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诸朝直播周游世界[古穿今] > 第2章 节目之始. Prologue

诸朝直播周游世界[古穿今] 第2章 节目之始. Prologue

作者:流霞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33:51 来源:文学城

面对如此神一般的展开,万朝观众乐不可支。

不愧是仙人办的节目!

太精彩了!

还没正式开始,就让我们看了好一出大戏!

评论区:

【墨憨斋主冯梦龙:信哉,艺术来源于现实,我的想象力还是太匮乏了。】

【和熹太后邓绥:这四个元白朕都不认识,不过没关系,他们彼此之间也都两两不认识。】

【校书郎白行简:观吾兄此刻之神情,令人捧腹,记之当不忘于平生。】

【状元杨慎:这,乐天先生但凡多等一小会儿,都能等到和想要的人一起组队,然而……】

众人正热议间。

却飘过了一条特殊的评论:

【冠军侯霍去病:有没有人知道二刘组吃的肉干是什么东西,看起来好诱人啊。】

刘彻一看,既然冠军侯想吃,当然是立即跟进:

【汉武帝刘彻:重金悬赏!求肉干做法,望评论区知道的即刻告知,朕厚酬不吝!】

听他这么一说。

大家立刻被带歪,都去讨论风干五味脯了。

【才女左棻:此真膳中至味,肴中上品,膏而不腴,晶莹剔透,色泽玲珑,非徒充饥止馋之物,乃人间绝品也。若以佐酒,则下笔如飞,若能馈客,则宾至不辞。】

【临川王陈蒨:左棻还是太有文化了,本王见了,只会说好想吃……】

【车骑将军张飞:俺也一样!】

天幕前,以美食著称的才子袁枚,不禁精神一振。

终于轮到他给偶像做贡献了!

袁枚作为一名小霍将军的狂热粉丝,为偶像写过一首文采飞扬、但风格极度难评的《古意》诗歌——

“霍将军,年十八,带刀上殿穿罗袜。”

“双瞳凉入天山雪,一剑横磨瀚海云。”

“君王亲解黄金甲,翁主争调白玉巵。”

“片片桃花能解语,甲兵洗尽巫山雨。”

……

其实。

还是很有画面感的,对吧。

【随园先生袁枚:冠军侯好!我整理了《随园食单》的风肉做法数则。】

【首先是风鸡:取一只带毛的公鸡去内脏,建议选当年的雏鸡,经过阉割处理的肥鸡最为鲜嫩……】

然后。

还有什么风鸭、腊鹅之类的,一股脑全放了上去。

观众们心花怒放,开启了疯狂夸夸夸的模式。

【冠军侯霍去病:先生高义!】

【太平公主李令月:先生大气!】

【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生多来点方子,御厨已经在待命了!】

【苏轼(我在江宁蹭饭吃):准备照这个方子做一下,不知某人是不是也想吃,做好了明天给他带一份吧。】

观众一愣。

为啥大家都是正经的官职名作ID,而你却在江宁蹭饭吃?

难道,官职只是随便当当,美食才是你的本体?

……

元好问望着神情冷漠、负剑凝立的小弟子,眉峰微皱。

“阿恒……”

他本以为,对方留在生父身边会过得很好。

但现在看来,白朴衣衫简素、一人一剑,完全不像是相门公子该有的样子,反而独自在外边闯荡。

他眸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正色问:“可是有人欺辱你?莫怕,先生为你讨回公道。”

白朴摇头:“不曾。”

他想了想,把“我是连夜从家里逃出来的”,这个说法稍稍美化了一下,轻声说:“我孤身辞家远行,游历江湖,已经一年有余。”

“……”

好端端的怎么就离家出走了,元好问一时愕然,“为何?”

