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07梁祝】朝暮雪满山(马文才同人) > 第21章 第二十章

当梁山伯坠崖后,书院的生活连以往的平静都无法恢复,似乎哪里有都他的影子,上下弥漫着乌云。

徽音和马文才去食堂吃饭,因着梁山伯、祝英台遇难,苏安做饭心不在焉,米饭是夹生的,菜品一点调料也没放,就连饼都是一股生面粉味。

但马文才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麻木的将食物送入口中,双眼失神,连食物的问题都没注意到。

徽音放下竹箸,伸手拦住他的动作,哽咽难言:“文才兄,别吃了。既然河中不见他们踪影,那他们一定不会有事的,那可是梁山伯,无论遇到什么都会化险为夷的人。”

一个人在他面前掉下去,还是他做的决定,昨晚他做了一晚上的魇梦,同样的场景,他努力的一遍遍去救梁山伯,可每次他都掉了下去,眼里满是痛恨的注视他,责问他为什么要杀他。

一个晚上过去,他不仅没有得到休息,反而整个人精神状态已经快要达到心力交瘁的程度。

看着徽音满是担忧的眼神,马文才默默叹息一声,他不能再折磨自己下去了,他得努力打起精神来,至少不能再让徽音为此担忧了。

他嘴角扯出一丝弧度:“我们回房吧,不用担心,我会好起来的。”

二人走在回去的路上,徽音想着不如今日让马文才给她讲讲武安君的其它战役,转移他的注意力总归是最好的方法。

二人经过河边时,洗衣服的妇人带着的一个小孩,满腹不解的大声询问着:“娘,梁哥哥他到哪里去了?他怎么不陪我玩……”

没让马文才听完那小孩的话,徽音拉走了他:“文才兄,武安君一生参与过的战役,可有哪场输过?”

马文才本来听到那小孩的话,就感觉心再次被重重锤击了一下,听到徽音的问题,他一头雾水的回答:“没有,武安君一生未尝败绩,除了长平之战,其它大多数战役里,他甚至都是以少胜多。”

说到这里,他来了兴趣,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继续和她讲解起:“武安君擅歼灭战,但歼灭战属于最难打出的,《孙子兵法·谋攻》中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般来说要想打出歼灭战,需要十倍于敌方的兵力,但是武安君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便打破了这个说法,当时他所领秦军十二万,而对战的韩魏联军却有二十四万。”

说话期间,二人已经走回了房间,马文才不再想梁山伯的事,完全沉浸在给徽音讲解伊阙之战中。

他们对坐在窗边,马统送上来两杯茶后,离开了房间。

马文才也开始将伊阙之战娓娓道来:“双方会战于伊阙,首先是地利方面,伊阙夹在两处大山之间,两侧相距不过两里地,且中间被伊水贯穿,将峡谷一分为二,而当时的韩军还占有弓弩优势,伊阙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兵团的冲击,此为秦军没有地利;在军队人数上,秦军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并且当时秦军精锐皆为司马错领导,驻扎武关,防备楚国,因此当时白起所领秦军非是精锐之师,反观韩魏联军皆是参与过垂沙之战的,魏军是魏武卒,魏军里精锐中的精锐,韩军是击刹弩兵,所装备的弓弩为当时七国最为先进的铁弩,其他国家还在用青铜兵器,再说各军统帅,白起当时年不满三十岁,名不见经传,而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早已成名多年,此为也没有人和;当时天气晴朗,韩军弓箭射程不受影响,此为失去天时,当时白起面对的情况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

徽音倒吸一口气,即使她再不通军事,也知道所有战争都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三项皆失,白起不但赢了,还打出了歼灭战,这是何等的军事才能。

马文才说到这,也不由得很是感慨:“料敌如神、出奇制胜,无人能出其左右。白起首先通过刺探军情知晓了韩魏联军人和方面的漏洞,韩魏联军各有自己的想法,魏军觉得韩军装备精良,想让他们打先锋,韩军觉得魏军人数众多,想让魏军打前阵,就连他们扎营也是韩军在前,魏军在后,不扎在一处。这个时候,离间计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白起先是写了封信给公孙喜,提议秦魏修好,等战后共同瓜分韩国,公孙喜当然不信,紧接着,白起又写了一封信给他,是感谢他同意和自己配合转攻韩军。”

徽音接话:“既然是离间计,那想必第二封信到不了公孙喜手里了。”

马文才点头称是:“白起早就了解韩军侦察兵的所在范围,故意让送信的秦兵被韩军擒获,暴鸢看信,本来就对魏军退缩他们身后的行为不满,现下看了信,自然是有了猜忌,而到了第二日,白起派一万人的军队作为疑军,不间断的侵扰韩军,进进退退,将韩军弄得风声鹤唳,暴鸢也不敢轻举妄动,他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一万军队牵制,这时白起安排大部队早就绕到了韩魏联军身后,隐蔽待命,到了晚间,伴随着大雨,隐蔽起来的大部队冲向了没有防备的魏军营地,魏军只得往韩军那边撤退,又加上之前的离间计,韩军不清楚魏军是真的撤退,还是伪装成败兵想要和秦军来个里应外合,是以按兵不动,而且因为大雨,弓弩射程受限,即使想要撤退,因为大雨,此时伊水水势大涨,他们的退路也被切断,韩魏联军就这样被秦军尽数斩杀。这一战,将魏军精锐尽数葬送,韩国则是直接沦为鱼腩,白起也因为这一战成名,接连打下六十座魏国城池,和大片韩国、魏国的土地,这三国的将领只要听说是白起领兵,没有一人敢应战。”

