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在一年四季里之寻觅遗失的美好 > 第6章 《立春时节:从自然物候到农事活动,共赴希望之约》

在领略了春天的形成根源、文化意义以及生命复苏的盛景后,我们踏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宛如春之乐章的第一个激昂音符,奏响了希望与新生的旋律,拉开了四季更迭的新序幕。

一、立春的天文与气候特征

从天文学角度来看,立春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315°。这一时刻的到来,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已运行至与春分点相对的位置。此时,虽然北半球依旧残留着冬日的寒意,但太阳直射点已悄然向北移动,阳光逐渐变得更加温暖,为大地带来了日渐增多的热量。这种热量的变化,就像一把钥匙,逐渐开启了春天的大门。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附近时(约在1月初),北半球正处于冬季,而当运行至远日点附近时(约在7月初),北半球进入夏季。立春时节,地球正处于从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南纬12°左右向北移动,这一变化使得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日增加,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据测算,立春之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每天的日照时间平均增加约2分钟,太阳辐射强度也随之增强,这种累积效应为大地回暖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气候方面,立春是一个气候转折的关键节点。不过,立春并非意味着立刻春暖花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仍然处于冬春交替的过渡阶段。北方地区,冷空气依旧频繁南下,气温波动较大,常常是“乍暖还寒时候”。以北京为例,立春期间平均气温约为-3℃至5℃,极端低温仍可能降至-10℃以下。但与寒冬相比,白昼时间明显增长,太阳辐射增强,使得土壤开始逐渐解冻,大地深处的生机正在慢慢苏醒。据农业气象观测显示,北方地区表层土壤解冻深度可达5-10厘米,深层土壤温度也较冬季上升2-3℃,这种变化为越冬作物的返青和春播准备创造了条件。

南方地区,气温回升相对较为明显,微风中已能感受到丝丝暖意。以杭州为例,立春期间平均气温约为4℃至12℃,部分年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20℃以上。早开的梅花在枝头傲雪绽放,传递着春天即将来临的信号。此时,江南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增多,平均月降水量约为50-80毫米,较冬季增加30%-50%。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油菜、小麦等作物开始进入返青期,茶园里也萌发出嫩绿的新芽。

二、立春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立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立春就被视为重要的节日,称为“立春节”。据《礼记·月令》记载,早在周朝,天子就会在立春这一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往东郊迎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这一传统延续至后世,成为了国家层面的重要礼仪。在汉代,迎春仪式更加完备,皇帝会着青衣、乘青辂、戴青旒,率领百官祭祀青帝句芒,以祈求风调雨顺。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立春日赐宴曲江亭》中写道:“霭霭阳春节,群公会上下。”描绘了唐代立春赐宴的盛况。

民间也有众多与立春相关的习俗,如鞭春牛。春牛通常用泥土塑成,牛身彩绘,牛角装饰彩绸,牛腹内填充五谷杂粮。人们用彩鞭打春牛,寓意着驱寒迎春、劝耕助农。鞭春牛的习俗起源于周代,最初是为了祭祀农神,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在宋代,鞭春牛的仪式更加 elaborate,除了鞭打春牛外,还会举行“打春”游行,人们抬着春牛塑像,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鞭春牛者,以桑木为骨,太岁月建为头,芒神为驱策。”鞭春牛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咬春也是立春时节的重要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春饼、春卷、萝卜等食物。春饼以薄饼卷上各种时令蔬菜,如豆芽、韭菜、粉丝等,寓意着将春天的新鲜与生机“咬”进嘴里。吃萝卜则取其谐音“咬春”,萝卜辛辣,有促进消化、提神通气的功效,为人们在初春时节补充营养,适应季节的转换。据考证,咬春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在立春时吃“春盘”,即将蔬菜、水果、饼饵等放在盘中,相互馈赠。宋代以后,春盘演变为春饼,并加入了更多的馅料,如肉丝、鸡蛋等。如今,咬春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全家团聚,一起制作和品尝春饼,共享春日的喜悦。

此外,立春还有戴春鸡、佩燕子等习俗。戴春鸡是在立春之日,母亲给孩子缝制布鸡,钉在孩子帽子的顶端,寓意着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茁壮成长,无病无灾。佩燕子则是用彩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也反映了古代民间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三、立春时节的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

立春时节,大自然的物候开始发生微妙而显著的变化。“东风解冻”,轻柔的东风吹过,冰封的河流与土地开始慢慢解冻,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冬日的寂静,仿佛是大地苏醒的呢喃。在黄河流域,立春后平均每5天的解冻深度增加约3厘米,至立春后15天,表层土壤解冻深度可达15-20厘米。这种变化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土壤肥力。

“蛰虫始振”,那些在地下冬眠的昆虫,感受到气温的回升,开始慢慢苏醒,在巢穴中微微动弹,准备迎接新一年的生活。以华北地区为例,立春后平均气温达到0℃以上时,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开始活动,它们的活动深度从冬季的30-50厘米上升至10-20厘米。这些害虫的苏醒,意味着农民们需要开始关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保障农作物的健□□长。

“鱼陟负冰”,河里的鱼感知到水温的升高,纷纷向上游动,此时河面上还有未完全融化的碎冰,远远望去,仿佛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游动,一幅生机初现的画面跃然眼前。在松花江流域,立春后水温逐渐升至2-4℃,鲤鱼、鲫鱼等鱼类开始向浅水区游动,准备产卵繁殖。渔民们根据这一现象,开始筹备春季的捕捞作业,为市场提供新鲜的鱼类产品。

对于农事活动而言,立春是春耕备耕的重要时期。农民们深知“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的道理,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他们会检修农具,确保春耕时农具能够正常使用。以东北地区为例,农民们会对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更换磨损部件,添加润滑油,确保其在春耕时能够高效运转。

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挑选合适的农作物种子。在华北地区,农民们会选择抗寒、抗病的小麦品种,如“济麦22”“郑麦9023”等,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早春低温条件下顺利出苗和生长。在南方地区,农民们则会选择早熟、高产的水稻品种,如“两优培九”“扬籼6号”等,以充分利用春季的光热资源。

在南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育秧,将水稻种子播撒在温暖湿润的苗床上,覆盖上薄膜,精心呵护,等待种子发芽。以长江流域为例,立春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农民们开始进行水稻育秧。他们会先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促进其发芽,然后将发芽的种子均匀播撒在苗床上,覆盖上一层薄土和薄膜,以保持温度和湿度。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约7-10天即可出苗,此时农民们会及时揭去薄膜,防止幼苗徒长。

北方地区虽然土地尚未完全解冻,但农民们也会利用这段时间积肥造肥,为开春后的播种提供充足的肥料。他们会将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腐熟,制成有机肥。这种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此外,农民们还会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搭配化肥,确保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

果园里的果农们开始修剪果树,去除病枝、枯枝,调整树冠的形状,以保证果树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好地通风透光,促进果实的生长。以苹果树为例,果农们会在立春后进行冬季修剪,主要包括疏枝、短截、回缩等操作。疏枝是将过密的枝条从基部剪除,以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短截是将一年生枝条剪去一部分,以刺激侧芽萌发,增加结果枝数量;回缩是将多年生枝条剪去一部分,以控制树冠大小,延长果树的结果年限。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剪,果树能够形成良好的树形,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高产优质奠定基础。

立春,这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节气,以其独特的天文、文化和物候特征,为春天的画卷描绘了开篇的精彩笔触。它引领着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也鼓舞着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一年的生活与劳作中。在立春的律动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万物生长的欢歌,看到了未来收获的希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立春之后的节气,继续探寻春天的奥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