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志吴书]朝旭于江东 > 第331章 第一回:“枕边风”

黄武七年(228年)。

春。

“我就说,主上不会无缘无故空着中书令的位置。”星泽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把手中的公文放到朝旭手中,标志着朝旭正式从虚职的兰台,变成了实职的中书令,“那么,这份来自益州的信笺,请你交给主上归整,然后,再招点中书郎进来,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孙权笑眯眯地坐在案前,看着朝旭给自己递上信笺,又拍拍自己身边的座位:“夫人,来,坐这里。”

“工作时间,请您注意分寸。”

孙权哈哈大笑,也不生气,接过信笺展开:“是孔明的来信,蜀国准备北伐,进军祁山。(1)”

“是看准了曹丕去世的这个节点吧。不过夷陵之后还没五年,就算是孔明,我也觉得有些以卵击石了?”

想到这里,她缓缓地摇了摇头。

“夫人差点被孔明拐走了,居然还不了解吗?那可是诸葛孔明。”孙权提到诸葛亮时,语气里满是欣赏和渴望,“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真的把蜀国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治理到可以对魏国发起进攻的程度了。啊,子瑜为什么不能把孔明挖给我,夫人为什么不能把他带回来啊。”

“......我的身份特殊,在成都的时候,孔明也从不让我知道政务细节,最多不过是做一些计算罢了。”

如朝旭所说的那样,因为身份特殊,在成都时,她和孔明都默契地不讨论正事,交流的话题都是夫妻间的内容,或者木牛流马一类工具创作,她帮陆延计算粮草物资的数据时,只关注数字本身,至于是做什么用途,为什么要算,她一个都不去想,也不该去想。

至于诸葛亮不投奔孙权这件事情,其实诸葛亮之前来吴国的时候,其实就有过答案,诸葛亮认为孙权会重用他,但不会百分百重用他,所以他没有投奔孙权的怀抱。

“况且就算孔明不在,不也是回答了你不少问题吗?”朝旭忍不住提醒道,“连用人和内政的事情都帮忙回答了,除了人不在,不是什么都做了吗?”

“不一样,不是握在自己手中,只是能够使用,不是一种感觉。”孙权拉过朝旭,把她的手放在手心里,又握着她的手去抚摸自己的脸颊,“过继诸葛乔的手续,已经都补办完了,我也没什么拒绝的余地,毕竟人都已经过去了。”

诸葛乔,也就是陆延的假身份。因为他其实是陆议和朝旭的儿子,想要被正式过继,就需要一个与诸葛亮有血缘关系的人做背景,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诸葛瑾。恰好诸葛瑾确实有一个志不在做官打仗的次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在山林中做研究,很少有人见过他的模样,于是,陆延便用了他的身份。

有了身份背景,剩下的便是向孙权请求过继的事情,因为提前打好了招呼,孙茹又确实生下了孙家和陆家的孩子,并直接给陆议当次子、放在吴地扶养,所以孙权在诸葛瑾的请求信送达时,很快便同意了申请。

就这样,陆延正式成为了“诸葛乔”。

“谢谢。”

“客气啥,不过,我想你应该会想去送送你儿子,好歹是他第一次出征。”

“出征?”

朝旭迷茫地眨着眼睛,她并不明白孙权在指什么,

“这里写着呢,”孙权放下她的手,让她阅读完信笺中的内容,“孔明让伯松也跟去讨伐曹魏。蜀国人少,父子一同出征是常事。”

要是战败了不是很容易被一网打尽。就像之前的关羽和关兴。

不,这件事的重点是人少。

“人都少到需要父子一同出征了,为什么还要打?不过是徒费国力罢了。不行,我得去劝劝他,我可以去蜀地吧?”

朝旭说完这句话,孙权突然盯着她,好一会儿后,才有些无奈地说:“你确实和伯言呆太久了,都被他传染了。”

朝旭自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她满脑子都是诸葛亮要让自己托付的儿子去前线冒险,要知道,南征的时候,还只是让陆延留守后方处理粮草物资,这次怎么就直接送前面去了:“什么意思?”

“我比较怀念子高出生之前那个,对我说‘江东又不是打不过他们,凭什么投降!’的夫人。”

“有这件事情吗?”

“有啊。”孙权苦笑着摇头,“现在的将帅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想法,这也顾及、那也顾及。若是子明还在,现在就会劝我与孔明一同北上,两面夹击对抗魏国了。”

朝旭明白了,孙权想进攻,诸葛亮写这封信来,说不定也给了孙权找理由进攻的意思。

孙权都已经是吴王了,怎么还保留着一定要有个人说出他的心里话、他才能顺水推舟往下说的习惯。

“说起来,”朝旭叹了口气,优先给他找台阶,之后再提去蜀地的事情,“之前韩综是不是带着父亲和亲族投奔了曹魏,当时他们投奔的将军好像是曹休?曹丕前两年驾崩时,曹休明明是托孤大臣之一,现在却在与我们很近的边境驻扎,同年还杀了我们驻扎在皖城的将领。现在孔明北伐,如果真的撼动了边界线,曹叡肯定也不会派在我们这边的曹休去进攻,而是选择距离更近的另一位托孤大臣。”

“王后的意思是?”

