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 第80章 京中贵女11

[红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第80章 京中贵女11

作者:不迁贰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9 16:06:51 来源:文学城

贾芸避开粥棚旁人声鼎沸,转而沿街而行,寻到一间关门的绸缎铺门口,快步离开后,黛玉与小红下了马车坐下。

门板早已上锁,檐下落灰,招牌一角还留着烧焦的痕迹,像是前些时被火波及过。她们靠着门板坐下,小红自觉地守在一旁,老衙役也并不言语。

三个人就这么呆呆地坐在街边观望,瞧着就是百无聊赖的普通百姓。

此刻的京城,再不见旧日繁华。街市零落,秋风吹草屑飞沙;偶有两三行人匆匆经过,或背包、或挑担,无不神色憔悴,衣衫褴褛。叫卖声早绝,取而代之的是小巷中传出的咳嗽声与孩童的哭啼。

黛玉望着街上行人,有人步履蹒跚,有人怀抱襁褓,有人嘴唇干裂,靠着墙根喘息不止。他们面上多是菜色,或面带黄肿,或脖项嶙峋,显然是连日饥馑后的模样。

这是天子脚下。

可眼前这破壁残垣、流民乞儿,与她昔日所知的京城竟仿佛两个世界。黛玉静静看着,怔怔彷徨。

她从前便在文章中瞧过,却到如今才亲眼所见,改朝换代,并不曾改变百姓的困苦。只是换了一块旗号,改了一张训民令,街上仍旧是苦人,屋檐下仍旧挂着草灰。

新朝旧朝,不过是世人头上的天,从天漏雨,也仍是落在她们身上。

贾府当真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那一砖一瓦的精致,那一朝一夕的闲愁,不过是建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幻梦。

她忽然想到自己昔日压在她诗匣中的《十独吟》。

那时夫人来潇湘馆作亲,想她比宝钗更与宝玉亲近,要自己日后多劝宝玉上进。便是为了夫人一篇话叫她暖心,她便劝了宝玉几句。宝玉竟真拿书起来读,还叫来查看功课的老爷欣喜。

可虽是皆大欢喜,但黛玉知宝玉想来鄙夷仕途经济,却最终仍去了考场,为他叹惋便写了《十独吟》。

可如今看来,在那幻梦中醉卧吟诗,饮茶听曲,便是终日咳喘如花凋谢,又如何能比一城之民的悲苦。

那十位女子,个个命蹇时乖,却风骨自守、芳魂永存。她曾讽世、叹世、怨世,却未曾真正走入这世。

若非贾府败落,只怕如今仍不知世事的醉生梦死。

“质本洁来还洁去”,却不知这“洁”若无枝叶护持,便会被风尘碾作尘埃。

此时她目光所及,不止是衰败的京城,更像是看到一场旧梦的灰烬。

她静坐街头,忽然明白了那“亡国之悲”的真义。

不是金瓯破碎,不是祠堂焚毁,不是兵败将死,而是万民流离、骨肉无依。真正的孤独,不在深闺,不在知己不复,而在她如今所立之处,是明知不能力挽天倾,却也不愿袖手旁观之境。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纷乱的马蹄声,铁甲撞击声隐隐逼近。街头众人纷纷回首,站起探望。

只见一队骑兵从街角冲出,十数骑快马,马蹄卷尘如浪,护卫着中央一位中年男子,一路向前。

小红轻轻扯了扯黛玉的袖子,低声道:“姑娘,看那队人马,怕是义军的大人物。”

黛玉抬眸望去,那中年男子并无奇貌,只见他皮肤黝黑,面容粗朴,瘦削却挺拔,衣着虽整洁,却无半点贵气华饰。他的眼神沉稳而警醒,一路上虽不言语,却频频四顾,将沿街之情收于眼底。

所到之处,百姓自发避让,却并不惊惶,反倒有人悄声道:“这是……闯军的那位……”

声音被风吹散,黛玉只听得一半,便被小红说话挡住了声。

前头有一老乞丐正侧卧在地上,无人理会。那中年男子策马至前,竟未使旁人驱赶,只轻声对身边一人吩咐了几句,只是轻拨马缰,又继续前行。

独留他身边的人翻身下马,走至乞丐面前,从腰间取出干粮,递至其手中。

乞丐抬头茫然,旋即哽咽作谢。

“要谢就谢闯王吧。”说完便牵马站在那躺着的老乞丐身旁,似要等人来。

黛玉冷眼看着这一切,想着方才闯王的样子,还是觉得那人不过平平无奇,一点也没有君王之相。

可即便如此,那人还是带着流民强盗,一路打到了京城,取而代之。

黛玉转头对一旁的小红道:“待会你去问问那边打算怎么处置那老乞丐,若有需要,便送他去我们医馆吧。”

小红看了看街道斜对面老乞丐身边的军士,又看看自己主子,犹疑道:“姑娘,既然是他们帮了,应该是不会弃之不顾的。”

“若是白日倒也无所谓,只是那老人夜里是住在哪里呢?”

