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剑三+霹雳】梦中笑问故人安 > 第20章 第 20 章

【剑三+霹雳】梦中笑问故人安 第20章 第 20 章

作者:南风吐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31:15 来源:文学城

秦岭幽谷的日子,仿佛浸在药香与墨香里,缓慢沉静,却又在俯首拾案间悄然飞逝。待蔓华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与无休止的辩证讨论中回过神来,才惊觉竟已过了数月。

关于药经一事,孙思邈并未如蔓华最初期盼的那般,直接出手将其修补完善。老人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翻阅自己的书稿,或侍弄那些脾气古怪的草药,任由两个年轻人争得面红耳赤。只有当他们的讨论陷入僵局,或是思路明显走入歧途时,他才会慢悠悠地踱步过来,伸手点点石桌上的某一行字,或是拈起一味他们正在争论的药材,看似随意地发问:

“元儿,你坚持此方中君药为附子,取其回阳救逆之效。然则,患者若阴竭于内,虚阳浮越,此药一下,是救逆,还是催命?” “丫头,你言此脉象主血虚,故重用当归。却可知,脉涩亦有因气滞而血不行者?气为血之帅,帅不行,兵何动?”

往往寥寥数语,便如拨云见日,瞬间点醒梦中人。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验证、去发现那条被迷雾遮蔽的真正路径。

在这种近乎严苛却又无比高效的教导方式下,蔓华与裴元被迫飞速成长。他们需要调动起全部所学,相互驳难补充。蔓华带来的北地行医经验与扎实的药理基础,常能提供独特的视角;而裴元对药王核心医理的深刻理解和他自身相当缜密的逻辑,则能不断将讨论推向更深层次。那卷残破的药经,就在这无数次的思维碰撞与药王的精准提点下,一点点变得愈发完整清晰。

这个过程固然痛苦,但每当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豁然贯通,那种巨大的喜悦与成就感,便足以冲刷掉所有的疲惫。

期间,咕咕还给她带来了新的邮件,背上的背囊鼓鼓囊囊,显然是装了东西。

解开背囊后,里面那几个用油纸包裹得方方正正、严严实实的小包。她一层层小心揭开,那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药草甘香与蜜糖甜润气息的,不是她曾在信中随口一提、心心念念的陈梦鳞亲手所制的饴糖,又是什么?

她拈起一块放入口中,那熟悉而温暖的甜味丝丝化开,仿佛瞬间将她带回了那个冰雪覆盖却炉火温暖的山谷。‘是陈姨亲手做的饴糖!’她捧着那些糖,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是很好吃!’

展开回信。信纸上的字迹依旧清峭疏朗。信中只字未提药经修补的进度,只是细细询问她旅途是否劳顿,气候可还适应,饮食起居是否习惯。字里行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沉如山的关怀。

也有柳夕从霸刀山庄寄来的信,字里行间都跳跃着雀跃的音符:“……蔓华姐姐!爹爹和大哥终于答应带我去江南玩了!说是要去苏杭看看!也一定会路过长安!我倒要亲眼瞧瞧,那帝都是不是真像姐姐信中写的那么热闹,是不是真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胡人和宝贝!姐姐你就在山里好好跟药王爷爷学本事,等以后你来霸刀,我定让厨娘给你做一桌最最最地道的菜式,好好补偿你的馋虫!……”

看着信,蔓华便能想象出柳夕那明媚鲜活、充满期待的模样,不由也跟着笑起来,由衷地为这个小妹妹感到高兴。江南风光,帝都繁华,那是与她此刻山中清修截然不同的世界,却也让她心生向往。

甚至,还有一封来自雁门关的信。信封上是苍劲有力、带着金戈铁马气息的笔迹,写着“蔓华亲启”,落款处只有一个简单的“薛”字。她的心莫名漏跳了一拍。

拆开信,里面只有薄薄一页纸,内容更是简洁到了极致,一如其人。只是告知她托带的信件与口信均已平安转交任老,嘱她安心向学,塞外诸事平靖,望她保重自身。没有任何寒暄问候,更无半分多余情绪。

