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已应允贾伯帮他赶制花灯,时间上怕是来不及…”少年歉然婉拒了来客的请求。
今早天还未亮,同村贾伯火急火燎找上门,说是祭祀用的花灯还有缺,寻她帮忙。她想着近日无事,便应了下来。眼下花灯都已弄一半,怎能半途而废。
对面,来寻她采药的老人家眯眼:“花灯?那不是早就备齐了吗?”
应载雪一怔,也是显出了几分迟疑:“兴许是先前筹备的有所损坏?”
她并不是很确定。
她与老师是五十年前才定居婵娟村的修士。平日里鲜少参与村中事宜,像秋分祭月这样的祭礼,更不会过多询问。
颜婆婆总觉得有哪儿不对,但一时也想不出个究竟,只得摆手:“也罢,管它有没有缺,回头我去寻贾明川问问就是。要是真有缺,我再寻人制作。”
“但是这采药…”将身后的药篓取下,往应载雪怀中一塞:“非你不可!”
“老婆子我也不是要什么麻烦的药草,都是些大家平时常用的。已列了清单在篓里,你帮你老师采药的时候,顺道捎上老婆子这份就行。”
被猛地强塞了一药篓,应载雪一时无言…因老师身患旧疾,每至秋分,她都会提前几日出门采药,村里人也都知道这点。
可是…看着药篓里头早就备好的镰刀和药草清单,纠结了半晌,还是如实道:“可我去岁已经采了今年要用的草药,今年不打算出村…”
婵娟村位处乘风林深处,平日有迷雾遮掩,只能出,不能进,唯有秋分当日才是正常出入。
应载雪也都是赶在这时出村。
她去岁出村采药时,不知怎地走错了道,绕路到了处从前未曾去过的平地。那里满是黄级灵草灵果,心中惊喜之余,便采了两年的份量,想着来年能好好待于村中,与老师同过月节。
颜婆婆顿露不赞成之色:“去岁采的药草没磨没晒,如何能留到今年?”
她们村子穷,没什么保存药草的灵器灵宝,也只能依靠将草药捣成粉末或晒干,延长药草的使用年限。而她与应载雪师徒互为邻里,隔壁这一年来有没有捣药晒药,她还能不知道?
却听应载雪道:“前年出村遇到劫匪,我取了他的芥子囊。现今那些药草都安置于囊内,保存良好,不会影响药效的。”
乾坤袋和芥子囊,都是复灵之初修士为储藏物品而锻造出的一种灵器。前者貌似钱袋,可悬挂于腰间或包裹处。后者则形如口袋,多处于衣裳内侧,平日不易察觉。应载雪若想取人芥子囊,不得…
“你扒了人衣服?”老人家惊讶。
面上表情一僵,少年深吸一口气,真诚反问:“被缝在袖袍内的芥子囊,割袍不就可以?”固然她不介意摸尸,但也还没穷到这个地步。
干咳一声,颜婆婆生硬转移话题:“此地为山林深处,怎会盗匪出没?怕不是什么不轨之徒,顺着村民留下的踪迹摸到附近…”
说着说着,她也严肃了神情。
不同于乾坤袋无法控制时间流速,放入芥子囊的东西可定格时间。哪怕时隔千年再取出,也一如刚放入时的模样,新鲜生动。
在外头,一件芥子囊的价格,甚至可以被炒到十枚灵石的天价。这样的灵器多是世家子弟,或声名在外的散修才会拥有。
寻常劫匪,连乾坤袋都未必有。
应载雪对此,倒是很淡定:“婆婆不必担忧,不管来人是谁,都已归于尘土,不会透露村庄半点风声。”
颜婆婆眉峰隆起,上下瞧瞧少年,似想到什么,忽然道:“又是花灯又是芥子囊的,你这小丫头莫不是打定主意不帮老婆子跑这一趟?”
从前找应丫头采药可没那么麻烦,今日这是怎么了?
应载雪声音小了些:“晚辈也是想今岁与老师…”
她话还未说完,面前老人家已然知晓她的答复。抬腿就往院中空地跑,冲着另一头紧闭的屋门高呼:“池华,池华——你家应丫头要拒绝我!她要拒绝一个孤苦无依,可怜巴巴的老婆子!”
