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美娱〕弦上的十六年 > 第27章 专辑

〔美娱〕弦上的十六年 第27章 专辑

作者:Arila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20:46:06 来源:文学城

巴黎的晨光,透过奥斯曼式建筑高大的窗户,在深色木质拼花地板上投下斜长的、温暖的光斑。

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在光柱中悠然起舞,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咖啡渣的香气——这是奥萝拉·诺亚在塞纳河左岸租住的公寓兼临时录音室所特有的气味。与洛杉矶“回声洞穴”那种科技感十足的冰冷精密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浸润在一种沉静、古老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中。

离开洛杉矶的决定,是奥萝拉在与大卫·陈团队进行最终会议时,坚定地提出的。《Written Stars》专辑发行在即,她需要一片远离好莱坞喧嚣与过往阴影的土壤,来完成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孵化。

巴黎,这座承载了无数艺术梦想与革命的城市,以其包容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她的不二之选。

这间位于圣日耳曼德佩区僻静街巷顶层的公寓,是她通过一位法国音乐评论家朋友寻得的宝藏。

它不仅拥有高挑的空间和令人羡慕的自然光,更妙的是,前任租客是位痴迷于模拟录音设备的音响工程师,留下了一间虽不算顶尖、却充满了“味道”的家庭录音室。

Neve的调音台、几支老式的U47和RCA话筒、满墙的真空管压缩器和均衡器……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设备,仿佛本身就储存着过往无数个创作之夜的灵感碎片。

奥萝拉几乎是在踏入这里的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她将带来的少量行李——主要是几箱乐谱、笔记、那支定制麦克风和少量衣物——安置好后,便立刻投入了工作。

与她同行的是大卫·陈从洛杉矶派来的核心混音师马克,一位对细节苛求到极致、却与奥萝拉艺术理念高度契合的年轻人。同时,她也通过本地音乐人圈子,邀请了一位对电子乐与古典乐融合颇有独到见解的法国编曲家,让-皮埃尔,加入最后阶段的制作。

工作的节奏是紧张而专注的。每一天,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公寓里都回荡着《Written Stars》专辑不同曲目的片段。

奥萝拉不再是那个在伊比萨时主要依靠直觉和能量爆发的创作者,在这里,她更像一个严谨的匠人,一个细致的雕刻家,与马克和让-皮埃尔一起,反复打磨着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声场、每一次情感转折的细微表达。

“马克,听这里,”奥萝拉戴着专业的监听耳机,叫停了《Written Stars》同名主打歌中段过渡部分的播放。她纤细的手指在调音台的推子上轻轻移动,眉头微蹙,“这段钢琴的低音,混响可以再给多一点,但尾部要收得快一些,我不想让它显得拖沓,而是要一种……在巨大空间里孤独回响的感觉,像脚步在空荡的宫殿里回荡,你明白吗?”

马克调整着参数,若有所思:“增加空间感,但保持清晰的攻击性?我试试用这个板式混响,再串一个房间模拟……”

另一边,让-皮埃尔则对《Pacific Wind》(太平洋的风)的编曲提出了新的想法。这首源于对莱昂纳多思念的歌曲,在最初的编曲中更偏向于抒情 ballad。但此刻,让-皮埃尔建议融入一些极简主义的电子脉冲音效,模拟心跳或电报的滴答声,象征着跨越时空的、焦灼的等待。

“奥萝拉,你的声音在这里可以更‘近’一些,几乎像耳语,”

让-皮埃尔用法语口音浓重的英语说着,双手在空中比划,试图描绘出他脑海中的声场图像,

“然后,当副歌‘风从太平洋吹来’那句响起时,我们再加入一层非常空旷的、仿佛从遥远天际传来的背景和声,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巨大张力,内心私语与世界回响的对话。”

奥萝拉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建这个场景。她点了点头,一种创作的兴奋感在胸中涌动。

“是的,就是这样。脆弱与宏大并存。让,我们来试试。”

这样的讨论和改进,充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有时,为了一个和弦的变化,他们会争论不休,反复尝试各种乐器的叠加与均衡;有时,为了一句歌词的咬字和气息控制,奥萝拉会独自在录音室里录制数十遍,直到捕捉到那一丝最精准的、混合着思念、怅惘与坚韧的复杂情绪。

她对声音的质感要求近乎苛刻,拒绝任何廉价的、程式化的效果,执着于寻找最能触动灵魂深处的那个频率。

高强度的工作之外,巴黎这座城市本身,也成了她疗愈和汲取灵感的源泉。

她会在傍晚时分,独自漫步在塞纳河畔,看着夕阳将圣母院的轮廓染成金色,听着游船划过水面的声音与街头艺人手风琴的旋律交织。

她会避开游客蜂拥的卢浮宫,转而走进奥赛博物馆,在那些印象派画作前驻足良久,感受光影与色彩的瞬间永恒。她会在街角不起眼的书店里,淘到一本关于中世纪星图的手抄本复刻版,那些精美的插图与神秘的符号,为她正在创作的专辑视觉方案提供了新的灵感。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她无意中走进玛黑区一家名为“碎片画廊”的小小艺术空间。那里正在举办一位名叫索菲的年轻女摄影师的个展,主题是“伤痕几何学”。

展出的照片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各种破碎的、被遗忘的细节:

一面布满龟裂纹理的灰泥墙,雨水在痕迹中积聚,倒映出破碎的天空;

一只被丢弃的芭蕾舞鞋,缎面磨损,丝带断裂,却以一种奇异的姿态靠在生锈的消防梯上;

