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的乔迁宴,在京中清流与勋贵交织的圈层里漾开了清晰的涟漪。
周阁老与李祭酒的亲临,无疑是为林澜这个新立门户的林家义子做了最有力的背书。
那些原本因她年纪尚轻,出身存疑而持观望态度的人家,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掂量她的分量。
送往林府的拜帖不再仅仅是求医问药,更多了几分平等的交际意味。
林澜的生活也随之变得更为忙碌。
太医院的差事不能懈怠,她需要在那藏龙卧虎之地不断学习和积累,凭借真才实学站稳脚跟。
府中内外事务,虽有林忠和墨韵一明一暗打理得井井有条,但许多需要主人出面决断和往来应酬之事,终究需她亲力亲为。
她如同一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一切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与人脉。
白日里在太医院研读医案,向那些虽对她心存疑虑却不得不承认其天赋的老太医请教。
傍晚回府,则要处理庶务,接待一些不便推拒的访客。
夜深人静时,便是雷打不动的内力修炼与万花医理的深化研究。
她忙的恨不能把自己掰成几个人用,但想到能够改变林妹妹原有的结局,她又像打了鸡血一般坚持下去!
毕竟林妹妹的遗憾,是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她更是时常在网上发出感慨:恨不得曹公在地下多打那高某几回,为林妹妹猛猛出口气。
打游戏的时候,她跟亲友常常感叹“越努力越不幸”,但在红楼世界,她的努力却极有成效。
那丝内力,在日复一日的苦修与偶尔小心翼翼的运用下,已从最初的发丝般细微,渐渐壮大成溪流般在经脉中潺潺流动。
虽离充盈之境尚远,但已能支撑她施展一些更为精妙的太素九针基础手法,配制药物时对内息的掌控也更为精准。
她甚至开始尝试将内力融入日常诊脉之中,那微妙的气感能让她更清晰地感知患者体内气血的淤塞与流转,诊断往往能直指要害,令太医院的同僚们啧啧称奇。
然而,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充实,都无法完全掩盖心底那份对黛玉的牵挂。
她每隔一两日便会让墨韵光明正大地往贾府送些东西,有时是新得的有趣话本,有时是适合黛玉体质的精致点心,更多的是她亲手调制的各类养身丸散,并附上简短书信,询问起居,叮嘱添衣。
她不能常去探望,只能用这种方式,让黛玉感受到兄长并未远离。
贾府那边,自林澜搬走后,表面似乎并无太大变化。
贾母对黛玉依旧疼爱,吃穿用度甚至比以往更为精细。
但深宅大院里的风向,总是微妙难言。
黛玉敏锐地察觉到,府中下人待她,恭敬虽依旧,却少了几分从前因林澜住在府中而生的那份小心翼翼的热络。
姐妹们相处,迎春仍是那般木讷,惜春依旧清冷,唯独探春,言谈间那份若有若无的比较与隐隐的优越感,似乎又悄然抬头。
一次姐妹们论起诗词,探春一句“林哥哥如今独自住在那边府里,想必清静,更能专心学问了”,听起来是羡慕,细品之下,却总带着点别的意味。
宝玉倒是来得更勤了,仿佛林澜一走,他便觉得黛玉又成了那个需要他呵护,孤零零的林妹妹,整日里“好妹妹”长“好妹妹”短,恨不得将潇湘馆里所有好玩的东西都搬来与她分享。
若在以往,黛玉或会因这份纯粹的关怀而心生暖意,可如今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感受过兄长那种坚实可靠的庇护后,再看宝玉这般如同圈养金丝雀般的疼爱,黛玉心中竟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烦闷与隔阂。
她开始更频繁地想起兄长描绘的那个林家小院,想起兄长说的“恣意过活”。
她依旧会去给贾母请安,会与姐妹们说笑,但更多的时候,她宁愿独自待在绛芸轩,临帖读书,或是按照兄长所教,在清晨无人时,于竹林旁缓缓活动筋骨。
她不再像从前那般,因旁人一句无心之言便暗自垂泪,反而心思愈发沉静通透。
这日,王夫人房里的玉钏儿奉命给黛玉送来两匹上新到的宫缎,正瞧见雪雁端着刚熬好的药从茶房里出来,那药气与往日闻到的似乎有些不同,带着一股说不清的淡淡草木清气。
玉钏儿顺口笑问:“林姑娘近日吃的这是什么药?闻着倒别致。”
雪雁不疑有他,笑着答道:“是我们少爷……哦,是澜少爷特意为姑娘配的养身丸子,说是用太医院的好药材制的,比往日吃的更温和些。”
玉钏儿回去后,闲话般与王夫人提起。
王夫人正捻着佛珠,闻言动作一顿,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意。
林澜的手,伸得是越来越长了。
人都搬出去了,这府里的事却还想牢牢攥在手里。
她想起那日家宴贾政对林澜的劝诫,又想到如今外头对林澜的赞誉,心中那根刺扎得更深了些。
她并未说什么,只淡淡吩咐:“既是她兄长的心意,好生伺候姑娘用着便是。”
然而,有些种子,一旦埋下只待合适的时机,便会破土而出。
林澜并不知道贾府内宅这细微的波澜。
她正在太医院面对一个新的挑战。
一位宗室老王爷罹患怪疾,四肢关节僵直疼痛,日渐严重,太医院数位擅长痹症的老太医会诊,汤药、针灸、艾灸轮番上阵,效果均不显著。
孙院使沉吟良久,目光扫过一旁静立的林澜,忽然开口道:“林小子,你素来思路清奇,不妨也来看看此脉案。”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林澜身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贾府深宅暗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