前卢卿辞去太傅之位的态度如此坚决,朕还以为,你不喜我这女儿呢。”

卢植思考一瞬,竟然默认了刘宏的话。帝王向来多疑,让他认为自己与公主关系不睦,总比让他觉得自己与公主结党要好。

卢植顿首而拜,伏地答曰:“臣惶恐。”

皇帝没像刚刚那样将人叫起,反而语气不明地问道:“又为何荐了白泽?”

“万年公主天资聪颖,文武兼备,又为陛下长女,可表天子灵威。”

“外举不避怨,内举不避亲,卿真乃贤人也。”这话虽是褒奖之言,却里里外外都透着股不悦之意。

莫说刘晞素来聪慧,深得他的喜爱,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他这个女儿比刘辩还驽钝不堪,那也是皇室之人,焉能容臣子挑挑拣拣?

刘宏漫不经心地摆弄着几案的酒器,像是全然忘记底下还跪着个大臣,言笑晏晏地与身边随侍的张让说着闲话。

过了好一会儿,这位皇帝才施恩似的开了口。

“那便依卢卿之言。”

皇帝金口玉言,没过多久,就有谒者快马加鞭地将诏书传到了刘晞手中。

明眸善睐的少年人接过谒者手中的诏书,转瞬间就猜出了其中缘由——主持大射礼的事情会落在她手上,源头应该在卢植身上。

她弯起唇角,嫣然一笑。

实际上,与声势浩大的大射礼相比,刘晞更看重之后的讲经礼。

她轻轻摩挲着手中的诏书,不由陷入深思——她的父皇,她的老师,真的明白讲经礼对大汉帝王的意义吗?

