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庙后的试验田,如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半个月不见,那片被苏清晏用《易经》“坎卦”原理改良过的土地,早已不是当初贫瘠的模样。嫩绿的土豆苗和红薯藤爬满了田埂,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像无数只举起的小手,托着沉甸甸的希望。最引人注目的是土豆田——藤蔓间已经结出了拳头大小的块茎,轻轻拨开泥土,便能看到饱满的土豆,有的甚至连在一起,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埋在湿润的黑土里。 “苏姑娘!你快看!我挖到一个!”王老实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捧出一个黄澄澄的土豆,兴奋地朝山洞方向喊。他的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激动,惊飞了几只停在田埂上的麻雀。山洞里,苏清晏正靠在沈慕言怀里晒太阳。听到王老实的喊声,她笑着坐起身,左臂的伤口已经结痂,虽然还不能用力,但气色好了许多。“王大叔,小心点,别碰伤了!” 沈慕言扶着她,眼中满是温柔:“我去看看。” 苏清晏摇摇头:“你坐着,我去。”她慢慢走到田埂边,阳光洒在她苍白却带着笑意的脸上,竟比春日的暖阳还要明媚。王老实正蹲在地上,把刚挖出的土豆一个个捡进竹篮里,旁边还放着一个红薯,红皮白心,看着就软糯香甜。“苏姑娘,你看!这土豆长得多好!一个就有这么大!”他举起一个足有巴掌大的土豆,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我敢说,这产量,比以前种的麦子、水稻多十倍都不止!” 张大叔也凑过来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真是活见了鬼!这东西以前听都没听过,没想到埋在土里能长这么好!” 李秀莲抱着孩子从山洞里走出来,怀里的小女娃已经醒了,正咿咿呀呀地看着田埂上的土豆,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王大叔,你可真厉害!这要是能推广出去,咱们云溪县的人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苏清晏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土豆叶,感受着那蓬勃的生命力。她想起穿越前在图书馆看到的资料,心中感慨万千:“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种上土豆和红薯,让‘否卦’彻底变成‘泰卦’。” “对!”王老实用力点头,“苏姑娘,你说怎么种,我们就怎么种!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干十年!” 就在这时,田埂外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着体面的村民正朝这边走来,为首的正是邻村的富户王启年。他身后跟着几个家丁,手里提着点心匣子,脸上堆着虚伪的笑。 “哟,这不是苏丫头吗?听说你这里种出了稀罕物?”王启年老远就开口,目光却在田埂上的土豆和红薯上打转,贪婪的眼神毫不掩饰。苏清晏站起身,冷冷地看着他:“王老爷大驾光临,有何指教?” 王启年皮笑肉不笑地走上前,目光扫过竹篮里的土豆,又看向苏清晏:“这东西叫什么?看着倒是新奇。产量如何?” “这叫土豆,是苏姑娘从外地带来的稀罕物。”王老实抢在苏清晏前面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自豪,“产量嘛,比麦子多得多!” “哦?多多少?”王启年眼睛一亮,“若是真能多产,本老爷倒是有兴趣。” 苏清晏心中冷笑。王启年这副贪婪的样子,和记忆里那个趁机囤积粮食、高价卖粮的“铁公鸡”一模一样。她不动声色地说:“产量如何,王老爷亲自看便知。只是这土豆和红薯,是我和沈公子好不容易才种出来的,暂时还不能外传。” “苏丫头,你这就见外了。”王启年摆摆手,“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你有好东西,怎么能藏着掖着?这样吧,你把这土豆和红薯的种子给我,我出五十两银子买!” 五十两银子!苏清晏差点笑出声。这在灾荒之年,五十两银子足够买一百石粮食了,王启年却想用这点钱买走种子,简直是痴人说梦。 “王老爷,”苏清晏淡淡道,“种子是我们的命根子,不卖。” 王启年脸色一沉:“苏丫头,别给脸不要脸!你以为你现在是谁?一个偷粮食的贼,还敢跟我谈条件?” “王老爷这话就不对了。”沈慕言不知何时走到了苏清晏身边,挡在她身前,眼神冷冽如冰,“清晏是我沈慕言的人,她的东西,我自然护着。至于偷粮食,刘县尉已经被革职查办了,王老爷是想重蹈他的覆辙吗?” 王启年脸色骤变。刘县尉倒台的消息,他也是这两天才听说的——据说被一个匿名信举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连带着几个亲信都被牵连了。他没想到,这信竟然是沈慕言写的! “沈……沈公子说笑了。”王启年强笑道,“我只是想跟苏丫头交个朋友,顺便……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帮忙?”苏清晏忽然开口,嘴角勾起一抹笑,“王老爷不是一直想让米铺按成本价卖粮吗?