可不知为何,蔓华看着那力透纸背、仿佛带着边关风沙气息的寥寥数语,指尖拂过那凌厉的笔锋,心中却感到一种奇异的、难以言喻的安稳与踏实。仿佛只要知道那个人在那片苍茫的天地间镇守着,这世间的风雨便有了依凭。她将信仔细收好,与任老那封满是欣慰与叮嘱、让她“勿负天分,勿负机缘,潜心向学”的回信放在一处。

这些来自天南地北、风格迥异的信件,如同一条条温暖的丝线,穿越千山万水,将她与外面的广阔世界紧密相连,让她在这静谧乃至有些孤寂的山谷求索之旅中,从未感到真正的孤单。

春深夏至,秋去冬来。药经的修补工作已完成了十之七八,蔓华自觉医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医道的理解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她开始明白药王让他们自行修补的深意——这过程本身,就是最深刻的学习。

这一日,孙思邈检视了他们最新整理出的篇章,抚须良久,眼中满是欣慰:“根基已固,框架已成,后续细微之处,需待日后临证万千,自行填补体悟了。”他看向窗外又开始萌发新绿的枝桠,“山中岁月长,然医道在人间。元儿,准备一下,过几日,你便陪蔓华下山走走。”

老人目光落在石桌上那叠日益增厚、字迹密密麻麻的药经修补稿上,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闭门造车,终非良策。医道之根,在于活人。这些时日,你二人于经义辨析、药性推演上,已颇有进益。然纸上千般妙论,不及临证一诊。”

他顿了顿,拄着那根挂着葫芦的木杖,望向山谷外隐约的村郭方向:“明日,你二人便下山去,往左近村镇行医一段时日。去看看世间百病,去听听百姓疾苦。切记,医者,非炫技之匠,乃解厄之人。用心去看,去听,去感。”

蔓华与裴元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闪烁的激动与跃跃欲试。数月苦读钻研,早已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验证心中所思。

“是,师父(老师)!”两人齐声应道。

翌日清晨,两人便收拾好行囊。裴元的药篓里装满了各种常用药材和几味应急的珍贵药散;蔓华则仔细检查了银针、艾绒、以及记录病例所用的纸笔。辞别药王,两人一前一后,踏着晨露,走出了这处栖息学习了数月之久的幽静山谷。

山外的世界,带着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与暑热。第一个目的地,是山脚下一个规模稍大的镇集。镇口歪歪扭扭的石碑上刻着“百草集”三字,据说是因为早年附近山中药材丰富,常有不少药商在此聚集交易而得名。

镇子不大,仅有一条主街,两旁是些杂货铺、铁匠铺和茶肆饭庄。虽不及长安繁华,却也人来人往,颇有些热闹气息。

两人寻了处街角相对干净宽敞的空地,裴元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面素布幌子,上面是蔓华前夜用工整楷书写的“义诊”二字,悬挂在一旁的老槐树下。

起初,镇民们只是好奇地观望,对着这两个过分年轻的“郎中”指指点点,尤其是裴元,面庞犹带稚气,更是引人怀疑,以至于无人上前。二人却神色如常,毕竟一个在老家和塞北都有过行医经历,另一个跟随药王也不见得没给人看过病。

良久,才有一个穿着破旧汗衫、面色潮红、不断咳嗽的老者,被几个看热闹的孩童推搡着,犹豫地走上前,哑着嗓子道:“两、两位小大夫……俺这咳嗽了十来天了,夜里尤其厉害,搅得一家不安生……吃了两副隔壁村郎中开的药,也不见好……”

裴元示意他坐下,温声道:“老伯勿忧,容我先为您诊脉。”

他三指搭上老汉腕间,神情专注,蔓华在一旁静静观察。诊完脉,裴元又仔细查看了老汉的舌苔、眼睑,询问了具体症状、饮食及此前用药。

“老伯,您这是暑热夹湿,又兼之前用药过于寒凉,伤了肺气,导致邪气闭于内,不得宣发。并非大病,但需调整用药思路。”裴元语气平和,分析得条理清晰,“我为您施一次针,先宣肺通气,再开一副温和化解、扶正祛邪的方子,三日应可见效。”

