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醉红妆 > 第252章 这是一个局

醉红妆 第252章 这是一个局

作者:琅琊土豆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8 15:32:49 来源:文学城

待太平慵懒转醒,日影已映满窗棂。

青梅领着尚寝司的侍女齐齐而入,金盆香帕的细微响动惊醒了寝殿最后的静谧。

对镜理妆时,太平执起螺钿梳篦,状似无意地问起,“上官大人今晨…可去你那儿取过玉带?”

铜镜里映出青梅低眉顺目的身影,“大人确是来过,却在玉带匣前驻足片刻,最后向妾讨了条素银带銙便告辞了。”

她身为正五品女官,本是系金带銙。

蒙天后特赐三品金玉带銙已是朝野皆知。今日若系着银銙上朝,落在那些御史眼里——轻则疑她失宠,重则揣测天心流转。

太平指尖的梳篦"咔哒"落在妆台上。

“把带銙都取来。”

青梅慌忙捧来紫檀木匣,掀开时满室流光——金丝蟠螭带、青玉蹀躞带、九鸾衔珠带在锦缎上熠熠生辉。

太平的指尖在琳琅满目的玉带间停顿。

是她疏忽了。

天后虽赐三品殊荣,带銙数量却仍按五品规制只给十枚。眼前这些十三銙的华美玉带,每多系一枚都是逾矩。

“库房中就没有金銙了么?”她又厉声问道。

“回公主,金銙原是有的...”青梅声音愈发轻了,“只是大人晨起急着上朝,经过七品女官的衣箱时,自己取了银带就走...”

太平倏然起身,日晷影子正掠过辰时三刻。

“去中尚署取一条十銙的素玉带,不要太过华贵,送到光范门去。”她略思索了一下续道,“就说…是上官大人昨夜落在公主寝殿了,我专程让你给送过去的。”

光范门是含元殿散朝后百官必经之地,在此处送还玉带,恰能打消朝臣们对上官婉儿系银銙的种种猜疑。

至于玉带为何会卸在公主寝殿...

由得那些有心人去细细琢磨罢。

一晃数月,暮春的晨光透过蝉翼纱,为寝殿镀上融融暖意。

“转眼都换夏衣了...”太平捻着轻软衣料轻笑,忽然瞥见案头素玉带,“过来。”

婉儿顺从地走近,任由太平将玉带环过腰间。

“去岁冬雪仿佛还在眼前...”太平低头系着带扣,忽然将人往身前带了带,“怎得连你都清减了?”

外头的蝉鸣恰好穿过窗纱。

上官婉儿揉了揉发胀的额角,声音里浸着倦意,“替天后查天香坊的洗钱案,账目多得快把值房淹了。那些人贪起来,真真是鲸吞四海。”

“最蹊跷的是,查出七家坊柜都经手过赃银——其中五家明面上都是邹鸾休的产业。”

“更怪的是那波斯公主,年节前还咬紧牙关,元宵灯一亮,竟像换了个人似的,把知道的全倒了出来。”

两个人似乎都心照不宣的知晓,这是天后布的局。

波斯公主是线头,引出朝中参与贪污洗钱的官员,是为了让太平更加深入朝局。

太平沿着这条母亲铺就的路步步深入,殊不知每步落处,皆在天后的注视之下。

就连那波斯公主,何尝不是武后落在太平身边的一枚活棋?

旦夕之间,太平与上官的种种动向,皆可化作密报,直抵御前。

这真是道两难的考题。

眼前这些罪证,分明是能撬动整个朝局的杠杆。若能握在手中,稍加运作,便能将那些有把柄的官员尽数收归麾下,织成一张属于自己的权力网络。

但…背后那双目光正无声地注视着她们的一举一动。

“婉儿,若将那些罪证…我们都留下一份底稿。”太平压低声音与她说道。

上官婉儿摇摇头,“卷宗浩繁,天后派了五名监察御史,还有三名户部官员日夜监守,若是让人誊抄,太过招摇,怕是会旁生枝节。”

“但查案子的时候也遇到一件奇事。”她将太平引到窗边软榻坐下,“市令手中有份市券,虽与天香坊无涉,却明晃晃记着濮州司仓参军私售阿胶百斤、濮州细绫百五十匹。”

太平有些惊诧,“濮州阿胶素来只供宫禁…”

何人如此大胆?

上官婉儿又笑道,“你猜那濮州司仓参军是谁?”