停顿了片刻,马文才脸带笑意:“将所有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沉稳应对看似不能赢的战役,武安君永远会是我心目中最为卓越之将。”

将伊阙之战讲完,马文才也不再沉浸在昨日的消极中,他的目标在于实现天下承平,为梁山伯的事自责了这么久已经足够,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不要懈怠谋略、武艺。

见马文才脸上恢复了以往的神采,徽音才放下心来,去继续练习书法了。

后几日,在给徽音讲解白起的其它几场战役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夯实了自己的兵法韬略。

这日二人经过一处时,那里围满了人,原是银心、四九和王卓然起了冲突,王卓然觉得他们的主人已经不在书院,那他们也应该离开书院,最后他叫来护院,压着二人去收拾他们的行李。

任谁也没想到,当天晚上,梁山伯和祝英台回了书院,还带着一对母女和陶渊明。

马文才看到梁山伯,冷哼一声,只觉得自己当时的自责完全白费,但实际上心里为此舒坦了许多:“下次再寻死觅活时,留在书院里,少给别人添麻烦。”

陶渊明哼笑摇头:“马大爷,你的脾气还是这么差。”

懒得再理那几人,马文才和徽音离开了此处,嘴边也带上了笑意。

在之后,他们时常能看见一个有趣的景象,有梁山伯的地方,除了祝英台外,还多了个他们这次带回来的谷心莲,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谷心莲心悦梁山伯。

虽然这人回来了,让马文才卸下心里负担,但平静的生活又再次离他们远去。

这日,陈夫子邀请来王卓然给学子讲解《庄子·逍遥游》。

看着底下喧闹的学子,王卓然提高了音量:“都给我安静,吵什么?今天我要给你们分析一下,南华经里逍遥游的真义,现在你们先将原文给我颂读一遍。”

学子们展开书,开始颂读起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就在这时,喷嚏声打断了他们的颂读,学子们和王卓然循声看去,就看见谷心莲正躲在木柱后。

王卓然一看有人躲在那里,来了气:“是谁?你给我站住,过来。”

当谷心莲走到他面前,王卓然看清她的脸,才发现她还是因为晚间给他倒水,被他训斥了一番的那人:“又是你,你鬼鬼祟祟的在这儿干什么?这学堂是你一个阴人能来的地方吗?”

有见过谷心莲的学子补充到:“王大人,我见过她,她原本是湖边的一个卖花女。”

王卓然一听更是来气:“大胆,一个卑贱的卖花女,既阴又晦,竟敢来玷污这神圣的学堂。”

谷心莲一听,瞬间慌了神,已然带上哭腔:“我不知道有这么严重,我只是想读书。”

王卓然大喝一声,打断她的话:“住口,学堂乃是男子进阶仕途的圣殿,莫说你是个卑贱的女子,就算你是士族娇女,也不容你这个阴人来玷污。”

现今环境对士族女子而言已属宽泛,带上帷帽便可以自由行走在街上,和友人相约出游也不会有人多说什么,包括婚后,士族女子与其丈夫也是平起平坐,就连位列三公的王导、谢安、桓温之流,也是畏妻如虎。但即使如此,像是入学堂这类依旧对士族女子是不可为之事。

现在即使听到王卓然的贬低士族女子的话,徽音也只能心有不满,不能表达出来,若是因此被发现了她假扮男子入学,后果远远不是她可以承担的,琅琊王氏也不可能保得住她。

王卓然厉声:“把她给我拖出去,送官严办。”

他话音一落,秦京生和另外一个学子走上前来,将谷心莲架着出去,谷心莲不停大喊着求饶。

梁山伯立即站起来:“等一下,王大人,心莲姑娘一心向上,虽然冒犯了规矩,但大人已经责骂过了,何必送官呢?再说,心莲姑娘好不容易才在这找到活儿,可以奉养母亲,就求王大人您发发慈悲吧。”

徽音看着梁山伯,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经历了之前的那件事,到底还是让他改变了。

王卓然怎么会因为他的求情而改变自己的决定:“读书人,讲究的是品状高低,地位尊卑,如果你不愿在这里受教的话,可以离开。”

祝英台则还是什么都不怕的性子,站起身拉着梁山伯就去带着谷心莲离开学堂,荀巨伯也跟在他们身后出去了。

王卓然看着他们的背影,正欲发火,马文才出声打断了他:“王大人,我们来这里是学知识的,不是来看你们唱戏的,也不是来学习怎么说粗鄙之语的,既然您也知道地位尊卑,怎么可以将士族女子和庶民混为一谈?”

王卓然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一口气在喉咙里不上不下,但他知道马文才的性子,也知道他说的在理,无法反驳,他转头看到秦京生和那个学子还站在那里:“你们两个还站在那里干什么?还要本座去亲自请你们回去?”

徽音冲马文才点头表达肯定:“文才兄,好口才。”

马文才嘴角扬起,很是自傲,怼别人他从来都是个中好手,而且在谢道韫任教的那段时间,他扭转了自己的想法,在他心里,这个书院里教他们知识教得最好的先生就是谢道韫,更何况他身边还有徽音,即使她没读过兵书,这几日听他讲解战役时,都可以跟上他的节奏,除此之外,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所以刚才听见王卓然抨击士族女子时,他心里很是不快。

王卓然到底是气不过,之后和他们又再次重申了规矩:“这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恪守的道理,你们都听到了吗?”

回答他的不是在座的学子,而是醉醺醺,大着舌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这里的陶渊明:“听到了,听到你在胡扯。”

在他说话时,祝英台、梁山伯和荀巨伯也再次回到了学堂里,陈夫子在学堂后方探头探脑的观察起局势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