这一声喊得中气十足,丝毫没有言语中的沧桑和老态,只有故作可怜的揶揄。
被打断话语的应载雪:“……”
将药篓往身后一背,闪身,就站在了那边木窗的外头,等待里面人回话。
果然,在她落定窗边的瞬间,屋里头就传来她老师懒洋洋的声音:“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载雪,你替你颜婆婆跑一趟…”
已经料到结果的应载雪垂下眼眸:“是。”
……
认真说来,颜婆婆还算是应载雪师徒二人的救命恩人。当年应载雪背着奄奄一息的池华,意外闯入婵娟村,与当时正在捣药的颜婆婆碰了个正着。见老人家手里拿着药杵,她死马当活马医,用全身家当与对方做了交易,希望对方能帮她救醒恩师。
没想到上天眷顾,颜婆婆不仅救醒了恩师,还控制住老师体内毒素,使其修为不再倒退。
只是沉疴好治,余毒难清,池华身体早因毒素经年累月的侵蚀,烙下了病根,需日日饮药压制。这才有了应载雪每年出村采药的习惯。
若非她实在不想秋分月节,她必然是要应允颜婆婆的。
可惜…吐出屏在喉间的那口浊气,少年将一株还粘着泥泞的幻谒枣,连根带苗放至篓中。
也罢,再等明年吧。
今年多采些,明年总能留在村里。
垫了垫身后沉甸甸的药篓,正打算离去,忽地想起自己如今已有芥子囊,无需再背着药篓前行。止步苦笑,怪自己近日心神恍惚,竟是忘了这茬。
又花了些时间,将药篓中的药草移入芥子囊,应载雪这才剥开身前两米高的杂草,抬步往前。然而还没等她走出杂草堆,就听得右前方传来动静。
“你确定是这个方向?前方便是乘风林深处。里头地级灵兽无数,如何能住人?”说话之人大概上了些年纪…外貌上了些年纪,声音粗糙干哑,像是一捧干巴巴的沙子,听着很是难受。
话语微顿,再出声时已充满威慑:“你可知欺蒙家主是何等罪愆?”
另一道年轻声音赶紧响起,谦卑恭顺:“弟子怎敢欺蒙家主?当初卖我消息的散修确实是说那人与其徒就住在乘风林中,弟子不敢虚言。”
“那散修还言,林深处有浓雾遮盖,平日进不去,唯秋分当日迷雾散尽,才可以进入。”
“而今距离秋分还有半日,那散修会依照约定所言,将师徒二人都留于村内。只待我等赶到,一网打尽。”
完全陌生的两道声音先后钻入耳中,少年眼眸微动,悄然调整站姿。
清冽视线透过枝叶缝隙,向外看去。
杂草丛外,一行修士从她身前快步经过。束袖劲装,腰配宝剑,后背弯弓…全然一副武人装扮。
应载雪认得这服饰。
或者说,再熟悉不过。
平生关边氏,传闻复灵前乃驻守在皇朝边塞的武将世家,族中子弟多擅长骑马射箭。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氏族的人也开始随身佩剑,有了一套极为精湛复杂的剑法,被世人称为平生剑法。
“袖老。”年轻声音带了犹疑:“当年那人好歹是个…而我等不过十余人,不与族中说一声,冒然行动,会不会太于凶险?”
“害怕?”相较于年轻声音的担忧,那位被称为“袖老”的修士要老成许多:“当年那人挨了家主一掌,身受重伤,修为倒退。这么多年过去,早不知跌至何种境界?莫说是我,就是你,说不定也能一根手指碾死她。更何况…”
话语一顿,苍老声音变得讳莫如深:“不是还有一村子的村民吗?”
