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古今多少事/从世宗开始 > 第9章 汉世宗

[收拾完地方上的诸侯豪强高官便能安枕无忧了吗?不,刘彻心里清楚,皇权的心头之患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未央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丞相当然算他人。

提到汉相,大家第一反应是谁?是诸葛亮、萧何还是曹操(笑)?无论是谁,大概没几个人能想起汉武帝的十三个丞相。但这也不能怪我们啊,毕竟版本更新太快了,记不住人之常情。

丞相啊,汉武一朝出了名的消耗品,来看看他们的结局——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免职的免职,善终的是少数,时常在去见景帝和罢黜之间极限二选一。

“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啊!多么光明的未来,公孙贺拜相的时候感动得“顿首涕泣”,表示我当丞相,真的假的?“不得已拜”后出来还预言一波,最后果然“从是殆矣”——“家族”了。

既然丞相这么容易脱离生命安全,看来他们权力也不大嘛,还需要削弱?

这是武帝削了一波之后的状态,原来的版本丞相可是相当强势的。

“西汉初,任丞相者皆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丞相不必上奏即可专杀违法的二千石官吏,又可以二千石官位授人。”

功臣列侯及其子孙独占相位几十年,我大汉朝这官位倒像为他们设的了。]

汉景时期

丞相……

刘启第一时间想起陈平迎立先皇,又想到晁错之死废刘荣之争,最后眼前浮现“天书”之前的评语:“逼长子杀周侯扫嗣君之患”。

他轻轻叹一口气,奇迹般的安定下来,仿若早有预料,看着还远未长成未来武帝的幼子,说出那句话:

“周亚夫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

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周侯又将迎来他“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的命定般的结局了。

汉武时期

公孙弘在听到“丞相当然算他人”时彻底确认了主题,一边暗叹今天果然该告假,一边脱帽朝上首皇帝的方向拜下去。

刘彻看着天幕,没有反应,殿内一时异常安静。

[从前面这一系列集权措施不难看出,刘彻容不下这样的丞相。而继位之初“建元新政”的失败,更让他清醒地认识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彼时的武帝尚未大权在握,改革的热情被窦太后与丞相联手压制,皇帝的新政丞相说罢就罢,少年天子的不甘、屈辱与愤怒只化为史书上的两个字:“奏可”。

丞相这种近乎胁迫的嚣张气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曹操和刘协呢。

但刘彻可不是刘协,武帝的丞相也无法与我们司空、翼州牧、丞相、魏公、魏王、魏武帝相较,汉家此时更是如日之升,尚无法预见末年凋敝景象。所以刘彻没兴趣表演唾面自干,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朕要让你们知道,这大汉到底是你主还是我主!]

光武

从讲刺史制度开始就悬起的心终于还是掉下来了。

魏武帝,曹操——曹……曹丕,“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父子还是兄弟?无论如何,看来代汉者就是这个魏了。

刘秀认真思索。

但是,这一溜操作怎么这么熟悉呢……

[这种境遇下,孝武皇帝的行动可想而知,而且比我们想象的早的多。

“后得硃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这些人建元年间就陆续聚在武帝身边,成为中朝的雏形。

而窦太后崩逝,漫长的建元过去,元光开始,朝政终于不必“奏事东宫”了。刘彻掌权后,很大方的请以时任丞相的许昌为首的窦太后的亲信们吃了清算,将他们赶出朝堂。

尔后刘彻为巩固权力,任自己的舅舅为丞相,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舅舅呢能力不知如何,但骄横奢靡、触怒武帝、甚至与淮南王刘安咒上谋反倒是样样精通。

“始安入朝时,分为太尉,迎安霸上,谓安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

按理来说,这样的事情败露后,刘彻高低该展现一下汉帝传统艺能杀舅舅什么的,以报舅舅的诅咒之恩呐。但田蚡没给刘彻这个机会,在此之前就因为迫害政敌后,以为冤魂索命被自己吓死了。

人都死了,刘彻还能效法伍子胥鞭尸不成?只能过过嘴瘾,“及闻淮南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汉武