黛玉屈膝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之上,双眼便是没有离开过那处,“往日我身子不爽,时常夜不能寐,便多思多想。”

“便是如今身子好了许多,也许是白日府中之事实在叫人劳累,又有裴总管守夜,我夜里便睡得安稳了许多,便也觉得这日子不是那么难熬了。”她抬眼看了看小红,浅笑道,“若是身子康健,那么便是日子辛苦,也总能等到好的时候。不然锦衣玉食,也叫人觉得来日苦短。”

小红素来知道姑娘敏感多思,不再迟疑,快步朝那街对面走去。

——

义军在城西废坊空地搭起几座简易棚屋,用破木搭起的棚内,以铁索封闭的囚笼尤为醒目,笼中关押着十数名衣饰褴褛的女子。她们中多是年轻姑娘,也有瞧着已是妇人的太太,这些曾经的京中贵女如今神色惶然,有的蜷缩在角落,更多的只是木然坐着。

三五个髡首短衣的军士立在笼前,眼神中带着一种新得权柄后的轻慢与审视,警惕地打量着周围的人。

“便是这些人。”虽然还有一些距离,但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待价而沽的太太姑娘们,贾芸凑到卫若兰身边,低声解释。

卫若兰才刚抬眼望向粥棚,身旁的史湘云便忽然脚步一顿。她像被什么狠狠击中般顿住了,神色大变,随即急急地低头,躲到了丈夫身后。

卫若兰微微回头牵住妻子的手,低声问:“怎么了?”

“是缮国公府的小姐……”史湘云声音颤抖。

史湘云虽是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但常随长辈出入王府公侯之间,便是贵如南安太妃,史湘云也与太妃相熟,更何况几家国公府的太太小姐。缮国公、治国公这些人家,她都认得,甚至其中几位小姐还是从前的宴席唱和之友。

她抓紧卫若兰身后的衣襟,低声道:“救救她们。”

卫若兰目光一沉,眼前这些女子如今一个个蜷缩在铁笼之中,无人遮掩,仿若牲口。

他知道,若不是起义军此番打入京师,江山即将换了主人,这些高门贵女,哪怕最卑微的庶女,便是家败也不会沦为如此地步。

“别害怕。”

他轻轻安抚,将妻子护在身后,对贾芸道:“你送小公子回去,免得见了这些腌臜事情。我这里一办妥,便回府,叫府中奶奶放心。”

贾芸迟疑片刻,眼神在他们夫妻之间一转,终于点头带着史湘云与一名府兵离开。

史湘云低头往前,但还是忍不住回望。曾经艳压一时的名门闺秀,她们甚至没有人抬眼看看有没有曾经的友人来救她们。她们一时间丧父丧夫丧子,像被折断羽翼的鸟,甚至没有力气挣扎,只在等一张银票将自己从此地送往另一个牢笼。

那军士狐疑地打量他们几眼,卫若兰已经凑上前打听笼中姑娘出身和价格。

军士嘴角微翘,眼神中却没有丝毫怜悯:“你自己过去看不就知道了?有的是国公府,有的是侯府家的。反正都要为奴做婢的命了,谁还管她们姓甚名谁。”

卫若兰摆摆手,他毕竟也是世家公子,也曾出入各府,只怕其中有人认得自己,反倒办不成事了。

“我若叫她们见了我,知我意图,只怕往后人情难做。”

那军士点点头,也不知他是如何想的,竟然拍拍卫若兰的肩膀道:“你放心,这些人都列了册,永世脱不了奴籍。你买回去养着也好,送人也罢,总比叫她们在这儿烂死强。前两天一个富户买了两个模样出挑的,说是养着做妾玩呢。”

卫若兰脸色骤然冷了几分,问:“被买走了几个?送出去了没?”

“当然。”那军士毫不避讳,点头笑道,“钱货两讫。我们讲信用,若你想买,就得快。再拖两日,可都叫人挑光了。”

卫若兰沉了脸,不愿多言,只道:“不管这些人是不是订了的,你直接报个数。我要全都带走。”

军士闻言一怔,刚欲开口拒绝,却忽听一声马蹄沉沉而来。

“闯王到了!”不知是谁低声惊呼。

街头霎时肃静。

只见一队骑兵护卫缓缓行来,簇拥着为首的张才良。他穿了一身灰底黑镶的粗布袍,腰束藤带,佩刀,即便已经占居皇城,但不改质朴,整个人既有山野硬骨,又有一种说不清的从容气势。

所过之处,义军军士皆肃容挺立,街边百姓畏于权威亦自觉退让。

张才良并不多话,只微微颔首,扫过粥棚与囚笼,见卫若兰气质温雅衣饰考究,多看了几眼,那份不合时宜的干净,确实令人侧目。

军士忙趋前介绍几句,张才良开门见山:“是你要买这些人?”

