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志龙方面的法律行动雷厉风行,针对几个恶意造谣的源头账号提起了刑事诉讼,并公布了部分证据,显示爆料照片存在明显的合成痕迹与时间错位。强有力的反击让舆论开始出现分化,理性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但弥漫在网络空间的怀疑与恶意,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清除。他取消了部分非必要的公开行程,将自己投入工作,用音乐来对抗外界的噪音,但紧蹙的眉头和眼底的青黑,昭示着这场风波带来的消耗。
沈清音依旧在苏州,过着看似与往常无异的生活。织机声声,日升月落。她没有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言论,也没有频繁地联系权志龙追问进展。她只是在他深夜发来一句「还在开会」时,回一个「嗯」;在他偶尔提及压力太大、难以入眠时,分享一段她工作室窗外雨打芭蕉的白噪音录音。
她的方式,安静,却拥有一种穿透喧嚣的力量。
这天,她完成了新作品《韧》的最终设计稿。与《元·素》的抽象空灵不同,《韧》的意象更为具体,却又充满象征意味。画面主体是一株在嶙峋怪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兰草,根茎虬结,叶片却舒展有力。她计划使用一种极为罕见的、自带金属光泽的黑色蚕丝作为主要纬线,以表现兰草在逆境中淬炼出的、近乎金属般的坚韧质感。而背景的怪石,则将采用数十种深浅不一的灰色丝线,通过极其复杂的“通经断纬”交错织就,营造出石头的粗粝与厚重,反衬兰草的生命力。
这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是她此刻心境的投射,是她想对他说,却未曾宣之于口的话。
她没有将设计稿发给他,只是在一次日常的视频通话中,不经意地将镜头扫过桌案上的画稿。
权志龙原本正揉着眉心,谈论着一个合作方因舆论风波而表现出的犹豫,目光瞥见屏幕那端一闪而过的画稿,动作顿住了。
“那是……新作品?”他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嗯。”沈清音将画稿拿近了些,让他能看清细节。
权志龙凝神看了许久。他是懂她的,懂得她笔下每一根线条、每一处色彩密度所蕴含的情绪。他看着那株在巨石压迫下依然昂首的兰草,看着那充满力量感的根茎与叶片,心中那片因外界攻击而产生的焦躁与阴郁,仿佛被一道温和而坚定的光缓缓照透。
他沉默了一会儿,再开口时,声音有些哑:“它很……坚强。”
沈清音的目光落在画稿的兰草上,轻声道:“草木之韧,在于根深。风雨可折其枝叶,难毁其根本。”
她的话,像一颗投入他心湖的石子,荡开的不是涟漪,而是汹涌的潮汐。他明白了。她在用她的方式告诉他,外界的风雨再狂骤,只要守住内心的根本——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赤诚,对人的真诚——便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摧毁他。
这种理解,比任何苍白的安慰或激昂的鼓励,都更有力量。
“我明白了。”他低声说,胸腔里那股憋闷许久的浊气,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
通话结束后,权志龙独自在工作室里坐了很久。他打开《经纬》的母带,听着里面那些曾让他苦苦追寻的“织体感”与“内在秩序”,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沈清音坐在织机前,一丝一缕,不急不缓,构建着庞大而精美世界的画面。
那种专注,那种定力,那种在时间中沉淀出的力量,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东西。
他拿起手机,更新了一条极其简短的动态,没有配图,只有一句话:
「根深,方能叶茂。」
这条没头没尾的动态,让粉丝和围观者摸不着头脑,却引发了各种解读。有人认为他在回应谣言,表明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有人认为他在暗示新专辑的内涵。只有极少数知情人,比如他团队的核心成员,以及远在苏州的沈清音,能懂得这句话背后,那份来自另一个灵魂的、无声却强大的声援。
几天后,权志龙的律师团队再次发布公告,表示已掌握确凿证据,证明此次谣言系竞争对手恶意策划,并已正式立案调查。与此同时,数个之前参与传播谣言、影响力较大的营销号相继公开道歉。
真相虽迟但到。
风暴的潮水开始退去。虽然被搅浑的水域需要时间沉淀,但至少,天空已现清明之象。
权志龙给沈清音发去了案件进展的新闻链接。
沈清音回复依旧简洁:
「好。」
过了一会儿,她又发来一条:
「《韧》开始织造了。过程,会录给你。」
权志龙看着这条信息,想象着那株象征坚韧的兰草,将在她手中,一梭一线,从无到有,逐渐呈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隐喻。
他回复:
「期待。」
期待看到那幅作品,更期待,与她共同走过这段风雨,见证彼此生命中,更多“根深叶茂”的时刻。她的无声声援,如同缂丝中那根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通经”,贯穿始终,支撑起了他在风暴中未曾弯折的脊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8章 无声的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