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44章 第 44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44章 第 44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4 12:44:52 来源:文学城

等到吴夏赶回家,并没有先找母亲刘耘娘,而是径直到东厢房叩响妹妹闺房。

吴悦听罢兄长转述,难得露出凝重神色。

自霖雨初降,她便担忧糕点铺的食材防潮问题 —— 那些糯米粉、果仁本就极易吸湿。虽曾特意交代过蔡翠兰可以将滞销糕点以成本价售予食店,让食店管事给经常点外卖的大客户们送上一些,并附上笺纸感激在如此恶劣天气还照顾自家生意。但是,即便如此,每日仍有小半数剩余,这还是在蔡翠兰已刻意减产的情况下。

即便让吴氏酪香以成本价收购,终究得不偿损。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小觑了这场气候异变的破坏力。

她知道京城水患堪忧,但更严重的灾情实则在河北路。因路途阻隔,朝廷尚未接到详报。此次水患源于持续暴雨迳流,与黄河决口无关。因为水灾,难民将会纷纷逃往京东路。史上记载,在重灾区青州(今山东青州)一地,富弼将率僚属赈济灾民达数十万之众;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郓州(今山东东平)等地也参与了对流民的安置工作。

庆历新政失败后,改革派核心人物相继外放地方。1045年,也就是今年正月之后,杜衍出任兖州知州(今山东济宁),富弼出任青州知州(今山东潍坊),韩琦出知扬州(今江苏扬州),本该郁郁而死的石介则赴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任通判。至于范仲淹,此刻仍在陕西邠州履职,直到年末才会调任邓州(今河南邓州)。

韩琦和范仲淹暂且不提,前者在扬州,后者在邠州(今陕西彬州),这两地相隔甚远,对灾区帮不上手。

但是熟悉鄄城的人就知道,这个地方离开封不远。

在后世开车从开封去鄄城也只需要2小时高速,但是这是在现代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的情况下。在现在,北宋官道质量当然无法和柏油高速相比,可是日行30里还是可以达到的。

如果按着这样计算,从东京城去到濮州(鄄城)骑马或者牛车只需要3到5日。从石介的濮州去杜衍所在的兖州更近,步行都只需要3到4天。富弼所在的最远的青州,因为要绕行泰山,从开封府出发,步行也需要25天左右。

所以她打算,把糕点铺暂且关门一段时间,将为了中秋特意准备的备料拿来做耐饥丸。然后将这些丸子运存给石介,再转运到杜衍处。当流民过境到靠近兖州的郓州、淄州一带时,杜衍可以借此救济一些周边流民,这样就能减轻富弼所在重灾区青州流民过多的压力。

其实这就是将石介所在的濮州作为区域配送中心,作为赈灾粮的集中存储所在。而杜衍的兖州则是分布式仓储网络,可以缩短从东京城调往青州富弼处救济粮的时间,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本来她将炒米和炒面的配方都赠送了出去,那日宴请的菜品也是精心挑选的,又特意送给富弼、杜衍等人特制干粮。以为在这次水灾事件里,她可以置身事外 —— 毕竟在世人眼中,男子做事叫谋划,谓之 "深谋远虑";女子做事叫算计,是 "心机深沉"。

她深谙人言可畏,不愿在这些政坛老手心中留下 "工于心计" 的印象。

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展现出超越闺阁的谋略,往往会被污名化为 "牝鸡司晨"。她尤其忌惮日后被类比为吕后、武后,因此刻意收敛锋芒,既不提前囤积粮食,也不打算主动捐粮邀功。就是因为她清醒的认识到,过早暴露野心只会引发猜忌,还不如默默赚点钱,平安健康的长大,不要被人为夭折。

要知道,北宋捐粮制度是有着比较完整的多重激励机制,既包含物质与政治层面的直接回馈,也涉及社会地位与家族荣誉的提升。

捐粮千石以上者可获 “承务郎”“儒林郎” 等散官头衔,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会、享受官员待遇。赵官家们也会以“内藏库” 财物赏赐捐粮者,如宋英宗曾赐捐粮大户白银千两、绢帛五百匹,相当于当时普通农户二十年收入。捐粮者还可享受 “商税减半” 或 “免税” 待遇,泉州有一海商曾捐粮三千石,他名下商船往来南洋可免关税三年。

因此她只是提前将明清时才流行的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带到北宋,为此特意购置了糯米粉、杏仁、花生等食材,就等着大赚一笔。

但是事情赶不上变化,东京城连降暴雨,导致库存的馅料面临霉变风险。这些食材虽然难以直接作为赈济粮捐出,却可通过食品加工制成耐饥丸 —— 这种即食轻便、饱腹感强的应急食品。

