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聂安璇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手机焦虑症”。
她无数次点开与陈锐的对话框,输入又删除,始终找不到一个既能自然开启话题又不显得过于刻意的借口。
她和陈锐之间,除了那台相机和几次意外的相遇,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话题。
她尝试过在深夜拍一张挑灯夜读的照片,配文“学习好难”,设置了仅他一人可见的朋友圈,期待他能看到,或许会出于关心问一句。然而石沉大海。
她也想过直接问他关于威海某个景点的问题,装作规划下次旅行,但又觉得太假,自己都骗不过。
就在她一筹莫展,几乎要放弃这种无意义的内心戏时,转机出现在一个她意想不到的领域——学业。
大三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要求完成一份关于城市品牌营销的案例分析报告,难度不小。
聂安璇所在的小组抽到的选题恰好是“高端酒店的品牌定位与客群拓展策略”。
在小组讨论陷入瓶颈时,她脑子里灵光一闪——陈锐!他看起来就是那种出入高端场所、对商业逻辑很熟悉的社会精英!
这难道不是个绝佳的、光明正大的请教理由吗?
这个念头让她心跳加速。这不再是无聊的没话找话,而是正经的学术求助!
她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和小组成员一起将讨论中遇到的几个核心困惑和问题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档。
反复检查,确认没有任何私人情绪掺杂,纯粹是学术探讨后,她才深吸一口气,在晚上九点多,将这个文档通过微信发给了陈锐。
“陈锐先生,抱歉打扰您。我们专业课有一个关于高端酒店品牌营销的案例分析,遇到了一些专业上的困惑,冒昧想向您请教一下。不知道您是否方便,有空的时候能帮我们看看这几个问题吗?非常感谢!”
消息发出,她紧张得手心冒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在聂安璇以为这条消息要石沉大海,或者至少要到第二天才会收到回复时,她的手机屏幕亮了。
陈锐回复了。而且,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
他先回了一句:“文档收到了。”
几分钟后,就在聂安璇斟酌着要不要再发点什么时,他的消息再次进来,这次是几条连贯的语音!
聂安璇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手忙脚乱地找出耳机戴上,迫不及待地点开了播放。
他低沉而平稳的嗓音透过耳机传来,清晰地敲击着她的耳膜。
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就她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他的看法。
他的语速不快,逻辑极其清晰,用词精准,引用了几个聂安璇听都没听过的行业案例和数据,将她们觉得模糊不清的概念剖析得明明白白。
一条语音听完,聂安璇甚至忘了心跳加速,完全被他的专业见解吸引住了。她赶紧点开下一条。
他一共发了三条语音,总时长接近十分钟。
最后一条的结尾,他说道:“……大致思路是这样。具体的案例数据需要你们自己去核实引用。还有问题可以再问。”
聂安璇反复听了两遍,内心震撼不已。她和小组成员挠头讨论了半天的难题,在他这里,似乎只是信手拈来的常识。
这种阅历和认知上的降维打击,非但没有让她感到挫败,反而让她对陈锐的钦佩和好感,又加深了一层——这种好感里,掺杂了更多理性的欣赏。
她赶紧回复,语气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崇拜:“太感谢您了!您讲得非常清楚,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路打通了!真的帮了我们大忙!”
这次,陈锐的回复快了些许,虽然依旧简短,但内容却让聂安璇受宠若惊:“能帮到就好。这个选题不错,做得深入可以参加一些商业竞赛。”
他居然……还给出了延伸建议?
“嗯嗯!我们会努力的!再次感谢您!”聂安璇抱着手机,笑得像个傻子。
这次成功的、基于“正事”的交流,像一剂强心针,让聂安璇重新看到了希望。
她发现,或许想要靠近陈锐这样的男人,展现自己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比任何刻意的讨好或撩拨都更有效。
她并没有立刻趁机闲聊,而是认真地和小组成员一起,根据陈锐的指导,重新梳理了报告框架。
直到第二天下午,她才将小组修改后的框架概要发给他,并附言:“陈锐先生,根据您昨天的建议我们调整了框架,您看这个方向对吗?”