当年光武帝荡平四方寇乱,重建汉朝国祚之后,便有意吸取了前汉覆灭的教训,不再把士人单纯地当成治国的工具。

他不仅重开太学、修建三堂,还时常参与到儒生们的经义讨论中。如此种种,都是为了让皇帝成为士人中的一员,都是让政权回归理性行政,不再出现遍地“禅让”的呼声。

明章二帝承光武意愿,不但大力弘扬儒学,甚至以帝王之尊前往太学讲经。

至此,帝王讲经的定制形成,皇帝不仅成为了士大夫的一员,还拥有作为最高经师的文化权威地位。

虽然章帝之后的小皇帝们,因年幼失去了政治与儒学的双重权威,太学讲经也不再像当初那么神圣。

但她若能抓住这次机会,必能真正扬名于天下。

这座登天之梯,是卢植为她浇铸的——他确实没违背他当初的许下的诺言。

想到这里,沉甸甸的思绪压在了刘晞的心中。

先生既投我以木桃,我自当以琼琚报之……只望你我二人,不会有分道扬镳的时候。

*

刘宏说大射礼兴师动众,倒也不全是托辞,大射礼程序极多,确实十分繁琐。

有司接到皇帝的命令后,片刻不敢耽搁,立马开始布置场所、准备礼器、集训乐师……如此忙了好些日子,才堪堪赶在吉日前完工。

三月初九便是太常占卜所获的吉日。

那日破晓时分,刘晞就早早地便起了身,在侍女的服侍下,穿上典雅厚重的委貌冠服。

当她缓步到达典礼所在的场地时,公卿百官俱已穿戴齐肃地列好了队。

这些官员早就得到了由刘晞代为主持大射礼的消息,但此时看着这位年幼的公主,仍忍不住露出些许异色。

刘晞对此恍如未觉,径直朝西一礼。她今日既代表皇帝,自然不需向群臣百官施礼,此举只为告祭宗庙先祖。

紧接着,掌管大射礼仪的司赞,便执弓挟矢行至阶前,躬身请示刘晞是否要开始今日典仪。

刘晞肯定的声音落下后,乐师便立马奏起了《驺虞》之乐。

刘晞在左臂套上遂,在外手拇指戴上扳指,然后接过执事捧来的雕弓。她端身如干,直臂如枝,以右手拇指摘弦后,便从容地松开了弓。

正中箭靶红心。

另一位执事见状连忙扬起赤色羽旌,高唱“获”。

同为皇嗣,身为皇长子的刘辩自然也参加了今日的典礼,此时就列在刘晞不远处。见到长姊精湛的射艺后,少年吃惊地瞪大了双眸,眼中尽是崇拜之意。

刘晞察觉到了刘辩的视线,微微回之一笑。

周围人赞叹或吃惊的情绪,没对她造成丝毫影响。少女顶着众人灼热的视线连发三矢,箭箭皆中。

《驺虞》之乐停下,取而代之的是《采蘩》之歌。

刘晞搁下手中的雕弓。由她开场之后,接下来便该是群臣的三番射了。她退至一旁,暗自观察着场中的诸位大臣。

要举办大射礼的消息许久之前便传了开来,是以即便有不精六艺的公卿,也能在加急的训练后,勉强摆个花架子出来。

但刘辩的情况显然不太乐观。

他年纪尚小,力气不足,所以直到二番射结束,也只勉强碰到了箭靶的边缘。

此时的少年满脸通红,直像个煮熟的虾子——也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羞怯。

刘晞浅笑着上前,温言纠正了他射箭时在姿势上的几处错误。

刘辩闻言更是羞惭,脸上的霞色直漫到耳后根,磕磕绊绊地向面前的长姊道谢。

“辩弟尚且年少,只要勤加练习,日后必能精进,何需忧心?”刘晞温和地出言宽慰道。

三番射结束,便到了饮酒的环节——按制,胜者当为不胜者酌酒献爵,故此又称饮不胜者。

“饮不胜者”的意义不在罚酒,而在勉励,希望落败的人能好好保重身体——这正是儒家仁义谦让的体现。

“辩弟不会饮酒?”刘晞看他表情就已猜到七八分,此时看到他点头,心中一点儿也不意外。

“子曰: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酌酒献爵本为勉励你勤加锻炼,若因此伤了辩弟的身体,反而不妙。”

“这酒便由我代辩弟喝了吧。”她拿起托盘上的酒爵,仰头将其一饮而尽。

刘辩本就对这位阿姊抱有好感,今日蒙她几次相助,心中更感亲近,情不自禁地便想跟在刘晞身边。

可宴饮之后,他要跟着群僚百官依序退场,刘晞要留在太学讲经授课。即便再不舍,也只能嗫喏着道了别。

刘晞朝他小小一揖,权作告别之礼。

*

飨射礼毕,便是今日真正的重头戏讲经礼。

不同于布置精美的射礼场所,太常给刘晞安排的讲学场地,只是博士们授课时的普通场所。

当刘晞到达指定的场地时,那已经聚集了好些人。这些人大多是太学生,但其中也有衣着锦绣的富绅,有刚刚退场后又折返的官吏。

这些人听到刘晞的脚步声后,齐刷刷地看了过来。绝大部分人的眼中都是质疑、鄙夷、不满、不屑……

他们面无表情地盯着刘晞,就像贪婪的豺狼在窥伺着无辜的猎物,冰冷而无情。

她无惧他们的恶意,闲庭信步地登上了中心的高台。

“嗒嗒——,嗒嗒——”她的脚步声柔和又铿锵,像宝珠落在了玉盘上,又像乐师敲响了石磬。

她明明一步步地走在石阶上,却仿佛一步步踩在了众人的心里。

好像有什么东西超出了预料,许多人这样想道。

但也有人受不了这样寂静的氛围,所以刘晞甫一落座,他便站起了身,大声质问:“公主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礼?”

这人是朝中的官吏,自听到刘晞代皇帝主持大射礼后,心中便一直不满。一个女子,如何能参与进这样庄重的国家大事?

若不是碍于皇帝的威力,他刚刚便要发难。

之所以忍到现在,只是为了不惹祸上身——既然敢来讲经,自然要接受众人的诘问论难。

当年明帝于太学讲学,尚有人执经问难于前呢!他在此时质问刘晞,便是当今皇帝来了,也不能明着寻他错处。

刘晞神气不变,举止自若,悠悠然答道:“君王不适,臣子分其忧,是为忠君;父亲染恙,儿女服其劳,是为孝亲。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合乎先贤所推崇的礼吗?”

轻描淡写两句话,就将那人驳得体无完肤。这样的举动似乎惹怒了在场的其他人。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又一个接一个地被打败、被驳倒。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位万年公主。

她今年只有13岁,却穿着庄重的委貌冠服,寻常少年若是偷偷穿上成人的衣冠,总有种不胜冠戴的滑稽之态。

但她穿上这套过分隆重的冠服时,不但没有半点儿丑态,反而更显宝相庄严,望之如临千仞之壁,只觉凛然不可犯。

人们打眼看过去时,总会下意识地忽略她那明艳的容貌,而为其气度所惊,为其威势所慑。

她的脊背比挺立的松柏还要峭直,她的眼睛比星空还要深邃,她分明坐在简陋的蒲团上,处于素朴的高台上,却仿佛身在桂殿兰宫、瑶池仙阙,将整片地方都衬得缥缈起来。

“晞不量力,今日想讲一讲《春秋》。”一片寂静中,她开始了她的讲学。

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被折服。人们摩肩接踵、逐队成群,他们的衣冠和车盖联结在一起,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云。

从今日起,万年公主的贤名将口耳相传。

【恭喜达成系统成就:名动天下。随机掉落奖励:《商道》(碎片版)×1】

【注:德足慕,则威可立也。若你拥有足够显赫的声望,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

高祖[2]昭武帝讳晞,灵帝长女也。母林美人。昭武始生,神光盈室,霞光漫天,青气云集,天地氛氲。其父灵帝寝于室,尝梦白泽衔枝而来,异之。

昭武少聪颖,性宽仁,九岁通《春秋》,灵帝甚爱之。尝拜尚书卢植门下,师事之。后受业太学,学《尚书》。

年十三,代父临太学,行大射礼。飨射礼毕,面授《春秋》。人烟浩穰,冠盖如云,听者逾数万之众。

——《续汉书·昭武帝纪》

[1]改编自《大戴礼记》

[2]刘邦的庙号是□□,谥号是高,只是我们习惯称之为汉高祖。

(3)没查到汉代大射礼的确切流程,讲这个当成架空吧,千万不要考据qaq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大射之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