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60章 第 60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60章 第 60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9 12:54:32 来源:文学城

庄园因需留人值守,吴悦提前备了两口工匠打制的锅具,又送来羊肉、蔬菜及鱼丸、肉丸,让庄园里的员工,也就是那群乞儿,当然他们现在已经是签了契约的庄园员工,能一起享用火锅。

桂枝一家因妹妹刚满周岁,不便长途奔波,吴悦便安排杨氏在庄园主持年夜饭,让她们安心留下。

吴氏酪香推出的冬日暖锅备受食客好评。不同口味的汤底,搭配薄片羊肉、羊杂、鸭肠、血豆腐及各类鱼丸、肉丸、菜丸,在东京掀起一股饮食新风潮。

暖锅历史悠久。

战国时期的青铜鼎内已发现狗骨残留,经鉴定为狗肉火锅,印证当时已有特定食材的火锅饮食;江苏盱眙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分格鼎,内分五格可同煮不同食材,堪称鸳鸯火锅的鼻祖;唐代以陶制暖锅为主,白居易笔下“红泥小火炉”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冬季围炉涮煮的场景,可见火锅已普及于宫廷与民间;南宋《山家清供》记载的“拨霞供”,将兔肉切片涮煮,因肉片色泽如霞得名,这是中国最早的涮肉食谱,标志着火锅从煮食向涮食的转变。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因战事紧急,命厨师将羊肉切薄片涮煮,开创涮羊肉这一吃法。这一简便高效的烹饪方式随蒙古铁骑传播,成为北方火锅的经典。至乾隆年间,火锅发展达到鼎盛,慈禧太后钟爱的“菊花火锅”以鸡汤为底,佐以白菊花瓣,尽显宫廷饮食的精致。

因此,火锅堪称全民美食,吴悦凭借此生意大赚一笔,不少大户人家甚至订购外卖在家享用。此前摔破食盒的闲汉,还拉拢一伙人组建了专门的暖锅外卖队,靠打赏赚得盆满钵满。

她发放的暖锅广告不出所料地吸引了众多店家询问 —— 这是哪家书铺,可否能承接他们的印刷业务。吴悦趁机宣传自家的吴氏书铺,称店铺尚在装修,不日开业定给大家优惠。

书铺选址在新家附近,地处官方住宅区,周边皆是官府监管的宅邸,往来邻里多为文人雅士,正适合经营书业。

为赶工期,吴悦再次雇请王氏木匠队伍加急改造店铺,甚至将新家的装修暂缓,抽调部分工匠支援书铺施工。

正月十五,她抽空与大姐、二姐及母亲同往五岳观。

刘耘娘觉着自家去年麻烦不断,今年定要求神明庇佑;吴绮娘则想为腹中胎儿祈福。

吴悦快步跑到供奉自己长生禄牌的祈福殿,仔细查看 —— 禄牌仍在左侧最前排原位。她好奇地拉住殿内一名小道童询问,为何她的牌位还在原处,而左右两侧的牌位皆已换人?小道童面带喜色向她道贺,称因贵人赞誉,观主特令保持原位。

原来,去年宋仁宗偕后宫来观求子时,在观内闲看,正好来到这祈福殿,一眼就看到她醒目的禄牌,还赞叹其父母对幼女的慈爱之心。众人皆是通透之人,自此她的禄牌便未再挪动。

吴悦也不晓得殿上发生之事,仁宗就是因为想起了这禄牌,对她全家增添好感,让审判过程进一步缩短了。有时还真是上面一张嘴,下面少跑多少事。

赏罢五岳观前广场的杂技表演,又购置了许多小物件,她与朱涴妤揣着满腹冰糖葫芦与炒栗子尽兴归家。

这个春节,石介、富弼等人皆未返京,兄长吴夏亦是如此。他在邓州与范仲淹及其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一起过节。吴悦特意修书一封,叮嘱要与众人交好。她还盼着兄长进士及第,日后能有个倚仗。

吴夏回信称会全力以赴,又半开玩笑道,若真未能中举,他倒觉得范家二公子与三公子人品俱佳,年岁仅比吴悦长几岁,不如抓来给她当夫婿?

吴悦见状很是无语,不打算再回信,转而拆起了石介的来信。

石介在信中密密麻麻写了许多事,提及幼女状告开封府一案已传到杜衍、富弼处,他们二人还修书询问他是否需要援手,要知道杜衍还曾经担任过权知开封府。石介在信中埋怨自家弟子,年纪尚幼,适当依靠大人本无可厚非。叮嘱她日后莫要再擅自行动,提及京中尚有几位与他们交好的公正严明之士。实在不行,去找吕希哲也行,毕竟同出师门。

吴悦正是不愿拖累石介,才执意自行解决此事。以夏竦的阴狠,连仿写书信构陷石介与富弼通敌卖国之事都做得出来,对付自己岂不是易如反掌。但这些顾虑也不便向石介明言,因此只能回信道谢,称知晓先生忙于救灾,不便以私事相扰。

