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短篇单元】八小时速通考研政治 > 第7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提出:恩总结并概括了哲学发展(即“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①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易错点1:唯物主义(物质或存在)与唯心主义(意识或思维)。

唯物主义可分为四部分,如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如,实物,金木水火土。

2. 近代形而上行(机械)唯物主义,比如,原子(割裂共性跟个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如,马主义,一切客观存在(包含前两派观点,前两者是旧,不彻底唯物主义)

唯心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其中,主观唯心,比如王阳明(侧重本我);客观唯心,比如黑格尔(侧重本我之外)

②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理论。

易错点2:可知论(唯物唯心)与不可知论(二元论或不彻底唯心主义)

(3)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头和基础。注意:全部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与唯心主义

①唯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分为主观唯心(侧重本我)与客观唯心(本我之外),主张意识第一性。

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理在事先),老子(道生万物),黑格尔(绝对理念)。强调关键字绝对理念,理与道。

主观唯心主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关键字人的感觉,经验与意志。

(2)可知论(同一性)与不可知论(略)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其中,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存在和作用。

唯物辩证:(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静止,片面,孤立)

(5)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

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内在统一,才能形成彻底唯物主义与科学辩证法,做到正确全面认识世界本质与发展规律。

易错点3.哲学派别划分

①本体论问题(唯物与唯心主义)略

②认识论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③历史观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马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马物质观(略)

关于物质的概念:

①恩(19世纪80年代):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共性与个性关系)

②列(20世纪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与意识关系)

(3)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和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二是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1.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绝对运动(变动性,无条件性)

相对静止(稳定性,有条件性)

(3)物质运动与时空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易错点4:三种存在形式(运动,时空,实践)

①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③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时空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都以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易错点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时间与空间

1.人类的时空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而拓展

2.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是特殊状态的运动,是一种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3.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必背)

(1)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促进了意识发展。

2.意识本质:

①意识是特殊物质,即人脑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易错点6:物质与意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②不管意识对错,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必背)

(1)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七、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内涵

内涵: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2)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不能达到人类智能层级,不具有人意识,也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①人工智能不具有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②社会性是人意识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具有

③人类特有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人工智能不具有。

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语言与社会属性(人特有)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统一原理是马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①世界是统一的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石,马哲一系列原理以此为根据与前提,从而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