那老汉将信将疑。裴元也不多言,取过银针,手法快而稳,取穴精准。几针下去,老汉便觉胸口憋闷之感大减,呼吸顿时顺畅了许多,咳嗽也止住了大半。

“神了!小大夫!真神了!”老汉又惊又喜,连连道谢。

这一下,周围观望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原本的怀疑被亲眼所见的效果击碎,求医的人开始渐渐围拢上来。

整个上午,两人忙得不可开交。有中暑呕吐的农人,有跌打损伤的樵夫,有积食腹胀的孩童,有妇人隐疾羞于启齿、被蔓华轻声细语引导到一旁单独诊治……

裴元医术扎实,辨证精准,用药果断,往往能迅速抓住病机关键。蔓华则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尤其擅长与病患沟通,安抚情绪,且在外伤处理上手法娴熟老道,与裴元配合得极为默契。

遇到疑难之处,两人便会低声快速交换意见。

“此患儿高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洪数,似为阳明经热证,当用白虎汤?” “且慢,裴师兄,你细看他指尖略有青紫,虽烦躁却精神萎靡,恐是热毒内陷,兼有瘀阻,需在清热基础上,稍佐活血开窍之品,如桃花散……” “嗯……有理!是我疏忽了。”

他们一个思维缜密,一个经验互补,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将药王所授与自身所学灵活运用。

夕阳西下,镇集渐渐散去。两人收拾好东西,虽然疲惫,却都精神亢奋。这一日的实践,胜过谷中十日枯坐。许多医理在实践中变得鲜活起来,也对百姓常见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

接下来数日,他们便流动行医,有时在“百草集”,有时应村民邀请前往更偏远的村落。名声渐渐传开,附近乡民都知道来了两位医术高明、心肠又好的年轻大夫,义诊不收诊金,只酌情收取些许药本钱,贫苦者甚至分文不取。

他们睡过村民提供的简陋床铺,也曾在破庙里借宿过一夜。吃过百家饭,喝过山泉水。蔓华原本略显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裴元也褪去了最后一丝少年稚气,眼神愈发沉稳锐利。

一日,他们行至一处更为偏僻的山村,恰逢村中一种怪病流行,患者皆浑身发热,起红疹,咽喉肿痛。村中唯一的土郎中束手无策,已有多人病倒。

裴元与蔓华立刻投入救治。仔细检查多名患者后,发现症状虽类似伤寒发斑,但脉象与舌苔又有细微差别,且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像是……疠气?”蔓华蹙眉,想起药经残篇中一段模糊记载。 “并非单纯疠气,”裴元凝神思索,又仔细询问了村民近日饮食水源,“更像是误食了某种染了山岚瘴毒的野果,又兼相互传染所致。需要隔离病患,还得清洁水源。”

两人连夜商议药方,又亲自熬药,分发给病患,并指导村民如何防护。

忙碌了三天三夜,病情终于得到控制。看着村民们感激涕零的目光,两人虽身心俱疲,却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

夜深人静,暂居的小屋油灯如豆。蔓华整理着今日的病例记录,裴元则在一旁擦拭银针。 “裴师兄,”蔓华忽然开口,“今日那位老婆婆的脉象,沉细欲绝,却又偶见雀啄之象,按老师笔记中所言,这是……” “元气衰败,脏腑气机将绝之兆。”裴元接口道,语气沉重,“汤药恐已难回天,或许……可用针灸,或能吊住一丝元气,延些时日。” “正是如此!我竟没想到!”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若不是你发现她指甲灰败,细问出其暗中便血已半月,我等也只当她是一般虚证。”

两人就着微弱的灯光,又低声讨论起来,将白日遇到的疑难在理论上再次深化、梳理。

经过这段时日朝夕相处、并肩应诊,两人已不仅是同门学艺的伙伴,更是彼此信任、默契无间的战友。蔓华由衷敬佩裴元医术之精、思维之敏;裴元也欣赏蔓华经验的丰富、对待病人的仁心。那卷药经的修补,在无数次的实践验证与讨论中,也变得愈发完善透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