这新玩意交于他人,未必能得到重视。唯有石介、杜衍等人与她关系特殊,还曾在宴席上品尝过琥珀叠翠糖、酪酥煎糯饼,切实感受过这充饥的功效,才会鼎力推广耐饥丸,并确保其在赈济过程中不被贪墨。

她本来也不奢求朝廷封赏,只要庆历新政改革派的这些人心中留个好印象就好。虽然范仲淹和杜衍可以算昨日黄花,两人最后都只在地方就任。但是韩琦和富弼会在接下来被宋仁宗召回中枢,相继拜相。

人算不如天算啊。

将这些想明白后,吴悦温言安抚兄长:"我自会与母亲商议,哥哥且安心读书。"

----------------------------

刘耘娘深以为然,当下糕点店开一日便赔一日,不如尽早关门止损。那些即将霉变的食材,也只能归咎于时运不济。在这看天吃饭的年月,谁又能拗得过老天爷?

她还有更关键的事要想:食店外卖订单源源不断,如何保障食材与柴火供应。若东京城水患加剧,是举家迁往城外庄子暂避,还是固守京中宅院?如果固守家中,存粮与柴火可支撑几日?

幸而年后,小女儿瞎折腾,执意用糯米灰浆将房屋院墙都加固了一番,现在不需要担心房屋倒塌问题。绮娘就在隔壁,照拂起来也方便;丽娘虽在内城南边低处居住,不过她夫家也是百年香料世家,就算最近遭受商业打击,瘦死的马也比骆驼大,暂且也不需要操心。如此看来,还是只需要管好自家就好。至于那些食材,就给小女儿折腾吧。

从刘耘娘那里拿到全权处理的许可,吴悦就立刻开始着手处理。

首先做了一些耐饥丸,附上书信一封,差人快马送往濮州石介处。

然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在了大批量制作中,仅用五日便耗尽库存的全部月饼原料。

当然,店里其他的常在架糕点的原材料还是留着的,以备日后恢复营业时使用。因为消耗掉了仓库起码一半的存量,先前购置的生石灰已足以满足防潮需求。

话说石介收到吴悦首封书信时,正与林知州,以及一众吏员讨论黄河是否会决口以及商榷粮草赈济物资预案。忽闻何群求见,他急忙告退转入花西厅。何群早在厅内等候,手中提着一个大包裹。先接过递来的东京急件,见封皮署着吴悦笔迹,石介悬着的心稍定。待匆匆览毕,又不禁心中一紧,急忙从何群手中接来包裹。

待他亲手拆开后,只见内中用油纸严密封存着十几个男性成人拇指大小的丸子。二人各取一枚服下,刚好正值晌午,就未打算进午膳,有意测试这丸子的耐饥效果。

待暮色降临,他下职归至住所,这才将吴悦先前置于路资礼盒中的炒米、炒面食谱,与新得的耐饥丸配方并置案头,放在一起细细的研究起来。

这信中细数了这两份食谱的优缺点,比如虽同具有无需炊爨、开袋即食、便于储运的优点。但是在饱腹感与成本控制上各有差异:耐饥丸以糯米为主料,糯米主产于江南,止饿功效更显著,然而还是需要因地制宜考量库存的物资。且其制作仰赖水力磨坊碾制糯米粉,人工成本颇高。

反观炒米、炒面,工艺简单,携带更方便,就是需要定时三餐进食,吃久了会觉得口感太差。

还特别说明,此次寄送的耐饥丸实因东京连日淫雨,粉末原料易受潮变质,为避免粮食浪费,故将剩余成品一并寄送,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赈济物资仍当以炒米、炒面为主,若条件允许,可添加猪油并沸水冲泡,制成速食粥品。随信还附送了猪油炼制法,时下猪肉成本低廉,经过此法,一头200斤的活猪,可得约30斤猪油。添加猪油后,止饿效果较普通炒米提升三分之一,且口感更为腴美,更能令灾民接受。

总之,请他自行决断究竟该推广哪种赈灾粮。

见弟子竟操心起炒米、炒面的口感问题,还提议熬制猪油并加盐调味,石介唯有无奈苦笑 —— 女子就是心地善良,却不知道如果遇到易子而食的绝境,灾民岂会挑剔滋味,能果腹已是万幸。

但见干炒后的米面因去除水分而更显轻便,且可以直接食用,他不由得陷入沉思。灾区既缺柴薪又少水源,粮食运输务求迅捷,若赈济物资稍有延误,极易引发民变。饿红了眼的灾民连官衙都敢冲击,但是此类乱象与谋反无异,只会当地格杀。但是石介心中亦是明白,这铤而走险只为求生,实乃不得已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