“在下卫若兰。”卫拱手答礼,神色不卑不亢,“不忍妇孺流离,愿出资收容,庇护一二。”

比起黛玉纯粹的只是想让这个曾经的高门贵女脱离虎口,卫若兰甚至还想保住她们的颜面。

一旁的人附耳与张才良私语几句,听完微微一笑,只是在马上低眉看他,不怒不喜。

“王公之家,锦衣玉食,坐享天下脂膏。如今风流云散,也要昔日臣子来庇护,倒是奇了。”

卫若兰正色道:“虽有前因,然女子无辜,纵朝代更迭,也不应叫她们如畜般待价而沽。还望……还望闯王高义,周全此事。”

张才良静默半刻,突转身看向棚内十数看过来的惊恐的眼睛。

他冷冷一笑,声音高昂:“你若要仁义道德,怎不去管那城中冻饿者?偏只挑几个锦衣之女……当我不知你图的是什么?”

他不能否认,自己今日所图,确实是对旧时一丝体面的挽留。卫若兰咬牙沉声道:“他们亦是人,岂能因出身便剥其尊严?”

张才良沉了脸,声如铿铁,语调忽转森冷:“我张才良三年破九城,何尝不知人命之重?宫中无米,库中无金,便是天子脚下的京师百姓皆啼饥号寒,何况天下众生。若不动旧贵之产,还怎得钱米施粥?怎给百姓活命?你们王公贵族藏金聚粮,至死不施,如今不过割些膏脂,都不足以偿饿死的孤魂野鬼,我却要听你讲道义?”

他话锋一转,望向围观百姓,高声道:“今番赎人,须银出两份。一为买人,一为济民!这是他们欠我们的!”

一时间,粥棚前众人群情激奋。

有人高喊:“说得好!有钱才算仁义!”

“先前怎不见你们发善心?!”

“你们凭什么生在大户人家就高人一等了!”

喊声如浪,一波盖过一波,言辞如利刃,逼得卫若兰几乎无地自容。

他知道他们骂得没错。

这些年来,京城中多少贵族养着上百口人吃喝玩乐,却在灾年不愿放出一斛米救命,甚至囤积粮米待价而沽,拿着朝廷俸禄却不能为朝廷为民分忧,也不能出力抗击外敌内患。

卫府自恃清廉,却也未曾真切踏足过百姓之苦。此刻百姓声浪皆是现实,他无力辩驳。

他额头冷汗涔涔,却仍强撑身形,他只能盯着闯王。

别提他怎有数万之资替人赎身,况且这些银钱还是给了篡权夺位的强盗。

他咬牙,“两倍之术,你这未免坐地起价了!”

卫若兰已经答应帮这个忙,正进退维谷之际,只听身后一声朗朗而起:“少爷,我送银票来了!”

贾芸此时竟又第三次折返回来,而这次他带着黛玉给的银票道:“奶奶说需要多少银钱,若是不够府中可以再支。”

军士嗤笑:“大话谁不会说?这些人全买走,也需要近万两白银,你们有那么多钱吗?!”

黛玉正愁没法一次性买下这些个人,贾芸一听,便反问问:“若我们真能拿得出,诸位是不是就该放人?”

卫若兰忙低声制止:“贾芸,他们坐地起价,已翻了一倍,不必……”

可贾芸已经得了主子的应许,咽了咽口水,只径直转向张才良,拱手一礼,直言问道:“敢问闯王,我们若真交银赎人,他们的身契,可否归我们?”

张才良眉头一挑,冷道:“只要我张某在一日,这些人便是贱籍,休想抹去,你可想清楚了。”

贾芸眨眨眼,忽地扬手将银票一把拍在军士胸前:“那好……这里是八千两。”

那军士拿下银票,翻数着,眼睛都直了,嘴唇哆嗦了几下,竟半晌未能言语。此生他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钱。

“一手交钱,一手交人,休要言而无信。”

围观百姓一时静默。

张才良也不禁多看了贾芸一眼。这人沉得住气,说话笑嘻嘻,出手不眨眼,但瞧着并非是能做主的人,这背后之人……他心中忽然生出几分好奇。

张才良眸光一动,似有所思。沉默片刻后,他挥手示意:“既有银,放人。”

军士忙应,数人上前解开铁笼,将那群面容憔悴的女子一一放出。她们满脸茫然,直到真正走出铁栏,方才明白自己得了自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