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美娱〕弦上的十六年 > 第15章 各自攀登

〔美娱〕弦上的十六年 第15章 各自攀登

作者:Arila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20:46:06 来源:文学城

莱昂纳多离开后的洛杉矶,对奥萝拉而言,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生动的底色。那些他们曾并肩走过的校园走廊,曾共享静谧午后阳光的音乐教室,甚至常去的街角咖啡馆,都笼罩上一层淡淡的、名为“缺席”的薄纱。最初几天,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落感如影随形,尤其是在结束一天的课程,习惯性地望向那个总是空着的位置时。

但奥萝拉深知,沉溺于思念无济于事。她将这股能量转化为更专注的行动力,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业和音乐这片属于她自己的疆域。与独立制作人大卫·陈的几次深入交流,像为她打开了一扇窥探音乐工业后场的窗户。她最终坚定而礼貌地婉拒了他关于将音乐“流行化”、“大众化”的核心建议,她无法接受为了所谓更广泛的传播而阉割掉自己音乐中最珍贵的、私密叙事的灵魂。

“诺亚小姐,我尊重你的坚持。”大卫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带着职业性的平静,“有很多人曾经也这样坚持过,但他们最终屈服了。但你比他们更有才华,这或许只会让你的路走得更慢一些。如果你能始终保持这种创作的纯度,或许……能开辟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径。”

不过,奥萝拉并非全然排斥专业的提点。她虚心接受了大卫在录音技术和作品编排上的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麦克风摆放来捕捉人声的细微质感,如何在简单的钢琴伴奏基础上,通过极简的弦乐或环境音效铺陈来增强歌曲的氛围和空间感,而不破坏其原有的内向气质。

她用自己积攒的零用钱租用了本地一家以精致和注重独立音乐人著称的小型录音棚——“回声洞穴”的时段。第一次走进那间布满吸音材料、堆满各种陌生设备控制室时,她感到一种混杂着敬畏与兴奋的紧张。

录制《微光》正式版本的过程,远非她想象中那么简单。在舞台上一次性流淌而出的情感,在录音棚里被分解成无数个需要精雕细琢的片段。一个气息的稳定,一个音符的时值,一句歌词咬字的轻重,都可能需要反复尝试。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自己声音中每一个细微的瑕疵和特质。有挫败的时刻,当她无法完美复刻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声音时;也有惊喜的瞬间,当录音师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她捕捉到了某个意想不到的、充满灵气的即兴发挥。

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却让她对“音乐制作”有了颠覆性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灵感迸发,更是耐心、技术和极致追求的匠人精神。当她最终听到混音完成后,那首层次更丰富、质感更细腻、情感表达却依旧纯粹如初的《微光》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再是校园舞台上的即兴光芒,而是经过精心打磨、得以永恒留存的艺术品。

同时,她的创作也未曾停歇。思念,这种苦涩与甜蜜交织的情感,成了新的灵感源泉。在一个莱昂纳多因为夜间拍摄而无法通话的夜晚,她望着窗外洛杉矶罕见的、带着湿气的风,写下了《太平洋的风》的第一段旋律。这首歌的旋律比她以往的作品更加悠远、开阔,带着一丝地理和心灵上的怅惘,却在副歌部分迸发出穿越距离的、无比坚定的希望。她想象着风从太平洋彼岸吹来,裹挟着她的思念、她的低语、她日复一日的见闻,越过城市、山峦与浩瀚海洋,最终轻柔地拂过他在片场疲惫的脸颊。她将这首歌用最简单的设备录制了小样,连同那首录制好的《微光》,一并寄往了莱昂纳多的剧组。

而此刻的莱昂纳多,则完全沉浸在一个与中学宁静氛围截然不同的、高速运转的世界里。《成长的烦恼》片场是一个精密运作的微型宇宙,充满了紧迫的时间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他住在剧组统一安排的酒店里,生活仿佛被简化成了片场、酒店、剧本围读会三点一线。每天天不亮就被助理叫醒,睡眼惺忪地赶往化妆间,任由化妆师在自己脸上施展魔法;收工时往往已是深夜,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回到房间,有时连台词本都没力气再看一眼就沉沉睡去。

他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成为一名职业演员,远不止是站在镜头前展现光鲜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在疲惫至极时仍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无数次的NG中依然要挖掘出表演的新鲜感,在接受导演严苛审视的同时还要消化来自各方的期待与压力。

那本陪伴他的皮革封面日记,成了他在这个喧嚣世界里唯一的静心之处。在片场等待布光的漫长间隙,在化妆室染发剂刺鼻的气味中,在深夜酒店房间孤寂的灯光下,他抓紧一切时间记录。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哲学随想,而是更具体、更务实的观察与思考:对卢克·布朗这个角色心理动机的新一层剖析;观察剧中饰演他“家人”的那些资深演员,如何在谈笑风生间精准无误地完成表演,一个微妙的眼神转换如何传递出丰富的潜台词;他甚至开始模仿导演说戏时的语气和手势,试图理解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的奥秘。