白朴语气凛冽,带着深深的恨意:“史丞相想推荐我入仕,做忽必烈的文学近侍,我不愿为之。”

蒙古人虐杀他母亲,灭了他故国。

家恨与国仇重重交织,他这一生都注定只能是漂泊江海的浪子,绝无可能入仕新朝。

更何况。

他也不想让先生难过。

先生是先朝遗民,与蒙古势不两立,他如果入朝为官,便是对先生平生所行之道的背弃。

白朴顿了顿,解释说:“史丞相一直在派人搜捕我,我不能去见您,会给您带来麻烦。这么久了,我一直很想念您……”

元好问叹息,轻轻握住他的手拍了拍:“苦了你了。”

万朝观众见了这师徒重逢的一幕,都感动不已。

……

唉,另一边,白居易却叹了口气,眉头不展。

这事归根结底,最大的纰漏就出在他身上。

就连另一个当事人元好问,也是因为收到他的组队请求,从而被误导的。

“乐天”,元稹温声安慰道,“莫烦心了,今日我们能在此相见,便是最好的事。”

白居易望着他,轻轻一笑:“是啊。”

二人久别重逢,本有许多话要说。

奈何因为正在直播,众目睽睽之下,最终就变成了……当众对暗号。

零星说上几个字,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却能完美地领会到对方的意思。

他们确实心有灵犀,万朝观众却跟着倒了大霉。

光看见嘴在动,实际上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蜀后主刘禅:二位,请问现在讲的还是汉话吗?】

【魏孝文帝元宏:反正不是鲜卑语,因为朕完全没听懂。】

【少女将军荀灌:幸哉此二人被分到两个组,不然大家以后看节目只能连猜带蒙了。】

白居易见到这一条,去问天幕能不能撤回,重新分组。

天幕不语,只一味地播放嘉宾信息。

呵呵,你自己选的组,现在让我撤回就撤回,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

门都没有!

……

天幕给出了元白一组的介绍:

【元好问:字裕之,一代文宗,世称遗山先生,宋金以后的数百年间,文坛最牛逼的大佬之一。】

听了这话。

宋金年代之后的人,已经开始琢磨,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是不是也是那个「之一」中的一员了。

“用修肯定是”,朱厚照瞥了一眼下边站着的杨慎,莫名有点小骄傲。

这可是朕钦点的状元,老厉害了!

朕的眼光一向很好!

“师母……河东君应该也算吧”,南明隆武位面,少年夏完淳同样思索着。

柳如是不仅擅长诗文,更是多才多艺,书画琴筝词藻格律样样精通。

她不算谁算?

【元好问幼岁时,作为神童名满天下,16岁即写出冠绝一个时代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他是公认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的全才。金亡后,拒绝了蒙古大汗的招揽,因而被囚禁。数年后放出,归乡隐居,为故国著史,书未成而卒。】

【他留下的遗稿,被后世奉诏修史的脱脱全盘收编,写成了《金史》。】

评论区,魏孝文帝持续刷屏,一直在追问“你是朕家的后人吗”。

元好问颔首说:“我确实是元魏后裔。”

居然是同宗,元稹有些惊讶。

他瞅了一眼元好问的字,裕之,再想想自己的字,微之,陡然生出了一股微妙的感觉。

遇见高仿了!

真糟心!

天幕继续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千古文豪,唐代最高产的诗人,没有之一。】

【他的名字就是一个经久不息的传奇。从民生诗、政治讽喻诗到山水诗、禅意诗,诗文的各题材中,就没有他不擅长的,堪称是粉丝遍天下,声誉满九州。】

【用元好问的话来说,他是五百年间第一人:“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白居易有些汗颜。

什么五百年第一人,这话真是元好问敢夸,他都不敢听。

谁成想,元好问却一脸平静,好像并不觉得自己说了多么出格的话:“我一向只是就事论事,实话实说罢了。”

白居易:“……”

元稹却瞬间对他大为改观,抚掌而笑,神采奕奕地说:“阁下果然很有眼光。”

元好问徐徐扣出一个问号:?

