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在下李承桢 > 第19章 第19章 刘大媳妇

在下李承桢 第19章 第19章 刘大媳妇

作者:陈南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30 17:58:56 来源:文学城

之后便是燕七被派来调查,当时,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纷纷赶来,围在张老三的屋外,议论纷纷。

“张老三一向勤快得很。”李四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心有余悸地说,他深知张老三的为人——那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四十出头的光棍一条,穷得连说媒的婆子都绕着他家走。

可他从不怨天尤人,总说“都是自己没本事”。天不亮就下地,日头落山才归家,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短褂总被汗水浸得能拧出水来。

偏生这汉子饭量惊人,一顿能扒拉五大碗糙米饭,就着咸菜疙瘩吃得呼哧作响。

但这些年不知怎的,任凭他如何卖力,地里的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麦穗瘪得像饿汉的肚皮。

眼瞅着粮缸快要见了底,张老三愁得整宿睡不着觉。某天半夜,他忽然翻出祖传的石磨,在院里“吱呀吱呀”地磨起了黄豆。

村里人笑他穷疯了还穷讲究,他却说:“磨豆腐能让心静,豆渣当饭,豆浆当水,横竖比干啃窝头强。”那石磨声从此天天响到三更天,伴着月光把豆子磨得雪白。

有人劝他找个婆娘搭伙过日子,他总摇头:“连自己都喂不饱,何苦拖累旁人。”说罢又扛起锄头往地里去,背影佝偻得像张拉满的旧弓。

张老三这日子过得,就像他院里那口孤零零的老井——没人打水时,连个水花都不起。

要不是李四怕他哪天悄没声地死在屋里烂了都没人知道,隔三差五拎把豆子去找他唠嗑,这闷葫芦能对着石磨说上整月的话。

有回李四出门走亲戚,半个月后回来,看见张老三蹲在磨盘边跟驴子似的转圈,嘴里还念念有词,走近了才听清是在数磨了多少转。

李承桢余光瞥了眼大牛,要说饭量,这憨实汉子其实不输旁人,只是素来拘着性子不敢放开了吃。她暗自盘算着,往后日子宽裕了,定要让大牛痛痛快快吃上几顿饱饭。

不过娶媳妇这档子事……她摇摇头,这事儿可帮不上忙,全看大牛自己的造化了。

大牛察觉到目光,抬头茫然地望过来,李承桢见状只是轻轻摇头,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案发现场就在灶房前那块青石磨盘旁。

这方磨盘算的上张老三的命根子,自打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他便夜夜在此磨豆制腐。月光常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孤零零投在土墙上,伴着“咯吱咯吱”的碾磨声。

村里人都知道,这个饭量抵得上两个壮汉的老光棍,是把满腔愁苦都磨进了豆腐里——豆渣拌酱能多吃两碗饭,豆浆煮野菜也算一顿汤水。

青石磨盘表面已被经年累月的使用打磨得锃亮,,磨槽边缘残留着几道深刻的划痕,记录着主人每一次用力的轨迹。

散落的豆腐渣还保持着新鲜的湿润,几粒未碾完的黄豆卡在磨缝里,像是突然被中断的句点。磨把上沾着些许凝固的豆浆,已然干涸——这一切都昭示着,张老三是在全神贯注磨豆腐时,被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夺去了性命。

李承桢俯身凑近磨盘,指尖轻轻掠过冰凉的青石表面。磨槽里干涸的豆浆龟裂成蛛网状,几粒黄豆嵌在石缝中,怎么看都只是寻常的农家器具。

她忽然轻笑一声,摇了摇头——方才竟有一瞬疑心是这石磨成了精,把日日磋磨它的苦主给生吞了去。若真这么荒唐,怕也是张老三的怨气太深,连石头都要替他鸣不平。

“张老三确实是个勤快人。”李承桢直起身,目光转向灶房。

推门而入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爽的皂角味——碗筷齐整地码在竹沥架上,如今已经蒙上了灰尘;粗陶碗沿不见半点油星,倒扣着排成规整的圆弧。

