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满香江 [港/美国] (上流社会生存手 > 第84章 第 84 章

暑研开始了,七月中下旬的淞沪闷热得像被关在一只温室玻璃瓶里,空气湿得贴在皮肤上。

安安的耳机里放着一首歌-Kamille的Santa x4.

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私下的规矩——每周两次,把进度、心得、甚至一些技术细节整理成一份干净利落的PDF文档,通过邮件发给远在海外的Brady。标题一律是简洁的“Weekly Progress – Week X”,正文用最正式的英文,像是要发给某个国际项目的导师。

第一周,她写的是自己在受限硬件环境下调试卷积算子的记录,配上几张性能曲线的截图。第二周,增加了算法在不同cache策略下的对比表,还附了两段实验室白板的照片,红蓝笔的线条交错密密麻麻。

每一次点击“发送”,安安心里都会涌起一种隐秘的、近乎温柔的满足感——她想让他看到,她并不是那个只会在球场上跟着笑、被带着走的小姑娘;她在自己的领域里也可以是独立的,可以和任何人对话,有前景,有价值。

她想象Brady在新加坡或美国的酒店房间里,偶尔点开她的邮件,看着这些整齐的文档,眉眼间露出一丝欣赏——哪怕只是短短几秒。

这种想象足以支撑她连续熬夜,把散乱的笔记重新排版,图表一个个重绘,公式一遍遍检查。她甚至为此专门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排版指南,只为了让文档里的每一个标题、每一张图都显得干净、专业、可展示。

表面上,这一切是为了学术的严谨与自我成长。安安也在宿舍群里笑着对同伴说:“我这是督促自己进步,顺便练习英文写作。”

可她心里清楚,这些厚厚的PDF,其实是一次次送往他世界的信物——一种安静的、努力靠近的证明。证明她配得上他的关注,也证明,她在没有他的日子里依然在向前走。

Brady第一次收到安安的进度邮件时,正坐在新加坡滨海湾的一间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海面被午后的阳光切成一片片锋利的银光,桌上摊着厚厚的合同和财务报表。

手机屏幕在手边亮了一下,他扫了一眼标题——“Weekly Progress – Week 1”。

那种干净而正式的格式,让他想起公司新进分析师递来的月度简报。

他用食指滑开邮件,快速浏览。图表很整齐,文字里有几处他不太熟悉的技术术语。他没点开全部的图片,只是看到第一张性能曲线图时,随口对身边的副总说:“她在做个项目,挺认真。”然后就用两根手指捏掉了邮件,把笔重新按在合同的一行数据上。对方没听清说了句“什么”。

第二周,他在纽约曼哈顿中城的一家酒店里打开第二封“Weekly Progress”。那天晚上,他刚结束一场与基金方的晚宴,领带松在一侧,手里还半握着杯波本威士忌。

他看了几秒,又往下翻了几行——曲线、数据、白板的照片,还有安安在正文里加的一句话:“希望等你回来时,我能有个完整的demo给你看。”

他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不知是笑还是一种疲惫的习惯反应。他没有回邮件,只是关掉屏幕,把杯子里的酒一口饮尽。对他而言,这些文档更多像是一种背景声——存在于生活边缘,却不会改变他此刻的优先级。

Brady忙起来就发了狠了,忘了情了。

安安不知道这些细节。她仍在J大的实验室里熬夜排版,用细致到像产品发布会PPT的标准去雕琢每一次进度报告,像是在对着一扇厚重的门轻轻敲击,等待它从另一端被打开。

门偶尔会被推开一条缝——Brady隔了三天,偶尔会在微信上说一句“Keep going.” 或者发一个简单的拇指表情。

安安便在心里为这两个词、这个符号赋予远超它本身的分量。

而在Brady的日程表上,这些回复只是穿插在飞行、会议、合同签署、律师电话之间的几秒空隙。

七月底,安安的第三份进度报告发出去已经三天了。她坐在宿舍的小桌前,笔记本屏幕的右下角依然安静,没有新的邮件提示。

她知道Brady这周在旧金山,白天开会、晚上社交,时差也让两个人的消息显得更稀薄。可当微信的未读红点亮起时,她还是下意识地迅速点开。

那是一条很短的回复——

「Good. Keep going.」

安安盯着那两个词看了几秒,手指悬在键盘上。她忽然意识到,他好像很少提到报告里的细节——没有问她白板上的推导为什么这样画,没有对比图的走向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追问她下一步要怎么做。