我夸的是你吗,你倒是搁这骄傲上了?!

……

紧接着,是元白二组的介绍:

【元稹:字微之,大唐未来的宰相、文豪,博学多智的多栖型天才作者,诗歌戏曲小说散文无一不精。】

【一代名臣良相,有金石之心,至诚之念,济世救民,庇护黎元。】

【常年被野史谣言疯狂迫害,受害程度一骑绝尘。对于这些没皮没脸的造谣者,他一向报以冷笑,并来上一句:“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观众们:哇,好酷的诗!

但是吧。

元稹看起来挺英秀潇洒的一个人,怎么凑近了一瞧,满脸都写着“大冤种”?

他在后世亦有不少粉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世宗柴荣。

柴荣虽然政务无比繁重,但仍旧在百忙之中,抽空通读了元稹的《长庆集》全文。

览其文集而善之,乃写其均田辞为图,以赐藩郡。

国境内每个州县各发一张,殆无遗漏。

此刻,柴荣坐在澡德殿中,神色真诚地感叹道:“奇也,元相国一代英才,怎么总有人故意为难陷害他,可能是心火上扰,脑窍不清吧。”

观众:果然还是咱们世宗陛下会说话。

低情商:脑子烧坏了。

高情商:心火上扰,脑窍不清。

……

接下来,是白朴的介绍:

【白朴:原名白恒,为了纪念自缢于幽兰轩、国君死社稷的金哀宗完颜守绪,取字兰谷。】

【元曲四大家之一,金元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是金国前宰相白华、与完颜氏郡主的幼子,金世宗完颜雍曾外孙。】

【六岁幼年,经历亡国与蒙古人的屠城血祸,被元好问救下,从此在其身边长大。】

【毕生以金国遗民自居,历尽风霜,浪迹江湖,绝意宦途,不愿入仕蒙元。擅写苍凉悲壮之辞,作品极尽凄美典雅,文采斐然。】

【天幕有诗赞曰:

【三都烽火映穹霞,汝水埋魂铁未赊。朔雪啼鸿穿废垒,寒星照剑泣胡笳。

万家残破尘侵井,百郡荒凉月满沙。独倚江南招不返,潮声夜夜向京华。】

镜头前,白朴神色沉郁。

他还很年轻,本是风华炽烈的年纪,却经历了太多痛彻心扉的惨剧。

这一生,从亡国皇孙,到江湖浪子,注定了是流离孤绝。

观众也不禁为之叹息。

一个国家的覆灭,山河破碎,万民泣血,竟反而成就了师徒两代大文学家。

评论区,一位名叫赵翼的诗人,分享了他写给元好问师徒的诗,《题元遗山诗》: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恰与此情此景,最为相宜。

然而,有一个年代的人见了白朴的履历,不仅不感叹,反而还幸灾乐祸,弹冠相庆。

哈哈,金国亡得好!

正是南宋理宗朝。

宋理宗赵昀,当年拍板决定了联蒙灭金的国策。

之后,又过河拆桥,逼迫灭金的功勋主将、岳家军三代将领孟珙含恨身死,又鸩杀了镇守蜀地的大将余玠。

此刻的他,自以为强敌已灭,威胁皇权的名将们也都死了。

当然一片欢天喜地,快乐异常。

白朴见宋理宗这厮竟然还有脸笑,真是上赶着自取其辱,不由冷嘲道:“笑之前,先看看你自己罢!”

“我朝先帝完颜守绪,是一位公认的仁主,在位十年,勤俭宽仁,未尝妄戮一人、未尝营造一殿,故深得民心。”

“即便在兵败逃亡途中,治下的百姓都没有放弃他,反而争相拜于道旁,箪食壶浆相迎。”

“最后亡国,亦是堂堂正正,国君死社稷。”

“无数人甘愿追随他赴死:「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民发愤而死,皆其所也」。”

“就连敌人蒙古人见了,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干,说,「天兴不是亡国主」、「十年嗣位称小康」、「图存于亡,力尽乃毙」。”

“他本非亡国之君。”

“只是命不好,不幸遇见了上帝之鞭成吉思汗,遂成必死之局。”

“已做了最大的努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对生民、国家、社稷,都可以说是全然问心无愧了。”

“——如此所作所为,根本就不是你赵宋那一堆昏君弱主,所能够相提并论的!”

