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短篇单元】八小时速通考研政治 > 第43章 考研政治必背(马原篇)

导论一:(p2-17)

(1)马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马、恩;马产生19c40年代;19西欧三大先进思潮;1848.2□□铛宣言(欧洲革命爆发)

发展:19c70-20c、西方科学技术;1917十月革命马列宁主义;马中国化(毛邓三科习)

(2)马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3)马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学习马的态度与方法p17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p20-49)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p20-28)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物质(客观实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可知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与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物质运动存在形式:时空)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5-28)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28-30)

二、事物的联系与发展(p30-40)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30-p33)

(1)事物的普遍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2)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和发展的环节(p33-36)

(1)内容和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本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3)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4)必然和偶然

(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现实与可能(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相互转化;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36-40)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量变质变规律后定之否定规律(p40-4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2-49)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p42-44)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工具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加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p55-p101)

实践与认识(p55-74)

4.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三个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构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认识的本质与过程(p63-72)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两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p72-74)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与价值(p74-92)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关系和相对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真理的检验标准(p82-92)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价值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106-159)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p106-12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29-146)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介级斗挣和社会格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介级和介级抖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介级斗挣是介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的介级分析方法是认识介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47-15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铲介级政铛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资的本质及规律(p160-208)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p160-170)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p160-166)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者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66-168)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消极后果:

1、导致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的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以私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68-17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170-174)

马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劳动价值轮揭示了私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马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深化马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经制的本质(p174-199)

资经制的产生

(1)前资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2)资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的原始积累

(4)资生产方式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资本(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资所有制

(1)资所有制的含义

(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方所有的一种私制形式)

(2)资所有制的本质(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生产方式的绝对旋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在资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