我这里有个主意,或许能让你名利双收。” 王启年一愣:“哦?苏丫头请讲。” “把你米铺里的白米,换成土豆和红薯。”苏清晏道,“现在灾荒严重,百姓吃不起白米,我可以教他们用土豆红薯做出各种吃食,比如土豆泥、红薯粥、烤红薯……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让你的米铺‘起死回生’。” “这……”王启年犹豫了。土豆红薯虽然能填肚子,但口感粗糙,哪有白米金贵? “王老爷,你想想。”苏清晏步步紧逼,“现在百姓手里的钱,比烂泥还不值钱。但他们手里有地,有劳动力。你把白米换成土豆红薯,再教他们怎么做,他们自然会来买。到时候,你不仅能卖出粮食,还能落下个‘乐善好施’的名声,何乐而不为?” 王启年沉默了。他看着田埂上生机勃勃的土豆红薯,又想起自己米铺里积压的白米,心中渐渐动摇了。就在这时,张大叔气喘吁吁地从山神庙跑来,手里拿着一张纸:“苏姑娘!沈公子!好消息!沈公子的旧部回信了!” 沈慕言接过信纸,快速浏览,脸色渐渐舒展。他看向苏清晏,眼中带着一丝欣喜:“清晏,我父亲以前的一个副将回信了,说他现在在青州府当差,愿意暗中帮我们!” “太好了!”苏清晏激动地抓住沈慕言的手,“这下,刘县尉的事就彻底稳了!” 王启年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心中越发确定,土豆红薯是真能让他们翻身的宝贝。他咬咬牙,道:“苏丫头,我信你这一次!但你要教我怎么做土豆红薯的吃食,还要保证……能让我的米铺卖出去!” “可以。”苏清晏点头,“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从今往后,你米铺的土豆红薯,必须按成本价卖给村民,不能加价。” 王启年犹豫片刻,最终点头:“好!我答应你!” “这就对了。”苏清晏笑了,“王老爷,你我合作,才能‘同人卦’,共渡难关。” “同人卦……”王启年喃喃念着,第一次觉得这《易经》里的词,似乎也不是那么玄乎。接下来的几天,山神庙彻底热闹起来。王老实带着村民们,用苏清晏教的方法,将试验田里的土豆和红薯全部挖了出来。一筐筐土豆、一个个红薯被运到山神庙前的空地上,堆得像小山一样。村民们围在周围,惊叹声此起彼伏。 “我的天!这土豆真大!我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土豆!”
“这红薯看着就甜!蒸着吃肯定香!”
“苏姑娘,你真是神仙下凡!” 李秀莲抱着孩子,站在人群前面,叉着腰,嗓门洪亮:“都别挤!排好队!一个人限领一斤土豆,半斤红薯!这是苏姑娘的规矩!” 村民们却像炸开了锅,纷纷围上来,对着土豆红薯指指点点。有胆小的,偷偷伸手去摸,被李秀莲瞪一眼,又缩了回去,脸上却满是好奇和敬畏。王启年也来了,他带来了几个家丁,帮忙搬运土豆红薯,还真按照苏清晏的吩咐,在米铺里支起了几口大锅,教伙计们做土豆泥、烤红薯。果然,不到半天,米铺前就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拿着家里仅有的铜钱或杂物,换着吃的。 “王老爷,你这红薯粥熬得真香!”一个大妈端着碗,吹着热气,笑得合不拢嘴。
“是啊是啊,比我家那点观音土好吃多了!” 王启年看着排队长龙,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虽然白米没卖出去多少,但土豆红薯的“名声”却打响了,连带着他的米铺也多了不少人气。他看向山神庙的方向,对身边的家丁说:“去,多送些吃的给苏姑娘他们!就说是……感谢他们的指点。” 家丁领命而去,王启年却在心里盘算着:等土豆红薯的种子多了,一定要想办法弄到手,自己也种上…… 半个月后,沈慕言的旧部回信,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刘县尉被革职查办,新上任的青州通判,正是沈父当年的门生! 这个消息传来时,王老实激动得把手里的锄头都扔了:“太好了!刘县尉倒台了!苏姑娘,沈公子,这下我们安全了!” 李秀莲抱着孩子,喜极而泣:“我们终于不用躲躲藏藏了!” 苏清晏和沈慕言站在田埂上,看着那片已经种下新种子的土地,相视一笑。 “清晏,你看,‘否极泰来’了。”沈慕言轻声道,“这都是你的功劳。” 苏清晏摇摇头:“是大家的功劳。王大叔的技术,秀莲的组织,张大叔的联络,还有……村民们的信任。”她望向围观的村民,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团结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沈慕言握紧她的手,“接下来,我们要让土豆和红薯在青州推广开来。” “对!”苏清晏眼中闪烁着光芒——她不仅要在云溪县活下去,还要让更多的人,因为她带来的高产作物,摆脱饥饿的困扰。王老实扛着新做的曲辕犁,从山神庙走来,脸上带着自豪的笑:“苏姑娘,沈公子!新做的曲辕犁试好了!比上次那个好用十倍!我用它犁了两亩地,省力得很!” “太好了!”苏清晏和沈慕言迎上去,看着那架更加精巧的曲辕犁,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阳光正好,微风拂过,田埂上的土豆苗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苏清晏知道,这场“否卦”之后的“泰卦”,才刚刚开始。而她和她的伙伴们,将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下希望,也种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