白朴说到这,当即冷笑一声,来了一句千古名句:“不知我金之亡,比汝徽钦二帝如何?”

天幕前的赵宋人:“……”

绝杀!

……

东晋永和位面。

谢安从天幕上收回目光,凝视着自己的那份邀请函,沉思许久。

他的邀请函上已经注明了组别,叫做“王谢组。”

如果放在先前,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谢”是自己。

“王”呢,应该就是指他的好友王羲之。

但从元白的案例来看,分组是随机的。

这个“王”,很可能是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谢安现在是青年时期,隐居东山,寄情林泉,不问俗世。

每日闲情雅致之余,就是教导家里的几个孩子读书。

小谢道韫坐在对面,正在写谢安给她布置的家庭作业。

她是个无比聪明的小孩,将笔一搁,眼珠一转,漂亮的眸子中流光溢彩,很快就有了主意。

“叔父,这个王姓之人虽然是随机的,亦不会与你毫无关联”,她语调清脆地说,“可能是以前的老丞相王导。”

“不对”,下一刻,小谢道韫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大声道,“很不对!”

谢安含笑倾听。

“倘若是他,倒好了”,小谢道韫托着腮,像模像样地长叹一口气,“就怕虽然是王丞相,却是北边的那位呢。”

世人都说,“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前秦的那位侍中、大将军、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丞相、清河郡侯…….

王猛王景略。

倘若和她叔父分到一组,不也是一种“王谢”吗?

谢安笑了,声音温和清澈:“令姜放心,不会的。”

小谢道韫咬着手指头,一阵迷糊:“为什么呀?”

叔父怎么就能确定,难道是有什么细节被她忽略了?

“因为”,谢安低眉浅笑,“嘉宾限定是两人一组,装不下这么多人。”

小谢道韫恼了:啊啊啊,叔父你又逗小孩玩!

谢安考虑到此去归期不定,特意将东山别墅的一切都安顿好,又给小谢道韫留了足足三个月份量的作业,仔细道了别,这才准备动身。

他温声道:“令姜松手吧,我会早些回来。”

“不要!”小谢道韫大声说,攥住叔父的衣角,一直不肯放开。

舍不得,根本舍不得!

自己一出生就被送到东山抚养,还是第一次离开叔父这么久呢!

她也想跟着一起旅行!

当然。

这和叔父布置了太多作业,而且还让她每天在天幕评论区发言,汇报学习进度,也有那么亿点点关系……

谢安无奈,正要哄一哄小朋友。

却见邀请函上光芒一闪,出现了一行字:“嘉宾谢安您好,请确认是否要带上您的侄女谢道韫一同参加节目。”

谢安惊讶:“还可以带家人?”

天幕:“通常情况不可以,但小令姜太可爱了。所以,我特意找我的主神父亲申请了一下,祂同意了。”

芜湖,小谢道韫眼前一亮,提着裙裾,在原地高高兴兴地转了个圈:“谢谢仙人!”

终于可以出去玩啦!