一块碎裂的挡风玻璃,蛛网般的裂纹将窗外的霓虹灯光分割、重组,形成一幅抽象而悲伤,却又无比迷人的画面。

奥萝拉在一张拍摄旧书店橱窗的照片前停下了脚步。

橱窗玻璃上布满雨痕和灰尘,内部堆放着泛黄的书籍,玻璃本身则有着几道清晰的裂痕。

透过这些裂痕,能看到书店内部暖黄色的灯光和模糊的书架轮廓,仿佛一个受伤的、却又固执地守护着内在世界的灵魂。

这幅图像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奥萝拉。

她想起了自己,想起了那段破碎的感情,想起了内心曾经遍布的、以为无法愈合的裂痕。

然而,在这张照片里,裂痕本身成为了构图的一部分,它们没有毁灭美,反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美的维度。

她买下了这张照片。回到公寓,她将它挂在录音室正对着调音台的墙上。

录制过程远非一帆风顺。有挫败的深夜,她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的演唱状态而沮丧地摘下耳机,对着窗外巴黎的灯火默默流泪。有与团队成员因理念不同而发生的激烈争执,声音在隔音良好的录音室里回荡。

但更多的时候,是灵感迸发的狂喜,是找到那个“完美”声音或效果的瞬间,彼此眼中闪烁的激动光芒。

当专辑的最后一首歌,那首纯器乐作品《Vulnerable Strength》(《脆弱的力量》)的最后一个音符录制完成时,巴黎迎来了一个罕见的、清澈无比的春日。

阳光毫无保留地洒满整个录音室,将老式设备的外壳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奥萝拉按下播放键,从专辑Intro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完整地聆听这六十分钟的音乐旅程。

它像一部交响诗,记录了她从天真到幻灭,从心碎到挣扎,从迷失到寻找,最终破茧重生的全部心路历程。

里面有夏令营后台青涩的旋律回响,有星空下初恋的悸动,有被背叛的痛苦与愤怒,有在异国他乡的迷茫与探寻,更有最终汇聚成的、如同火山喷发般磅礴而自信的宣言。

音乐停止的瞬间,录音室里一片寂静。

马克摘下耳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让-皮埃尔轻轻鼓起了掌。

奥萝拉坐在控制台前,久久没有动弹。她看着墙上那张“伤痕几何学”的照片,看着阳光在玻璃裂纹的影像上跳跃,心中是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张专辑,是她交给世界,也是交给自己的答卷。

它是一个证明,证明她不仅从情感的废墟中活了下来,而且用这些废墟的砖石,建造起了一座更加坚固、更加宏伟的内在殿堂。

世界的门,已经为她轰然打开。而她,奥萝拉·诺亚,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崭新的、无比强大的姿态,去迎接属于她的新生。

关于《Written star》的歌词,我还是再改改吧,感觉之前写的那一版没有很好[闭嘴]

以下是奥萝拉·诺亚专辑《Written Stars》曲目列表:

1. 《后台的十四行诗》(Sonnet in the Wings)

创作背景:夏令营后台初遇莱昂纳多时即兴哼唱的旋律,当时被奥萝拉随手记在乐谱边缘,原为《Written Stars》的第一个版本。后重新整理填词,纪念命运交汇的瞬间。

音乐风格:用古典吉他配弦乐渐强,歌词化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构,充满青涩。

2. 《储物柜的便签》(Note on the Locker)

创作背景:两人高中恋爱时期创作,记录校园中琐碎甜蜜的日常。

音乐风格:校园民谣风格,木吉他主导,歌词充满青涩的叙事感。

3. 《微光》(Flicker)

创作背景:冬季艺术节演唱的原创歌曲,歌词探讨存在主义困惑与内心坚守。

音乐风格:内省式钢琴民谣,后期重新编曲,加入极简电子脉冲与空间感音效。

4. 《太平洋的风》(Pacific Wind)

创作背景:莱昂纳多拍摄《成长的烦恼》期间,奥萝拉在思念中写下的歌曲。

音乐风格:融合了海洋采样声与飘渺合成器,改编后加入电报式的电子节拍,呈现跨越距离的怅惘与希望。

5. 《同行者》(The Companion)

创作背景:给莱昂纳多的礼物,两人情感的里程碑。

音乐风格:流行摇滚,弦乐铺陈宏大,歌词直白深情。

6. 《断层线》(Faultline)

创作背景:两人感情裂痕期创作,直面关系中的脆弱与对峙。

音乐风格:Grunge 风格,失真吉他咆哮与撕裂感唱腔。

7. 《Written Stars》(主打曲)

创作背景:蜕变核心之作,歌词前半部分铭刻着男女主角共同谱写的恋曲,充满了对抗宿命的勇敢;后半部分,则是在爱情梦碎后,女主角对“命定”之说的凌厉诘问与深刻反思,并最终完成了从灰烬中涅槃,亲手重写自身星轨的壮丽历程。

·音乐风格:新古典主义流行 x 电影叙事史诗。融合了古典音乐的戏剧性与现代流行乐的感染力,MV以废墟与朝阳意象视觉化挣扎与涅槃。

8. 《果阿之夜》(Goa Night)

创作背景:印度旅行期间受东方哲学与迷幻文化启发,与林曦合作完成。

音乐风格:融入塔布拉鼓节奏与西塔琴旋律线条。

9. 《脆弱的力量》(Vulnerable Strength)

创作背景:旅行后创作的纯器乐作品。

音乐风格:实验电子与自然采样的结合,冰川崩裂声、地热沸腾声经处理后成为乐声的一部分。

10. 《灰烬之镜》(Ashes Mirror)

创作背景:专辑收尾曲,在法国巴黎创作完成,饱含对整段成长的终极诘问与和解。

音乐风格:极简主义钢琴与环境噪音交织,人声近乎清唱,呈现废墟中的平静。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专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