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水浒攻略龙傲天 > 第34章 丹房秘制琉璃镜

在水浒攻略龙傲天 第34章 丹房秘制琉璃镜

作者:荀霂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06:42:46 来源:文学城

计划既定,我们便立刻在二仙山这方外之地,悄然展开了行动。

首要之事,便是那生财之道——玻璃镜。我将记忆中关于玻璃烧制和银镜反应的原理,结合这个时代可能获取的材料,反复推敲,整理出了一套尽可能详细的流程。石英砂(二氧化硅)是主要原料,纯碱(碳酸钠)作为助熔剂,石灰石(碳酸钙)用于稳定——这些名词对一清而言颇为陌生,但我用“白色晶莹砂砾”、“可使火焰变色之石”、“山中常见白石”等描述,再结合他自身对矿物药材的了解,他竟能大致理解,并指出二仙山后山某处崖壁下的砂土或许符合“石英砂”的描述,而“纯碱”或许可以从某些盐碱地或特定植物灰烬中提取,“石灰石”则更为易得。

接下来便是试验。那处废弃的丹房位于观后极为僻静的山坳里,原本是罗真人早年炼丹之所,后来闲置,正好被我们利用起来。一清略施法术,清理了积年的灰尘和蛛网,又加固了门窗,确保隐秘。

烧制玻璃需要高温,丹房原有的炉灶远远不够。一清便亲自设计,指挥清松和另外两名他考察许久、确认可靠且家就在深山、与外界联系甚少的哑仆(这是他特意挑选的,以确保绝对保密),用耐火黏土和石块,重新砌筑了一个结构更为合理、能够达到更高温度的密封窑炉。

这期间,我则负责反复试验“银镜反应”的替代方案。水银(汞)毒性太大,且不易控制,我记忆中似乎有利用葡萄糖还原银氨溶液的方法,但在这个时代,提取纯净的葡萄糖和配制银氨溶液几乎是天方夜谭。最终,经过无数次失败,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决定采用相对原始但更可行的“锡汞齐”法,即先将锡箔贴在玻璃上,再小心地涂上水银。虽然仍有汞蒸气中毒的风险,但只要我们严格控制用量,做好通风防护,应该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一清也特意配制了一些解毒避秽的丹药,以备不时之需。

原料的搜集更是费时费力。石英砂需要反复淘洗、筛选,去除杂质;纯碱的获取颇为周折,最后还是罗真人听闻后,不知从何处弄来了一些质地纯净的“石碱”,解决了关键难题;石灰石则相对容易,碾碎成粉即可。

一切准备就绪,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烧制。

丹房内,炉火熊熊,将每个人的脸庞映照得通红。一清亲自掌控火候,他对温度的感知远超常人,能通过观察火焰颜色和灵力感知,精确调控着炉温。我则紧张地盯着窑炉,根据记忆中玻璃熔化的温度区间,不断提醒着他。

清松和两名哑仆则按照指令,适时添加燃料,保持通风。

时间一点点过去,窑炉内的温度越来越高,连站在数步之外的我都感到热浪扑面。终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透过窑炉的观察孔,我们看到里面的混合物开始逐渐熔化,变成了粘稠、冒着气泡的橙红色液体!

“成了!”我忍不住低呼一声,激动地抓住了一清的衣袖。

一清眼中也闪过一丝喜色,但他并未放松,而是更加专注地控制着最后的保温与澄清过程,让气泡尽量排出。

待到天色微明,炉火渐熄,窑炉内的玻璃液慢慢冷却凝固。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窑炉,用特制的铁钳夹出了一块还带着余温、形状不甚规则、略带淡绿色、但总体还算澄澈的玻璃块!

第一步,烧制玻璃,成功了!

