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朝圣 > 第56章 昨日死

朝圣 第56章 昨日死

作者:梅极星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24 12:25:01 来源:文学城

两人在苏伏盘桓了两日。这两日里,他们踏遍了周遭的山野荒地,查看了几处残存的水源。所见所闻,无不印证着初入时的震撼。他们拜访了当地几位面有菜色、愁眉不展的官员。在一间弥漫着尘土气息的简陋官廨内,油灯昏黄,摊开粗陋的地图,几番商议,甚至争论。最终,手指落在了一处勉强算得上依山傍水的地点。

“此处,”一位年迈的主簿指着地图,声音沙哑,“背靠矮丘,能稍挡些北来的恶风。山脚下尚有一脉细泉渗出,虽不丰沛,若能善加引导,或可滋润周遭。且此地居于农田与镇集之间,便于照看,也……也多少沾点人气。”他眼中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期盼看向姜煦和裴涯。

姜煦与裴涯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决心。这已是他们在有限条件下,能为这颗关乎生死的种子寻到的最好“温床”。

朝阳将两人的身影在黄土地上拉得老长,风卷着沙砾扑打在脸上。姜煦从怀中珍重地取出了那个承载着希望的玉盒。

时辰已至。

姜煦神色肃然,取出早已备好的萤石。他依照沈砚信中所载的秘法,指尖引动萤石,在地面上精准地勾勒出一个繁复玄奥的阵法。最后,他从怀中珍重地取出那方温润玉盒,小心翼翼地将内里的奇异种子置于阵法中央。

就在种子触及阵眼的一刹那,竟瞬间化作一滴凝翠欲滴的液体,绿光莹莹,流转不息,散发出沛然莫御的磅礴生机。这滴充满生命力的绿液甫一成形,便如同拥有灵性般,倏然没入下方的土壤之中。

几乎是转瞬之间,数株翠绿的嫩芽便破开坚硬的地表,它们仿佛汲取了无穷无尽的生命源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地抽枝、展叶。嫩芽迅速拔高、伸展,柔韧的枝条交织蔓延,一片片饱满的绿叶迎风招展,绿意盎然。几息之间,树繁叶茂,绵延十里有余。

裴涯一直护卫在侧,亲眼目睹这由一粒种子到十里桃林的惊世之变,饶是他闯荡江湖、见惯奇闻,此刻也心神剧震,瞳孔放大,连呼吸都屏住了。这绝非寻常草木生长,而是近乎神迹的造化之功!虽说他素来厌恶神迹仙力之说,他还是下意识地握紧了刀柄,被这磅礴的生命伟力所震慑。

待到绿意稳定,生机盎然,姜煦才从袖中缓缓取出一物——正是那枚沈砚所赠的铜钱。他凝视着铜钱,声音低沉,带着难以言喻的沉重:

“沈兄,自那日你将此铜钱交予我手,已逾十载。彼时,我胸怀救济天下之志,却苦于人微言轻,壮志难酬。你将它递给我,说‘从一枚铜钱开始,一个人开始,一点一点,总能救活这困顿’。凭此一句,我在官场沉浮七年……”

他顿了顿,清冷的眸子里染上深沉的疲惫与痛楚:“可我见证的,是无休止的构陷、夺权、徇私、背叛……一年又一年,只觉人间混沌,无药可救,再难寻当日半分雄心。三年前,你骤然离去。你看透我已无生意,在信中托付种子,嘱我‘活下去’。我凭着为你平反的执念,又撑了三年。”

语至此处,姜煦已然哽咽,喉结滚动,强压着翻涌的情绪:“如今,仇敌伏诛,旧案昭雪。我已远离庙堂,去寻那缥缈之物……这枚铜钱,也该物归原主了。我……有愧于你的期许,亦未能实现你我当年之愿。就让它,埋于此地,替你见证你对此方水土最后的……庇佑吧。”

说罢,他俯身,在生机最盛的桃树下,亲手掘开一捧温热的泥土,将那枚承载着沉重过往与未竟理想的铜钱,深深埋入。随即,他对着桃树,沉沉一拜,仿佛在与故友做最后的诀别。

起身后,他转向一直沉默守护在旁的裴涯,目光复杂:“裴涯,你来。”

裴涯依言上前,心中犹自震撼于方才的神迹与姜煦吐露的沉重过往。

姜煦看着那新生的桃林,缓缓道:“当年舒家满门蒙冤,濒临倾覆之际,正是沈砚,星夜赶至我处,说无论如何,定要设法救下舒家血脉,哪怕……只救一人。”

此言如惊雷炸响在裴涯耳边,他猛地抬头,眼中写满了难以置信。他一直以为是姜煦力挽狂澜,却不知背后还有沈砚,点燃了那微弱的希望之火!原来,那个姜煦口中如兄如友的人,竟也是舒家血脉得以延续的恩人。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冲上裴涯的胸腔,混合着巨大的感激、震撼与迟来的悲痛。

无需多言,裴涯神色肃穆至极,他整了整衣袍,面向姜煦埋下铜钱,撩袍屈膝,郑重无比地行了一礼,久久未起。这是对救命恩人、对那位胸怀苍生却英年早逝的义士,最深沉、最无言的感激与祭奠。

