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30章 第 30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30章 第 30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9 13:30:40 来源:文学城

由于他们也没有族人,不需要分割胙肉。大家就进入了下一步。

刘耘娘将祭品撤下后加热,全家共食,这就是纳福宴。

而吴夏和吴悦作为家中晚辈,要向祖母和爹娘献上椒柏酒(以椒花、柏叶浸泡而成),祝寿辞岁。他们俩也收到了压胜钱,和后世的压岁钱不一样,这是铜铸的,刻有吉祥文字、专用于祈福辟邪的钱币。

兄长吴夏收到的是刻着金榜题名的钱币,吴父还将吴温留下的一个砚台,这次也一起赠给了他。并趁机对吴夏说了一些激励的话,今年要专心研学,明年参加太学考试,不可辜负先生教诲等等。

而吴悦拿到的压胜钱上,刻的居然是夫贵妻荣。给她准备的也是金银花钿和同心结,这都是象征未来姻缘美满。

吴军抱起吴悦,望着这张美丽的小脸,眼中满是慈爱,喃喃自语:"祖宗保佑吾女身体健康,平安长大,莫要长残了,便照此刻模样生得愈发标致才好。"

吴王氏也拉过吴悦来到身前,与刘耘娘各给她塞了一枚新的压胜钱,一个刻着德言容功,一个刻着兰心蕙质,两枚都是对她本人的祝福。

吴悦心道这才像那么回事,她爹想把她嫁入高门的意图是一点都没隐藏。

繁忙的元日清晨就这样结束了,吴悦打着哈欠,走回屋子准备补觉,兄长吴夏也是如此,两人步伐一致朝后院走去。

吴父早在送完压胜钱后,饭都没吃,急忙换上官服,就入宫参加正日大朝会。

留下刘耘娘与王婆和青枣仍在外忙碌,把正厅的一片狼藉收拾妥当后,三人这才停下去歇了去休息。

------------------------------------------------------

北宋春节是全年最盛大的节日。

除夕夜,有数百人戴面具扮鬼神,执戈扬盾沿汴京街巷跳跃呼号,鼓乐声震彻夜空,市民争相围观这场驱傩游行。

子夜时分,家家户户都会点燃松明火把,焚烧 "灶马" 祭祀灶神,爆竹声此起彼伏,这一习俗又称为"接年"。

但是这俩活动,吴悦都没参加。刘耘娘嫌她小,拘在家里不许外出,她哥倒是很想去看驱傩游行,但是在妹妹那你是个叛徒般的眼神攻击下也下也未出门。而午夜十二点时的接年,她在刘耘娘怀里睡得正香,连爆竹声都没吵醒。

春节期间,东京城所有街巷均可自由设摊,商铺通宵营业。街道上,酒肆悬挂 "庆新岁" 彩幡,茶坊推出 "梅花汤饼",药铺售卖 "屠苏酒",甚至出现 "代客拜年" 的职业 "年节使"。

一些士大夫还在相国寺举办 "元日诗会",饮酒联句,所作诗词通过 "飞帖" 传遍全城。更多的官员也会换上便服携家带口参与市集,与百姓一起观赏百戏。

在去石介府中向先生拜年后,吴悦还偷偷去看了自家食店,发现不少顾客驻足门帘前,看到初四营业的告示后长吁短叹,相约改日再来。

不错不错,她内心很是欣慰,看来人们还是很喜欢的她家的饭菜的。只是年前未能及时通知顾客食店暂停营业,只能靠顾客间口口相传。以后若要推出新特色菜,也只能在门口立牌子,辐射范围太小。

吴悦不禁暗想,要是有后世的广告小传单就好了。

虽然北宋现在还没有广告传单,但是另外一种小型的四开的纸质宣传物却并不少见。不过这类出版物是民间私自发行的 "小报",主要刊载朝廷动态、官员任免、科举信息等内容。

宋代民众享有空前的出版自由与新闻传播空间,如《宋会要辑稿》记载:"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 小报常披露某人被召入宫或罢官等消息,有时朝中公文尚未下发,相关内容已被小报率先刊载。

当然,有一些消息缺乏准确性,“其说或然或不然”,反映出当前对新闻传播缺乏有效管控。但民间仍然因为 "喜新好奇",将小报视为获取新闻的首选,对朝报则不怎么查阅,致使信息真伪难辨。小报因此长期被官方列为非法出版物,仁宗时期就下诏禁止 "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神宗时进一步严令 "不得擅传报状"。