“好一个宫车晏驾,好一个大王最贤。”

刘彻终于有了反应,站了起来,怒急反笑,语气反而听不出异样。

别误会,不是多么惊讶淮南谋反,他对淮南王的忠心从来来不抱希望,不说刘安本人,他的前任谋反的还少么?可见风水不好。而刘彻虽然看不上这个舅舅,从前种种优待大多是为了权力或迫于孝道,但如此直白的背刺还是让他愤怒。不只是因为舅舅的背叛,更因为直到此时才发现被背叛。

但不过片刻,皇帝脸上的怒意随着笑一同敛去,他干脆地下令。

“王叔所献文赋朕近来读之有感,又兼修成君为女求遣归之因,便诏淮南王刘安入朝,即日启程。”

[田蚡虽然死了,但丞相之位还在,总要有人坐的。继任者薛泽是“中庸之道”的集大成者,长期无所作为,最终被免职,总之不很重要就不细讲了。重点是武帝将其免职是要推谁上位呢?公孙弘。

公孙弘是有汉首位布衣丞相,纯平民出身,无任何功臣列侯成分,最后身死任上,得以善终。解释一下哈,不是一个列侯封不起,只是先用后付更有性价比(不是),只是可以借此打破汉初以来“非列侯者不拜相”的惯例,后面还是封了平津侯的。此举标志着功臣列侯对相权垄断的终结。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武帝折腾这么一大通不是来压制丞相和功臣一时的,于是——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

直接不要钱似的给心腹近臣加官,使中朝官可以与丞相为首的外朝官抗衡,而后大司马这一加官更是很多时候事实上“位在丞相上”。

可能有的朋友对大司马的含金量不是很了解,我们不妨拓展讲讲,先举几个获得大司马头衔的例子——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

啧啧,这些都是什么人呐?七战七捷的,封狼居胥的,废立皇帝的,还有一个篡汉自立的。

武帝始置大司马时,压制相权的意图完成的很好,又因其个人的能力和威望、三个大司马对他的忠诚等因素,大司马这一加封的弊处还未显现。而自霍光以后,大司马几乎成为了外戚辅政的专属头衔,们安汉公更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

由此可以看出,大司马起点又高还可以升职,前途一片光明,虽然刘秀复汉后(改称太尉)得到丞相同款待遇狠狠削弱了,但很快就又复活,开启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激情时光。开头忘了结尾忘了,总之我大汉自有国情在此,外戚还是宦官总得选一个呀。]

汉武

皇帝刚刚下完令,众臣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听到大司马又将心提了起来。

而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公孙弘只觉得善终好啊!将心放回肚子里没多久,就听上首叫他起身。

虽然我在时并无不当,却终究成了后人的又一“丞相”,看来得再仔细斟酌这个“大司马”了,刘彻心想。

光武

“外戚,宦官。”

刘秀又捕捉到关键词,念了出来。

但何至于此呢?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皇帝呢?先汉诸帝也未有交替专权之际遇啊。

他有了一个猜想,皇帝在什么时候最依赖外戚宦官……

年幼之时。

[说远了,把话题拉回来。

总而言之,随着中朝制度趋于成熟,丞相的权力已经削的差不多,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执行来自中朝的决策,在皇帝的意志下make Han great again去了。

……

至此,诸侯裂地豪强迁徙,四海英才因察举而得用,刺史制度于地方生根,中朝刺破相权的旧墙,郡县织就的一统挑破分封的旧梦。

皇权的嫩芽撑开它遮天蔽日的华盖,帝制也映照出它真正的寒芒。

是皇帝而非天下共主,是大一统而不是分裂割据。秦开创而汉巩固的中央帝制完成了锐变,将要在时光的冲刷下奔涌向前,直至无可回转的终点……]

《中国通史纲要·武帝的功业》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汉书·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刘彻的同母异父姐号修成君,其女曾为 淮南王太子迁 妃,后因刘安怕谋反泄露被遣归。

安汉公是指王莽,安到墓里去怎么不算安呢。

“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专政,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

我和更新真是一对苦命鸳鸯啊,往日种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汉世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