这种感觉像是在湖面上丢了一枚小石子——不是轰然的巨响,只是轻轻一声,随后波纹慢慢扩散开来。

她抿了抿唇,告诉自己——大概是他太忙了,或者那些细节超出了他的技术兴趣范围,他更多关心的是结果。

她甚至在心里替他做了一个解释:就像投资人不会事事插手工程师的工作,他只是给她空间,让她自己成长。

于是她又打开实验数据,把新的性能曲线调整成更直观的配色,给下一次报告做准备。

只是,在保存文件的时候,她的手指稍微停顿了一下——那种轻微的不确定感,像一粒细沙,悄悄嵌进了齿轮里。

八月初的一个周五晚上,实验室里只剩下几盏顶灯,白光把桌面上的焊台、散热片、散落的笔记纸照得像被冲淡了颜色。安安端着一杯便利店的冰美式,把笔记本屏幕上的最后一张性能曲线调整到最清晰的对比度,标题加粗,页眉换成了更简洁的字体。

这是她发给Brady的第四封“Weekly Progress”。这一次,她除了常规的实验数据,还附上了一个短视频——演示她在受限硬件平台上跑出的demo界面。视频很短,只有四十秒,但她循环播放了三遍,确认画面里没有多余的杂音和凌乱的背景。

八月初的周五夜里,实验室的空调声在半空里嗡嗡作响,白色的冷光把桌面上的焊台、螺丝盒、笔记本照得像被冲淡了颜色。窗外偶尔有自行车驶过的声音,细碎而遥远。

安安正伏在电脑前,屏幕上是第四封“Weekly Progress每周进程”的文档。她把最后一张性能曲线换成更清晰的配色,又把页眉里的多余符号删掉。然后想了想,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Brady——她挤出时间接了点私单,这是她的一大步。她刻意用上了几个听起来很“规划感”的词,比如“项目计划”“未来方向”“可持续”。她在信里写她最近接了一个设计项目,客户在北京,虽然酬劳不高,但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接到外地单子。她写自己在自学数据分析,说也许以后能和他的领域有些交集。她还写她的作息在慢慢调整,早起、跑步、读书。

她的眼睛已经酸胀,但仍然把鼠标指针在“发送”按钮上停住——末尾的那句话,她还是不确定该怎么写。

一开始,她敲下的是:

“你上次怎么没提我的报告?”

看着这行字,她皱了皱眉,觉得太直接,像在质问。于是全删掉。

第二次,她打:

“希望你有时间看过我上次的报告。”

这次她盯着屏幕十几秒,觉得仍然太重,像是带着期待的暗示。她咬了咬唇,又按了删除键。

第三次,她把光标落在文末,犹豫片刻,缓缓敲下:

“顺便问一下,你上次有看我的报告吗?”

语气像是在闲聊里随口提起,不带锋芒,也不必回答得很详细。写完最后一句“我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她盯着那行字愣了半天,嘴角甚至带着一点笑。那是种她自己都分不清的情绪——像是自豪,也像是给自己加戏。

她心里明白,这些话并不是单纯为了记录近况,而是为了让他看到:她不是一味依赖的人,她也有方向、有行动、有未来的雏形。她想在他眼里显得独立、坚韧、值得投资——哪怕这种“值得”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可就在按下发送键之前,手指又停住了。她盯着屏幕,还是加上了一句——

“你最近工作是不是很忙?好像很少看我发的东西。”

这句话像是探针,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她不敢直接说“你是不是不在乎”,只用一种假装随意的口吻询问。像是问天气,像是路人间的寒暄。可她心里清楚,这才是整封信的核心。

