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月,心上霜 > 第50章 第五十章 秋阳晒谷囤新粮,冬雪围炉授新艺

第五十章秋阳晒谷囤新粮,冬雪围炉授新艺

秋分的阳光把麦场村的晒谷场晒得发烫,金黄的稻谷摊成厚厚的一层,像铺了块巨大的金丝毯。牛大叔拿着木耙,来回翻动稻谷,谷粒碰撞的“沙沙”声里,混着他洪亮的吆喝:“萧大人,清欢夫人,快来尝尝新打的米!刚煮的白米粥,香得很!”

萧彻和苏清欢刚走到晒谷场边,就被农户们围了上来——有人递来刚烤好的玉米棒,焦香的外皮裹着甜糯的玉米粒;有人塞来一把炒花生,脆生生的,带着泥土的气息。“今年收成好,全靠您修的水渠,”农户老李捧着一碗白米粥,双手递到苏清欢面前,“您尝尝,这新米熬的粥,黏糊糊的,比去年的香多了!”

苏清欢接过粥碗,温热的粥香扑面而来,抿一口,米香在舌尖散开,带着淡淡的清甜。她看向晒谷场尽头——几个孩子正围着春桃,帮她把晒干的稻谷装进粮囤,小石头力气大,抱着装满稻谷的布袋子,脚步却稳得很;小柱子则拿着扫帚,把散落的谷粒扫到一起,小脸上满是认真。

“孩子们都懂事了,”周先生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拿着本《农政全书》,“我今天教他们认了‘谷’‘囤’‘仓’几个字,带他们来晒谷场一看,立刻就记住了。这就是‘知行合一’,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学得才快。”

李老先生也笑着点头,指着粮囤说:“可以教孩子们学算术了,比如算一算这个粮囤能装多少稻谷,每家能分多少米,既学了字,又练了算术,还懂了农耕的道理。”

萧彻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明天就把算术课搬到晒谷场来,让孩子们一边帮着干活,一边学习。另外,秋收后,咱们把学堂的粮仓修起来,把农户们捐的粮食存起来,明年春天给孩子们做午饭,也能接济村里的困难户。”

接下来的半个月,晒谷场成了孩子们的“户外课堂”——周先生教他们辨认不同的谷物,从稻谷到小麦,从高粱到玉米,每种谷物的样子、生长周期、用途,都讲得清清楚楚;李老先生则教他们算术,用谷粒当算珠,教他们加减乘除,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连平时最调皮的小石头,都能准确算出一囤稻谷能分多少户人家。

苏清欢则带着春桃,忙着给孩子们做新的秋衫——用农户们送来的新棉线织的粗布,颜色是淡淡的灰色,耐脏又保暖。她还在衣服的袖口绣上小小的谷物图案,既有秋天的气息,又能让孩子们记住农作物的样子。

秋收结束那天,村里举办了“晒秋宴”——晒谷场中央摆上了十几张桌子,桌上摆满了秋收的果实:白米饭、炒花生、煮玉米、南瓜汤,还有农户们特意杀的鸡和鱼。萧彻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年秋收能有好收成,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也离不开水渠的帮助。以后咱们要继续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众人纷纷举杯,笑声和欢呼声回荡在晒谷场。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吃着饭菜,小石头一边吃,一边对萧彻说:“萧大人,明年春天俺还要跟着您种庄稼,还要学算术,将来俺要帮村里算收成,帮学堂管粮仓!”

萧彻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有志气!只要你好好学,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

秋去冬来,第一场雪落下来的时候,学堂的窗户已经装上了厚厚的棉布,教室里的炭炉也生了起来,暖融融的。孩子们穿着苏清欢做的秋衫,围坐在炭炉旁,听周先生讲《论语》,偶尔有雪花飘进窗户,落在窗台上,很快就融化了。

“冬天农闲,正好教孩子们学些手艺,”苏清欢看着窗外的雪景,对萧彻说,“巷口的张婆婆会织布,王大伯会木工,咱们请他们来学堂,教孩子们织布和做小家具,既能学手艺,又能打发冬天的时间。”

萧彻点头赞同:“我这就去请他们。另外,咱们把学堂的西厢房收拾出来,做织布和木工的教室,再买些棉花和木料,让孩子们有材料练习。”

张婆婆和王大伯听说要教孩子们手艺,都爽快地答应了。张婆婆带来了自己的织布机,王大伯则带来了锯子、刨子等木工工具。孩子们看着织布机和木工工具,眼里满是好奇,围在张婆婆和王大伯身边,问东问西。

“织布要先纺线,再把线绕在织布机上,”张婆婆坐在织布机前,手指灵巧地穿梭着,“你们看,这线一上一下,就能织出布来,就像你们读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才能写出文章来。”

孩子们跟着张婆婆学纺线,虽然手指笨拙,纺出的线粗细不一,却依旧学得格外认真。春桃学得最快,很快就能纺出均匀的线,还帮着教其他孩子。

王大伯则教孩子们做小板凳,从锯木头到刨光,每一步都耐心讲解:“做木工要细心,量尺寸要准,刨木头要平,不然做出来的凳子会晃。读书也是一样,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

小柱子对木工特别感兴趣,学得格外用心,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小小的板凳,虽然有些粗糙,却稳稳当当的。他拿着板凳,跑到萧彻面前,兴奋地说:“萧大人,您看俺做的板凳!以后您上课就能坐这个板凳了!”

萧彻接过板凳,眼里满是欣慰:“做得好!小柱子真能干,以后肯定能成为好木匠。”

冬天的日子虽然寒冷,学堂里却格外热闹——教室里,孩子们跟着周先生和李老先生读书、写字、学算术;织布房里,张婆婆教孩子们纺线、织布,织出的粗布虽然简单,却带着孩子们的心血;木工房里,王大伯教孩子们做小板凳、小书架,一件件小小的木工制品,堆满了角落。

腊八那天,苏清欢带着孩子们做腊八粥——用秋收的大米、小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等食材,熬了满满一大锅。粥香弥漫在学堂里,孩子们围坐在炭炉旁,喝着香甜的腊八粥,听周先生讲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喝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贤能之人,也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周先生喝了口粥,继续说,“咱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书读,有饭吃,有手艺学,都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你们要记住这份情谊,将来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石头举起手里的粥碗说:“先生,俺记住了!将来俺要种很多粮食,分给村里的人;俺要学很多手艺,帮学堂做家具;俺还要好好读书,教更多的孩子认字!”

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从春天的春耕引水,到夏天的菜园丰收,从秋天的晒谷囤粮,到冬天的围炉学艺,这一年,学堂里的孩子们长大了,邻里间的情谊更深了,县城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她走到萧彻身边,看着窗外的雪景,轻声说:“明年春天,咱们再修几间教室,让更多的孩子能来读书;咱们再开个小作坊,让孩子们把织的布、做的木工制品卖出去,既能补贴学堂,又能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价值。”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好,都听你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学堂会越来越好,孩子们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炭炉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也映在苏清欢和萧彻的眼里。他们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春夏秋冬,还会有更多的温暖与希望,而他们会一直守护着这所学堂,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让知识与手艺在这里传承,让爱与温暖在这里延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