这个表情明明就是知道了,却要等她说出来。

罢了,给他个台阶吧。

“曹休若是急功近利、想要巩固自己托孤大臣的地位,在看到曹叡派其他人去阻挡诸葛亮后,必然会焦急,可他驻守的位置又不能让他去蜀国那边分一瓢羹,必须想出其他能与‘对抗蜀国进攻’想匹配的功绩。

“曹魏内部与吴国内部有相似之处,都是党派间相互制衡,只是曹魏的倾斜程度更严重,没有功绩,就代表着没办法继续与士族抗衡,越来越多的考量,只会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攻打我们。主上不如先下手为强,趁着他急功近利之心,将其击破,耀我国威。”

“我本以为夫人这几年专注于带孩子,都没心情关注这些事情。”

孙权的表情很满意,像是一只被顺毛后、在咕噜噜叫着的老虎。

这应该就是他想听的内容。

“只是回来之后抽空读了前几年的记录。”朝旭回复道,“陛下先前可能误会了一件事。”

“什么事?”

“我并不是不支持吴国进攻魏国,我是不认为蜀国的实力已经到了可以进攻魏国的程度。”她说,“我大吴国力比蜀国强,又多次在防御魏国中取得成功,在面对蜀国的进攻时也没有输过。只是我们与曹魏间隔着一条江,长江天险,他们进攻我们很困难,我们进攻他们也一样。”

意思是,朝旭不反对孙权继续进攻曹魏、进而夺去天下,她只是不知道怎么越过长江攻下曹魏。

朝旭对于孙权的“枕边风”差不多也只能说到这里,她一撇在自己书案前的星泽,再一撇底下办事的小吏,全是哑口无言的姿态,大概知道自己这番话有多么令人意外了。

其实对于现在的朝旭而言,打不打魏国其实无所谓,她现在就想在安全的地方,看着孩子们长大,自己再安静地度过晚年。

进攻吗?打的赢的话也行。不进攻吗?那就专注防守就好。

她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进取心,但这不影响她读懂孙权,也不影响她按照孙权的想法往下说。

不管怎么说,跟孙权几十年,这种程度当然可以做到。

“进攻不好打,那就把进攻变成防守,不就好了吗?”孙权的眼睛里出现了名为野心的光,“我确实错怪王后了,看来我没了子明也没了惠恕那样的人才之后,也一样有能够辅佐我的人在。”

“陛下过誉了,我只是能够纸上谈兵,真的带兵打仗、参政议政还是需要更优秀的人,请您不要因为我说了几句漂亮话,就把寻找接任子明和惠恕的人才这件事忘记了。”

朝旭真没谦虚,她能读懂意图,能分析局面,说穿了,只要读点书的人都能做到,带兵打仗和参政议政需要的不仅是书本内容。

“王后说得对,王后有没有什么推荐的人?”

这种事情你交给我来选真的合适吗?朝旭的心里颇为无奈。她跟随孙权几十年,见了无数的人,在现在能想起来名字的,最远的也是在暨艳案时给她留下印象的人。

当时劝暨艳的人里有陆瑁、陆议兄弟俩,紧接着就是朱据。

而替暨艳和张温说话的人,则是骆统和陈表。

陈表年龄太小,又是中庶子,提他会有嫌疑,陆瑁没有带兵打战的记录,陆议已经是大将军。不管是否出于私心,在剩下的两个人里,朝旭都会选择骆统,他打过仗也擅长治理民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多次参与主要战事,孙权应该也是有意把他往全才的方向培养,只是他已经在镇守濡须督这个关口要塞。

孙权现在想听的不是这个写在明面上的答案。

既然这样……

“朱据如何?”

她心里也没底,孙权多问一句她就要收回这个提议,没想到孙权却点点头,接受了她的提案:“朱据文武兼得,确实不错。仪表堂堂,体格健壮,又善于论辩诘难。我听王后的,就让他升任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2)”

你哪有听我的,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打算,就是想等她先说吧。

朝旭很无奈,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接受了孙权的说法。

(注释1:此处的六年非黄武六年,而是建兴六年,是后主刘禅的年号。

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六年春,亮出攻祁山。)

(注释2,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权咨嗟将率,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自是拜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1章 第一回:“枕边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