她坐回椅背,读了三遍,才在心里点头——这是最不容易让对方觉得有压力的问法。

指尖轻轻按下“发送”,邮箱的进度条闪了一下,那封邮件像一只纸船被推入水面。

她心里涌起一种温热的满足感——像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系好鞋带、背好行囊,然后站在某个她认为重要的人的门口,敲了三下。

在她的想象里,这一封封按时、整齐、专业的汇报,不只是科研的记录,更是一种证明——证明她不是依附谁的影子;证明她有自己的节奏、成果和能力;证明她值得被看见。

她甚至想象,Brady在某个深夜、会议结束后,坐在酒店的落地灯下,翻开她的报告,眉间会露出一点赞许,像投资人审视一个值得押注的项目。

她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这样呈现,Brady终有一天会在心底为她的独立和坚持留下一个位置。

而这种被认定的画面感,本身就足以支撑她熬夜到凌晨三点,一遍遍修正图表的细节,重新推敲公式的排列,甚至去图书馆借一本没人借的排版书,只为了让报告在视觉上也无可挑剔。

安安在那封信里写了很久。

她在图书馆角落的座位上,换了好几次姿势,把膝盖蜷在椅子里,又放下,生怕桌上摊开的稿纸被别人看见。笔尖一划一顿地走着,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取悦谁,这只是向一个重要的人汇报近况。她写她的兼职、写学校的论文、写最近在准备的一个比赛,还夹带了一些她自己都不敢太直视的渴望——如果他看到这些,会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前途的姑娘,不是只会伸手要东西的人。

她不敢在字里用讨好的语气,就用一件件看似独立的事实去替代:“我自己联系了一个实习,虽然工资不高,但能学到不少东西。”“我最近自己做饭,省下的钱打算买一本书。”这些细节,在她看来,是一种悄悄的证明——看,我是可以靠自己走下去的,我值得。

封好信的那一刻,她有一种隐秘的热流涌上来。像是一个长跑选手跑过终点线,却无人喝彩,但她自己在心里听到了掌声。

可这份自我感动,并不一定能跨越社会的高度差。

她没意识到,这更多是一种单向的感动。她把努力当作信物,把勤奋当作唯一的筹码,耐心地投向对岸,却没有真正确认,那一端是否有人在等着接住。她以为,这样既能显得自己关心他,又不至于太沉重;既能在对话里保留自己的分寸,又能试探出他对自己的态度。她以为,她在做一场聪明的布局——用未来的样子,证明自己值得被留在他的人生里。

但这更像是一场安安自己感动自己的戏。那种感动是单向的,是一个人给自己设了舞台、写了台词,再一个人流泪谢幕。

在社会的真正秩序里,资源充足的上位者,不会因为这种努力而心生波澜。不是因为他们冷酷无情,而是他们站的位置,让他们看到的是另一套衡量体系。财富与权力是他们的基本盘,不是他们努力争取来的稀缺品。对他们而言,一个人是否“值得”并不取决于那份卑微的奋斗感,而是取决于你是否能带来等量甚至更高的资源与价值。

上位者习惯了资源自带的稳定与确定性,他们看人看得更像是在做投资评估——风险、回报、持久性、可替代性。他们不缺“努力的人”,甚至周围全是这种人。他们缺的,是能改变局面的人。一个人自以为是的努力,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普通人维持体面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能改变他们选择的筹码。

安安不知道,这种感动在社会的大标尺里,没有情绪价值。她所能提供的故事感、独立感、前景感,不过是她用来证明自己值得的自我叙事;在他的视角里,这些都没有重量。

Brady也许会看一眼,但那一眼更像是在翻阅天气预报——平静、无波澜。

对他来说,这世界的版图分成几个板块:谁能和谁合作、哪条资金链在动、哪个政策口子要关上。至于一个年轻女孩在生活边缘线上的挣扎,那是太细微的颗粒,轻得不够构成任何决策的分量。

安安却不知道这一层。她觉得,这封信会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他心里,泛起哪怕一圈水纹。她甚至有点期待他的回复会写:“你很棒,我为你骄傲。”