这一次,陈锐没有立刻回复。
聂安璇也并不着急,她心满意足地抱着这份小小的进步,感觉自己和那个遥远而优秀的世界,似乎有了一根极细极细,却真实存在的连接线。
她知道,路还很长,但她好像,终于找对了方向。
而此刻,专注于把报告做得更好,成了她当下最重要,也最名正言顺可以与他保持联系的理由。
那份经过陈锐点拨的案例分析报告,最终获得了专业课老师的极高评价,甚至被推荐参加校级的大学生商业策划大赛。
聂安璇和小组成员备受鼓舞,决定全力以赴冲击更高奖项。
这意味着,她们需要将报告打磨得更加深入、数据更扎实、方案更具可行性。
自然而然地,向陈锐请教,成了推进项目过程中最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聂安璇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分寸。她从不无故打扰,每次联系必定是带着小组讨论后无法解决的具体问题。
有时是关于目标客群消费心理的困惑,有时是某个营销渠道效果的数据佐证,有时则是方案落地可能遇到的风险评估。
陈锐的回应,一如既往的符合他的风格——高效、精准、惜字如金,但内容从不敷衍。
他很少发语音了,多是文字回复,条理清晰,一针见血。
偶尔,他会直接发来几篇相关的行业研报链接,或者某个知名酒店集团最新的财报数据分析截图,言简意赅地附上一句:“参考第三部分,关注其营销费用占比。”
这些资料对聂安璇她们来说,无异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是学校图书馆里难以接触到的、带着商业战场硝烟味的一手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聂安璇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和陈锐之间的差距。
那不仅仅是年龄和阅历的鸿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信息层级的碾压。
她在他面前,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仰望一个能轻松奔跑的成年人。
但这种差距并没有让她气馁,反而激发了她前所未有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她努力理解每一个商业术语背后的逻辑,只为了在下一次交流时,能稍微跟上他的思路,甚至能提出一两个不那么幼稚的追问。
她发现,陈锐虽然冷淡,但对于真正在思考、在努力的人,似乎保留着一份难得的耐心。
有一次,她针对他提供的数据,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趋势预测发给他看。
他看完后,竟回复了一句:“方向对了,但模型参数需要调整,影响因素考虑不全。”
随后,他竟花了点时间,指出了她模型中的几个缺陷,并给出了修改建议。
那一刻,聂安璇抱着手机,开心得在宿舍原地转了个圈,被周妍笑骂“走火入魔”。
她们的聊天记录,逐渐被各种专业名词、数据表格和文件传输占据,看起来枯燥无比。
但聂安璇却能从这些冷静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一种奇异的、被引导和守护的温暖。
她开始不再仅仅因为他是“陈锐”而心动,更因为他所展现出的、让她仰望的才华与见识而深深着迷。
这种吸引,比最初源自外貌和气质的来得更为扎实和深刻。
当然,她也会在“正事”聊完后,小心翼翼地尝试迈出一点点界限。
比如,在收到他发来的有用资料后,她会说:“谢谢陈锐先生!您真是我们的救星!请您喝奶茶吧?”
或者,在某个深夜讨论完问题后,她会附带一句:“这么晚打扰您了,您也早点休息,别总熬夜。”
对于前者,陈锐的回复永远是:“不必。”
对于后者,他通常是已读不回,或者隔很久才回一个:“嗯。”
聂安璇并不气馁,她把这些当成是一种“软性试探”,只要他不明确表示反感,她就当是胜利。
她像一只小心翼翼筑巢的鸟儿,一点点地,试图在那堵名为“陈锐”的冰墙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微弱的温度。
大赛的初赛日期逐渐临近,聂安璇的小组也准备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结果显而易见,他们轻易地进入了决赛。并且最后还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这个结果她第一时间就分享给了陈锐:“陈锐先生,实在是太感谢您了!!!我做梦都没想过我们能得第一!!!”
消息发出去后,她没指望立刻收到回复,毕竟现在是工作日的下午。她放下手机,和室友一起去食堂吃饭。
然而,饭刚吃了一半,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出来一看,竟然是陈锐的回复。
“做的很好。”
简单的四个字,却让聂安璇的嘴角忍不住上扬。这算是……表扬?
紧接着,又一条消息进来:“方便把最终版PDF发我一份么?想看看完整思路。”
聂安璇的心猛地一跳,差点被米饭呛到。他……他竟然主动要求看全文?
“当然可以!”她几乎是秒回,立刻将PDF文件发了过去,“写得可能还很稚嫩,请您多指教!”
“嗯。”
对话再次终结于此。但聂安璇的心情却如同坐上了火箭,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
他愿意花时间看她的报告!这意味着,他至少认可了她在“正事”上的态度和能力吧?
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任何暧昧的言语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欣喜。
接下来的两天,聂安璇都在一种微妙的期待中度过。她时不时会看一眼手机,盼着他回复。
直到两天后的晚上,她刚从图书馆回到宿舍,手机响了,是陈锐发来的微信!
不是文字,是两条稍长一些的语音。
聂安璇的心似乎要跳出来,确定自己连接了蓝牙才点开播放。
他低沉的嗓音在夜晚的空气中缓缓流淌,依旧是那种冷静剖析的口吻:
“报告整体结构不错,逻辑是通的。第三章提出的那个基于本地文化元素融合的营销切入点,有新意,数据支撑也够。”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才继续道,语气里似乎带上了一丝极淡的、近乎赞赏的意味: “对于一个在校学生团队来说,能做到这个深度,很难得。比很多市面上空洞的提案要扎实。”
聂安璇屏住呼吸,听着他条理清晰地点出报告中的几个亮点,也客观地指出了两个可以优化细节的地方。他的评价专业、中肯,没有任何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