但是她一介小民,又不打算现在干预舆论、翻弄是非。广告作为商业活动的自然延伸,当然合法,不过她打算印制的是图文结合的广告,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大概也就在这几年出现,可以助力印刷品的大范围传播。

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了这个名字,记得此时的毕昇好像是在杭州书籍铺做雕版刻本,专事手工印刷,在雕版印刷实践中,鉴于雕版印刷的艰难,为减少成本、提高排版效率,他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可惜的是,这项技术尚未广泛推广,毕昇便已离世。

这就需要寻找时机去杭州把此人请回来,让他研究如何制作带插图的印刷广告。就像现代的海报,可以更直观的并且图文并茂宣传。

小报都是密密麻麻的字,这就是面对识字的士人阶级的,并且文字带有主观解读空间,容易被曲解。

图片就不一样了,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能突破语言限制。

明代木刻技术催生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连环画,通过连续图像叙事,将文言经典转化为通俗视觉语言。而清代《雍正耕织图册》作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采用图文对照形式普及农业技术,成为基层教育工具。

后世经验表明,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孩都能就着漫画或者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提供了早期启蒙认知的有效载体作用,帮助理解复杂故事。还有在墙体上印刷的宣传图,比如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这些宣传画在公共卫生、道德规范、政治宣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更不用说抗战时期的动员海报、现代公益广告等,都印证了图片在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传递信息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一想,毕昇还真是个关键人物,等把人请来后,就委托设计版画,再逐步改进印刷技术,研究突破单色印刷的限制。初期可从食店菜品、店铺货品推荐入手进行尝试,开设专门印刷图文广告的工坊,专注于商品的推广服务。

后续可拓展至儿童启蒙读物领域,筛选合适的故事题材。像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这种存在争议的典故就算了,这俩都是为了造势宣传,其人物行为经不起深入推敲。而缇萦救父、昭君出塞等历史典故,则更具教育价值。

此外,后世经典寓言如愚公移山、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既能传递哲理又可以普及成语知识。以及三只小猪、小马过河、狼来了等等,西方寓言常用通过拟人化动物和奇幻情节来传递普世价值观,如培养长远规划意识、强调实践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凸显诚信在社会契约中的价值。

她计划通过这些作品,以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底层民众建立批判性思维,让下层人民开智才是她的最终目的。

并且她要展示女性在大是大非中的存在,让人们提起优秀的女性首先想到的是缇萦、王昭君、平阳公主、冯嫽和冼夫人,而不是创作《女诫》的班超。

在古代,不识字的百姓是最容易被煽动的,而图像传播能突破文字障碍传达思想。产品说明书中采用分步图示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示组装流程;同样,医院采血或清洁流程的连续图示分解,也能通过动态画面帮助患者降低理解难度。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青苗法切断了地主阶级放贷获利的渠道,引起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扑。因此,在政令下达时,传递政令的基层官吏曲解意思,将本来二分息的贷款谎称为六分息,并造谣 "青苗钱为刮民膏血",被广大农民痛恨。

这种扭曲执行使官贷利率反而高于民间高利贷,百姓宁愿承受地主剥削也不愿借贷官钱。借此煽动民怨,将政策失败归咎于皇帝和变法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刻意描绘 "农民哭于青苗法" 的场景,进一步强化舆论污名化。这场有组织的舆论绞杀最终导致变法因失去民众支持而被迫终止。

当然,青苗法无法成功还有一些深层经济逻辑的困境,以及宋神宗急于求成的改革心态,迫使王安石过早将青苗法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地方官吏为完成考核目标,出现 "强制摊派"现象。这种扭曲执行不仅违背政策初衷,更将改革成本转嫁给农民,又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从历史维度审视,民众的认知局限往往容易成为上层操纵的工具。

统治者既需要民众维持基础生产力,又忌惮思想觉醒对统治秩序的冲击。

中国历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面临重重困境,这就是底层缺乏坚实的力量。真正的社会进步,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智慧觉醒。西方古腾堡印刷术重塑了欧洲知识生态,这才能直接推动欧洲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加速智识传播。

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动漫,比如魔法少女类的,不管是小樱还是美少女战士,女性才是那个拯救世界的人。或者海尔兄弟,遇到困难要自己解决,且不能放弃,感觉都为小小的老子树立了很好的价值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第 30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