又猜。

太平端茶不语。

她识相地继续说道,“是姚崇啊。”

太平正要端茶的手倏然停在半空。

上一世天后拜姚崇为相,亲口称赞过他“清正可堪大用”。

老东西,居然会贪污。

上官婉儿又将那份市券原封不动地摆在她面前,“按市价折算,整整三百块银铤。”

“不知我们未来的姚相,攒下这般身家是要作何打算啊?”

这时候有女官来回禀,天后传召议事。

今日御史台的人在奏天香阁一案,一张巨大的案几横陈殿中,上面整齐码放着天香阁一案的账册卷宗。

太平与婉儿步入殿门时,中书省的几位要员正围着案几缓缓踱步,目光在账册间来回巡梭。

裴炎手中的笏板重重敲在账册上,“三百万钱!够修三条黄河堤坝了!”

他指尖狠狠点着李敬业的名字,“修堤的款项年年短缺,原来都流到某些人的袖袋里去了!”

“那濮州突发蝗灾,户部说连十万石赈灾粮都凑不齐!诸公说说,这到底是大唐的国库,还是某些人的私库?!”

薛元超缓步出列,“裴公息怒。这些罪证既已摊在光天化日之下,缉拿案犯不过是一道诏书的事。当务之急追查赃银流向何处,那个邹鸾休——究竟在替朝中哪位大人经营这泼天富贵?”

刘仁轨随即瞪眼厉声喝道,“薛侍中!满朝谁不知邹鸾休曾是黑齿常之旧部,黑齿常之又是本官举荐!你这话里藏针,莫非是要指认我是这洗钱窝子的幕后主使?”

他将这话戳到台面上,倒给薛元超整不会了。

裴炎抓着机会倒,“薛大人,这就是你不对了,大家同僚一场,刘相为国操劳多年,岂能因一个边将旧部就妄加揣测?”

他转向刘仁轨时,脸上堆起感同身受的愤慨:“刘相莫怪,薛侍中也是忧心国事。只是这查案嘛...终究要讲真凭实据。”

刘仁轨看也不看裴炎,目光如炬直面天后,“这脏钱窝子与老夫毫无干系!要臣说,那些个柜坊才是祸国殃民的根子!”

他笏板直指殿外西市方向,“若今日查封柜坊,纵使赃银化作胡商手中的波斯毯、大秦珠,也休想再变作叮当响的银铤流入市井!”

确实如此。柜坊之制,实为洗钱大开方便之门。

客户可将珍宝古玩抵押于柜坊,亦可委托其代售赃物。更甚者,在甲地存入赃银,取得柜坊出具的"飞钱"凭证,便可至乙地支取现银。这般乾坤挪移之术,使黑钱流转于无形,纵是朝廷严查,亦难追踪其最终去向。

但柜坊自然也有其益处。若贸然关闭,商旅汇兑立时断绝,东西两市百业必将陷入停滞。

“诸公争了半日,倒让我听明白了——”太平看着账册上邹鸾休的名字,“原是朝廷的蛀虫用柜坊洗钱,诸公不去捉拿蛀虫,反倒要砸了盛米的缸?”

这是唱了一出黑红脸啊,想让一个邹鸾休将所有的罪过都背上。

许是早已串供的结果。

“自然不能只动柜坊。臣细核账目,论官职之高、贪墨之巨,当以李敬业为最。”裴炎声音陡然转厉,“此獠不杀,何以正朝纲?”

噢…是推了李敬业和邹鸾休两个人出来。

上官婉儿应声出列,怀中捧着一册蓝皮账本,“天后,此乃根据涉案官员供词整理——记录着每年外官入京考课期间,向各衙署呈送的‘土贡’‘羡余’明细。”

大殿骤然安静了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要将整个大唐的官场都牵扯下水啊!

裴炎气得嘴角抽搐。

但比他更气的是天后。

武后缓缓起身,目光如冰锥一般刺向殿中众臣,“吾竟不知,大唐的官帽何时成了尔等秤盘上的货殖?”

顿时,一片紫袍纷纷跪下。

方才的豪言壮语这时候都被天后一记浪花拍得粉碎。

六名尚食局女官垂首步入,手中乌木托盘承着白瓷粥碗,伫立在每一位丞相跟前。

“这是濮州长史刚刚送入长安的,诸卿且尝尝,这粥可爽口?”

刘仁轨端起瓷碗战战兢兢啜饮半口,被糙米噎得喉咙生疼——这粥竟是秕谷所制。

裴炎捧着粥碗,口中含着怎么也咽不下那口扎嗓的秕谷。

只听御座上又传来声音,“诸位连赈灾粮里的秕谷都咽不下,倒是能吞下从灾民口中夺来的银铤了?”