……

北宋元丰位面。

王安石二次罢相,迁居江宁钟山。

江宁是六朝故都,古来最钟灵毓秀之地,一望江天万里,远山如黛,风光如绣,恰如一幅水墨晕染开的烟雨江南画轴长卷。

他这段时日,过得相当平静安逸。

看看书,下下棋,写写篆隶,和不请自来的苏轼斗斗嘴,还养了一只小毛驴。

每日饭后无事,便骑着小毛驴在山间闲逛,涉过苍翠林木,闻流莺低语,披夕阳而归。

流光轻转间,岁月如幻梦。

前半生,那些朝堂上的风狂雨骤、雪虐惊涛,乃至春光骀荡的汴京风华,都仿佛成了很久远的事。

暮色时分,王安石悠然骑驴归家。

他家现在叫做半山园,但是,在几百年前的东晋时期,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谢安宅。

此地正是谢安故居。

时过境迁,旧迹几乎荡然无存,只剩院中一个谢安当年堆出来的土墩尚在。

王安石望着土墩,诗兴大发,当场就做了一首《题谢安墩》。

“我名公姓偶相同,我宅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我名公姓偶相同?

没错,谢安字「安石」,与王安石的名字一模一样。

这个墩虽然从前属于你,但现在我来了,自然就是我的啦!

时人听了,便嘲笑他性情执拗,不肯让步:“王安石在朝与人争新法,既罢,与死人争墩,亦其性也!”

王安石并不放在心上。

这天,他收到了《环球旅行记》节目邀请函。

左右闲着无事,就去一趟吧。

……

王安石穿过传送门,恰好看见对面的人迎面走来,头上也顶着“王谢组”的牌子。

二人自然地组成了一队。

迷雾散尽后,他看见,面前是一位温润修雅的青年,轻袍缓带,倏尔朗朗一笑,气质清新脱俗。

手中牵了一位玉雪可爱的女童,眉眼秀丽,灵动敏慧,虽面容还一团稚气,却已依稀可见日后的绝代芳华。

“在下陈郡谢安石,这是侄女令姜”,谢安含笑说,“请问阁下是?”

王安石颇为惊愕,下意识便回答:“临川王安石,与你同名。”

“既然如此”,谢安微讶,眸中笑意加深了些许,“我在家中行三,阁下叫我三郎就好。”

正说着,他目光下移,一下瞥见王安石手中的诗卷。

不由眉梢微挑,好奇地问了一句:“《题谢安墩》……咦,这个谢安不会说的就是我吧。”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小谢道韫大声念出诗句,歪过头,很不解地问谢安:“叔父,这个黑伯伯为什么要冒名顶替,抢我们家的墩子呀,他做了坏事,没人把他抓起来吗?”

王安石:?

坏了,真被他遇上正主了!

荆公和谢安的故事出自这个,哈哈哈:

“荆公宅乃谢安所居地,有谢公墩。公赋诗曰:我名公姓偶相同,我宅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人谓与死人争地界。荆公在朝,日与人争新法,既罢争墩,亦其性也。”

*

说说白朴相关。

白朴的生平记载实在太少,只知其母系金国王公大臣女,在青城之难中被蒙古人抓走害死。至于具体到底是金国皇室的什么身份,则不得而知。

考虑到其父白华并未做过驸马都尉的官职,则应该并非公主,而是郡主。

既是郡主,则必为金世宗后人——因为其他几个嫡脉已经被金世宗清理干净了。且青城之难只抓完颜氏的当朝皇室,也就是世宗一脉的直系后裔,不抓远枝。如果白朴母亲是关系很远的疏宗,则不至于被抓走罹难(完颜阿骨打、完颜希尹等系都有后裔在元末幸存,混得还挺好,全真教的末代掌门完颜德明就是金国的旁系宗室)。

旁人写给白朴的诗文中,也有多处提及“皇孙”这样的意象和字词,点明其作为金朝亡国皇孙的身份。

如陈深“天孙借与,金刀玉尺”,曹安“王孙容像,载瞻载拜”,陈霆“寄声知否,酒杯当酹松雪。”

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非常著名的宋朝亡国皇室后裔。既然用赵孟頫来类比白朴,可想而知,二人的身份背景是相似的,都是亡国宗室。