灶台青砖被擦得发亮,连柴火灰都扫得干干净净,只在墙角堆成个乖巧的小三角。这般讲究,倒不像个光棍汉的住处,活像个等着新媳妇过门的喜房。

“现场可曾有人动过?”李承桢指尖轻抚过灶台边缘,语气淡得像在问今日天气。

即便她黑脸似包公,额头也差了个弦月,身上可摆不起官威。

燕七点头正色道:“我特意嘱咐过村长,闲杂人等不得靠近,以免破坏现场痕迹。”李承桢眉梢微挑,不由多看了燕七一眼。

这穷乡僻壤之地,燕七办案竟如此老练周全,倒是出乎她的意料。

事实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对规章制度重视不足的现象。

以电瓶车充电为例,总有些不以为意的居民为图便利,选择在室内充电,这种看似微小的违规行为实则潜藏着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当火灾发生时,祸害的可不只有自己。

当生存需求占据首要地位时,民众对安全规范等非强制性约束的重视程度往往会随之弱化。

第二名死者是刘大媳妇。

刘大媳妇生得壮实一些,看起来是个干活的好手,这“好媳妇相”,在村里格外突出。

她能生的如此福气,全靠——不要脸,但凡能入口的,总要被她那粗短的手指先捻过一道,谁家蒸馍揭锅,她保准“恰巧”路过讨个热乎的。

她男人在县里寻了份差事,每月捎回半吊钱,倒有大半填了她那张馋嘴,这婆娘还振振有词:“我这是给老刘家积福呢!”

可这馋嘴婆娘偏生是个懒得抽筋的。

洗衣裳嫌井水凉,做饭嫌油烟呛,整日里就躲了出去,摘些野菜干些轻省活儿,还喜欢使唤二房媳妇:“老二家的,娘喊你去把猪喂了!”——明明家婆是让她去干的,转头就零元外包了。

也难怪她这般气焰嚣张——去年腊月里生了刘家长孙,从此就学会了拍着炕桌嚷嚷:“老刘家的香火可全靠我这两腿叉开的功劳!”唾沫星子溅到抱着女娃的二房媳妇脸上。

自那以后,她骂起“赔钱货”三个字更是中气十足。

有回在外偷懒聊八卦时,竟当着别家媳妇的面,把正要去割猪草的二房闺女扯到跟前,掰开嘴给人看:“瞧瞧这口牙,吃起饭来倒比男娃还凶!”

那时,二房媳妇正蜷在灶房最阴冷的角落,那双皲裂的手在搓衣板上机械地来回磨蹭。

碱水泡发了指缝间的裂口,血丝一缕缕渗进灰白的衣裳里,她却浑然不觉疼似的,只是越搓越狠,仿佛要把满腔郁结都发泄在这粗布衣料上。

“不下蛋的母鸡!”刘大媳妇的咒骂声穿过薄薄的土墙,“连个带把的都生不出,咱老刘家娶你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每一声辱骂都像钝刀割肉,二房媳妇的背脊越发佝偻,几乎要折成两段。

可最刺心的不是女儿被叫作“赔钱货”,而是她心底翻涌的那个念头——要是自己能争口气生个儿子该多好。

这念头像毒藤般缠绕着她:女儿挨饿受冻时,她愧疚;女儿被使唤干活时,她愧疚;甚至夜里搂着女儿单薄的身子,摸到那突出的肋骨时,她仍在愧疚。

可这愧疚的源头,从来不是因自己护不住女儿,而是恨自己不能给老刘家——生!个!儿!砸!。

豪门有豪门的纷争,破落的茅屋亦有自身的纠葛,究其本质,无非都是在争夺有限的资源。

檐下燕子窝里,雏燕正张着嫩黄的喙等食,而灶房梁上挂着的腊肉——早被刘大媳妇摸走了最肥的那条。

初八的深夜,村庄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月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刘家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冷。

刘大媳妇在被窝里数着更漏,待鼾声四起时,才掀开棉被一角,赤着脚踩在冰凉的地面上。

她踮着脚尖,像只偷油的耗子般溜向灶房,每走两步都要顿住听听动静——东屋婆婆翻个身都能让她汗毛倒竖。

灶房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有灶膛里未熄的余烬偶尔迸出一点猩红,将刘大媳妇的影子投在土墙上——那影子随着火光忽长忽短,活似个张牙舞爪的精怪。