时值冬日,天气也冷,东西运输也不易坏掉。吴悦还随信寄去许多鱼丸、肉丸与菜丸,邀石介品尝吴家食店的新品。

---------------------

过完年,朝中的论争再度掀起。今日有地方臣子上书,明日就有举子联名陈言。

一方恳请仁宗严惩后宫贪墨的内官,另一方则强调后宫事务乃皇帝家事,如何处置当由皇帝定夺。如此你来我往,整个春天,朝野议论纷纷,皆围绕此事。

最终,仁宗与朝廷达成共识,将一众贪墨内官逐出后宫,派往为真宗看守皇陵,抄没的家财则充入皇家私库内藏库。仁宗也趁机整治了一批与内庭勾结的三司官员,清查三司账目并进行改制。此事,被外放的范仲淹竟然也谋划并参与其中。

早在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便曾在新政的经济改革中,试图对三司现有职能进行改革。他本想重新规定按官员等级给予一定数量的职田,分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也就是高薪养廉的方式防止贪赃枉法。这一举措本有助于规范官员收入,减少因贪污受贿导致的财政流失,却因阻力重重而被迫中止,最终以失败告终。

仁宗时期,官员的俸禄和福利制度在中国古代王朝中较为优厚,体现了宋代“重文抑武”和“厚禄养廉”的政策导向。

官员的俸禄构成包含多种名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正俸也就是按月发放的现金,按官职品级划分。以及禄粟,按年发放的粮食,高级官员年禄粟可达数百石,低级官员数十石。

除此之外官员按品级分配职田,由佃农耕种,官员收取地租,成为重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她家在还未开食店之前最主要的收入,与佃农是五五平分。

津贴与补贴也就是衣赐,每年发放丝绸、布匹等衣料以及茶酒钱。部分官员还有“公使钱”,也就是现在的办公经费,不过实际常用于个人开支。这部分,她爹作为中低阶级武官,少得可怜,只有每年仅仅有两匹丝绸。越是高级的文官,津贴与补贴就越多。

除此之外还有特殊福利与特权,也就是荫补制度,这都是文阶高级官员专属。如可推荐子孙、亲属直接入仕(宰相可荫补五至六人),形成“恩荫”特权,保障家族政治地位。

还有赏赐与节庆福利,皇帝在节庆或特殊场合(如祭祀)会赏赐金银、绢帛、酒食等。

北宋官员的退休待遇也很是丰厚,官员致仕后可领取半俸,部分高官保留职田或加封虚衔(如太子少师等),还可以领取更多的正俸。

在住房与仆役方面亦有制度保障。中央高官常获赐宅邸,地方的县州级别官员由官府提供官舍。朝廷也按品级配给仆役(如宰相可配七十余名仆从),相关费用均由朝廷承担。

照理说,她爹作为正七品武官,依制可配备三名仆从,然而并无仆从愿意前往她家。每次询问,主管之人都称暂无空缺。这些仆从向来趋炎附势,宰相府的仆役虽无官品,却因主官显赫而备受尊崇。因此,他们宁愿投奔九品文官之家,盼着自家老爷日后能晋升,也不愿在武官家中服役,只因武官仕途受限,前途一眼可见。

这套丰厚的福利和俸禄制度在北宋初期因财政压力较小,尚可维持运转。但至中期,因对西夏的长期战争、吕氏等世家大族对荫补制度的大肆滥用,加之仁宗时期官员调动频繁(如范仲淹一年内就被调任两地),导致数额计算极其复杂。

由于缺乏科学的会计制度,许多官员的实际薪俸数额竟成一笔糊涂账。如此乱象致使账目混乱、财政冗费加剧,最终形成“积贫”局面。

高俸禄固然减少了官员直接贪腐的动机,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稳定。然而,高级官员收入过高,且中枢高层安插大量无能子弟啃食国家财富,致使诸如县令等实际办事的低级官员,其收入仍不足以应对日常开支,进而滋生隐性**。

范仲淹认为朝廷论争正酣,恰是推行改革的良机,便秘密上书仁宗,称后宫贪腐若无私通的三司官员协助隐瞒,何以能长期欺上瞒下?如今正可趁机制责三司官员提交账目,彻查其中关联。仁宗深以为然,按着范仲淹的意思趁机发难,他借清查三司上下账目,揪出大量空饷亏空与账册缺失,罢免了一批涉案官员。

可惜了,部分官员本欲以“宫内官贪腐、天子内库管理不善”为由,名正言顺地将势力渗入后宫,主张由外朝监管内库,想管到天子头上。却不料被反噬一口,官员们皆惴惴不安,唯恐自家月俸津贴计算有误,需向国库退还多领之资,朝中已无人敢提皇家内库该归他们管。

嘻嘻,怎么三账分立都有了,怎么能没有审计?[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哈哈大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章 第 60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