薛元超将手中的粥碗轻轻放回身侧,双臂一震,向前膝行两步,花白的头颅深深叩在冰冷的地砖上,声音沉郁如古钟。

“臣,刘仁轨,请罪。”

“臣有负圣恩,罪在三桩:其一,臣当年确曾举荐黑齿常之,此人骁勇,曾为国立功,然其旧部邹鸾休今日铸此大错,臣难逃失察之罪!”

他略微抬头,扫过裴炎与薛元超,声音陡然转厉,“其二,臣身在中书省,竟使贪官污吏将黑手伸入国库,蛀空民脂民膏,此乃臣昏聩无能之罪!”

言及此处,他再次重重叩首,“然,臣最重之罪,在于其三——臣未能以这副朽迈之躯,早一步撞响这警世的洪钟!未能以这满头白发,警醒朝中诸公!”

“天后以此秕谷警醒臣等,臣……五内俱焚!敢问裴相、薛侍中,你们可知,这般秕谷,在濮州灾民眼中是何物?是活命的指望!是朝廷的恩泽!可如今,这秕谷入了庙堂,成了罪证,而真正的膏粱——又流入了何人的仓廪?”

他面向武后,声音悲凉而坚定,“老臣非为自身辩白。这副残躯,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然,庙堂之上,若只闻党同伐异之声,不闻民间疾苦之泣;若只以扳倒一二同僚为能事,却任由国之根基被蝼蚁蚀空…则今日杀一李敬业,明日仍会有张敬业、王敬业!今日查一天香阁,明日仍会生出地香阁、人香阁!”

“臣恳请天后,”他第三次叩首,“勿使朝堂之争,凌驾于社稷安危之上!勿使清流浊流之辩,淹没了百姓哀嚎!臣愿以此待罪之身,领衔彻查此案,无论牵涉何等勋贵、何等高官,必追查到底,以正国法,以谢天下!”

殿中死寂。

不愧是老狐狸,他这番以退为进,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直指朝堂积弊与办案根本的慷慨陈词,不仅将自己从天后的指控中剥离出来,更将难题抛回给了裴炎、薛元超以及掌握最终裁决的天后。

显得这屋子里边就只有他一个忠臣似的。

武后静默如渊。

正当这令人窒息的静默持续之际,一个清越的声音自殿中响起。

“母后,儿臣可否一言?”

“准。”

太平转向跪伏在地的刘仁轨,声音温和却清晰,“刘相请起。您为国操劳多年,一片丹心,天地可鉴。”

她略作停顿,目光扫过全场诸公,继续道,“方才刘相所言,字字恳切,令人动容。如今濮州蝗灾肆虐,百姓嗷嗷待哺,确为燃眉之急。”

她转而面向武后,言辞恳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安民。刘相忧心国事,愿担重任,其志可嘉。然查案追赃,需时日细致梳理,而灾民之饥,却是一日不可缓。”

随即,她提出了具体建议,“儿臣愚见,或可三管齐下:其一,即刻从洛阳含嘉仓调拨十万石存粮,火速运往濮州,以解燃眉之急,此事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坐镇协调。”

她的目光落在刘仁轨身上,“刘相既自请重任,这统筹赈灾、安抚流民之事,正需您这样的柱国之臣。”

接着,她看向裴炎与薛元超,“其二,裴相与薛侍中皆乃国之干城,既深谙案情,不若由二位辅佐刘相,共同厘清账目,追索赃款。三司协力,想必能事半功倍。”

最后,她说道,“至于其三…柜坊之弊,在于监管不力,而非其制本身。儿臣以为,当由户部与市舶司共拟新章,于东西两市设立‘柜坊使’,对各大柜坊之飞钱往来、抵押货物逐一登记造册,定期核查。如此,既不断商旅血脉,亦能遏止奸人借此洗钱之途。”

一番话毕,满殿寂然。

太平条理分明,既顾全了刘仁轨的颜面,又将他“发配”去处理最紧急却也最耗神的赈灾实务。

既给了裴、薛二人参与查案的机会,又将他们置于相互监督之下,更提出了解决柜坊问题的长远之策。

最为关键的是,她将一场可能演变成党争闹剧的朝议,巧妙地引导回了解决实际政务的轨道。

裴炎却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这是一个局。

莫非…天后是欲将太平公主,栽培成第二个李弘?这殿前应对的从容气度和娴熟风范,俨然是当年那位仁德太子的身影重现。

“诸卿,” 武后终于开口,“以为公主所议如何?”

他们现在还能说个“不”字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