“咔嚓!”似乎是踩到了地上一片柴支,吓得心里一颤,她死死捂住嘴,连呼吸都屏住了,生怕那跳动的影子惊醒了沉睡的院落。

刘大媳妇哆嗦着摸到灶台后头的墙缝,掏出用叶子包好的硬馍。灶膛里添了把茅草,火苗“嗤”地窜起来时,她飞快地把酸菜腊肉搁在蒸笼上。

酸冽的菜香混着烟熏肉味在黑暗中弥散,她顾不得烫,一口咬下去,酸香菜汁溅在下巴上也不擦,只顾着眯起眼睛咂摸滋味——这副馋相若让婆婆瞧见,怕是要用擀面杖敲断她的手。

就在这当口,灶房里突然响起“咕唧咕唧”的怪声,像是有什么湿黏的东西在拖行。

刘大媳妇浑身一激灵,硬馍直接塞进衣襟,烫得胸口一哆嗦。她猛地扭头——一个黑黢黢的人影赫然已经站在了她的右侧!

刘大媳妇的面容骤然扭曲,瞳孔缩得针尖般大——那张开的嘴里发不出半点声响,只有喉管里“咯咯”的抽气声伴随着喷出的酸菜腊肉碎。

她踉跄后退时碰翻了蒸笼,滚烫的酸菜腊肉泼了一身竟浑然不觉。

那“咕唧咕唧”的声音愈发靠近……最终,刘大媳妇像截被砍断的木头般直挺挺栽倒,后脑勺磕在地上发出“咚”的闷响,惊走了灶房角洞的老鼠……

刘大半梦半醒间往被窝里一摸,入手冰凉——那婆娘竟不知溜出去多久了。他顿时火冒三丈,抄起竖立在门边的顶门杠就往外冲。

顺着酸菜腊肉的香气寻到灶房,那门是虚掩着的,他一脚踹开,却见自家媳妇四仰八叉地倒在地上,那张平日里总挂着馋相的脸,此刻扭曲得不成人样,眼珠子几乎要瞪出眶来,嘴角还黏着几粒腊肉碎。

刘大手里的顶门杠“咣当”砸在地上,震得梁上灰簌簌直落……

村长引着李承桢一行人踏入刘家院落时,灶台上早已空空如也——那半个夹着酸菜腊肉的馍馍不翼而飞。

李承桢微微瞄向燕七,只见这年轻差役耳根发红,他轻咳一声:“乡里人家……见不得糟蹋粮食……”

李承桢也未斥责,她也不是燕七的上司,摆不起这谱。她能理解,饿急了眼的人,连死耗子都能啃得津津有味,更不用说是个被咬过一口的夹着酸菜腊肉的馍。

“眼下只盼着,那作祟的脏东西别是跟着馍馍去了才好。”李承桢的声音飘忽得像一缕烟,让燕七心下一慌,“是我的失误,当时就该——”将这物证收拾起来,也是昏了头。

李承桢却摇摇头,“百种可能里不过占其一,燕捕快先不必太过担心。”眼下这案子就像一团乱麻,线索东一绺西一绺的,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

李承桢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一会儿想着是不是磨盘成精作祟,一会儿又疑心是哪个仇家下的毒手,甚至冒出些更荒诞的念头——比如张老三生前欠了阴司的债,如今鬼差来索命了。

为何企业总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关键在于这类从业者具备丰富的行业认知和成熟的职业素养。

当上头抛下一个问题,这些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能够立即锁定关键切入点,如同电工凭借系统化的故障排查流程快速定位电路问题,或像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症状迅速作出初步诊断。

李承桢显然暂时缺乏衔师的专业性,她对衔祸事件的推理总是缺乏经验堆积的敏感度——不知道哪些才是恰当的假想。

她整了整思绪,知道眼下最重要的是要串联线索,找出共同点。

燕七声音低沉,指节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佩刀:“刘大媳妇的死状与张老三一模一样——双目暴突,面容扭曲,像是临死前见到了什么极恐怖的东西。”