但她等来的,可能只是一句短短的“嗯,挺好”,像回复一个无关紧要的通知。

她握紧手机,屏幕上依旧显示着那条简单的回复——“嗯。”这两个字,冷静得让人心生疏离。

她抬头望向远方,眼睛里有一丝湿润,却努力不让泪水滑落。她知道,Brady的世界很大,那个世界的衡量标准远比她想象的复杂和严苛。她的每一次努力,在他眼中或许只是平凡的背景噪音。

回到空旷的房间,她坐在窗边,望着外面朦胧的灯火,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也许我还不够好,但我必须变得更强,才能让他真正看到我。”

夜深了,她打开电脑,重新整理着那份早已寄出的报告。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表,她都细心打磨,只为那份无声的证明。

孤独和失落如影随形,但她知道,这条路必须自己走下去。她轻声对自己说:“无论多孤单,哪怕他看得少,我也要坚持。”

窗外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声,仿佛在默默陪伴她的坚持。

安安在实验室里写完周报,熄掉台灯,回到酒店留下的套房,时间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

她不敢睡,她还要努力学习,不然难以完成目标和赌约,她不但要证明自己,为自己搏出路,还要证明自己配得上那个世界。虽然这些只是入门。

她最怕的,是托福口语。第一次做题时,录音里问题一冒出来:“Describe a book that has influenced you the most…” 她脑子一片空白,嘴里结巴着只蹦出几个单词。听回放时,自己的声音像小猫挠玻璃,断断续续,发音不准,语气更像背课文。她听得脸都烧红。

可她没有关掉录音,而是咬牙一遍遍重说。

她拿起计时器,强迫自己在 45秒内讲完。前五遍,舌头像打了结,"influence"老念错成“infloonce”;第十遍,开始能讲出三个完整的句子;到第二十遍,才勉强做到有起承转合。嗓子冒烟般地痛,她却把小本子上密密写下每一处错误,标上红色的圈。

她对自己说:这是我的战场,我必须赢。

听力更是炼狱。她一边戴着耳机,一边跟读录音里的教授:“The primary cause of extinction was not just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human hunting activity...” 一句接一句,她跟着重复,直到嘴巴干涩。半夜两点,楼下的保安打着哈欠巡逻,而她宿舍小桌上的笔记本还在闪。A4纸上全是缩写:C.C=Climate Change, H.H=Human Hunting, P.C=Primary Cause……像一份秘密战场的密码本。

最苦的是背单词。GRE单词书厚得像砖头,托福高频词单子又长得没边。她自创了一套方法:把每十个单词写在便利贴上,贴满宿舍的柜门、书桌、甚至化妆镜。

“persevere:坚持不懈。”

她在旁边写:“安安=persevere。”

“adversity:逆境。”

她写:“人生总要穿过adversity,才有dawn。”

走路背,吃饭背,洗澡背。洗头时还在嘴里默念:meticulous, resilience, fortitude...。

同学笑她像个疯子,她也笑:“疯就疯吧,至少我是为了未来。”

但这不仅仅是语言考试。

这是她人生的一场修行。

她清楚,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有家族的资金护航。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一分一秒熬出来的硬实力。每一个错题、每一张便签、每一次嗓子哑到沙哑发不出声,都是在替她筑起一块看不见的基石。

有时候夜深人静,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别人看不见没关系,哪怕Brady看不见,也没关系。我做的是为我自己。”

她开始意识到,托福和GRE,不只是两张成绩单,而是对她意志的拷问。它们逼着她,在最困窘的环境里学会自救。

深夜,她练完口语,声音哑到像沙纸摩擦。她喝了口热茶,盯着墙上写满单词的便利贴,忽然笑了。眼睛酸,却亮。

她心里有了新的声音:

“我会出去的。哪怕是拼死拼活,我也要站上更大的舞台。”

窗外的风吹过树叶,宿舍楼灯光渐次熄灭。她趴在书桌上睡着,耳机里还循环着托福的听力段子。

手机屏幕静静亮着,一条微信消息跳了出来。

红点在和Brady的对话框。

消息:

「刚看到,会议结束。Keep pushing. (加油努力)」

自许信物层层传真情 谁知高墙字字皆无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4章 第 84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