“3月15日,晴。今天和艾伦·锡克(我剧里的父亲)对戏,他有一种惊人的能力,能让即兴的玩笑听起来像排练过无数次一样自然。他告诉我,‘喜剧的节奏就是生活的节奏,只是被稍微拧紧了一点发条。’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3月22日,雨。一场情绪爆发的戏拍了七条,我感觉我的情绪要枯竭了。导演要我收起一点外放的表情,他说‘最有力的愤怒,有时是沉默的,是从眼睛里溢出来的’。我想起奥萝拉说的‘被捂住嘴的呐喊’,尝试了,导演说对了。感觉……又突破了一层壳。”

陌生的环境,高强度的锤炼,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像一台高速离心机,加速着他褪去少年的青涩,沉淀出更为坚毅、沉稳的质地。他给奥萝拉打长途电话,声音常常因缺觉而沙哑,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但语气里闪烁的兴奋与收获感却无法掩饰。

“奥萝拉!你绝对猜不到!今天和我演对手戏的是谁!他的一个眼神,就那么看着我,我瞬间就进入了卢克那种既感激又自卑的状态!太神奇了!”

“今天拍一场户外戏,太阳毒得能把人烤化,NG了十几次,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但刚才看回放,那个在强光下眯眼的细节,好像正好体现了卢克内心的不安和倔强。值得!”

“我昨天在笔记里写了你说的那种‘内在的风景’,试着用在了一场独角戏里,就是卢克独自坐在台阶上那段。我没说太多台词,就是想着那种感觉,导演后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味道对了’。奥萝拉,你的话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

奥萝拉在电话这头,静静地聆听着。她能清晰地捕捉到他声音里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那不仅仅是疲惫,更是一种视野被打开、认知被刷新的成长印记。她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为他每一个小小的突破而雀跃。

然而,在某些深夜,挂断电话后,听着听筒里传来的忙音,一种微妙的恐慌也会悄然滋生。

他的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接触到她无法想象的人和事,而她自己,似乎还停留在校园和录音棚的方寸之地。

他们之间,那条曾经紧密相连的纽带,是否正在被这不同的经历悄然拉伸、变细?

这种对距离拉远的隐忧,连同深切的思念,也被她诚实地记录在了新的创作中,使得她这段时间的歌谣,在原有的细腻之上,更添了一层复杂的情感厚度。

期间,奥萝拉自行录制完成的《微光》正式版,经由《洛杉矶之声》那位乐评人的推荐,在一家以其前瞻性闻名的大学电台——“KXLU独立脉搏”节目中播出。这一次引起的反响,比之前校园范围内的成功也更为切实。

电台的留言板收到了一些来自本地音乐爱好者的积极评价,称赞其“灵魂的深度”和“拒绝流俗的勇气”。更让她意外的是,她收到了一封来自纽约,一个名为“地下丝绒回声”的小型独立厂牌的询问邮件,对方表达了有限的兴趣,希望能听到她更多的作品样本。

她的道路,似乎正朝着她所坚持的、忠于内心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那些能够与之共鸣的、散落的星火,缓慢而坚定地拓展着。

五个月的时间,在密集的拍摄日程、不间断的电话连线、各自领域的埋头耕耘与绵长思念中,竟如白驹过隙,飞逝而过。

当莱昂纳多拖着明显沉重了一些的行李(里面塞满了剧本、笔记和给奥萝拉的礼物),带着被片场阳光晒成小麦色的皮肤,以及那双虽然难掩劳顿、却比离开时更加锐利、沉淀了更多内容的蓝眼睛,重新踏上洛杉矶的土地时,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油然而生。

奥萝拉在接机口等待,心跳如擂鼓。当那个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身影穿过人群,大步向她走来时,时间仿佛慢放了。他瘦了些,面部轮廓更加分明,肩膀似乎也宽阔了一点,周身散发着一种在集体工作中打磨过的、沉稳而专注的气场。

没有过多的言语,他放下行李,用力地将她拥入怀中。这个拥抱,比离别时更加坚实,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和不容置疑的思念。奥萝拉埋首在他胸前,呼吸着那混合了阳光、淡淡汗水和一种陌生(或许是发胶?当然,更可能是别的)的气息,感到一种失而复得的圆满,同时,也清晰地感知到,怀中的这个少年,已不再是三个月前离开的那个他了。

“你黑了,也瘦了。”她抬起头,手指轻轻抚摸他明显清减了些的脸颊,心疼与喜悦交织。

“但你更美了。”莱昂纳多低下头,蓝眼睛里翻涌着久别重逢的深情、难以抑制的渴望,还有一种更深沉的、仿佛历经跋涉后终于找到归宿的安宁,“而且,我好像……比离开时,更想你了。每一天,都在想。”

分离的时光,并未如她偶尔恐惧的那样拉远他们的心灵距离。相反,它像一次必要的淬炼,让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与收获,如今带着更加丰富的自我重新相遇。

但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他们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小心翼翼地重新适应、细细品味和重新认识这个经历了各自短暂离别后、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具吸引力的对方。他们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