*

最后,说说本章提及的白朴的先帝完颜守绪。

本书的正文全文守绪不会出场,因为我觉得金国确实讨厌,确实该亡。

但守绪本人(以及金末众人)的遭遇,又非常可敬可叹。

所以特意在此写出来,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也算是为阅读《金史》的全过程做一下记录。

【【【【【以下篇幅很长,如对此段历史不感兴趣,请直接略过,此处与文章正文并无相关。】】】】】

看完《金史》还有《大金国志》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金国这种劣迹斑斑的僭伪蛮夷政权【划重点】,竟然能诞生守绪这样的仁主,堪称一个奇迹。

金末的女真人已经全盘汉化。

守绪本人是四分之一的女真血统和四分之三的汉人血统,他的生母王淑妃、外公外婆、奶奶刘昭华都是汉人,爷爷是金世宗的太子完颜允恭。

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像这种胡汉混血的天子,他们的身份认同,一般并无固定取决于父系还是母系血统,而是看他们本人的立场倾向。

比如,北齐文宣帝高洋,他的父亲高欢是汉人,母亲娄昭君是鲜卑人,但高洋认为自己是鲜卑人(请见北齐杜弼一案),麾下大将(比如某侯景X)也叫他鲜卑儿。

再比如,晋明帝司马绍,他的父亲司马睿是汉人,母亲荀氏是鲜卑人——司马绍家虽然和高洋家是同样的配置,但司马绍显然认为自己是汉人天子。

那么,完颜守绪呢。

很显然,他思想上是非常认同汉文化的。

蒙古攻汴京之战,大军围城,给守绪下了诏书,要他“黜尊号,拜诏,称臣,去冠冕,髡剃发”出降。

守绪大怒,认为这些条件,尤其是“剃发”这一条,乃是奇耻大辱,当晚就把蒙古唐庆使团几十号人的骨灰给扬了。

金末的女真人,大多经历了一个非常悲壮的汉化历程。

蒙古打下了汴京,要推行了蒙古版本的剃发易服,叫做“改易巾髻”,很多女真人不愿意剃发,认为是“以中华入夷狄”,要留住华夏衣冠,纷纷选择了自杀。

举几个史料:

《金史.卷一百一十七.徒单益都》:“益都不从,曰:今大事已去,岂有改易髻发、夺人城池以降外方乎!即日,率官吏而行,至谷熟东,遇大兵,不屈而死。“

这个徒单益都,是女真贵族,徒单氏出过三任金国皇后。他守徐州城,蒙古人叫他剃发投降,他不肯,然后战死了。

《卷一百二十四. 商衡》:“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这个商衡,听起来像个汉名,实际上是至宁元年(1213)的女真科状元。战败之后,蒙古人要强行给他剃发,他不肯,找到一个机会自尽了。

《卷一百二十四. 蒲察琦》:“令改易巾髻,琦谓好问曰:今日易巾髻,在京人皆可,独琦不可。琦一刑部译史,袭先兄世爵,安忍作此?今以一死付公……即自缢,时年四十馀。“

这个蒲察琦,是一个世袭的女真猛安谋克,蒙古人要给他剃发,他不肯,回家之后就自缢了。

类似的例子,在《金史》里还挺多的。

这些女真人除了有一个女真名字,在身份认同上,和汉人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至于后世入侵中原的满鞑,与此一比,更是天上地下。

说回守绪。

时人称赞他在位勤俭宽仁,建设小康:“在位十有一年,朝臣有罪,则薄示降罚,未尝妄戮一人。母后无宫,则略加补修,未尝辄营一殿……以六事课县令,田野辟而赋税均;分三路设司农,善良进而奸邪退。是致家余蓄积,户益丁黄,虽未治于太平,亦可谓小康小息者矣。“

逃亡路上,他不管走到哪里,百姓都是不离不弃,箪食壶浆相迎。

这些史料皆来自《金史》:

1.“天兴二年正月朔,上(哀宗)次黄陵冈……是时,在所父老僧道献食,及牛酒犒军者相属,上亲为拊慰,人人为之感泣。“

2.“行次(归德)城中,僧道父老拜伏道左。”