他喉结滚动,顿了顿才继续道,“在下办过这么多案子,这般诡异的死法……”话到此处突然噤声,只余刀鞘上的铜扣在寂静中发出细微的碰撞声。

未完之言李承桢自然心知肚明——这,也是燕七最终判断需要呈报镇衔司的缘由。

李承桢的目光在灶房内细细扫过,锅碗瓢盆都整齐地码放着,灶台上的灰烬早已冷透,看不出什么异样。

她正欲转身去查看刘大媳妇的卧房,刚踏出门槛,忽见前方转角处,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蜷作一团瑟瑟发抖。

女孩身上的麻布衣衫褴褛不堪,像是一块被风雨撕扯过的破帆布,勉强裹住她单薄的身子。

她将半边脸藏在斑驳的砖墙后,只露出一双清亮的眼睛,那目光既带着孩童的天真好奇,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谨慎。

每当李承桢等人稍有动作,她便像受惊的小兽般往后缩去,脏兮兮的小手紧紧攥住墙角的苔藓,仿佛那里藏着能保护她的力量。

十步的距离,于她而言仿佛一道不敢逾越的界限,某种无形的恐惧将她牢牢钉在原地。

“来。”李承桢招手,而后从腰间荷包里拈出一枚用嫩叶裹着的糖果,蜜色的糖浆透过叶脉渗出晶莹的光泽。

小姑娘的眸子倏地亮了起来,鼻子对陌生的甜香尤其敏感,让她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嘴角泛起一点晶亮。

她犹豫地绞着衣角,脏兮兮的布片在指间拧成了麻花,脚尖在地上磨蹭着画了半个圈——往前蹭两步,又退一步,像只徘徊在饵食旁的雀儿。

终于,甜香战胜了恐惧。

她猛地闭眼冲上前,伸出的小手在半空顿了顿,才怯生生地去够那片裹着蜜的叶子——想到堂兄平日的作弄,她的指尖刚触到叶缘就飞快缩回,仿佛怕被烫着似的。

李承桢将手掌往前递了半分,温声道:“拿着吧,这是同柏城的松子糖,甜而不腻。”

她顿了顿,见对方仍不敢触碰,便想轻轻拉过她的手,“我小时候受了惊吓,阿娘也是这样给我糖吃的。”

小姑娘怯生生地抬起眼帘,正对上李承桢含笑的眸子。日光斜映在她清瘦的侧脸上,将两道总是高挺的眉骨也染上了几分柔和。

小姑娘的嘴角刚要扬起一个怯生生的弧度,一声尖利的咒骂突然撕裂了空气——

“作死的赔钱货!”她娘从柴垛后冲出来,枯瘦的手指狠狠拧住女孩的耳朵,“贵人也是你能冒犯的?”

女孩被拽得踉跄,破旧的衣领勒住脖颈,涨红的小脸上还凝固着未褪的渴望。

“懒骨头!成日里就想着偷嘴!”

妇人唾沫星子溅在女孩脸上,另一只手掐着她嶙峋的肩胛骨,“是不是存心要累死你娘?等你弟弟生不下来,你就能多扒两口饭了是不是?!”每说一句,指甲就往皮肉里陷进一分,女孩单薄的身子像片枯叶在风中簌簌发抖。

那颗裹着嫩叶的糖果滚落在地,沾上了尘土。

小姑娘在妇人尖利的咒骂声中猛地一挣,像只被火燎了尾巴的野猫,瘦小的身影仓皇逃开——从始至终,不发一言,唯有从齿缝间溢出几声压抑不住的抽气声,证明这孩子并非哑巴。

但李承桢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古怪的细节——在妇人惊叫响起的瞬间,女孩的第一反应竟不是回头张望,而是条件反射般朝灶房角落瞥了一眼,那眼神里混杂着恐惧与某种古怪的期待。

李承桢回神望去,只见阴暗的灶角摆着个粗陶坛子,不过巴掌大小,褐色的坛身上还沾着几道干涸的酱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