人走远,对话也变得断断续续。
像是恼人的柳絮轻描淡写飘来,轻易就点燃了人心中愤恨。
等到这一行队伍彻底消失在视野中,藏在草木中的少年才抬眸,露出眼底的森然之色。
池华从前是个野逸嗜酒的性子。
年轻时,背着师门偷偷离观游历。游历途中结识了一位用剑的男修,那男修剑法不错,就是有几处重心着落点很别扭。年轻好胜的池华在侧旁观了一会,按耐不住好为人师的癖好,出言纠正。
一来二去,两人竟成了好友。
男修是个豪爽的性格,见池华喜欢这套剑法,直言这剑法是自己无意间所创,若池华喜欢,可与池华以剑换谱。池华心系自家喜剑的师姐,欢喜答应,与人换了剑。
应载雪初听此事时才五六岁,还以为剑是剑法,谱则是乐谱棋谱之类的书籍。
后来稍稍长大些才知道…
谱,是那男修的剑谱;剑,则是池华自幼背着的一柄古剑。
……
…
—以下是关于本书的背景设定—
——可以跳过,或书签——
「关于修为介绍」
初融境
(将天地灵气融汇丹田,四肢…)
聚气境
(将自身灵气外用,汇成招式)
锻体境
(锻炼升华体魄)
脱凡境
(脱胎换骨,由身入灵,可御空飞行,可辟谷)
凝魄境
(凝练出意识海,俗称精神力)
结然境
(进一步学会结合自然万物,出招)
破劫境
(破解此生命劫)
离魂境
(神魂离体,肉.体脱尘)
明悟境
(心有所感,人有所悟)
寻道境
(感受道的存在,寻找自己的道)
炼神境
(神魂炼化,以全新的姿态存在世间)
入法境
(道法初成)
得道
(一个被人极致追求的境界)
补充:
1.每突破一个境界,皆需要渡过雷劫,渡劫成功后会有三天甘霖。
2.心魔劫与誓言,执念,功法挂钩。
违背誓言有心魔劫,执念过深有心魔劫,修行邪功有心魔劫。
3.修行至炼破劫境时,每位修士都将会遇到人生中的一场命劫,不度过命劫,永不可突破。(简单来讲,就是要向死而生一次,或死里逃生一次。若没有达到濒死的状态,不可突破。)
「关于修士打坐」
修士打坐分为“入静”和“入定”。
“入静”是修士们修行的常规步骤,只有静心凝神才能感受到天地灵气,后吸纳于自身,转大小周天,炼为己用。
“入定”则分主动和被动。有人主动入定,强化自身(如闭死关);也有人被迫入定(如身受重伤,或者即将突破),解决问题。
「关于天材地宝」
灵器,灵符,灵药(丹,散,膏),灵兽,灵宝(草,矿,果…)
所有天材地宝又从高到低,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
「关于灵力探查」
年龄:需要摸骨,或者照身镜才能知晓
修为:高修为者可以通过灵气波动感应,知晓低修为者的修为
容貌:全靠灵器,灵药遮掩,但高修为者还是可以通过灵力解除遮掩(伪装)。
以上都是私设!!不要套其它小说里去了!!不要当真!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先秦至汉朝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但未形成固定节日,直到唐朝才出现“中秋”这一词,然后一直到了宋朝才形成官方的节日。
所以也可以说,如今的中秋节是由秋分祭月演变而来。
严格意义上讲,秋分是太阳沿着黄道运行,正好到达黄经180°(天赤道正上方)的那个瞬间。同时人们及日历,也将那天称为秋分日。
……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引用自《礼记·曲礼上》,含义是:在上古时代,人们最看重的是道德,而在后世,人们则更注重施恩与报答。(夸克解读)
……
咱们世界枣长树上,特别是红枣属于鼠李科,是一种落叶小乔木。两边世界不同,植物也不能一概而论。
……
“老师”这一词汇,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不过那时候可能说的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而非一种职业。到了元宋时期,才逐步演变为对儒家教育者的称呼。
以上也是我简单查阅资料后的认知,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这里标注,也只是想告诉大家,“老师”这个词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非受西方文化或者现代发展影响,近代才开始使用的称呼。
……
致读者,作者的文笔和笔力都不好,只能勉强将想要表达的故事书写下来。如果有读者喜欢这本书,我很高兴,我的创新点和想法受到你的喜爱。但我还是忍不住提前打预防针,我知道有些设定,有些情节的表现,可能在大家心中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或者在作者心中也有。但受作者能力所限,一时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走,所以本文的节奏以及故事情节如有不好,还望大家能够谅解。(因为曾多次改文的原因,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误删,放错剧情等情况。如果阅读过程当中出现上下不连贯的地方,请告诉作者,作者会火速赶过去修改。)
额外补充:本文一个群体中如果有女性,哪怕只有一位,也是用“她们”。只有群体都是男性的时候,才会用到“他们”。作者知道“他”是中性字,但作者还没有找到可以单指男性的ta,所以只能先这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深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