在此之后,这十里桃林便有了名字——“砚林”。当地官员感念沈砚遗泽,将此名昭告四方,并大力宣扬这位已故义士以一枚仙种福泽苏伏的莫大恩德。

消息传开,苏伏百姓无不感怀。那些曾饱受贫瘠之苦、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们,亲眼见证了荒芜变沃野的神迹,深知这片生机盎然的桃林意味着什么。无需官府过多鼓动,一股发自肺腑的感念之情在乡野间迅速蔓延。

淳朴的乡民们自发聚集起来。他们推举出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伐木采石,选址奠基。工匠们倾注心血,巧手雕琢;妇孺们亦不辞辛劳,搬运物料。在砚林之畔,一座寄托着万千感恩的庙宇,由百姓的双手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庙宇虽不奢华,却庄严肃穆,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由能工巧匠精心塑造的沈砚坐像。雕像面容清癯,目光深邃而悲悯,仿佛依旧注视着这片他倾尽心力庇护的土地。

庙成之日,香火便不曾断绝。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而来,在像前深深叩首,浑浊的眼中含着感激的泪花;曾被饥饿折磨的农人带着新收的鲜果,虔诚供奉,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恩公护佑风调雨顺;年轻的母亲怀抱稚子,指着雕像讲述着这片桃林和那位远方恩人的故事,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袅袅青烟,终年缭绕于庙堂之上,承载着苏伏百姓对沈砚最深切的缅怀与最朴实的敬仰。沈砚之名,与其所化的砚林一道,深深扎根于此方水土,成为这片重生之地不朽的精神图腾。

播种已毕,姜煦与裴涯便驾着马车,一路向南驶去。

车窗外,单调的枯黄与龟裂逐渐被甩在身后,视野里开始有了湿润的绿意。先是零星的草甸,继而连成片的田野,草木葱茏,生机渐浓。这鲜明的对比,让姜煦心中五味杂陈。他久居庙堂之高,奏章里只见“民生多艰”四字,何曾真正触摸过苏伏那样深入骨髓的贫瘠?此番亲历,如冷水浇头。

然而,最令他心头震动的,并非仅是这困顿本身。百姓挣扎于温饱线上,日子苦不堪言,却并未揭竿而起,化为流寇。这背后,想必是那些同样身处泥泞的官员,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仍勉力支撑,想方设法为辖下子民挣得一线喘息之机。这份在绝境中维系秩序的责任与坚韧,让他肃然,也让他感到一丝沉重的慰藉。

思绪翻涌间,他下意识地探手入袖,指尖触到空荡荡的袖袋时,才猛地惊觉——那枚被他摩挲得发亮的铜钱,已不在身上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怅惘蓦地攫住了他。姜煦在心底嗤笑自己:当年机关算尽,只为挣脱那金玉牢笼,如今好不容易得了自由身,怎么……怎么反倒对那枚冰冷的“前程”念念不忘,放不下了呢?

正想着那枚铜钱与难解的心绪,车身猛地一震!剧烈的颠簸伴随着刺耳的勒马嘶鸣,巨大的惯性将毫无防备的姜煦狠狠甩向车壁,若非他眼疾手快死死抓住窗棂,整个人便要狼狈地滚落在地。

裴涯驾车向来沉稳如山,如此突兀的急停,绝非寻常!姜煦心头警铃大作,瞬间将方才的愁思抛诸脑后。他一把抄起置于身侧的佩剑,随即利落地掀开了车帘。

刺目的天光涌入眼帘。只见裴涯已勒紧缰绳,身体绷直如弓,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死死钉在前方道路中央。那匹拉车的健马烦躁地踏着蹄子,喷着粗重的鼻息。

“怎么回事?”姜煦沉声问道,目光迅速扫视四周。官道两旁是稀疏的林木,枝叶在风中不安地晃动,投下摇曳的光斑。

裴涯没有回头,声音低沉紧绷,带着猎人特有的警觉:“路中间。”

路中央,一个姑娘瑟缩的身影拦住了去路。她显然怕极了,单薄的身体微微发颤,却死死钉在原地不肯挪动分毫。裴涯勒住缰绳,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四周。江湖险恶,他深知有种惯用伎俩:便是以柔弱女子为饵,诱人踏入陷阱。他不动声色地侧移半步,恰好挡在刚掀帘欲出的姜煦身前,既是护卫,也是无声的制止——此刻,任何靠近都可能暗藏杀机。

那姑娘立刻捕捉到了裴涯眼中浓重的戒备。她慌忙放下拦路时还在发抖的双臂,语速极快,带着哭腔解释:“我、我叫立夏!家住玉儿山频茂坡,我阿爸是郎中!我、我和阿瑶上山采药,寻药太专注,走岔了道!阿瑶被猎人的兽夹困住了!我、我实在弄不开……”她像是怕这苍白的言语不足以取信,手忙脚乱地翻出随身的小布袋,倒出几株沾着泥土的草药,又哆哆嗦嗦地从怀里、袖袋里摸出几块零碎的银子,一股脑捧到身前,声音带着绝望的恳求:“这、这是我身上所有的了!求求你们,只要能救阿瑶!我出钱!求你们帮帮忙!”泪光在她眼眶里打转,那份因恐惧和焦急而生的慌乱,真实得几乎要从身上溢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