虽然这第一块玻璃内部还有些许气泡和杂质,表面也不够平整,但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铜镜的清晰度!我们几人围着这块来之不易的玻璃,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连那两名沉默的哑仆,眼中也闪烁着惊奇的光芒。

接下来的“镀银”工序更是关键且危险。我们选择在白天、通风最好的时候进行。我戴着用多层细棉布制作的简易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捶打得极薄的锡箔平整地贴在打磨过的玻璃表面。然后,由一清亲自操作,他用灵力控制着微量水银,使其均匀地覆盖在锡箔上,形成锡汞齐。

整个过程必须快、准、稳,尽量减少汞蒸气的挥发。完成后,我们迅速将处理好的玻璃板放置在通风处,让其自然反应、固化。

等待是煎熬的。直到第三天,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刮去表面多余的汞齐,并用水清洗干净后,一面光可鉴人、清晰无比地将我们面容映照出来的玻璃镜,终于诞生了!

看着镜中自己清晰无比的影像,甚至连睫毛都根根分明,我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清松和哑仆们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镜子”,仿佛另一个自己被封印在了这晶莹的物体之中。

“此物……果真神奇。”一清抚摸着光滑冰凉的镜面,眼中也满是惊叹,“若流传出去,必是价值连城。”

第一次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不断改进工艺,调整原料配比,优化烧制温度和镀银流程。渐渐地,我们制作出的玻璃镜越来越平整,杂质和气泡越来越少,镜面也更加明亮。我们甚至尝试制作了一些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手持镜。

当然,所有这些成品都被严格封存起来,藏于丹房密室之中,绝不容许流出观外半分。我们知道,怀璧其罪的道理。

与此同时,一清也并未放松对外界信息的打探。他通过一些极为隐秘的渠道(主要是某些受过罗真人大恩、云游四方的道士或隐修者),陆续收到了一些关于外界的消息。

晁盖死后,宋江果然顺利接任梁山泊主,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其志向已昭然若揭。朝廷方面,似乎也改变了策略,剿抚并用,双方时有摩擦,但大规模战事暂歇,仿佛都在酝酿着什么。

“招安之议,恐怕已在暗中进行。”一清看着最新传来的密信,语气肯定,“宋江与东京某些官员,似有秘密往来。”

历史的车轮,果然还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我们的动作需加快了。”我感到了紧迫感。一旦招安达成,大军开拔,我们的布局就必须到位。

一清点了点头:“镜子已成功制出数面精品,是时候寻找隐秘的渠道,将其变现了。同时,江南那边的布局,也需开始着手。”

他取出一张更为精细的江南舆图,上面已经被他标注了几个点:“苏杭之地,富庶繁华,鱼龙混杂,易于隐匿。我意先遣一名绝对可靠之人,携部分资金南下,于太湖周边,购置一两处不起眼的产业,如茶庄、绸缎铺,作为日后接应的据点。”

“人选呢?”这至关重要。

一清沉吟片刻,道:“我心中有一人选,乃是师父早年点化过的一名记名弟子,名唤陆仁嘉。此人原是徽商,后家道中落,看破红尘,在江南一带隐居,为人机敏,重信诺,且对师父感恩戴德,可托付此事。”

罗真人点化过的弟子?那应该可靠。我稍稍放心。

“那镜子如何出手?”这才是换取启动资金的关键。

“不能在国内出手,太过惹眼。”一清显然早已想好,“可通过海路,贩至海外番邦。福建泉州一带,有海商往来异域,其中亦有与道门有旧者。我可修书一封,连同几面小镜,交由陆仁嘉一并带去,让他设法联系可靠海商,将镜子销往海外,换取金银或易于变现的海外珍宝。”

计划环环相扣,考虑周全。利用海外贸易来消化玻璃镜,既能获取巨额利润,又能最大程度避免引起朝廷或梁山等势力的注意。

“好,就依此计。”我完全赞同。

丹房秘制,琉璃镜成。这看似不起眼的方外之地,正悄然成为我们逆天改命计划的心脏。金钱的血液即将从这里泵出,沿着隐秘的脉络,流向江南,为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血色风暴,提前构筑起一道微弱的,却充满希望的防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