3.到蔡州之后:“小民鼓舞,以为复见太平,公私宿酿,一日俱尽”。

敌人给他的评价是:“天兴不是亡国主,不幸遭逢真可惜。十年嗣位称【小康】,若比先朝少遗失。“

《金史. 忠义传》描写的亡国悲壮场景是:“国家有难,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臣发愤而死,皆其所也。故死得其所,则所欲有甚于生者焉。”

《金史》给守绪的官方评价是:“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也矣。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他的一生,确实就是这样,“图存于亡,力尽乃毙”。

亲爹宣宗贞佑南渡,给他留了一个四处漏风的烂摊子。

登基的时候,州府只剩二十多座(金国全盛的时候有二百多),黄河以北只剩平阳、河中几座孤城,黄河以南也就剩了一个河南省的地盘。

而他的对手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征服者,没有之一。

守绪没有天时,也没有地利,只占了人和。

他的主要军队主力是一支名为「忠孝军」的军队,全部由来自沦陷地区的归正人组建。

这支队伍的构成很复杂。

有故土沦丧、不愿给蒙古人效力、想拚死一战的汉人、女真人,有大量的中亚人西亚人,他们自己的国家已经被蒙古灭掉了,人也被蒙古俘虏过来当炮灰,然后侥幸逃脱,投奔忠孝军,然后还有很多归正的回纥、党项、突厥、羌人等十几个种族。

守绪就靠着这支队伍,亲驭六辔,抚巡三军,勤俭宽仁,绝境浴血。

十一年的时间,率军千万里,以不到金国全盛时期十分之一的国土,硬生生抗住了蒙古的铁蹄大军。

中间甚至曾多次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打出漂亮的反击战,但终究无改于大局。

他自己也知道翻盘的希望基本没有,曾立誓说:“朕思之熟矣,存与亡有天命,惟不负吾民可也。”

“惟不负吾民可也”,他没有辜负百姓,他的百姓最终也没有辜负他。

三峰山战败,就死守开封,开封府陷落,就转战归德,归德府陷落,就转战蔡州。

一路都有百姓投奔他,一直到蔡州城,蒙宋联军围城,他披甲登城视察的时候,蔡州百姓的状态还是“城民感泣,人百其勇”,“视死如归,人皆以不得出战为愧。”(——《汝南遗事》)

到了这个份上,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最后一息。

最后宁死不降,**于幽兰轩的滔天烈火,没有被敌人俘虏,而是堂堂正正的国君死社稷。

确实是做到了对国家、对社稷、对百姓都全然问心无愧了。

他死之后,蔡州城的士民要么战死,要么自杀殉国,丞相仲德带着五百多号人一起自沉汝水,内侍绛山为他收敛残骨后也随之自尽。

“死于社稷,上下一同。书之简编,古今无愧。”

金末的殉国官员数量,同样也是历代最多的。

守绪十一年来,亲自提拔的那些将领、宰相、高官们,赤盏合喜、李蹊死于兵变,张惠、完颜陈和尚、樊泽、高英、杨沃衍、合达、蒲阿战死三峰山,尉忻等列入忠义传的数百官员在汴京自缢殉国,奴申、思烈、完颜斜捻阿不战死汴京,乌古论镐不肯降蒙古,被杀害,孛术鲁娄室投水自尽,郭斌守孤城举族投火,末帝承麟率众巷战死。

各有各的惨烈,但没有一个投降的。

这事还有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结尾。

参知政事张天纲自杀未遂,被宋人抓捕到临安。宋理宗问:“天纲有何面目到此?”

张天纲冷笑:“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徽钦二帝如何?”

宋理宗大怒,叫人把他拖走:“曳去!”

......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正文是没有守绪出场的,此处与本文正文并不相干,只是我记录一下自己看过的史料。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节目之始. Prologue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